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954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深井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



背景技术:

深井泵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动机和泵制成一体,它是浸入地下水井中进行抽吸和输送水的一种泵,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排灌、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

现有深井泵的设计是泵体的输出口与竖向管道底端直接连接,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排出的水中常常会携带一些沙粒沉淀物,当深井泵停止工作时,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竖向管道中的沙粒沉淀物将沉淀到竖向管道底部,即泵体的输出口。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这些沙粒沉淀物很大可能会卡住深井泵输出口处的单向阀阀盖,使单向阀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沙粒沉淀物进入深井泵内部,卡住深井泵叶片,使深井泵在下次工作时不能正常启动,甚至损坏深井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减少沙粒沉淀物进入深井泵内部,避免积砂卡住深井泵叶片,从而提高了泵的作业效率,减少了检修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包括与泵体输出口连接的竖向管道,所述竖向管道由上管道段、中管道段和下管道段依次对接组成,且中管道段的上端与上管道段的对接处以及中管道段的下端与下管道段的对接处均通过法兰盘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中管道段内固定设有带通水孔的隔板,隔板上侧设有与其相适配的挡砂板,挡砂板与中管道段的内壁翻转连接,且中管道段内位于挡砂板的上方处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固定于中管道段的内壁上,当挡砂板翻转并与限位块抵接时,挡砂板与隔板之间的夹角大于45°且小于90°。

当挡砂板翻转并与限位块抵接时,挡砂板与隔板之间的夹角为60°。

所述限位块为凸出于中管道段内壁的球状结构。

所述通水孔在隔板上均布排列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竖向管道分为依次对接的上管道段、中管道段和下管道段,并在中管道段处加设隔板和挡砂板,当深井泵工作时,水通过隔板上的通水孔并带动挡砂板向上翻转,直至挡砂板与限位块抵接,此时竖向管道保持畅通;当深井泵停止工作时,挡砂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并与隔板抵接,此时竖向管道在中管道段处被截止,竖向管道中的沙粒沉淀物会下沉堆积在挡砂板上,当深井泵再次工作时,积砂在水流冲刷下排出,从而减少沙粒沉淀物进入深井泵内部,避免积砂卡住深井泵叶片,从而提高了泵的作业效率,减少了检修成本。

并且,由于中管道段的上端与上管道段的对接处以及中管道段的下端与下管道段均的对接处均通过法兰盘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对于水质较好的作业环境,可以将中管道段拿掉,将上管道段和下管道段直接对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深井泵工作时挡砂板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深井泵停止工作时挡砂板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深井泵用防积砂装置,包括与泵体1输出口连接的竖向管道,所述竖向管道由上管道段21、中管道段22和下管道段23依次对接组成,且中管道段22的上端与上管道段21的对接处以及中管道段22的下端与下管道段23的对接处均通过法兰盘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所述中管道段22内固定设有带通水孔的隔板3,通水孔在隔板3上均布排列设置。隔板3上侧设有与其相适配的挡砂板4,挡砂板4与中管道段22的内壁翻转连接,且中管道段22内位于挡砂板4的上方处设有限位块5,限位块5固定于中管道段22的内壁上,当挡砂板4翻转并与限位块5抵接时,挡砂板4与隔板3之间的夹角α为60°,该夹角α并不局限于60°,其可以为45°至90°之间的任意数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5为凸出于中管道段22内壁的球状结构,保证限位效果,且球状结构的限位块5与挡砂板4抵接时为点面接触,便于分离。

本实用新型将竖向管道分为依次对接的上管道段21、中管道段22和下管道段23,并在中管道段22处加设隔板3和挡砂板4,当深井泵工作时,水通过隔板3上的通水孔并带动挡砂板4向上翻转,直至挡砂板4与限位块5抵接,此时竖向管道保持畅通;当深井泵停止工作时,挡砂板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并与隔板3抵接,此时竖向管道在中管道段22处被截止,竖向管道中的沙粒沉淀物会下沉堆积在挡砂板4上,当深井泵再次工作时,积砂在水流冲刷下排出,从而减少沙粒沉淀物进入深井泵内部,避免积砂卡住深井泵叶片,提高了泵的作业效率,减少了检修成本。

并且,由于中管道段22的上端与上管道段21的对接处以及中管道段22的下端与下管道段23的对接处均通过法兰盘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对于水质较好的作业环境,可以将中管道段22拿掉,将上管道段21和下管道段23直接对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