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7949阅读:1298来源:国知局
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尤指一种将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来驱动压电风扇运作。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快速发展,使得电子零件的功能日益强大,并且电子零件体积也逐渐缩小,因此单位面积下电子零件的发热量也越来越高。传统散热解决方案是利用热导管搭配散热鳍片或均温板,或者以散热鳍片搭配旋转式风扇,将所产生的热排放至外部,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但是,随着智能型手机、平板等行动装置追求薄型化且高效能发展下,使得传统的热管,均温板或风扇已不敷使用,因此市面上出现一种新型的压电式散热器,其厚度只有3~4mm,使得压电式散热器相较于热管或风扇更适合安装在薄型化的行动装置上。

压电式散热器,其主要包括一连结件及固接于该连结件二侧的二压电组件,该二压电组件与连结件之间形成一腔室,在该压电组件因为外部施加电场的改变而发生形变,使腔室内部的容积进行膨胀及缩小的往复动作,而不断地从外界吸入冷空气,再将热空气挤出散热器,使热量散发出去。

然而,上述压电式散热器具有以下缺点,该连结件具有连通腔室的一开口,因压电式散热器透过同一开口流入冷空气及挤出热空气,所以容易在腔室内产生紊流,导致热空气无法全部排出腔室,冷空气又无法顺利流入腔室,进而降低压电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其次,传统的压电式散热器在与电子装置搭配运用时,该压电组件需要交流电源来驱动产生振动,由于电子装置大多数仅提供直流电源,该直流电源将无法驱动该压电组件动作,因此必需额外提供一产生器来产生驱动讯号驱动压电组件动作,如此一来将造成电子装置与压电式散热器整合设计上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是在压电组件的薄膜片或压电片上增加贯通口,利用开口让冷空气之流入,使热空气透过贯通口上的单向流通件排出,避免冷空气及热空气在腔室内产生紊流,以达到提升电压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直接电子装置所提供的直流电源转换成可驱动压电组件动作的交流电源,使电子装置与压电式散热器整合设计上的困扰。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包括:一压电风扇及一驱动单元。该压电风扇包含一连结件、二压电组件及至少一单向流通件。该连结件具有一开口及二端面。该二压电组件固接该二端面上,该连结件与该二压电组件围设出一腔室,于其一之该压电组件上设有连通于该腔室的一贯通口。该单向流通件组接于该贯通口上。该驱动单元与该二压电组件电性连结,将一直流电源转换成一交流电源,以该交流电源驱动该二压电组件动作。

优选地,上述单向流通件为一单向限制膜片或一逆止阀。

优选地,上述二压电组件分别各包含一薄膜片及一压电片,该薄膜片固接于该连结件的二端面上,该压电片固接于该薄膜中心位置上,上述贯通口设于该薄膜片或压电片上。

优选地,上述薄膜片为金属片或塑料片。

优选地,上述连结件具有一横向杆及自该横向杆两端延伸有二直向杆,上述开口设于该二直向杆之间,上述连结件的二端面设于该横向杆及该二直向杆的上、下表面。

优选地,上述连结件为U形。

优选地,上述连结件为压缩式弹性体。

优选地,上述连结件在上述二端面之间具有一向内凹陷的凹陷段,该凹陷段的厚度小于该连结件的厚度。

优选地,上述连结件自上述二端面朝该凹陷段逐渐缩小厚度,使该连结件的断面呈一V形或U形。

优选地,上述驱动单元包含:

一电源转换器,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

一电源放大器,与该电源转换器及上述二压电组件电性连结,将电源转换器所输出的该交流电源放大以驱动该二压电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驱动单元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驱动单元的直流电源输入波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驱动单元的交流电源输出波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侧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压电风扇10

连结件1

开口11

端面12

横向杆13

直向杆14

凹陷段15

压电组件2

腔室s

贯通口21

薄膜片22

压电片23、23’

单向流通件3

单向限制膜片31

逆止阀32

驱动单元20

电源转换器201

电源放大器202

直流电源203

交流电源204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在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2及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分解、组合立体及驱动单元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包含有:一压电风扇10及一驱动单元20。其中,以该驱动单元4输入一直流电源,并将直流电源转换交流电源来驱动该压电风扇10运作。

该压电风扇10包括一连结件1、二压电组件2及至少一个单向流通件3。该连结件1呈一U形,其上具有一开口11及二端面12。该连结件1具有一横向杆13及自该横向杆13两端延伸有二直向杆14,该开口11形成在二直向杆14之间,该二端面12形成在横向杆13及二直向杆14的上、下表面。另外,该连结件1为橡胶或硅胶材质所构成,使该连结件1为压缩式弹性体;或者,该连结件1在该二端面12之间具有一凹陷段15,该凹陷段15的厚度b小于连结件1的厚度a(如图6),使该连结件1受压时,该连结件1易朝凹陷段15方向进行压缩,使该连结件1为可压缩式弹性连结件。其中,该连结架1具有该凹陷段15时,该连结件1自该二端面12朝凹陷段15逐渐缩小厚度,而令该连结件1的断面呈一V形或U形。

该二压电组件2系以固接于该连结件1的二端面12上,该连结件1与二压电组件2共同围设出一腔室s。每一该压电组件2包含一薄膜片22及一压电片23,该薄膜片22固接于该连结件1的二端面12上,该压电片23固接于该薄膜片22中心位置,且该薄膜片2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口21,该贯通口21连通于该腔室s,但实际上,只要其一薄膜片22设有贯通口21即可。在本附图中,该薄膜片22为金属片或塑料片。

该单向流通件3覆盖于该贯通口21上,此单向流通件3为单向限制膜片31,以提供气流由外部透过贯通口21流入腔室s内,限制气流由腔室s透过贯通口21流出外部,或者提供气流由腔室s透过贯通口21排出于外部,限制气流由透过贯通口21流入于腔室s内。

该驱动单元20,系与该二压电片23电性连结,以该驱动单元20输入直流电源后,将该直流电源转换或仿真成交流电源(驱动单元20的动作原理,容后详述)输出来驱动该二压电片23振动,以带动该薄膜片22共振,使气流可由该单向流通件3流入该腔室s中,再由开口11排出。

请参阅图3、4、5,系本实用新型之驱动单元的电路方块、直流电源输入波形及交流电源输出波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驱动单元20,包含有一电源转换器(power conversion)201、一电源放大器(power amplification)202。

在直流电源(如图4所示)203输入于该电源转换器201时,该电源转换器201将该直流电源203转换成交流电源输出,再将转换后的交流电源经过该电源放大器202放大到所需的交流电源(如图5所示)204,再以放大后的交流电源204驱动该压电风扇10动作。

请参阅图6、7,系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及侧剖视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与电子装置(图中未示)搭配使用时,该电子装置提供直流电源经过该驱动单元20转换成交流电源204驱动该压电风扇10。

在压电风扇10的该二压电片23因受施加交流电源而产生振动,在该二压电片23振动时带动该二薄膜片22产生振动,使该腔室s内部的容积进行膨胀及缩小的往复动作,而不断地自开口11从外界吸入冷空气,再自该贯通口21透过该单向流通件3将空气挤出压电风扇10外,在该压电风扇10的压电片23往复作动下,使电子装置内部能有效的进行散热。

由于该开口11让冷空气顺利流入该腔室s中,该热空气经贯通口21上的单向流通件3排出,使冷空气之流入与热空气之排出采用不同路径,避免冷空气与热空气在该腔室s产生紊流,以达到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8,系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所不同处系在该单向流通件3为圆形的逆止阀32。该逆止阀32提供气流由外部透过该贯通口21流入该腔室s内,因此在压电片23带动该薄膜片22振动时,该外部的气流由该贯通口21流入该腔室s内,再由该开口11将空气挤出压电风扇10外,以达到有效的对电子装置进行散热之目的。

请参阅图9,系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压电式风扇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压电组件2不包含薄膜片22。在该压电片23’不包含薄膜片22时,同样于该压电片23’上设有一贯通口21,于该贯通口21上设有一单向流通件3。在该压电片23’因受外部施加电场的改变而发生形变,使该腔室s内部的容积进行膨胀及缩小的往复动作,使该开口11从外界吸入冷空气,再自该贯通口21透过单向流通件3将空气挤出该压电风扇10外,或者外界冷空气由该贯通口21透过单向流通件3进入于腔室s内部,再由该开口11将空气挤出该压电风扇10外,以达到有效的对电子装置进行散热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