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差动控制且具有多级压力的液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1750发布日期:2018-11-07 21:3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控制阀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实现差动控制且具有多级压力的液压控制阀。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设备的伸缩和变幅机构经常采用液压油缸来驱动,在液压杆伸出时,液压油缸的大腔进油,在液压杆缩回时,液压油缸的小腔进油。基于运行稳定性的需要,液压杆的杆径较大,液压油缸的大小腔面积比也较大,同时基于落幅和缩回时低速稳定、起幅和伸出时高效可靠的要求,经常出现液压油缸伸出时流量不足、缩回时又流量过余,同时存在不同负载下的工作工况,其对液压油缸的压力需求也不尽相同,由于液压油缸运动与受力的复杂性,从而对其控制的阀组也要求甚高,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优的液压控制阀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差动控制且具有多级压力的液压控制阀,其能通过差动控制解决液压油缸伸出时流量不足、缩回时又流量过余的问题,实现液压油缸的高效运行,同时多级压力切换满足不同压力要求,实现液压油缸的多工况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实现差动控制且具有多级压力的液压控制阀,包括梭阀、第一固定阻尼、第一换向阀、第二固定阻尼、第三固定阻尼、第一插装阀、第二插装阀、第三插装阀、第四固定阻尼、第五固定阻尼、第二换向阀、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梭阀的第一进油口相通,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相通,所述梭阀的出油口经过所述第一固定阻尼后与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进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回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经过所述第二固定阻尼后与所述第一插装阀的控制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第二工作油口经过所述第三固定阻尼后与所述第二插装阀的控制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插装阀的第一工作油口同时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第一工作油口同时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同时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和所述第三插装阀的第一工作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经过所述第四阻尼后一路通过所述第五固定阻尼与所述第三插装阀的控制油口相通,另一路与所述第二换向阀的进油口相通,所述第三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回油口分别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回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相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相通,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能通过所述第二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所述第一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插装阀的第一工作油口同时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相通构成差动液压回路,所述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能通过所述第二换向阀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或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相通构成多级压力液压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换向阀均为三位四通电磁阀,且电磁阀中位机能均为H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调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调定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阀集成度高,能通过差动控制解决液压油缸伸出时流量不足、缩回时又流量过余的问题,实现液压油缸的高效运行,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能通过第二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第一插装阀的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一插装阀的第一工作油口同时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相通构成差动液压回路;同时多级压力切换满足不同压力要求,实现液压油缸的多工况运行,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能通过第二换向阀与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或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相通构成多级压力液压回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阀在某工程机械伸缩回路的应用原理图;

图3是图2中不同工作状态的得电逻辑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差动控制且具有多级压力的液压控制阀,该液压控制阀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实现差动回路,另一部分实现压力分级,具体地包括梭阀4、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第二固定阻尼7、第三固定阻尼9、第一插装阀8、第二插装阀10、第三插装阀14、第四固定阻尼12、第五固定阻尼13、第二换向阀15、第一溢流阀16、第二溢流阀17。第一换向阀6和第二换向阀15均为三位四通电磁阀,且电磁阀中位机能均为H型,第一溢流阀16的调定压力小于第二溢流阀17的调定压力。

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A1与测压口A1k、第一出油口A2与测压口A2k、第二进油口B1与测压口B1k、第二出油口B2与测压口B2k、第三出油口B3与测压口B3k相互贯通。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A1与梭阀4的第一进油口Sa相通,液压控制阀的第二进油口B1与梭阀4的第二进油口Sb相通,梭阀4的出油口Sc经过第一固定阻尼7后与第一换向阀6的进油口p1相通,第一换向阀6的出油口t1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一回油口T0和第二回油口T1相通,第一换向阀6的第一工作油口a1经过第二固定阻尼7后与第一插装阀8的控制油口k1相通,第一换向阀6的第二工作油口b1经过第三固定阻尼9后与第二插装阀10的控制油口k2相通,第一插装阀8的第一工作油口Ka1同时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A1和第一出油口A2相通,第二插装阀10的第一工作油口Ka2同时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二进油口B1和第二出油口B2相通,第一插装阀8的第二工作油口Kb1与第二插装阀10的第二工作油口Kb2相通,第二插装阀10的第二工作油口Kb2同时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B3和第三插装阀14的第一工作油口Ka3相通,第二插装阀10的第二工作油口Kb2经过第四阻尼12后一路通过第五固定阻尼13与第三插装阀14的控制油口k3相通,另一路与第二换向阀15的进油口p2相通,第三插装阀14的第二工作油口Kb3和第二换向阀15的回油口t2分别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一回油口T0和第二回油口T1相通,第二换向阀15的第一工作油口a2与第二溢流阀17的进油口p4相通,第二换向阀15的第二工作油口b2与第一溢流阀16的进油口p3相通,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B3能通过第二插装阀10的第二工作油口Kb2、第一插装阀8的第二工作油口Kb1和第一插装阀8的第一工作油口Ka1同时与液压控制阀的第一进油口A1和第一出油口A2相通构成差动液压回路,液压控制阀的第三出油口B3能通过第二换向阀15与第一溢流阀16的进油口p3或第二溢流阀17的进油口p4相通构成多级压力液压回路。

如图2所示,为该液压控制阀在某工程机械伸缩回路上的应用原理图,当电磁换向阀1左边得电时,此时P与A0口相通进油,T口与B0口相通回油,当电磁换向阀1右边得电时,P口与B0口相通进油,T口与A0口相通回油,整个系统的得电逻辑表如图3所示。

(1)带载伸

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梭阀4的Sa口——梭阀4的Sc口——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的p1口——第一换向阀6的a1口——第二固定阻尼7——第一插装阀8的k1口。

此时第一插装阀8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4处于打开状态,系统主油路进油压力由溢流阀2控制,系统主油路进油流向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平衡阀11的A3口——平衡阀11的A4口——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

系统主油路回油流向有两路:

第一回油路为: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三插装阀14的Ka3口——第三插装阀14的Kb3口——液压控制阀的T0口。

第二回油路为: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电磁换向阀1的T口。

(2)带载缩

第一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梭阀4的Sb口——梭阀4的Sc口——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的p1口——第一换向阀6的a1口——第二固定阻尼7——第一插装阀8的k1口。

第二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液压控制阀的B2口——平衡阀11的B4口。

此时第二插装阀8处于关闭状态,平衡阀1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插装阀10处于打开状态,系统主油路进油流向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

系统主油路进油压力由第二溢流阀17控制,二次安全阀由溢流阀3确定,同时伸缩油缸大腔闭锁压力也由第二溢流阀17控制,压力油路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第四固定阻尼12——第二换向阀15的p2口——第二换向阀15的a2口——第二溢流阀17的p4口。

系统主油路回油流向为:

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平衡阀11的A4口——平衡阀11的A3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电磁换向阀1的T口。

(3)空载伸

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梭阀4的Sa口——梭阀4的Sc口——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的p1口——第一换向阀6的a1口——第二固定阻尼7——第一插装阀8的k1口。

此时第一插装阀8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4处于打开状态,系统主油路进油压力由溢流阀2控制,系统主油路进油流向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平衡阀11的A3口——平衡阀11的A4口——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

系统主油路回油流向分两路:

第一回油路为: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三插装阀14的Ka3口——第三插装阀14的Kb3口——液压控制阀的T0口。

第二回油路为: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电磁换向阀1的T口。

(4)空载缩

第一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梭阀4的Sb口——梭阀4的Sc口——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的p1口——第一换向阀6的a1口——第二固定阻尼7——第一插装阀8的k1口。

第二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液压控制阀的B2口——平衡阀11的B4口。

此时第一插装阀8处于关闭状态,平衡阀1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插装阀10处于打开状态,系统主油路进油流向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

系统主油路进油压力由第一溢流阀16控制,二次安全阀由溢流阀3确定,压力油路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B0口——液压控制阀的B1口——第二插装阀10的Ka2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第四固定阻尼12——第二换向阀15的p2口——第二换向阀15的b2口——第一溢流阀16的p3口。

系统主油路回油流向为:

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平衡阀11的A4口——平衡阀11的A3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电磁换向阀1的T口。

(5)差动快伸

控制油路为: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梭阀4的Sa口——梭阀4的Sc口——第一固定阻尼5——第一换向阀6的p1口——第一换向阀6的b1口——第三固定阻尼9——第二插装阀10的k2口。

此时第一插装阀8处于打开状态,第二插装阀10处于关闭状态,系统主油路进油压力由溢流阀2控制,系统主油路进油流向为:

电磁换向阀1的P口——电磁换向阀1的A0口——液压控制阀的A1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平衡阀11的A3口——平衡阀11的A4口——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

系统主油路差动油路为:

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二插装阀10的Kb2口——第一插装阀8的Kb1口——第一插装阀8的Ka1口——液压控制阀的A2口——平衡阀11的A3口——平衡阀11的A4口——伸缩油缸大腔的A5口。

系统差动油路压力由第一溢流阀16控制,压力油路为:

伸缩油缸小腔的B5口——液压控制阀的B3口——第四固定阻尼12——第二换向阀15的p2口——第二换向阀15的b2口——第一溢流阀16的p3口。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现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未背离本实用新型核心的简单变形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