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4361发布日期:2018-08-07 19:2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马达具备电容器。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254449号公报公开如下那样的旋转电动机。该旋转电动机具备嵌合于上框架以及下框架的内周的定子铁芯。在定子铁芯的齿部缠绕线圈。在线圈的周向的外周面与上框架的内周壁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空间。在该环状的空间配置圆弧状的电容器。

此处,在假设将上述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254449号公报的旋转电动机利用于送风装置的情况下,在旋转电动机的进行旋转的传动轴固定叶轮。然而,电容器收纳在由上框架和下框架构成的内部空间内,即使驱动叶轮使之旋转,由叶轮产生的气流也不会被引导至电容器。因此,在上述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254449号公报中,对于高效地冷却电容器这一情况,未进行任何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的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本发明示例的实施方式是一种送风装置,其具备: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配置在比叶轮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且使叶轮旋转的马达;收纳马达的马达壳体;收纳叶轮和马达壳体并在与马达壳体之间构成第一流路的风扇外壳;以及配置在比叶轮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的基板,风扇外壳的上下方向的一方侧端部以及另一方侧端部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以及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经由第一流路而连通,在基板配置有电容器,在俯视时,电容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流路重叠。

本发明示例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吸尘器,其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示例的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通过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送风装置中拆下风扇外壳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从图4的状态起进一步拆下叶轮以及上侧壳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上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上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下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在上侧壳体的上下方向中途位置处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剖切面切开送风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在下侧壳体的下方的中途位置处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剖切面切开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的具有电容器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送风装置的中心轴所延伸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将与送风装置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并将沿以送风装置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但是,上述的“上下方向”并不对实际上组装于设备时的方向进行限定。并且,“上游”以及“下游”分别示出在使叶轮旋转时从吸气口被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中,将向地板面接近的方向作为“下方”,并将从地板面远离的方向作为“上方”,并以此对各部位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这些方向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对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进行限定。并且,“上游”以及“下游”分别示出使送风装置驱动时从吸气口被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此处,对本发明示例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吸尘器100是所谓杆型电动吸尘器,并具备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具有吸气口103以及排气口104的箱体102。从箱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于寝室的侧壁面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供电。此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罐型或者手持型电动吸尘器。

在箱体102内形成有连结吸气口103和排气口104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1。送风装置1具有叶轮3。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所含有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遮挡,从而集中在呈容器状地形成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箱体102装卸。

在箱体102的上部设有把持部105以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持部105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使用者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指示送风装置1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棒状的抽吸管107的下游端(图中,上端)与吸气口103连接。在抽吸管107的上游端,能够相对于抽吸管107装卸地安装抽吸嘴110。地板面f上的垃圾穿过抽吸嘴110而被吸入至抽吸管107。

接下来,对送风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整体立体图。图3是送风装置1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示出在送风装置1中拆下风扇外壳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的状态起进一步拆下叶轮3以及上侧壳体41后的状态的立体图。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c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图2中的纸面上侧作为“上侧”对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

送风装置1大致分为具备风扇外壳2、叶轮3、马达壳体4、马达5、上侧轴承部6、下侧轴承部(未图示)、基板7、电容器8、以及fet(场效应晶体管)9。由马达5驱动叶轮3使之绕中心轴c并沿旋转方向r旋转。空气从上侧被吸入至风扇外壳2内部,并从风扇外壳2向下侧排出。

送风装置1具有俯视的截面呈圆形的筒状的风扇外壳2。风扇外壳2收纳叶轮3和马达壳体4。风扇外壳2具有上部壳部2a和下部壳部2b。上部壳部2a和下部壳部2b作为同一部件来构成。

在上部壳部2a的上端部,设有从上端向内侧折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喇叭口21。在喇叭口21的上端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吸气口211。吸气口211位于比叶轮3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在下部壳部2b的下端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排气口22。

叶轮3是由树脂成型品构成的所谓斜流叶轮。叶轮3具有基体部31和多个叶片32。基体部3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

基体部31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台部311。凸台部311具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孔部(未图示)。上述孔部与后述的传动轴53连结,叶轮3以中心轴c为中心沿旋转方向r旋转。

多个叶片32沿周向排列于基体部31的外周面。叶片32和基体部31作为同一部件来构成。叶片3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r前方。叶片32的外端部32b相对于叶片32的根部32a配置于旋转方向r前方。

马达壳体4具有上侧壳体41和下侧壳体42。上侧壳体41配置在比下侧壳体42更靠上侧。马达壳体4收纳马达5。

图6是从上方观察上侧壳体41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上侧壳体41的立体图。上侧壳体41具有杯状的基部411。基部411的外周面具有位于上方的弯曲面s1和位于下方的圆柱面s2。

在基部411的上端部设有在中央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孔部411a。在孔部411a的下方设有向下侧突出地配置于基部411的内部侧的轴承保持部411b。轴承保持部411b在内部对上侧轴承部6(图5)进行保持。此外,上侧轴承部6由滚珠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在基部411的内周面设有三个柱状突出部411c。柱状突出部411c从基部41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呈柱状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柱状突出部411c设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螺纹孔4111。三个柱状突出部411c等间隔地沿周向排列。

在柱状突出部411c的周向两旁设有向上方凹下的凹部411d。

在基部411的弯曲面s1沿周向排列有多个静叶片412。静叶片412构成为板状,并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与叶轮3的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倾斜。静叶片412的叶轮3侧凸出地弯曲。静叶片412在送风装置1的驱动时向下方引导气流。

图8是从上方观察下侧壳体42的立体图。下侧壳体42具备具有底部的杯状的基部421。在基部421的底部且在中央处设有轴承保持部421a。在轴承保持部421a保持下侧轴承部(未图示)。下侧轴承部与上侧轴承部6相同,由滚珠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在基部421的底部,且在轴承保持部421a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有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排气口421d。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排气口421d是用于将冷却定子52后的空气排出的开口部。

在基部421的内周面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三个基台部421b。基台部421b等间隔地沿周向配置。在基台部421b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螺纹孔4211。

在基部421且在各基台部421b的下方设有向上侧凹下的马达壳体凹部421c。由此,基部421的外周面被形成圆柱面的一部分的三个第一外周面s3、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外周面s3所夹。基部421的外周面具有配置于马达壳体凹部421c的上方的第二外周面s4。

在第一外周面s3,沿周向排列有多个第一静叶片422b。第一静叶片422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使旋转方向r侧凸出地弯曲。在第二外周面s4设有第二静叶片422a。在沿周向配置的三个第二外周面s4存在设置一个第二静叶片422a的面和设置两个第二静叶片422a的面。第二静叶片422a呈与构成第一静叶片422b的一部分的上部相同的形状。

第一静叶片422b以及第二静叶片422a在送风装置1的驱动时向下方引导气流。尤其是,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第二静叶片422a用于高效地冷却电容器8。

在叶轮3的下方配置有收纳在马达壳体4内的马达5。马达5具有定子51、转子52、以及传动轴53。如图5所示,定子51具有定子铁芯511、多个线圈512、以及绝缘子513。

定子铁芯511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电磁钢板来构成。定子铁芯511具有环状的芯背5111和多个齿部(未图示)。多个齿部从芯背511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呈放射状地形成。齿部在俯视时大致呈t字形状。线圈512构成为经由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513而分别缠绕于各齿部的周围。

在齿部的根附近,芯背5111的内周面以及第三外周面s5由平面构成。由此,能够抑制线圈的溃散。并且,齿部的根附近以外的芯背5111的内周面以及第四外周面s6是曲面。下侧壳体42的基台部421b的内侧面由平面构成。芯背5111的第三外周面s5与该内侧面接触。由此,定子铁芯5111被保持于下侧壳体42。

上侧壳体41的柱状突出部411c与第三外周面s5接触。上侧壳体41载置在下侧壳体42上。上侧壳体41的柱状突出部411c载置在下侧壳体42的基台部421b上。柱状突出部411c的螺纹孔4111和基台部421b的螺纹孔4211上下相连地存在。螺栓bt(图5)从下方螺纹固定于螺纹孔4211以及螺纹孔4111。由此,上侧壳体41通过螺栓bt而固定于下侧壳体42。

在上侧壳体41固定于下侧壳体42的状态下,在柱状突出部411c的周向两旁,由凹部411d和基台部421b构成沿径向贯通的流入口w(图4)。在下文中对流入口w的作用进行说明。

转子52配置于定子51的径向内侧。即,马达5是所谓的内转子型。转子52具有圆筒状的转子外壳和多个磁性体。多个磁性体配置于转子外壳的外周面。

在转子52的转子外壳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动轴53。传动轴53由上侧轴承部6和下侧轴承部(未图示)保持为能够旋转。传动轴53的上端部在叶轮3的凸台部311的孔部穿过,并固定于凸台部311。

圆板状的基板7配置为比下侧壳体42更靠下侧(图4)。基板7由刚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构成。在基板7的上表面,等间隔地沿周向排列地装配有三个电容器8。在基板7的上表面且在各电容器8的周向两旁装配有fet(场效应晶体管)9。即,fet9合计设置六个。

电容器8具有从基板7侧朝向下侧壳体42的马达壳体凹部421c内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即,马达壳体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凹下的马达壳体凹部421c。电容器8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马达壳体凹部421c内。由此,能够缩短送风装置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从线圈512引出的引出线(未图示)与形成于基板7的驱动电路(未图示)电连接。由此,能够向线圈512供电。

接下来,尤其是参照图3对与送风装置1中的气流所流通的流路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上侧壳体41所具有的基部411的外周面形成弯曲面s1(图6)。曲面s1从比叶轮3的基体部31的径向外端部31a更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以及径向外侧弯曲地延伸。在风扇外壳2的上部壳部2a的内周面,形成向下方以及径向外侧弯曲地延伸的弯曲面s11。作为被弯曲面s11和弯曲面s1所夹的空间,形成有弯曲部f1。

上侧壳体41所具有的基部411的外周面中的圆柱面s2与弯曲面s1相连地向下方延伸。下侧壳体42所具有的基部421的外周面在圆柱面s2的下方朝下方延伸。此外,如图8所示,基部421的上述外周面由三个第一外周面s3和三个第二外周面s4构成。并且,在风扇外壳2的下部壳部2b的内周面,形成向下方延伸的圆柱面s12。作为被圆柱面s12、圆柱面s2以及基部421的外周面所夹的空间,形成有与弯曲部f1连通并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f2。

由上述的弯曲部f1和延伸部f2形成第一流路fw1。此外,第一流路fw1包括弯曲部f1和延伸部f2,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具有除此以外的空间部。

此处,图9是从上方观察在上侧壳体41的上下方向中途位置处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剖切面切开送风装置1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在被风扇外壳2的内周面和马达壳体4的外周面所夹的位置,配置电容器8的一部分。即,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一部分与第一流路fw1重叠。

对马达5的线圈512进行通电,从而转子52和传动轴53旋转。叶轮3被驱动而绕中心轴c沿旋转方向r旋转。这样,从风扇外壳2的吸气口211向内部吸入空气,该空气通过旋转的叶轮3而在径向外侧朝向下方被加速。被加速后的空气向比叶轮3更靠下方吹出。吹出至比叶轮3更靠下方的空气(气流ar)向弯曲部f1流入。流入至弯曲部f1的空气由静叶片412向下方引导,并向延伸部f2流入。流入至延伸部f2的空气由第一静叶片422b以及第二静叶片422a向下方引导,并经由风扇外壳2的排气口22向下方排出。即,因叶轮3而被吸入了的空气在第一流路fw1穿过并从排气口22向外部排出。

此时,如上述那样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一部分与第一流路fw1重叠。向电容器8引导穿过第一流路fw后的空气。由此,在通过叶轮3的旋转驱动而进行送风动作时,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8。

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具备叶轮3、马达5、马达壳体4、风扇外壳2、以及基板7。叶轮3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马达5配置在比叶轮3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且使叶轮3旋转。马达壳体4收纳马达5。风扇外壳2收纳叶轮3和马达壳体4并在与马达壳体4之间构成第一流路fw1。基板7配置在比叶轮3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

而且,风扇外壳2的上下方向的一方侧端部以及另一方侧端部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排气口22)以及第二开口部(吸气口211),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经由第一流路fw1而连通,在基板7配置电容器8,并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流路fw1重叠。

第一流路fw1具有从叶轮3的径向外端部31a沿上下方向而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弯曲部f1、和与弯曲部f1连通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部f2。由此,空气顺畅地在弯曲部f1流通,从而能够抑制气流产生乱流而送风效率降低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8配置于基板7的上表面。即,电容器8配置于基板7的上下方向另一方侧的面。由此,能够使空气与电容器8接触,从而能够提高电容器8的冷却效率。

此处,图10是从上方观察在下侧壳体42的下方的中途位置处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剖切面切开送风装置1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如图10所示,下侧壳体4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部4212作为基部421的一部分。并且,在下侧壳体42的基部421的底部,形成有与马达壳体凹部421c相连并向径向内侧凹下的凹陷部421e。电容器8的上端部收纳在马达壳体凹部421c内,并且收纳在凹陷部421e内。即,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一部分配置在比筒部4212更靠径向内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4具备构成第一流路fw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4212。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筒部4212更靠径向内侧。由此,不在径向上增大送风装置1的尺寸,就能够使电容器8变得大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壳体42的基部421的外周面,沿周向排列有第一静叶片422b以及第二静叶片422a。即,在马达壳体4的外表面,沿周向配置有多个静叶片。由此,能够提高经由第一流路fw的送风的效率,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8。

三个电容器8中的图4所示的电容器8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一个第二静叶片422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即,电容器8a的至少一部分与静叶片422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利用静叶片422a高效地向电容器8引导空气,从而能够提高电容器8的冷却效率。

此外,电容器8a以外的两个电容器8的一个电容器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一个第二静叶片422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在另一个电容器8的上方存在两个第二静叶片422a,并且在当俯视时被两个第二静叶片422a夹着的位置配置电容器8。即,该电容器8的上表面与第二静叶片422a在上下方向上不对置。此外,所有的电容器也可以构成为与静叶片对置或者不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7的上表面且在电容器8的周向两旁配置fet9。即,在基板7的配置电容器8的面侧且在电容器8的附近配置fet9。由此,被引导至电容器8的空气也向fet9供给,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fet9。尤其是在电容器8a的周向两旁配置fet9a、9b。如上所述,利用静叶片422a高效地向电容器8a引导空气,从而也同样高效地向fet9a、9b引导空气。此外,fet9可以配置于电容器8的径向两旁,也可以配置于能够对其它fet9进行冷却的位置。

如上所述,马达壳体4具备构成第一流路fw1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4212。此外,在上述的图10中,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一部分配置在比筒部4212更靠径向内侧,并且电容器8的一部分配置在比筒部4212更靠径向外侧。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俯视时,电容器8的一部分配置在比筒部4212更靠径向内侧,并且电容器8的径向外端的径向位置与筒部4212的径向外表面的径向位置一致。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穿过第一流路fw1后的气流沿电容器8的外侧面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8。并且,能够抑制气流碰到电容器8的上表面,从而能够抑制产生噪声。

此外,在实施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电容器8配置于基板7的下表面,也能够沿电容器8的外侧面引导气流。

如上所述,马达壳体4具有沿径向贯通的流入口w。流入口w与延伸部f2连通。即,马达壳体4具有沿径向贯通且与第一流路fw1连通的流入口w。

流通于第一流路fw1的气流ar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w向第二流路fw2流入(图3)。第二流路fw2是形成于上侧壳体41的内周面与定子51之间的空间。流入至第二流路fw2的气流ar朝向上方流通,并向定子51的上方的空间jk流入。流入至空间jk的气流ar朝向上方在相邻的线圈512间的缝隙等流通,并经由下侧壳体42的排气口421d向外部排出。由此,定子51所产生的热量难以滞留在马达壳体4内,从而能够提高定子51的冷却效率。

此时,由于在电容器8的上方配置基台部421b,所以因定子51而变热的空气被基台部421b遮挡,从而抑制该空气向电容器8引导。因此,能够抑制电容器8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接下来,对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所示的送风装置10具备风扇外壳11、叶轮12、马达壳体13、马达14、上侧轴承部15a、下侧轴承部15b、基板16、以及电容器17。

风扇外壳11具有上侧罩部111、外壳部112、以及下侧罩部113。上侧罩部111具有拱顶状的基部1111和对基部1111的周围进行包围的环状部1112。作为基部1111与环状部1112的缝隙而构成吸气口111a。

外壳部112呈在下方具有底部的圆筒形状,在底部的中央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通气口部112a。下侧罩部113具有圆板状的基板部1131、和多个沿周向排列于基板部1131的上表面并向径向外侧引导空气的弯曲的壁状的导向部1132。由相邻的导向部1132的外端部构成排气口113a。即,多个排气口113a沿周向排列于下侧罩部113的径向外端部。

叶轮12具备具有吸气口12a的盖部121、配置于盖部121的下方的圆板部122、以及沿周向排列于盖部121与圆板部122之间的多个叶片部123。叶轮12收纳在下侧罩部113的中央部内。

位于叶轮12的上方的马达壳体13具有圆筒状的上侧壳体部131、和与上侧壳体部131的下方连结且与上侧壳体部131相比截面直径较小的圆筒状的下侧壳体部132。上侧壳体部131和下侧壳体部132作为同一部件来构成。在上侧壳体部131与下侧壳体部132所连结的上侧壳体部131与下侧壳体部132的边界,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通气口部13a。并且,在下侧壳体部132的底部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通气口部13b。

马达壳体13收纳在风扇外壳11内。马达壳体13收纳马达14。马达14配置于叶轮12的上方。马达14是所谓内转子型,具有定子141、配置于定子141的径向内侧的转子142、以及固定于转子142的传动轴143。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动轴143由上侧轴承部15a和下侧轴承部15b保持为能够旋转。传动轴143的下端部固定于叶轮12。叶轮12由马达14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此外,为便于说明,图12中,省略了传动轴143与叶轮12之间的固定截面。

圆板状的基板16固定于上侧罩部111的基部1111开口的下表面。在基板16的下表面,沿周向排列三个电容器17。

对这样的结构的送风装置10的驱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若由马达14驱动叶轮12使之绕中心轴c旋转,则从送风装置10的上方朝吸气口111a吸入空气ar。被吸入了的空气ar向基板16的下方的设有定子14的空间内送入。被送入了的空气ar的一部分在通气口部13a穿过,并向在外壳部112的内壁面与下侧壳体部132的外壁面之间构成的流路fw11送入。被送入了的空气ar向下方流通于流路fw11,并在外壳部112的底部上穿过,之后朝向下方穿过通气口部112a。另外,空气ar从叶轮12的吸气口12a向下方吸入,由叶片部123向径向外侧引导,并进一步由下侧罩部113的导向部1132向径向外侧引导,之后从排气口113a向外部排出。

此处,在俯视时,电容器17的一部分与流路fw11重叠。由此,向流路fw11流入的空气ar与电容器17接触,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容器17。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具备叶轮12、马达14、马达壳体13、风扇外壳11、以及基板16。叶轮12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马达14使叶轮12旋转,并配置在比叶轮12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马达壳体13对马达14进行收纳。风扇外壳11对叶轮12和马达壳体13进行收纳并在与马达壳体13之间构成第一流路fw11。基板16配置在比叶轮12更靠上下方向一方侧。

风扇外壳11的上下方向的一方侧端部以及另一方侧端部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111a)以及第二开口部(113a)。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经由第一流路fw11而连通。在基板16配置电容器17。在俯视时,电容器17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流路fw11重叠。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100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由此,可实现能够高效地冷却送风装置的电容器的吸尘器。此外,送风装置并不限定于吸尘器,也可以搭载于各种oa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医疗设备、输送设备、或者吸尘器以外的家用电器产品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于吸尘器用的送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