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刷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无刷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的散热风扇的电机一般都是采用直流无刷电机,例如计算机中的电源盒、显卡、CPU、主板上的散热风扇,通信设备中的交换机、路由器中的散热风扇等,甚至很多家电设备的电器件的散热风扇。总而言之,直流无刷风扇在电器领域的使用非常广。
目前的直流无刷风扇均为开放式结构,因此外部的水气直接进入直流无刷风扇的内部,使直流无刷风扇内部的线路因侵入的水气而产生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无刷风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揭示了种防水无刷风扇,包括扇框结构、无刷马达及扇叶结构,无刷马达设置于扇框结构,扇叶结构设置于扇框结构的上方,其轴心连接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扇框结构具有环形侧壁,扇叶结构包括底板、多个扇叶及顶板,多个扇叶设置于底板的第一表面与顶板间,底板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环形侧壁及第二环形侧壁,第二环形侧壁位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侧,其中扇叶结构设置于扇框结构时,扇框结构的环形侧壁设置于扇叶结构的第一环形侧壁与第二环形侧壁间,扇框结构与扇叶结构间形成容置无刷马达的密闭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扇框结构的环形侧壁具有导线孔,第一环形侧壁的高度小于环形侧壁的高度,第二环形侧壁的高度小于第一环形侧壁,并露出导线孔,无刷马达的线路从导线孔穿出。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还包括防水橡胶塞,防水橡胶塞设置于导线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防水橡胶塞具有多个走线孔,所述无刷马达的线路穿过多个走线孔,所述多个走线孔的直径等于所述无刷马达的线路的直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第一环形侧壁与环形侧壁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穿过导线孔的线路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底板的中心高于底板的周缘。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上述底板具有平面部及倾斜部,倾斜部围绕平面部,并从平面部的外侧向下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防水无刷风扇通过改良扇叶结构与扇框结构,使扇框结构与扇叶结构组装后形成具有容置无刷马达的密闭空间,如此外部的水气无法进入无刷风扇的内部,避免无刷风扇内部的线路因水气渗入而于运转过程中发生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防水无刷风扇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防水无刷风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申请。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
请参阅图1及图2,其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防水无刷风扇1的立体图及剖面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防水无刷风扇1包括扇框结构10、无刷马达11及扇叶结构12。无刷马达11设置于扇框结构10内,扇叶结构12组装于扇框结构10,其轴心1213连接无刷马达11,无刷马达11的线路从扇框结构10穿出。本申请的防水无刷风扇1的特征在于容置无刷马达11的空间为密闭空间,避免外部水气进入防水无刷风扇1的内部,使无刷马达11于运转过程中因外部水气侵入而发生短路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防水无刷风扇1通过改良扇框结构10及扇叶结构12的组装结构,本申请的扇框结构10为座体101,其具有环形侧壁102,环形侧壁102内的空间容置无刷马达11。本申请的扇叶结构12包括底板121、多个扇叶122及顶板123,底板121具有第一表面1211及相对第一表面1211的第二表面1212,多个扇叶122设置于第一表面1211,其以底板121的中心作环形排列。顶板123设置于多个扇叶122,并与底板121相对,换具话说,多个扇叶122设置于底板121及顶板123间。
底板121的第二表面1212的中心具有轴心1213,底板121的第二表面1212还设有第一环形侧壁1214及第二环形侧壁1215,第二环形侧壁1215位于第一环形侧壁1214的外侧。当扇叶结构12组装于扇框结构10时,扇框结构10的环形侧壁102设置于扇叶结构12的第一环形侧壁1214及第二环形侧壁1215间,第二环形侧壁1215遮蔽环形侧壁102与底板121的第二表面1212间的间隙,确保外部水气不会从环形侧壁102与底板121的第二表面1212间的间隙进入防水无刷风扇1的内部。由上述可知,扇叶结构12组装于扇框结构10,通过上述结构形成容置无刷马达11的密闭空间。
本申请的扇框结构10的环形侧壁102更包括导线孔103,无刷马达11的线路从导线孔103穿至外部。本申请的第一环形侧壁1214的高度小于环形侧壁102的高度,当扇叶结构12组装于扇框结构10时,第一环形侧壁1214与扇框结构10的底座101的内表面间具有间距,此间距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宽度,如此让线路顺利地穿过第一环形侧壁1214的下方,第一环形侧壁1214不会压迫线路,同时扇叶结构12转动时第一环形侧壁1214与线路不会产生摩擦。本申请的第二环形侧壁1215的高度小于第一环形侧壁1214的高度,并使导线孔103露出,换句话说,第二环形侧壁1215不遮蔽导线孔103,如此无刷马达11的线路可从导线孔103穿出至外部。本申请的第二环形侧壁1215的末端刚好位于导线孔103的上方,此仅为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本申请的导线孔103内可设有防水橡胶塞13,避免外部水气从导线孔103进入防水无刷风扇1的内部,有效提升整体的防水性。防水橡胶塞13具有多个走线孔131,多个走线孔131可让无刷马达11线路穿过,其直径刚好为线路的直径,使防水橡胶塞13与线路间达到无缝隙。
再者,扇叶结构12的底板121具有平面部1216及倾斜部1217,倾斜部1217围绕于平面部1216的周围,倾斜部1217从平面部1216的周围向外延伸,并往斜下方延伸,使倾斜部1217的外缘至扇框结构10底部的高度小于平面部1216的中心至扇框结构10底部的高度,即底板121的中心高于其周缘,如此外部的水气不会累积于底板121的中心,倾斜部1217导引水气往外部流出。本申请的底板121结构仅为一实施方式,也有其他结构可达到底板121的中心高于其周缘的目的,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防水无刷风扇通过改良扇叶结构与扇框结构,使扇框结构与扇叶结构组装后形成具有容置无刷马达的密闭空间,如此外部的水气无法进入无刷风扇的内部,避免无刷风扇内部的线路因水气渗入而于运转过程中发生短路的问题。
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