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静压支承缓冲液压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3913发布日期:2018-10-16 19: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缸缓冲防撞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轴向静压支承缓冲液压缸。



背景技术:

液压传动及其控制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属性在机械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液压缸则是液压技术中最常使用的元件以实现往复运动,然而液压缸在运动到行程终点时,往往活塞终端可以达到较高的速度,在惯性力与液压力的作用下,会与缸底产生机械碰撞,从而产生冲击振动以及噪声,对整个液压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降低自身使用寿命。传统的缓冲油缸均采用缓冲头插入缓冲孔的方式,通过配合间隙实现高压缓冲腔的形成与节流,进而实现油缸的缓冲。但是这种方式在行程末端依然无法避免活塞杆与缸底的接触碰撞,从而影响油缸的缓冲性能与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避免活塞、活塞杆回程时与缸体之间的接触碰撞,缓冲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运行稳定的轴向静压支承缓冲液压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向静压支承缓冲液压缸,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可沿其内腔一体往复动作的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缸体的后端设有缓冲缸盖,缓冲缸盖上设有缓冲腔,缓冲腔与缸体内腔连通且同心设置,活塞杆的后端设有与缓冲腔配合的柱塞;所述缓冲腔的底面上设有静压腔,缓冲缸盖的后端面上开设有连通静压腔的增压孔,增压孔上连接有静压支撑装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缓冲缸盖的一侧壁上开设有进油孔,进油孔里端设有连通缓冲腔的第一单向阀,缓冲缸盖上设有节流管路,节流管路一端设置在缓冲缸盖的另一侧壁且与缓冲腔连通,节流管路的另一端与进油孔连通。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节流管路的内径小于进油孔的内径。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柱塞的外径小于缓冲腔的内径且二者构成滑动配合,柱塞长度大于缓冲腔的深度。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静压支撑装置包括增压泵,增压泵通过增压管路与增压孔连接且增压管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二单向阀与增压泵之间的增压管路上设有阻尼器。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增压泵与阻尼器之间的增压管路上并联有溢流阀。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节流管路构成活塞回程时的一级缓冲,柱塞与缓冲腔的间隙配合降低节流管路中的流量构成二级缓冲,且静压腔内的压强配合增压泵产生一个反向的流体动力,消除活塞杆的回程惯性,并在柱塞端面与缓冲腔底面之间制造隔离油膜,避免柱塞与缓冲缸盖的直接碰撞,具有缓冲效果好,运行平稳,可提高液压缸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缸体;2、缓冲缸盖;3、静压支撑装置;11、活塞;12、活塞杆;13、柱塞;21、缓冲腔;22、静压腔;23、增压孔;24、进油孔;25、第一单向阀;26、节流管路;31、增压泵;32、第二单向阀;33、阻尼器;34、溢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向静压支承缓冲液压缸,包括缸体1,缸体1内设有可沿其内腔一体往复动作的活塞11和活塞杆12,所述缸体1的后端设有缓冲缸盖2,缓冲缸盖2上设有缓冲腔21,缓冲腔21与缸体1内腔连通且同心设置,活塞11杆的后端设有与缓冲腔21配合的柱塞13;所述缓冲腔21的底面上设有静压腔22,缓冲缸盖2的后端面上开设有连通静压腔22的增压孔23,增压孔23上连接有静压支撑装置3;所述活塞11在回程时活塞杆12后端的柱塞13进入缓冲腔21,柱塞13与缓冲腔21的滑动配合构成缓冲节流结构形成一级缓冲,柱塞13到达缓冲腔21底部时,柱塞13后端面与缓冲腔21底面形成环绕静压腔22的密封圈,静压支撑装置3通过增压孔23在静压腔22内产生内压,这个压力与缓冲腔21容积缩减产生的高压形成对柱塞13的反向流体压力,从而消除活塞回程时的惯性力;静压腔21内压强在峰值时抵消活塞回程惯性,此时的柱塞13与缓冲腔21底面构成的密封圈间隙中充斥着液压油在高压作用下产生的油膜,避免了柱塞13、活塞杆12、活塞11与缸体1、缓冲缸盖2的接触碰撞,提高了液压缸的工作平稳性,缓冲效果好。

所述缓冲缸盖2的一侧壁上开设有进油孔24,进油孔24里端设有连通缓冲腔21的第一单向阀25,缓冲缸盖2上设有节流管路26,节流管路26一端设置在缓冲缸盖2的另一侧壁且与缓冲腔21连通,节流管路26的另一端与进油孔24连通;所述活塞11在冲程时液压油从进油孔24的第一单向阀25沿缓冲腔21进入缸体1内腔,此时节流管路26两端的压强一致;活塞11回程时柱塞13进入缓冲腔21,第一单向阀25关闭使缸体1内腔与进油孔24之间的直接通路断开,液压油只能从节流管路26经由进油孔24排出,节流管路26具有口径小、线路长的特征,从而构成一级节流缓冲效果,降低活塞11回程时的惯性力。

所述节流管路26的内径小于进油孔24的内径,节流管路26沿缓冲缸盖2围绕缓冲腔21设置,从而提供一个细长的液压油排出通道连通缸体1内腔与进油孔24,通过排油通路的口径比缩放变化产生压强以抵消活塞11回程惯性力构成一级缓冲。

所述柱塞13的外径小于缓冲腔21的内径且二者构成滑动配合,柱塞13长度大于缓冲腔21的深度,所述缓冲腔21与柱塞13的尺寸间隙构成缓冲腔21与进油孔24之间的排油通路,柱塞13在回程行程经过节流管路26另一端后,使排油通路空隙进一步缩减从而构成二级缓冲。

所述静压支撑装置3包括增压泵31,增压泵31通过增压管路与增压孔23连接且增压管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32;所述第二单向阀32与增压泵31之间的增压管路上设有阻尼器33;所述增压泵31为常开设置从而在活塞11冲程或回程时始终在缓冲腔21内提供一个压力,当液压油从进油孔24经由第一单向阀25进入缓冲腔21时活塞11开始冲程,此时进油孔24一端与节流管路26另一端的压力相等,液压油不会从节流管路26流动,而增压泵31为活塞11冲程提供动力;当活塞11返程时,柱塞13进入缓冲腔21前端口,第一单向阀25关闭,液压油从节流管路26经由进油孔24排出产生一级缓冲效果,当柱塞13经过节流管路26另一端与缓冲腔21的连通口时,柱塞13外缘与缓冲腔21之间间隙与节流管路26形成排油通路,构成间隙节流的二级缓冲;当柱塞13回程到接近缓冲腔21底部时,柱塞13后端面与缓冲腔21底面构成环绕静压腔21的密封圈,且该密封圈的间隙与二级缓冲的节流通路连通因此充斥着油膜,柱塞13在回程时缓冲腔21内的压强呈规律性增长,因此密封圈内的静压腔21的压强处于峰值,同时配合增压泵31提供的压强在静压腔21内产生一个反向的流体动力作用于柱塞13,消除活塞11回程时的惯性力和液压力,避免活塞11、活塞杆12、柱塞13与缸体1以及缓冲缸盖2之间的直接撞击,起到三级缓冲效果。

所述增压泵31与阻尼器33之间的增压管路上并联有溢流阀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