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5847发布日期:2018-12-07 22:1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泵。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和严峻的能源形势,对于泵这种通用机械,提高它的性能,对节约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欲使所设计的泵性能优良,仅有性能优良的叶轮是不够的,必须有与其相配合的零部件,整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叶轮叶片吸力面靠近进口区域压力最小,有时会出现负值,该区域有可能将发生空蚀。在一定相对情况下,可通过控制叶片或叶轮进口介质流速来控制其入口压力,从而改善气蚀、空蚀现象,而进入叶轮的流体同时会有旋转现象,此现象导致流体进入叶片时并未马上按预想的形势流动,从而带来能耗。进口预旋调节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应用于风力机工况调节,取得了较好的调节效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学者也从此方向着手研究,长期以来,对于泵叶轮进口流体的消旋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空间导叶具有径向尺寸小,可与混流泵或井用泵等叶轮流线通顺配合等优点,正成为一种常见的导水机构。该设计思路主要以解决以上两大问题作为出发点,对于泵叶轮进口流体的旋转及流速的控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泵,性能高,能耗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泵,包括泵轴,泵轴的下端外壁布置有下轴承,泵轴外周壁设有轴套,泵轴轴身上连有叶轮,所述的泵轴下端固连有泵轴吸入段,所述的吸入段包括连接在泵轴下端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外周面呈流线型,导流罩的外周面上有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大叶片,两相邻的大叶片之间布置有小叶片。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大小两种不同类型的叶片将吸入段的轮毂与壳体连接起来,同时支撑轮毂和壳体并与轮毂壳体形成同样大小的空间,该空间即为输送介质的通过空间,两种叶片间隔均匀分布于轮毂、壳体上,对称的布置更能使介质轴对称的进入叶轮,性能高,能耗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大小叶片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入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立式泵,包括泵轴10,泵轴10的下端外壁布置有下轴承2,泵轴10外周壁设有轴套,泵轴10轴身上连有叶轮1,所述的泵轴10下端固连有泵轴吸入段,所述的吸入段包括连接在泵轴10下端的导流罩20,所述导流罩20外周面呈流线型,导流罩20的外周面上有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大叶片21,两相邻的大叶片21之间布置有小叶片22。所述的大叶片21为4片,所述的小叶片22为4片。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罩20呈开口向下的碗状,导流罩20通过螺栓与泵轴固定连接。

通过大小两种不同类型的叶片将吸入段的轮毂与壳体连接起来,同时支撑两者并与其形成八个同样大小的空间,该空间即为输送介质的通过空间,两种叶片间隔均匀分布于轮毂、壳体上,对称的布置更能使介质轴对称的进入叶轮。

大小叶片周向均匀相间布置,将进入该零件的介质分开,径流该空间的过程中介质自身存在的非轴向旋转速度在逐渐变小的过流空间中尽早的减小,如图3所示,从M-M截面流至N-N截面时,可保证从各个小空间中流出的介质有相等或相近的流速,降低了输送介质相遇时由于流速不等带来的的撞击能耗,并且该零件为简单直叶片,叶片出口角为90°,可保证离开叶片的介质无旋转的进入叶轮,即为其消旋的作用体现,同样,消旋除起到保证输送介质流动更适应叶轮叶片的情况外,还起到降低了输送介质相遇时由于流速不等带来的的撞击能耗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大叶片21、小叶片22均为直叶片,叶顶均为圆弧状,弧口均朝内。本申请采用没有任何扭曲的直叶片,在保证进入叶轮的介质流动能达到期望状态的条件下,大大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叶片的制造和加工难度,同时提高了经济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罩20上开设有输送油的通路201,油自通路201输送至轴承2与泵轴10的连接处。使叶轮进口的介质进入轴承部位,起润滑、冷却的作用。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的大叶片21的叶根段的厚度大于叶顶段的厚度,所述的小叶片22的叶根段的厚度大于叶顶段的厚度。自M-M截面到N-N截面叶片逐渐变薄,这样在整体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小的扩散形态,更有利于输送介质能量从动能向压力能的转换,能够控制叶轮或叶片进口速度为一定值,实际而言,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保证了泵的气蚀性。叶片变薄的趋势更使得从各个空间流出的介质在脱离叶片时有更小的撞击,降低了能量消耗的可能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