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进气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8400阅读:1957来源:国知局
风机进气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配件,具体涉及一种风机进气箱。



背景技术:

风机是一类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被输送气体压力能和动能的流体机械,属于通用机械范畴。风机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冶金、电力、化工、纺织、轻工、机械、建材、农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生产部门。在火力发电厂中,风机种类很多,如送风机、引风机、排粉机、一次风机、烟气再循环风机、密封风机等,都是电厂重要的辅助设备,其中送风机和引风机被誉为电厂的“呼吸系统”。

在火力发电厂中,锅炉送、引风机及排粉机均装有进气箱。现有的进气箱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但流道极不规则,其内部流场十分复杂。进气箱内部流场混乱直接影响本身的效率,出口截面的速度不均匀直接影响后部动叶内气流的流动性能,导致整机效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流道规则,内部流场稳定,出口风速强劲的风机进气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进气箱,包括箱体,该箱体相对的两侧面上,一侧开设有进风口,另一侧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箱体内开设有与该箱体同轴且相互连接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且自该进风口向与第二风道连接处呈收缩状;所述第二风道为等直径风道并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内固装有一轴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中心线处;所述隔板上固装有一圆形板,该圆形板位于所述隔板的中部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圆形板的直径小于该第二风道的直径。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风机进气箱,还包括:

第三风道,其连接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并自与该第二风道连接处向所述出风口呈收缩状。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自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风道与第三风道连接处。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呈波纹状。

作为优选,所述圆形板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半径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与所述圆形板厚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机进气箱,其用隔板将风道分为两部分,一方面使得风流动的轨道更加规则,确保了内部流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得送风进入进气箱后分两路流动,提升了流速,而圆形板的设置则使得送风自进气箱中部向出风口以更快的流速流动,气流被加速后进入集流器,为风机提供了更好的进气条件,提升了整机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机进气箱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机进气箱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风机进气箱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1a、进风口;1b、出风口;2、第一风道;3、第二风道;4、隔板;5、圆形板;6、第三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风机进气箱,包括箱体1,该箱体1相对的两侧面上,一侧开设有进风口1a,另一侧开设有出风口1b。箱体1内开设有与该箱体1同轴且相互连接的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第一风道2与进风口1a相连通且自该进风口1a向与第二风道3连接处呈收缩状。第二风道3为等直径风道并与出风口1b相连通。第二风道3内固装有一轴向延伸的隔板4,该隔板4位于第二风道3的中心线处。隔板4上固装有一圆形板5,该圆形板5位于隔板4的中部且中心线与第二风道3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此圆形板5的直径小于该第二风道3的直径。

上述风机进气箱,其用隔板4将风道分为两部分,一方面使得风流动的轨道更加规则,确保了内部流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得送风进入进气箱后分两路流动,提升了流速。该隔板4可进一步设计成呈波纹状,从而使得气流上升下降得以进一步加速。而圆形板5的设置则使得送风自进气箱中部向出风口以更快的流速流动,气流被加速后进入集流器,为风机提供了更好的进气条件,提升了整机效率。当圆形板5的直径与第二风道3的半径相等时,气流被提速效果最佳。为了便于制造和装配,于是,优选地,隔板4与圆形板5厚度相等。

实施例二

其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增设了一个第三风道6,该第三风道6连接在出风口1b与第二风道3之间,并自与该第二风道3连接处向出风口1b呈收缩状。这一第三风道6的设置,使得气流在流向出口之前又进一步被加速,流向集流器的速度更快,送风效率更高。进一步优选地,隔板4自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连接处延伸至第二风道3与第三风道6连接处,从而让送风在第三风道6内集中汇合,得以提速,最终高速流向集流器。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