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头盖及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6751发布日期:2019-09-13 22:3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泵头盖及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泵头盖及隔膜泵。
背景技术
:隔膜泵是净水机中的动力源,隔膜泵的泵头盖处形成有隔膜腔,隔膜腔包括进水腔和设于低压进水腔内的高压出水腔。图1为一种隔膜泵的泵头盖1′结构,进水腔140′大体呈三角形腔体,出水腔150′呈圆形腔体,进水管30′位于进水腔140′的一侧腔壁上,进水管30′的进水口与出水腔150′之间的间距过小,从而导致进水阻力较大,影响隔膜泵的进水量,也使得隔膜泵的电机功率偏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泵头盖,用于隔膜泵,旨在降低其进水管的出水口的进水阻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泵头盖,包括:盖体,包括盖板和设于所述盖板的一侧板面上的第一环形围边和第二环形围边,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内;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和所述第二环形围边之间呈间隔设置,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内形成出水腔;所述第一环形围边的部分呈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水腔内形成拐角;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腔和外界;以及进水管,连通外界和所述进水腔的拐角处,且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的距离,大于当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进水腔的非拐角处时,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的距离。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呈正多边形状延伸,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环形围边的侧边之间形成所述进水腔的拐角。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围边呈圆形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和所述第一环形围边两者的几何中心相互重合。优选地,所述出水管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和所述第二环形围边,以将所述出水腔和外界连通。优选地,所述出水管和所述进水管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呈正三角形状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具有第一拐角和与所述第一拐角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拐角处,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上。优选地,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中点。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呈正方形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具有第二拐角和与所述第二拐角呈相对设置的第三拐角,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第二拐角处,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三拐角处。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围边的外周面具有朝所述出水腔内部凹陷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正对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隔膜泵,包括泵头盖,所述泵头盖包括:盖体,包括盖板和设于所述盖板的一侧板面上的第一环形围边和第二环形围边,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内;所述第一环形围边和所述第二环形围边之间呈间隔设置,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内形成出水腔;所述第一环形围边的部分呈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水腔内形成拐角;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腔和外界;以及进水管,连通外界和所述进水腔的拐角处,且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的距离,大于当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进水腔的非拐角处时,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所述进水腔内形成拐角,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进水腔的拐角处,如此一来,则增大了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环形围边之间的间距,从而降低了进水管的出水口处的水流阻力,使得进水管内的水更容易流入进水腔内,从而更利于隔膜泵的膜片吸水,使得在同样水通量的情况下,隔膜泵的电机电功率可以更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泵头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泵头盖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泵头盖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泵头盖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泵头盖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泵头盖140进水腔10盖体150出水腔20出水管121第一拐角30进水管122第一侧边100盖板123第二拐角120第一环形围边124第三拐角130第二环形围边131导流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泵头盖,用于隔膜泵。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至图4,该泵头盖1包括:盖体10,包括盖板100和设于所述盖板100的一侧板面上的第一环形围边120和第二环形围边130,且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围边120内;所述第一环形围边120和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之间呈间隔设置,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形成进水腔140;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内形成出水腔150;所述第一环形围边120的部分呈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水腔140内形成拐角;出水管20,连通所述出水腔150和外界;以及进水管30,连通外界和所述进水腔140的拐角处,且所述进水管30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的距离,大于当所述进水管30设置于所述进水腔140的非拐角处时,所述进水管30的出水口距离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的距离。具体的,泵头盖1具有进水腔140和出水腔150,出水腔150位于进水腔140的内部,进水腔140为低压腔,出水腔150为高压腔,水流经过进水管30进入进水腔140,然后经过隔膜泵的膜片加压后流入出水腔150内,然后再经过出水管20排出至隔膜泵外。泵头盖1通常为注塑件,盖板100和第一环形围边120和第二环形围边130均为注塑一体成型,进水管30的出水口与进水腔140连通,为了保证进水管30的出水口处的水流通畅,本实施例中,对进水管30的设置位置和第一环形围边120的设置形状均进行了调整:第一环形围边120的部分呈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水腔140内形成拐角,进水管30的出水口位于进水腔140的拐角处,如此一来,则增大了进水管30的出水口与第二环形围边130之间的间距,从而降低了进水管30的出水口处的水流阻力,使得进水管30内的水更容易流入进水腔140内,从而更利于隔膜泵的膜片吸水,使得在同样水通量的情况下,隔膜泵的电机电功率可以更小。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环形围边120的延伸形状和进水腔140的形状不受限制,第二环形围边130的延伸形状和出水腔150的形状也不受限制,但需要满足:“进水管30的出水口距离第二环形围边130的距离,大于当进水管30设置于进水腔140的非拐角处时,进水管30的出水口距离第二环形围边130的距离”的条件,即保证进水腔140的拐角处到第二环形围边13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间距。进水管30和出水管20也可优选与盖体10注塑一体成型,从而可保证泵头盖1的连接密封性,避免在连接处发生渗透风险。此外,由于进水管30位于进水腔140的拐角处,相对较当进水管30位于进水腔140的非拐角处时,进水管30的位置相对更加容易定位,从而便于泵头盖1的注塑模具的设计制造,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环形围边120优选呈正多边形状延伸,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环形围边120的侧边之间形成进水腔140的拐角。如此一来,呈正多边状设置的第一环形围边120,可使得进水腔140具有多个拐角,进而便于隔膜泵的泵头处设置多个进水膜片。进水管30位于进水腔140的多个拐角的其中一处。由上述前文可知,第二环形围边130和出水腔150的形状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且第二环形围边130围合形成的出水腔150具体可以呈椭圆形、矩形或者圆形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围边130优选呈圆形延伸设置,此时形成的出水腔150也呈圆形设置;第二环形围边130和第一环形围边120两者的几何中心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则可以保证进水腔140的拐角处于第二环形围边130之间的间距是最大间距。进一步地,出水管2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出水管20可以沿盖板100的径向延伸,或者出水管20直接沿盖板100的厚度方向贯穿盖板100,以使得出水管20连通出水腔150和外界。在本实施例中,该出水管20优选沿盖板100的径向方向延伸,此时出水管20依次贯穿第一环形围边120和第二环形围边130,从而将出水腔150和外界连通;如此一来,可便于外界水路与出水管20的连接,更便于隔膜泵与外界水路的连接。进一步地,为了方便隔膜泵与外界水路的连接,出水管20和进水管30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理解,此时进水管30也优选沿盖板100的径向方向延伸。参照图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环形围边120优选呈正三角形状延伸设置,第一环形围边120具有第一拐角121和与第一拐角121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22,进水管30位于第一拐角121处,出水管20位于第一侧边122上。此时,第一拐角121距离第二环形围边130的间距最大,从而利于降低进水管30内水流进入进水腔140时的水流阻力。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该泵头盖1适用于具有三个进水膜片的隔膜泵。进一步地,出水管20位于第一侧边122的中点处,此时进水管30的轴线位于第一拐角121的中线上,从而使得进水管30的水流可均匀地向两侧流动,使得进水腔140内的水流更加均匀。参照图4,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环形围边120呈正方形延伸设置,第一环形围边120具有第二拐角123和与第二拐角123呈相对设置的第三拐角124,进水管30位于第二拐角123处,出水管20位于第三拐角124处。此时,第二拐角123距离第二环形围边130的间距是第一环形围边120和第二环形围边130之间间距的最大值,如此,进水管30的出水口与第二环形围边130的间距最大,从而利于降低进水管30内水流进入进水腔140时的水流阻力。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该泵头盖1适用于具有四个进水膜片的隔膜泵。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5,为了进一步降低进水管30的出水口处的水流阻力,在第二环形围边130的外周面具有朝出水腔150内部凹陷的导流部131,导流部131正对进水管30的出水口设置。通过设置导流部131,从而使得进水管30的出水口与第二环形围边130的外周面之间间距增大,从而利于进水管30的水更顺畅地进入进水腔140内。该导流部131优选呈圆滑曲面状设置,进而还可起到引导水流和降低水流阻力的效果。此外,导流部131的表面还优选设置有疏水层,从而降低导流部131表面与水的亲和力,更利于水流的流动。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隔膜泵,该隔膜泵包括泵头盖,该泵头盖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隔膜泵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