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1231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油箱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箱(或燃油箱)的透气装置多采用将呼吸器、软管和卡箍联接到油箱上以实现油箱内外的压力平衡从而达到透气目的。但是,对于容积经常变化的液压油箱而言,经常会出现窜油(即,液压油从呼吸器中窜出至外界)的现象。这样,对于行走车辆来说,溢出的液压油易导致液压油箱附近的电路短路,同时污染了整车车内环境。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它装配于液压油箱和呼吸器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液压油箱内气压变化时油液晃动而导致窜油的特点。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用于连接液压油箱和呼吸器,所述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包括壶体,该壶体的右侧上部设有上接口、左侧下部设有下接口,且该上、下接口分别与呼吸器、液压油箱连通。所述壶体的下壁呈左侧低的坡状。所述下壁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5°彡α彡15°。所述下壁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α =10°。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液压油箱内气压变化时油液晃动而导致的窜油。本发明 的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为一壶体,该壶体内部可暂存从液压油箱内窜起的油液,从而防止了窜起的油液进入呼吸器而窜至外部的情况。优化后,壶体下壁具有坡度,使窜起的油液能够及时流回该液压油箱。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主视图(局部剖视);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在应用时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0、壶体,11、上接口,12、下接口,13、下壁;20、液压油箱;30、呼吸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
图1和图2所示: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用于连接液压油箱20和呼吸器30。该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包括壶体10。该壶体10的右侧上部设有上接口 11、左侧下部设有下接口 12,且该上接口 11、下接口 12分别与呼吸器30、液压油箱20连通。当然,连通的方式均可以采取螺接、套接等任何常见的方式。这样,当液压油箱20内的油窜起时,窜起的油液在壶体10内进行暂时储存,避免了该油液经由呼吸器30向外界窜出的现象。优化的,该壶体10的下壁13呈左侧低的坡状。这样,便于进入壶体10内的油液及时回流至液压油箱20内。进一步,较为合适的下壁13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5° < α < 15°。最优的,该下壁13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α =10°。当然,本发明中的壶体10可以采取PE等非金属材质注塑而成,从而不仅质量轻,且使用普通卡箍即可将其固定在液压油箱20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用于连接液压油箱(20)和呼吸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包括壶体(10),该壶体(10)的右侧上部设有上接口(11)、左侧下部设有下接口(12),且该上、下接口(11,12)分别与呼吸器(30)、液压油箱(2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0)的下壁(13)呈左侧低的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壁(13)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5°≤α≤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壁(13)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α =10°。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用于连接液压油箱和呼吸器,所述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包括壶体,该壶体的右侧上部设有上接口、左侧下部设有下接口,且该上、下接口分别与呼吸器、液压油箱连通。优化后,该壶体的下壁呈左侧低的坡状。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液压油箱内气压变化时油液晃动而导致的窜油。
文档编号F15B21/04GK203023153SQ201220683208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2日
发明者单瑞峰, 韦辉, 王福松, 汪景秀, 孙林栋, 杨洋 申请人:安徽江淮银联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