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759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线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效果的排线装置。
背景技术
排线的固定,在任何使用到排线的领域可说是一定需要的。在现有技术中,固定排线的方式极多;如图1,通常有直接用完全密合的固定装置11将排线12“锁牢”或“钉牢”在固定位置上,但若要将此排线12移除时,只可使用完全拔除“锁牢”或“钉牢”固定装置11的方式,以使排线12移离固定装置11的固定范围,过程极为麻烦而且极不方便,而且在拔除此种固定装置11时,对于以此固定装置11连接的仪器必会造成损害,继而可能缩短此仪器的寿命,并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还有使用至少一个“侧边固定夹片”的方式,利用开口左右位置的变换,将排线按照一左、一右的顺序轮流塞入多个侧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中;而移除时则使用相反顺序将排线移离侧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为使容易了解,特以图示详细说明。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排线固定于多个“侧边固定夹片”的整体图,包括一排线21,以及多个开口分别左右方向相反的“侧边固定夹片”,如侧边固定夹片23、25,该排线即是利用该侧边固定夹片-如侧边固定夹片23及25的相反开口方向,固定于该各侧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中。
图3为现有技术中,二“侧边固定夹片”与该排线间的关系图。一排线31已被固定于一侧边固定夹片33的固定范围中,该排线31则有一部分并未位于侧边固定夹片35的特定固定范围里,而是位于该侧边固定夹片35之外。若是要将该排线3 1固定于该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则必须如图4A~图4C的流程进行才可达成。
图4A为现有技术中,该排线31未固定到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的图。图4B是开始将该排线31从侧边固定夹片35的外侧移向该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的图;在该图中,该排线31被顺着箭头方向挤压到一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时,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开始受力,同时将受到的大部分力道传送至一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该排线31持续被挤压时,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与该悬臂弹本体固定端39持续承受压力,尤其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承受到的压力比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大上许多;同样的,该排线31也会受到反向压力而使其直径变小。该排线31只有在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被往上压缩到有足够的空间(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到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的垂直距离,大约等于该排线31的直径时),该排线31才可被顺利安装、固定于该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而呈现如图4C的情况。
若是要将该排线31从该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移除,则会如图4D的情况,该排线31顺着箭头方向移动,则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开始受力,同时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承受到更大的力量,直到该排线31将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往上移动至有足够的空间(该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到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的垂直距离大约等于该排线31的直径时),该排线31才可滑出该侧边固定夹片35的固定范围中。
在图4B及图4D中,该侧边固定夹片35承受最大压力的部分就是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所以该侧边固定夹片35损坏时,几乎都是因该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39被强大的压力破坏,造成该侧边固定夹片35无法继续使用,进而造成该排线31无法再完全固定,减短与该排线31有关仪器的使用寿命,造成资源浪费。且在该排线31固定或移除时,都因其与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37会有强力的摩擦,所以该排线31的表面保护层也会有磨损的情形发生。至于该排线31的组装方式是以一左、一右的方式进入该各“侧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中而加以固定,故当该排线31进行组装或移除时,一左、一右的方式会使组装完成时间延长,无法成为最有效率的组装方式。故此各现有技术的缺点若可改进,对于整体产业必定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如图5A所示,现有的一种EMI弹片51,其需要往下较大的力量去做接触,容易造成力量不均匀,此外,其本身容易受损坏,且使排线52在移进、移出时,被其悬臂弹性本体的自由端刮伤排线的表面,而易使排线因为被刮伤甚至断裂而减短寿命,继而使相关仪器损伤。
如图5B,另一种现有EMI弹片53,其也与上述缺点相同,其需要往下较大的力量去做接触,容易造成力量不均匀,此外,其本身容易受损坏,且此种EMI弹片53在操作时力道不易控制,故往往造成其悬臂弹性本体的固定端加速损坏、影响寿命,相关仪器使用期限自然受其影响,也具有极大的缺点;且依旧可能造成排线54表面造成刮伤,继而影响排线54寿命及相关仪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磁干扰效果的排线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排线固定装置,包括多个固定夹片,每一对夹片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以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该第一、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开口,且该各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排线固定装置,包括一平面;多对固定夹片,每一对夹片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由该平面延伸而出、以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也由该平面延伸而出,该第一、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开口,且该各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该多对固定夹片都固定在该平面上。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排线固定于完全密合固定装置整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排线固定于多个侧边固定夹片整体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二侧边固定夹片与该排线间的关系图;图4A与图4B为现有技术中,该排线由未固定到开始固定于一侧边固定夹片中时的图;图4C为该排线已固定于该侧边固定夹片固定范围中的图;图4D为要将该排线移离侧边固定夹片固定范围中的图;图5A及图5B为现有技术的另两种侧边固定夹片;
图6为本发明中,一排线固定于多对相对固定夹片的第一实施例整体图;图7A为本发明中该排线与三对相对固定夹片的图;图7B为本发明中一排线位于一相对固定夹片两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间的开口,两悬臂弹性本体自由端开口的距离略大于排线直径,而可使排线顺利滑入该相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时的图;图7C为本发明中一排线位于一相对固定夹片开口的图;图8A为本发明的一排线固定于多对相对固定夹片的一第二实施例整体图;图8B为于一排线外层包裹一金属材料的横断面图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排线固定装置,其固定的方式在一平面上连接多对相对固定夹片,每一对夹片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以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该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形成一开口,该各相对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以使一排线从开口自由进出其固定范围;当该各相对固定夹片一起使用时,因各对相对固定夹片开口方向都朝同一方向,故无论是装入该排线或拔出该排线时,都可以不伤害该排线表面保护层的方式顺利进行。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中一排线61固定于该各相对固定夹片64、65、67、68及69之中,该各固定夹片都连接于一平面上,且每一对固定夹片都有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且该各悬臂弹性本体的剖面形状都为S形;举例来说,相对固定夹片64有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62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63;该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62、63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b形成一开口(见图7B),该各相对固定夹片的开口都为同一方向;于此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此同一方向为该平面的法线方向,该排线61即是由此开口进出该各相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
图7A则是一直径a的排线71,已有一部分位于一“相对固定夹片”73的固定范围中;此外,该排线71的一端将顺着箭头方向进入一相对固定夹片75的固定范围;而该排线71的另一端将顺着箭头方向从一相对固定夹片77的固定范围中被移除出去。其中,该相对固定夹片75有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2、72′,该相对固定夹片77有一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6、76′,该各悬臂弹性本体的剖面形状都为S形。
如图7B,开始时,开排线71的直径a略大于相对固定夹片75开口宽度b;而当该排线71被从该相对固定夹片75上方开始挤进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2、72′的自由端间的开口时,即会成为如图7C的图示,相对固定夹片75开口宽度b略大于该排线71的直径a,该排线71即可顺利滑入并固定于该相对固定夹片75的固定范围中;该相对固定夹片75于该排线71挤进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2、72′自由端开口时所受到的力道,则由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2及72′的固定端共同承受,而非如现有技术般只由一悬臂弹性本体固定端单独承受一排线的挤入力道;即该相对固定夹片75的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2及72′的固定端于该排线71挤进其固定范围时所承受的力道已比现有技术的悬臂弹性本体的固定端大幅度减少,该相对固定夹片75自然会因为该各悬臂弹性本体的固定端承受力道较小而较不易损坏,而增长该相对固定夹片75的使用寿命,相关仪器寿命自然更不受固定夹片的寿命限制而影响。
另外在图7A中,该排线71一部分已固定于该相对固定夹片77的固定范围中,要将该排线71从该相对固定夹片77中移除时,只要将该排线71顺着箭头方向拉起,使之由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6、76′的自由端间的开口中通过,当相对固定夹片77的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6、76′的自由端间的开口宽度b略大于该排线71的直径a时,该排线71即顺利通过悬臂弹性本体76、76′的自由端间的开口,而移离该相对固定夹片77的固定范围。该相对固定夹片77于该排线71移离其固定范围时所承受的力道,则由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76及76′的固定端所共同承受,其承受的力道已一分为二,就不会像现有技术“侧边固定夹片”的一悬臂弹性本体的固定端般容易遭受过强力道而被破坏,自然可增加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连带地,有该排线装设于上的仪器,自然可因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延长而延长其使用期限。
至于本发明在该排线组装至该“相对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时,对于排线而言,由于该排线于挤入时承受的压力也非如现有技术般只有由排线的一侧面接受,而是由排线的至少左右两边侧面同时承受压力,自然可减少伤害该排线表面保护层的机会,继而减少该排线损坏的可能性,而使该排线使用寿命增长,比现有技术进步许多。另外,本发明对于组装时的整体作业流程时间的减少,也是有改善作用;因为本发明的“相对固定夹片”开口都位于同一方向,所以不论是移除或装设,都可大大地减少作业时间,对于产业上的作业速度及作业效率,更是大幅度提高。
另外,图8A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其也为多对“相对固定夹片”固定于一平面之上,每一对“相对固定夹片”都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与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该各悬臂弹性本体的形状都为“U”形与直线形的组合,且第一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对,且间隔一距离成为一出口。该各“相对固定夹片”的出口都朝同一方向,此同一方向为该平面的法线方向。此第二实施例也可在排线不也被刮伤、固定装置的悬臂弹性本体的固定端不易受损的情况下,增加整体产业组装效率,并可增加更换排线的可行性。
另外,如图8B,其为一排线83的横断面图,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效应-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可在排线最外层包括一金属外层84,其可为金属片或金属薄层,材料可为铜或铝,使之覆盖于或包裹于排线外层;或是,将此上述固定夹片焊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上,再提供一金属突状结构,例如为葫芦形剖面结构,与固定夹片作电接触,便可达到电磁干扰效应-EMI效果;当固定夹片的开口宽度b大于覆盖于排线外的金属外层的直径c时,自然可顺利地滑入固定夹片的固定范围中。当然,金属外层84还可减低排线83的表面磨损率与加强排线83与固定夹片的密合度,如此则排线与固定夹片的接触力则可更稳固,且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更不容易损伤排线,故也可增添其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设计,除了与现有技术明显不同外,更具有延长固定装置的寿命、增长排线的寿命及增加设有排线装置于其上的仪器寿命外,更可增快排线组装整体作业的工作效率,实是极具有进步性的发明。
以上所公开的实施例并非为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而为将本发明的精神完整陈述,凡按在产业上的各种微小改变及应用,应都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排线固定装置,包括多个固定夹片,每一对夹片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以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该第一、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开口,且该各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固定装置,其中,该排线具有一金属材料外壳。
3.一种排线固定装置,包括一平面;多对固定夹片,每一对夹片包括一第一悬臂弹性本体由该平面延伸而出、以及一第二悬臂弹性本体也由该平面延伸而出,该第一、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开口,且该各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该多对固定夹片都固定在该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固定装置,其中,该第一、二悬臂弹性本体的剖面形状为S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固定装置,其中,该第一、二悬臂弹性本体的剖面形状为U形与直线形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固定装置,其中,该同一方向为该平面的法线方向。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固定装置,其中,该排线具有一金属材料外壳。
全文摘要
一种排线固定装置,使用多对固定夹片,每一对固定夹片包括第一悬臂弹性本体、以及第二悬臂弹性本体;且该第一、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相隔一距离形成一开口,该各固定夹片的开口都朝同一方向,以使一排线从该开口自由进出夹片的固定范围。当多对固定夹片一起使用时,因第一、第二弹性本体的自由端形成的开口方向都一致,故无论是装入该排线或拔出该排线,都可以不伤害该排线表面保护层的方式顺利进行。此外,再利用一金属片或薄层,包裹于排线外部,与该各固定夹片直接接触;也可将此上述固定夹片焊于PCB(printedcircuit board)上,再提供一金属突状结构与固定夹片作电接触,便有电磁干扰效应-EMI效果。
文档编号F16L3/04GK1474487SQ0212771
公开日2004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8日
发明者陈永顺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