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8877发布日期:2020-02-08 00:0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回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尤其涉及一种能应用于车用压缩机的回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用以压缩冷媒并使其于回路内循环的电动压缩机,基本上系通过直流马达带动所连接的压缩机制动作,进而达到将冷媒进行压缩与循环的动作效果。依照内部压缩机制的不同,目前常见的压缩机包括回转式压缩机、涡卷式压缩机及螺旋式压缩机等机型。

车用压缩机因涉及外型高度限制,一般均为横向设计,但因为重力关系,机油会处于低处,又因车辆行走起停有惯性作用,促使机油会前后左右流窜。又因路况多样,时而左倾右斜,使用一般卧式压缩机的吸油管应付不了这些路况衍生的倾斜,吸油可能发生问题,进而造成润滑问题。现有卧式压缩机极限角度约为-20度。如图1所示,现有的卧式压缩机倾斜-30度时,吸油口100吸油会发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可解决高度及供油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包括一壳体、一马达、一压缩泵、一上支座、一下支座及一电接头。该壳体包含一本体部、一上盖及一下盖,该上盖及该下盖分别组装于该本体部的上端及下端,该壳体内设有一储油槽,该储油槽位于该下盖的上方,用以储存机油,该壳体连接一吸入管及一吐出管,该吸入管及该吐出管设置于该壳体的本体部上,使该吸入管及该吐出管设置于该壳体的旁侧;该马达设置于该壳体内,该马达包含定子及转子,该转子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定子内;该压缩泵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压缩泵包含缸体及环,该环可回转地设置于该缸体内,该环通过一偏心轴连接于该马达的转子;该上支座设置于该壳体内;该下支座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压缩泵的缸体设置于该上支座及该下支座之间;该电接头设置于该壳体的本体部上,使该电接头设置于该壳体的旁侧,该电接头电性连接于该马达。

优选地,该本体部、该上盖及该下盖为铝合金件。

优选地,该本体部、该上盖及该下盖为铝合金件,该本体部为中空体,该本体部的上端及下端呈开口状,该上盖以多个第一螺丝锁附组装于该本体部的上端,该下盖以多个第二螺丝锁附组装于该本体部的下端。

优选地,该吸入管及该吐出管沿着该回转式压缩机的径向连接于该壳体的本体部。

优选地,该吸入管及该吐出管设置于该壳体的同一侧。

优选地,该吸入管及该吐出管分别设置于该壳体的两侧。

优选地,该回转式压缩机的冷媒排量为34cc,高度为185mm。

优选地,该回转式压缩机的高度不高于18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将现有立式压缩机的特点延伸,以立式压缩机设计保持润滑系统运作的简单,使其吸油不会发生问题,再将电接头、吸入管及吐出管移至旁侧,即可使压缩机高度降低,以符合车用压缩机高度限制,可满足车用压缩机要求。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卧式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倾斜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另一倾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包括一壳体1、一马达2、一压缩泵3、一上支座4、一下支座5及一电接头6。

该壳体1为一中空壳体,可用以容纳马达2、压缩泵3、上支座4及下支座5等构件。该壳体1包含一本体部11、一上盖12及一下盖13,本体部11、上盖12及下盖13为铝合金件,借以活化设计,跳脱既有回转式压缩机的架构。

该本体部11为中空体,本体部11的上端及下端呈开口状。上盖12及下盖13分别组装于本体部11的上端及下端,用以分别封闭本体部11的上端及下端。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2以多个第一螺丝14锁附组装于本体部11的上端,下盖13以多个第二螺丝15锁附组装于本体部11的下端,使本体部11、上盖12及下盖13组成一密闭状态的壳体。本实施例的壳体1为可拆式铝合金设计,可便于将压缩机内部所有间隙最精致化。

该壳体1内设有一储油槽16,该储油槽16位于壳体1内的下部,储油槽16位于下盖13的上方,可用以储存机油(冷冻机油)。该壳体1连接一吸入管17及一吐出管18,该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设置于壳体1的旁侧,亦即该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设置于壳体1的本体部11上,也就是说,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可以沿着回转式压缩机的径向连接于壳体1的本体部11。

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可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也可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分别设置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该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与壳体1的内部相连通,该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可用以分别输入及输出冷媒。

该马达2设置于壳体1内,该马达2包含定子21及转子22,定子21可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转子22可转动地设置在定子21内。由于马达2为现有技术,且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马达2的构造,故不再加以赘述。

该压缩泵3设置于壳体1内,且压缩泵3可浸泡于储油槽16的机油中。该压缩泵3包含缸体31及环32,缸体31及环32数量并不限制,亦即该压缩泵3可为单缸或双缸等类型,缸体31及环32可对应的设置为一个或两个等,本实施例设有两缸体31及两环32,以形成双缸设计。环32可回转地设置于缸体31内,环32通过一偏心轴33连接于马达2的转子22。

该上支座4及下支座5设置于壳体1内,下支座5位于上支座4的下方,且上支座4及下支座5形成间隔的设置,该压缩泵3的缸体31设置于上支座4及下支座5之间,上支座4及下支座5可用以支撑缸体31及偏心轴33。

该电接头6为一电连接装置,该电接头6设置于壳体1的旁侧,亦即该电接头6设置于壳体1的本体部11上。该电接头6电性连接于马达2,该电接头6可用以电性连接马达2与外部的电力装置,使电力可通过电接头6传输至马达2,用以驱动该马达2。该马达2的定子21可驱动转子22带动偏心轴33旋转,偏心轴33可驱动环32在缸体31内回转,使气体冷媒通过吸入管17被吸入到压缩泵3的缸体31内部的压缩空间中,并被持续压缩到一定的压力,再通过排出孔(图略)将压缩空间中的冷媒输出到壳体1内部。上述被排出的冷媒可通过壳体1与定子21之间的缝隙,或定子21与转子22之间的缝隙向上移动,最后通过吐出管18排出到冷冻循环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式压缩机为一立式回转式压缩机,压缩泵3泡在机油里面,若是起停及惯性作用或时而左倾右斜(如图4及图5所示),这种瞬时影响,回转式压缩机只要偏心轴33的底端一直有油可吸,就不会发生润滑问题,而立式压缩机要保持轴底有油就简单多了,以本实施例而言,可以保证±30度倾斜的范围内皆可顺利的吸油。

为了降低高度,本实用新型将电接头6、吸入管17及吐出管18移至壳体1的旁侧,这也是可拆式铝合金壳体1的设计优势,以此构成类似方形的压缩机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应用于冷媒排量34cc的车用压缩机时,高度可以降到185mm,亦即该回转式压缩机的高度不高于185mm。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将现有立式压缩机的特点延伸,以立式压缩机设计保持润滑系统运作的简单,吸油不会发生问题,而且能保证30度倾斜,再将电接头、吸入管及吐出管移至旁侧,即可使压缩机高度降低,以符合车用压缩机高度限制,可满足车用压缩机要求。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