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05777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多油箱燃油系统的油箱是直接固定安装在客车车架上的,当客车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油箱容易发生窜动,影响客车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该结构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保证油箱固定的牢稳度,防止油箱窜动,保证客车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包括油箱、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油箱紧固带。所述油箱为多个,且每个油箱上均设有通气口、连通口和通气阀,并且各个油箱的通气口之间通过油箱通气管相连通,各个油箱的连通口之间通过油箱连通管相连通。所述油箱顶部设有成对设置的加强筋,该成对设置的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油箱的下端,位于油箱下端略高于油箱最底面的位置处,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连通口尽量靠近油箱底部,以保证油箱中的燃油能够使用充分。所述通气口的位置要高于油箱最高液面,一般设置在油箱加油口上,以保证气体能够顺畅通过。
[0006]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分别焊接在油箱两侧的车身骨架上;所述油箱紧固带包括依次相连的挂钩、箍带和螺纹杆;所述油箱紧固带的一端通过挂钩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螺纹杆螺纹连接在第二安装支架上;所述箍带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穿过,且与油箱外壁紧密配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结构相同,均为L型折弯板,且该L型折弯板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用于固定挂钩或螺纹杆的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其第一安装部呈水平方向放置,其第二安装部焊接在油箱下方的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侧壁焊接在油箱上端一侧的车身骨架上,且其第一安装部呈竖直方向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箍带与油箱的外壁之间设有橡胶条,所述橡胶条的宽度大于箍带的宽度,且该橡胶条粘合在油箱的外壁上。
[0009]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保证油箱固定的牢稳度,防止油箱窜动,保证客车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2]图3是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油箱的俯视图;
[0014]图5是油箱紧固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是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
[0017]1、车身骨架,2、第一油箱,3、第二油箱,4、油箱通气管,5、油箱连通管,6、油箱紧固带,7、橡胶条,8、线卡,9、第一安装支架,10、第二安装支架,21、通气阀,22、通气口,23、连通口,24、加强筋,61、挂钩,62、箍带,63、螺纹杆,91、用于固定挂钩或螺纹杆的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9]在图1和图2中,以两个油箱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箱固定结构进行介绍。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中,包括第一油箱2、第二油箱3、油箱通气管4、油箱连通管5、第一安装支架9、第二安装支架10和油箱紧固带6。所述第一安装支架9和第二安装支架10分别焊接在油箱两侧的车身骨架I上。所述油箱连通管5采用耐油胶管,所述油箱连通管5的端部通过卡箍安装在油箱连通口上。所述油箱通气管4采用胶管,且该油箱通气管通过若干个线卡8固定在车身骨架上。所述线卡8为金属卡箍,该金属卡箍内侧设有橡胶保护套,用于防止卡箍和管路摩擦。
[0020]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油箱2和第二油箱3上均设有通气口 22、连通口 23和通气阀21,并且各个油箱的通气口之间通过油箱通气管4相连通,各个油箱的连通口之间通过油箱连通管5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各个油箱上设置通气口和连通口,并采用油箱通气管将各个通气口相连通,采用油箱连通管将各个连通口相连通,能够使该储存系统能够通过任意一个油箱就能对整个系统进行加油,且在车辆工作时能够自动补偿油箱因燃油减少而形成的负压,自加油时能快速排出油箱内的空气,使加油顺畅快速。所述油箱顶部设有成对设置的加强筋24,该成对设置的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优选的,在油箱顶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组加强筋,分别用于与固定油箱的两条油箱紧固带相互配合。每一组加强筋包括左右两对加强筋,用于在油箱紧固带的前后两端对油箱紧固带的位置进行限位,防止油箱紧固带窜动。
[0021]如图5所示,所述油箱紧固带6包括依次相连的挂钩61、箍带62和螺纹杆63。所述箍带62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折弯。所述油箱紧固带6的一端通过挂钩61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9上,另一端通过螺纹杆63螺纹连接在第二安装支架10上。所述箍带62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穿过,且与油箱外壁紧密配合。所述箍带62与油箱的外壁之间设有橡胶条7,所述橡胶条7的宽度大于箍带62的宽度,且该橡胶条7粘合在油箱的外壁上。
[0022]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支架9和第二安装支架10结构相同,均为L型折弯板,且该L型折弯板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用于固定挂钩或螺纹杆的固定孔9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9,其第一安装部呈水平方向放置,其第二安装部焊接在油箱下方的车身骨架I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0的侧壁焊接在油箱上端一侧的车身骨架I上,且其第一安装部呈竖直方向放置。
[002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装配过程为:
[0024]首先,把各个油箱分别放到车身骨架I上的合适位置,把油箱紧固带6的挂钩61挂入第一安装支架10的安装孔内,调整油箱位置使油箱紧固带位于油箱凸起的两条加强筋之间。此外,在油箱紧固带6和油箱之间贴一条稍宽于油箱紧固带的橡胶条7,然后把油箱紧固带6的螺纹杆63穿过第二安装支架9上的安装孔91,并采用螺母从螺纹杆的下端进行紧固。优选的,一个油箱采用两根油箱紧固带分别从油箱的前后两侧对油箱进行固定。通过一组油箱紧固带(2根),能够有效地将油箱固定在车身骨架上。油箱紧固带6和油箱之间的橡胶条7,用于保护油箱,防止油箱紧固带和油箱摩擦。油箱顶部向上凸起的加强筋24,一方面起到加强油箱结构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限位作用,通过将油箱紧固带放置在两条加强筋之间,能够有效防止油箱窜动。油箱紧固带的螺纹杆63具有一定的长度,通过旋转螺母,能够调节螺纹杆在第二安装支架上方的长度,进而对油箱紧固带的松紧进行调节,从而不仅能够有效地固定油箱,还能够消除制造误差。
[0025]其次,采用油箱连通管5将第一油箱2和第二油箱3的油箱连通口连在一起。对于三个及以上的油箱,可以在油箱连通管中间增加三通,再将各个油箱的连通口连接在一起,组成各个油箱之间的液体通路。油箱连通管为耐油胶管,该连通管的两端通过卡箍固定在油箱连通口上。
[0026]最后,采用油箱通气管4将第一油箱2和第二油箱3的通气口连在一起。所述油箱通气管采用胶管,且该通气管的两端通过卡箍固定在油箱通气口上。同样的,对于三个及以上的油箱,可以在油箱通气管中间增加三通,再将各个油箱的通气口连接在一起,组成各个油箱之间的气体通路。连接好后,采用线卡8将油箱通气管4固定在车身骨架I上防止油箱通气管抖动。
[002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保证油箱固定的牢稳度,防止油箱窜动,保证客车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
[002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油箱紧固带;所述油箱顶部设有成对设置的加强筋,该成对设置的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分别焊接在油箱两侧的车身骨架上;所述油箱紧固带包括依次相连的挂钩、箍带和螺纹杆;所述油箱紧固带的一端通过挂钩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螺纹杆螺纹连接在第二安装支架上;所述箍带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穿过,且与油箱外壁紧密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结构相同,均为L型折弯板,且该L型折弯板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用于固定挂钩或螺纹杆的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其第一安装部呈水平方向放置,其第二安装部焊接在油箱下方的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侧壁焊接在油箱上端一侧的车身骨架上,且其第一安装部呈竖直方向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箍带与油箱的外壁之间设有橡胶条,所述橡胶条的宽度大于箍带的宽度,且该橡胶条粘合在油箱的外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油箱固定结构,包括油箱、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油箱紧固带;所述油箱顶部设有成对设置的加强筋,该成对设置的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分别焊接在油箱两侧的车身骨架上;所述油箱紧固带包括依次相连的挂钩、箍带和螺纹杆;所述油箱紧固带的一端通过挂钩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螺纹杆螺纹连接在第二安装支架上;所述箍带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穿过,且与油箱外壁紧密配合。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保证油箱固定的牢稳度,防止油箱窜动,保证客车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
【IPC分类】B60K15/067
【公开号】CN204915285
【申请号】CN201520613374
【发明人】孟龙灿, 黄叶明, 倪良春, 孟雪晴, 王莉, 赵文军, 王伟, 严伟, 孙春生
【申请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