测试结构及其风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819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测试结构及其风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测试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风管。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电子产品的运作正常,会对电子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例如测量在电磁干扰的环境、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下电子产品的运作情况。 在进行高温环境检测或散热效能检测等检测项目时, 一般会由风管提供待测物一个稳定风流的环境,以维持测量数值的可靠度和准确度。 目前产业界中,风管的内部结构一般为管状的连续通道,虽然能够提供风流动的空间,却不易掌控风流动的方向,往往造成管内风流紊乱。 再者,风管的设计必须根据测试平台和待测物的特性量身定做,无法量化。特制风管不仅成本高,而且不易与其它待测物或测试平台兼容。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风管,可导引风流,且可应用于多样化的测试平台和待测物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管,可导引风流以提供稳定的风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结构,可产生稳定的风流,给待测物提供一个稳定的测量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风管,可导引风流并提供稳定的风流。风管具有顶板、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一个第二侧板互相连接,其中顶板的相对的两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顶部,底板的相对的两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的底部,且底板与该顶板相对。 顶板具有互相相对的两端。其中,顶板的第一端、第一侧板和底板环绕且密封第二侧板的所有边缘,而且顶板的第二端、第一侧板和底板包围形成一出风口 。
顶板的第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一入风孔。第一入风孔贯穿顶板,可用来连接风源。如此一来,风源所提供的风可由第一入风孔流入风管中。 多个导流鳍片位于第一入风孔和出风口之间。每一导流鳍片具有两个互相相对的
侧边,其中一个侧边固定于顶板,另一个侧边固定于底板上。各侧边的方向不垂直于顶板与
第一侧板相连接的边的延伸方向。如此一来,导流鳍片不会阻碍风流流动的方向。
当风源将风传到风管时,风从第一入风孔流入容置空间中。当风流经导流鳍片后,
通过导流鳍片导引风的流向,使风流稳定,最后再由出风口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导流鳍片彼此互相平行,可将风导流到同一方向。在另一实施例中,各个导流鳍片的侧边方向平行于顶板与第一侧板相连接的边的延伸方向,使得导流鳍片的两端分别延伸向第一入风孔和出风口 ,有助于风稳定地从第一入风孔流向出风口 。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顶板和底板均为透明材料制成。在另一实施例中,侧板和
4导流鳍片也是透明材料制成。因此,检测人员可轻易地且清楚地观察到风管内部的情况,有助于检测过程的进行。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顶板的第二端设置有一第一测试孔。第一测试孔贯穿顶板且介于导流鳍片和出风口之间。 一第一盖可用来嵌合于第一测试孔中,以闭合第一测试孔,或者可开启以裸露第一测试孔。当第一测试孔开启时,可供至少一待测物通过置于箱体的容置空间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一侧板上设置有一第二测试孔,第二测试孔介于导流鳍片和出风口之间且紧邻第一测试孔。第二测试孔贯穿其所设置在的第一侧板。第二测试孔也可供待测物通过而置于箱体的容置空间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配线孔设置于底板上,且紧邻第二测试 L。配线孔贯穿底
板,以供待测物通过配线孔而电性连接到风管之外的至少一测试板卡上。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风管还包含有第二入风孔,其位于底板上且贯穿底板。第
一入风孔和第二入风孔位于导流鳍片的同一侧。如此一来,检测人员可视检测环境所需,自
行挑选与风源连接的入风孔为第一入风孔或第二入风孔。 另外,风管还配置有第二盖,可用来选择性地密封第一入风孔或第二入风孔。当检
测人员选择第一入风孔连接风源时,可用第二盖密封住第二入风孔。反之亦然。 由上述各个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所揭露的风管具有导流鳍片,可导引风的流向,并
可稳定风流,避免紊流产生。风管配置有多个测试孔与配线孔,可兼容于多样化的待测物和
待测平台上,扩大风管的应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试结构,包含上述的风管、风源、伸縮弯管和待测的电子装置。伸縮弯管具有中空的通道以供气流流通,伸縮弯管的一端连接风源,伸縮弯管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接风管的第一入风孔或第二入风孔。如此一来,风源所产生的风便可经过伸縮弯管传送到风管中。 当伸縮弯管连接第一入风孔时,第二盖会密封住第二入风 L。反之亦然,当伸縮弯管连接第二入风孔时,第二盖会密封住第一入风孔。 待测的电子装置通过第一测试孔而置放于风管中,以便进行检测。
由于风管内的导流鳍片可导引风的流向,进而在风管内产生稳定风流。因此,电子
装置可处在稳定风流的环境中进行检测,以维持测量数值的可靠度和准确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之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管100的立体图; 图2是风管100沿着如图1所示的AA'连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3A是依照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测试结构400的立体图; 图3B是测试结构400沿着如图3A所示的BB'连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4A是依照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测试结构400的立体图; 图4B是测试结构400沿着如图4A所示的CC'连线方向的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风管110 :箱体112:顶板114 :底板116:第一侧板118:第二侧板120:出风口122:第一入风孔124:第二入风孔126:入风孔盖130:第——领||试孑匕132:领!ji式孑L盖134:第二领!ji式孑L140:导流鳍片150:配线孔152:风速计孔200:风源210:伸縮弯管220:风速计222:探针300:电子装置302:连接器304:金属接脚310:主机板312:插槽400:测试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考图l,其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管100的立体图。风管100主要具有一个箱体IIO,箱体110由顶板112、底板114、两个第一侧板116和一个第二侧板118连接而成。顶板112的一对互相相对的边分别连接两第一侧板116的顶部,而且两第一侧板116的底部分别连接底板114的一对互相相对的边,顶板112和底板114彼此间隔一空间而互相相对。换言之,顶板H2、底板114和两个第一侧版116包围形成一个管状空间。
顶板112的第一端与两第一侧板116和底板114环绕且密封第二侧板118的所有边缘,而顶板112的第二端与两第一侧板116和底板114包围形成一出风口 120。换句话说,由顶板112、底板114和两个第一侧版116所包围形成的管状空间原本应有两个开口,其中第二侧板118密封住了靠近顶板112的第一端的开口,而靠近顶板112的第二端的开口则成为出风口 120。 顶板112的第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一入风孔122。第一入风孔122贯穿顶板112,可用来连接风源(未绘示)。届时,风可由第一入风孔122流入风管100中,再由出风口 120流出。 为了避免气体流动过程中各气体粒子的流速不均等而产生紊流,风管100中设置有数个导流鳍片140来导引气体流向,稳定风流。导流鳍片140位于管状空间之中,位于第一入风孔122和出风口 120之间。也就是说,导流鳍片140设置在气体流动的路径上。
请同时参考图1和图2,图2是风管100沿着如图1所示的AA'连线方向的剖面图。每一个导流鳍片140均固定于顶板112和底板114之间,各导流鳍片140的上方的侧边固定于顶板112上,且下方的侧边固定于底板114上。 各个导流鳍片140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顶板112与第一侧板116相连接的边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导流鳍片140不垂直地横隔在第一入风孔122和出风口 120之间。如此一来,当风从第一入风孔122朝向出风口 120流动时,风不会受到导流鳍片140的阻饶,反而会顺着导流鳍片140的延伸方向流动。 各个导流鳍片140的延伸方向可根据风流方向及风速做调整。每个导流鳍片140彼此可互相平行也可不平行。各个导流鳍片140可间隔排列于同一行,也可以错落排列。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导流鳍片140互相平行排列,且间隔排列于同一行。
当导流鳍片140的延伸方向与风流方向相近时,导流鳍片140导引风流且消除紊流的能力较好。 一般的情况下,导流鳍片140的延伸方向与风流的方向交角不超过10度。详细地说,各导流鳍片140的侧边的方向相较于顶板112与第一侧板116相连接的边的延伸方向夹角小于IO度。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导流鳍片140的侧边的方向平行于顶板112与第一侧板116相连接的边的延伸方向。 另一方面,导流鳍片140的尺寸也可根据风流方向及风速做调整。导流鳍片140的高度等于顶板112和底板114之间的间距,各个导流鳍片140的长度和厚度则可依实际情况作调整而各不相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个导流鳍片140的长度均相同,且导流鳍片140的厚度也均相同。 在顶板11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测试孔130。第一测试孔130贯穿顶板112,进而裸露风管100内部的管状空间。第一测试孔130位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如此一来,风流经导流鳍片140稳流后才通过第一测试孔130下方的空间。换言之,当待测物通过第一测试孔130而置放于第一测试孔130下方的空间时,待测物将可置身于稳定的风流之中。 风管100具有一第一盖132,其可用来开启或关闭第一测试孔130。具体而言,第一盖132的尺寸可略等于第一测试孔130的尺寸,使得第一盖132可嵌合于第一测试孔130中。当欲开启第一测试孔130时,可将第一盖132从第一测试孔130中移除,以开启并裸露第一测试孔130。届时可将待测物放入风管100中,或从风管100中拿出。反之,当欲闭合第一测试孔130时,可将第一盖132嵌合于第一测试孔130中,以封闭第一测试孔130,借以避免风从第一测试孔130流出。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完全气密第一测试孔130,可在第一盖132嵌合于第一测试孔130中之后,进一步密封第一盖132和第一测试孔130之间的接缝。举例来说,可用粘胶或胶带贴住第一盖132和第一测试孔130之间的接缝,或者用弹性物质如橡胶塞入第一盖132和第一测试孔130之间的接缝。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第一盖132嵌合于第一测试孔130中之后,再用胶带贴合第一盖132和第一测试孔130之间的接缝。待下次开启第一测试孔130时,再将胶带撕下并取出第一盖132。 为了提高风管IOO与各种不同的测试平台的兼容性,风管IOO配置有多个开孔,以供各种不同的配线方式或测量角度等所需。 具体而言,在风管100箱体110的一个第一侧板116上设置有一第二测试孔134。第二测试孔134贯穿第一侧板116,进而裸露风管100内部的管状空间。第二测试孔134位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且紧邻第一测试孔130。第二测试孔134如同第一测试孔130,两者均可作为待测物放入或取出风管100时的开口。另外,待测物也可通过第二测试孔134与外界电性连接。详细连接关系请见后续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箱体110的两个第一侧板116个别设置了一个第二测试孔134,分别位于第一测试孔130的两侧。
另一方面,风管100上还设置有多个不同的孔位,可用来作为位于风管100内部的待测物或是测量仪器与外界的连接通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底板114上设置有一配线孔150。配线孔150贯穿底板114,且配线孔150位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且紧邻第一测试孔130和第二测试孔134。配线孔150可作为位于风管100中的待测物与外界电性连接的通道。详细连接关系请见后续说明。 另外,风管IOO设有一风速计孔152,可供风速计(未绘示)伸入到风管100内部,以测量风速。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风速计孔152设置在底板114上且贯穿底板114。风速计孔152位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 为了提高风管100与各种不同的风源(未绘示)的兼容性,风管100的入风孔的位置需能配合风源的出风位置和角度。具体而言,风管ioo可配置有多个不同位置的入风孔,风管100也可搭配可弯曲伸縮的伸縮弯管(未绘示),以因应不同的风源。逐一说明如下。 风管100除了顶板112上的第一入风孔122之外,在其余位置也可设置其它的入风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板114上设置有一第二入风孔124。第二入风孔124贯穿底板114而裸露风管100内的管状空间,使得风可由第二入风孔124流入风管100之中。第一入风孔122和第二入风孔124均位于导流鳍片140的同一侧。换言之,不论是从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流入的风,均会通过导流鳍片140后才传到第一测试孔130下方的空间。另外,第一侧板116或第二侧板118上也可设置入风孔。 风管100具有一第二盖126,其可选择性地密封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当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其中一个连接到风源时,第二盖126则密封另一个入风?L。也就是说,当风源连接第一入风孔122时,第二盖126会密封住第二入风孔124。反之亦然,当风源连接第二入风孔124时,第二盖126会密封住第一入风孔122。
为了达到气密的效果,第二盖126必须可密合于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具体而言,第二盖126的尺寸可略等于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的尺寸,使得第二盖126可嵌合于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中。 当第二盖126密合于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后,可再将第二盖126与入风孔的接缝进一步密封,以达到气密的效果。举例来说,当第二盖126密合于第一入风孔122后,可用黏胶或胶带贴住第二盖126和第一入风孔122之间的接缝,或者用弹性物质如橡胶,塞入第二盖126和第一入风孔122之间的接缝。同理,当第二盖126密合于第二入风孔124时,也可以上述方法达到气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利用胶带贴合第二盖126和入风孔之间的接缝。 为了方面检测人员观察风管100内部的情况,以便控管检测的进行,风管1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可为透明。具体而言,风管100的顶板112和底板114均利用透明材料做成。因此,可透过顶板112或底板114,从风管100外透视到风管100内部的情况。
另外,风管100的整体箱体110可为透明的,也就是说顶板112、底板114、第一侧板116和第二侧板118均由透明材料制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顶板112、底板114、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和导流鳍片140的材料均是透明材料。 请注意,风管100中各个构件可由不同的透明材料加以制作,不必为同一材料。透明材料的种类有很多,像是玻璃、透明塑料或透明压克力等。具体而言,透明材料可为聚碳酸酯、丙烯醛基(压克力)、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SBCS)、苯乙烯丙烯聚合物(SAN)苯乙烯丙烯酸聚合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聚氯乙烯(PVC)、热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印hthalate ;PET)或烯丙基二甘醇碳酸盐(ADC树脂)。 请参考图3A和图3B,图3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测试结构400的立体图,图3B是测试结构400根据图3A中BB'连线方向的剖面图。测试结构400可提供一个具有稳定风流的测试环境,以便检测人员执行各项测试。 测试结构400具有风源200、风管100和伸縮弯管210。风源200是一种可产生风流的机构。伸縮弯管210连接风源200和风管100,使得风源200所产生的风顺利地流向风管100。 伸縮弯管210为管状的结构物,其具有中空的通道以供气流流通。伸縮弯管210管壁可挠曲,使得伸縮弯管210可伸长或縮短或弯曲。 伸縮弯管210的两端各有一个开口,伸縮弯管210的一端连接风源200,伸縮弯管210的另一端连接到风管100。更详细地说,伸縮弯管210的一端的开口固定在风源200的出风处,伸縮弯管210的另一端的开口可选择性地连接风管100的任一个入风孔,如第一入风孔122或第二入风孔124。 当伸縮弯管210的开口连接并固定在风管100的第一入风孔122时,第二盖126则密封第二入风孔124。反之亦然,当伸縮弯管210的开口连接并固定在风管100的第二入风孔124时,第二盖126则密封第一入风孔122。 待测物如电子装置300可置放于风管100的测试区中进行测试。具体而言,电子装置300可放置在风管100内部、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的区域中。由于流经此区域的风已经经过导流鳍片140的导引和稳流,故可提供电子装置300稳定的风流。
电子装置300可通过风管100的第一测试孔130进入风管100,而置放于风管100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测试孔130的面积较大,大于第二测试孔134的面积,也大于一般常见的待测物如扩充卡、散热器等。因此,电子装置300可直接穿过第一测试孔130而进入到风管100之中。 电子装置300也可通过第二测试孔134而置放于风管100之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测试孔134较为狭长,其面积约略大于一般扩充卡的剖面面积。由此可知,电子装置300如扩充卡可穿过第二测试孔134而进入到风管100之中。 在许多检测过程中,电子装置300需在运作的情况下进行检测。因此,风管100上设有配线孔150,可以作为电子装置300与外界电性连接的通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配线孔150设置于底板114且贯穿底板114。配线孔150介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且紧邻第二测试孔134。 电子装置300通过配线孔150电性连接位于风管100外的电源供应装置如主机板310或电源供应器。详细来说,电子装置300的连接器302可直接通过配线孔150而连接到主机板310上。另外,也可通过连接装置如数据线穿过配线孔150,并连接电子装置300和主机板310。 风速计220可用来测量风速。风速计220的探针222可通过设置在底板114的风速计孔152,伸入到风管100内部且位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如此一来,风速计220便可以测量到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的风速,也就是电子装置300所在处的风速。
请参考图4A和图4B。图4A所示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测试结构400的立体 图,图4B为测试结构400沿着图4A所示的CC'连线方向的剖面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0是利用第二测试孔134作为其与外界电性连
接的通道。如前所述,第二测试孔134设置于第一侧板116上,且贯穿第一侧板116。第二
测试孔134介于导流鳍片140和出风口 120之间,且紧邻第一测试孔130。 电子装置300通过第二测试孔134电性连接位于风管100外的电源供应装置如主
机板310。举例来说,电子装置300的连接器(未绘示)可直接通过第二测试孔134而连接
到主机板310上。另外,也可通过连接装置如数据线穿过配线孔150,并连接电子装置300
和主机板31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0类似扩充卡,具有金属接脚(PIN)304,或称金 手指。电源供应装置如主机板310上设置有插槽312。插槽312可供金属接脚304插入,并 电性连接主机板310和电子装置300。 电子装置300位于风管100内。电子装置300的金属接脚304可穿过第二测试孔 134,并且连接到风管100外的主机板310上的插槽312。因此,电子装置300得以电性连接 电源供应装置如主机板310。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所揭露的风管100及测试结构400具有导流鳍片140可导引 并稳定气流,有助于减少紊流产生。风管100配置有多个测试孔和配线孔150等,可因应不 同的待测物或电源供应装置。通过多个入风孔的设置,可配合风源200的位置或不同出风 角度。如此一来,可有效地提高风管100与不同测试平台的兼容性,扩大风管100的应用范 围。再者,风管100的部分或全部组件利用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检测人员可轻易地清楚地 观察到风管100内部的情况,有助于检测过程的进行。 虽然本发明已以多个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 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顶板,具有两相对端,其中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一入风孔贯穿该顶板;一对第一侧板,分别连接该顶板的相对的两边;一底板,连接该些第一侧板,且与该顶板相对;一第二侧板,该顶板具有该第一入风孔的一端、该些第一侧板和该底板环绕且密封该第二侧板的所有边缘,其中该顶板的另一端、该些第一侧板和该底板包围形成一出风口;以及多个导流鳍片,位于该第一入风孔和该出风口之间,且每一该导流鳍片具有相对的一对侧边分别固定在该顶板和该底板上,其中该些侧边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该顶板的该些侧边的延伸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顶板与该底板的材料均为一透明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和该些导流鳍 片的材料均为该透明材料。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透明材料为丙烯醛基或聚碳酸酯。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些导流鳍片互相平行。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流鳍片的该些侧边的方向平行 于该顶板的该些边的延伸方向。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顶板的第二端设置有一第一测试孔和 一第一盖,该第一测试孔介于该些导流鳍片和该出风口之间且贯穿该顶板,该第一盖选择 性地嵌入该第一测试孔中以闭合该第一测试孔或开启以裸露该第一测试孔。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侧板其中之一设置有至少一第 二测试孔贯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测试孔介于该些导流鳍片和该出风口之间且紧邻该第一领lJ试孑L。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至少一配线孔贯穿该底板,该 配线孔介于该些导流鳍片和该出风口之间且紧邻该第二测试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设置有一第二入风孔和一第二 盖,该第二出风口穿过该底板,且该第一入风孔和该第二入风孔均位于该些导流鳍片的同 一侧,该第二盖选择性地密封该第一入风孔或该第二入风孔。
11. 一种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一风源;一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管;一伸縮弯管,具有中空的通道以供气流流通,该伸縮弯管的一端连接该风源,该伸縮弯 管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接该第一入风孔或该第二入风孔,其中当该伸縮弯管连接该第一入 风孔时,该第二盖密封该第二入风孔;以及一电子装置,通过该第一测试孔而置放于该风管中。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侧板均设置有至少一 第二测试孔贯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测试孔介于该些导流鳍片和该出风口之间且紧邻该第 一测试孔,且该电子装置通过该第二测试孔电性连接位于该风管外的一电源供应装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至少一配线孔贯穿该底板,该配线孔介于该些导流鳍片和该出风口之间且紧邻该第二测试孔,且该电子装置通 过该配线孔电性连接位于该风管外的一 电源供应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结构的风管用以提供稳定的风流。风管具有顶板、底板、两第一侧板和一第二侧板,两第一侧板分别连接顶板相对的两边,底板连接第一侧板且与顶板相对。顶板的第一端、第一侧板和底板环绕且封闭第二侧板的所有边缘,顶板的第二端、第一侧板和底板环绕形成一出风口。顶板的第一端有第一入风孔穿过顶板。多个导流鳍片位于第一入风孔和出风口之间。每一导流鳍片上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固定于顶板和底板上,而且各侧边的方向不垂直于顶板与第一侧板相连的边的延伸方向。本发明还揭露了一种具有风管的测试结构。
文档编号F15D1/00GK101737381SQ20081017354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董慎鹏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