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式气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520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式气压控制阀,为一种两段式控制踏板,适用于各种气压回路的开、闭控制使用。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先前的设计如台湾专利公告第191520号「脚踏式控制阀定位结构」及公告第183980号「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定位结构追加(一)」所示,其主要是由控制阀踏板、控制阀承座、控制阀本体、钩止部组、解钩锁部组所组合而成,透过钩止部组、解钩锁部组的卡扣关系而使操作者在第一次及第二次踩动踏板后使其达到卡扣定位或解除卡扣定位关系,据此而使气压通过或不通过控制阀本体。

发明内容
一、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习式的定位结构主要是藉由钩止部组、解钩锁部的组合来达到卡扣定位及解除卡扣定位作用,虽然两案二组机构的构造各为不同,但长期使用后,评估其作用效果仍发现有下列问题,即构件多,配合繁复,组装费时费工,成本增加,故障率高等问题点存在;因此为了解除此项问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乃进一步改良。
二、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解决习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将繁复构件简化,其构造为一种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包括一底座;一设在底座上的踏板;一使踏板及底座结合的横轴;一设在底座上且由踏板压制的气压阀;一设在底座与踏板间的扩张弹簧;一固定在踏板侧壁的定位销;及一设在底座侧壁的卡钩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卡钩组系由一卡钩,其具有斜顶边及弧形导沟、连设于导沟后的叉沟、邻接在叉沟上的斜面沟所形成的行径轨迹;一贯穿卡钩下端的滑套;一介于底座与卡钩间的垫圈块;一套设于滑套外的扭簧,扭簧一端脚呈L形搭在卡钩的背上,另一端脚呈长条形搭在挡杆上;一贯穿滑套及垫圈块的固定螺,其固定在底座侧;及一固定在底座侧壁且用于阻挡扭簧端脚及卡钩的挡杆所组成;据此,在踏板升降过程中,使定位销沿着卡钩的行径轨迹,以使踏板被卡扣定位或不卡扣定位,使气压阀呈通路或非通路状态。
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垫圈块可以与底座一体成形。
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挡杆可由定位螺取代。
而且,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卡钩斜顶边下端可以设为凸耳,凸耳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但导沟的上、下两壁并非平形,其下壁朝着导沟中心线向内渐次弧凸,此弧凸突块顶部为第一止点,而第一止点与圆耳间的差距须小于定位销直径。
另外,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卡钩的弧形沟槽末端结尾可以设为第二止点,在第一与第二止点延伸出叉沟,此叉沟终点为第三止点,又第一止点与第二止点外缘径间的差距须小于定位销的直径。
此外,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卡钩斜顶边下端可以设为凸耳,凸耳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导沟朝上弯折后再水平延伸形成一较长的第二止点,然后向下延伸后再水平往后延伸出叉沟,于叉沟前形成第一止点,此第一止点位在第二止点的适中处。
所述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在卡钩的弧形导沟下端的角隅还可以设有斜缺角。
三、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获得以下优点1.零件减少,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组装更省时省工。
2.以少数构件取代习式复杂结构,不但动作精确确实,故障率也能降低,且耐用性也大大提高。
3.适合大量生产制造,降低制造成本,符合经济效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踏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卡钩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卡钩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踏板尚未踩踏时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次阶段踩压踏板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次阶段踩压踏板到底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阶段中的定位销与卡钩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阶段踩到底后再松开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阶段踩压踏板到底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阶段中的定位销与卡钩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I-I剖面图。
图14为第二阶段踩到底后再松开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左侧视图。
图16为图14的II-II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种卡钩的平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7卡钩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第一实施方案〕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脚踏式气压控制阀10的分解构造系由一底座1、一设在底座上的踏板2、一使踏板及底座结合的横轴13 一设在底座上且由踏板压制的气压阀14、一设在底座与踏板间的扩张弹簧15、一固定在踏板侧壁的定位销21及一设在底座侧壁的卡钩组3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卡钩组3系由一具有斜顶边301及导沟302、叉沟304的卡钩30、一贯穿卡钩30的滑套31、一介于底座1与卡钩30间的垫圈块32(此垫圈块也能与底座一体成形)、一套设于滑套31外的扭簧33、一贯穿滑套31及垫圈块32的固定螺34及一固定在底座1侧壁且用于阻挡扭簧端脚33b及卡钩30的挡杆35(此挡杆可由定位螺取代)所组合而成,其组合后的构造如图3所示。
如图2所示,前述定位销21是螺固在踏板2侧壁的螺孔22内并朝外凸出,此定位销21亦能与踏板2一体成形实施;又,踏板2的前端藉由横轴13而枢设在底座1上,使得踏板2下压时,能以定位销21与卡钩30产生定位卡止功能;又,横轴13的两端是以C形或E形扣夹131扣住,以防止底座1与踏板2脱离。
再如图4所示,卡钩30的构造为长片构造,但顶端为斜顶边301,而在斜顶边301的下端为一凸耳307,此凸耳307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302,但导沟302的上、下两壁并非呈平形,而是下壁朝着导沟302中心线向内渐次弧凸,此弧凸突块的顶部在此称为第一止点302a〔即超出下缘线308(假想线表示)且朝内突出的实心突块〕,由于导沟302内有第一止点302a的形成,所以导沟302的中段会形成渐次缩小宽距的隘道302b,此隘道302b恰能容定位销21通过,因此由前述可知弧形导沟302是渐次收敛的沟槽,又导沟302的末端结尾是第二止点302C,此第二止点302C的宽径是大于隘道302b的;但在实际方案里,弧形沟槽302的入口宽距及第二止点302C的宽径约为定位销21直径的1.5倍,甚至入口宽距可更可大于1.5倍以上(如1.5~2.0倍);而隘道302b的宽距则与定位销21直径略同其次,弧形沟槽302的末端结尾在此称为第二止点302C,而在第一与第二止点302a、302C间还延伸出一叉沟304,此叉沟304终点在此称为第三止点304a。前述中,第一止点302a与圆耳307间的差距L1必须小于定位销21的直径,而且第一止点302a与第二止点302C外缘径间的差距L2须小于定位销21直径,有了这二道差距L1、L2的形成就能控制定位销21在弧形沟槽302及叉沟304内产生「W」形的移动轨迹,此由以下叙述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此外,在图5还揭示出卡钩30的背面,其叉沟304的上方具有斜面沟306,此斜面沟306能助于定位销21脱离卡钩30,所以具有特殊的功能,此于后述图式会有进一步的说明。其次,前述卡钩30的下端设有一圆孔303可供固定螺34(参图1、6)穿入后再螺固于底座1侧壁的螺孔11内;而扭簧33是串设在滑套31外围,具一端脚33a呈L形搭在卡钩30的背上,另一端脚33b呈长条形则搭在挡杆35上;由于卡钩30与滑套31枢设结合且受端脚33a的弹性压制,遂会以固定螺34为轴心而具有逆时针旋转的作用(依图面所示),然而因卡钩30的角隅305受到挡杆35的阻挡,所以卡钩30偏转一斜角后即不再逆时针旋转,因此呈现约30°的倾斜角度,此由图6所示可获得了解。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踏板未踩踏前的示意图,图中揭示脚踏式气压控制阀10未动作前的状态,在踏板2未受踩踏时,踏板2受弹簧15的扩张作用而使底座1与踏板2保持适当间距,使气压阀14顶端的阀栓141不被踏板2压押,且定位销21与卡钩30不具任何接触。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在第一阶段踩动踏板的动作图,图中揭示踏板2下压时,会以横轴13为轴心而呈逆时针旋转,直至定位销21触压到卡钩30顶端的斜顶边301后,才会迫使卡钩30以固定螺34为轴心而顺时针旋转,此时弹簧15受到踏板2的踩压而呈被压缩的状态。
如果踏板2继续下压下去,则情况会如图8所示,即卡钩30以顺时针方向继续旋转,而定位销21在下滑至斜边301最底下后绕过凸耳307而滑入弧形导沟302内,这时卡钩30就不再受定位销21阻碍,而受扭簧33的回卷作用产生回弹(即呈逆时针旋转);此时入于导沟302内的定位销21会先与第一止点302a撞击(如图9所示),由于受到第一止点302a的阻挡能避免定位销21直接滑入叉沟304内。
其后,如图10所示,在操作者离开踏板2而使压力释除后,踏板2受到弹簧15的扩张作用而向上回弹,此时定位销21会由第一止点302a通过隘道302b而滑入到沟槽302末端,进而与第二止点302C接触,这时踏板2受到定位栓21的阻挡而无法向上复原,因此气压阀14的阀栓141受到踏板2的压押而使阀体呈通路状态,使气压由入口142进入后通过气压阀14再由出口143排出。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踏板第二阶段动作示意图,图式中揭示操作者第二次踩踏到底,即踏板2再次受压下降后,卡钩30受到扭簧33作用而略微朝逆时针旋转,并使定位销21由第二止点302C滑入叉沟304内,而与第三止点304a抵触,滑动过程如图12所示。
如果以断面观察图11的现状,则如图13所揭示,由图面中可知定位销21已滑入叉沟304内,但叉沟304的上方具有斜面沟306,因此,这时的踏板2若受到上升推力影响,那定位销21必会从斜面沟306导出。
请参图14所示,由于踏板2始终受到扩张弹簧15的复张影响,所以在使用者脚底离开踏板2后,踏板2随即受到扩张弹簧5作用而被迫上升,因此定位销21也将随着踏板2上升;由于卡钩30的叉沟304上端邻接着斜面沟306,所以定位销21就可沿着斜面沟渠306上升,此上升过程如图15所示,此外,更可由图16的断面图获知定位销21如何脱离卡钩30,在脱离过程当中,卡钩30受定位销21的推迫而略微侧偏,此侧偏作用反而使定位销21更容易沿着斜面沟306往上挣脱,一旦定位销21脱离卡钩30后,卡钩30就会受扭簧33轴向扩张作用而恢复原状(卡钩30并不是以固定螺34固定,只是受弹簧33压制);又定位销21脱离卡钩30后,踏板2就被弹簧15顶掣到顶,恢复成图6所示状态,这时气压阀14的阀栓141不再受到踏板2的压押,所以阀体呈非通路状态,气压即无法由出口143排出。
由前述的定位销21移动过程可知,其配合踏板2的二阶段踏压过程,会使其沿着弧形导沟302、叉沟304及斜面沟306而产生”W”形的行径轨迹。
〔第二实施方案〕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种卡钩30结构,其立体结构更可由图18所示获知,图中揭示卡钩30的斜顶边301下端为凸耳307,凸耳307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302,由于导沟302两壁是近乎平行,所以导沟302不会形成前述第一方案的隘道302b;又弧形导沟302朝上弯折后再水平延伸形成一较长的第二止点302C,然后向下延伸后再水平往后延伸出叉沟304,于叉沟前形成第一止点302a,此第一止点302a位在第二止点302C的适中处,即第一止点302C的长度L4,等于凸耳307至第一止点302a的长度L3加上第一止点302a至第二止点302C上边末缘的长度L2;而斜面沟306是设在叉沟304之上。此外,本方案的卡钩30的底角(尤指弧形导沟302下端的角隅)具有斜缺角309,此能使卡钩30在逆时针旋转过程中能尽量避免抵触到地面。
上述中,第一止点302a的顶点近乎与凸耳307的底点等齐,因此在第一阶段踩踏后,定位销21会入于弧形导沟302内并受到第一止点302a的阻挡后而不入于叉沟304内,之后再上移并受第二止点302C的阻挡而产生停留;而在第二阶段踩踏后,定位销21会由第二止点320C向后平移,再向下移动并导入叉沟304内,最后再由叉沟304上端的斜面沟306导出。
以上,系根据图式所示的良好实施型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业者可在不超越本实用新型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因此,举凡利用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结构的实施型态,只要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要旨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实施例,均应涵属于本实用新型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包括一底座;一设在底座上的踏板;一使踏板及底座结合的横轴;一设在底座上且由踏板压制的气压阀;一设在底座与踏板间的扩张弹簧;一固定在踏板侧壁的定位销;及一设在底座侧壁的卡钩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卡钩组系由一卡钩,其具有斜顶边及弧形导沟、连设于导沟后的叉沟、邻接在叉沟之上的斜面沟所形成的行径轨迹;一贯穿卡钩下端的滑套;一介于底座与卡钩间的垫圈块;一套设于滑套外的扭簧,扭簧一端脚呈L形搭在卡钩的背上,另一端脚呈长条形搭在挡杆上;一贯穿滑套及垫圈块的固定螺,其固定在底座侧;及一固定在底座侧壁且用于阻挡扭簧端脚及卡钩的挡杆所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垫圈块与底座一体成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挡杆由定位螺取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卡钩斜顶边下端为凸耳,凸耳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导沟的上、下两壁非平形,其下壁朝着导沟中心线向内渐次弧凸,此弧凸突块顶部为第一止点,而第一止点与圆耳间的差距小于定位销直径。
5.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卡钩的弧形沟槽末端结尾为第二止点,在第一与第二止点延伸出叉沟,此叉沟终点为第三止点,且第一止点与第二止点外缘径间的差距小于定位销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卡钩斜顶边下端为凸耳,凸耳下方是内凹的弧形导沟,导沟朝上弯折后再水平延伸形成一较长的第二止点,然后向下延伸后再水平往后延伸出叉沟,于叉沟前形成第一止点,此第一止点位在第二止点的适中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式气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卡钩的弧形导沟下端的角隅设有斜缺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脚踏式气压控制阀,针对习式脚踏式气压控制阀零件多、结构复杂、组装贵时费工、动作不精确等问题点而加以改进。技术方案是卡钩组系由一卡钩,其具有斜顶边及弧形导沟、连设于导沟之侧的叉沟、邻接在叉沟之上的斜面沟组成的行径轨迹;一贯穿卡钩下端的滑套;一介于底座与卡钩间的垫圈块;一套设于滑套外的扭簧;一贯穿滑套及垫圈块的固定螺;及一固定在底座侧壁且用于阻挡扭簧端脚及卡钩的挡杆所组成;据此在踏板升降过程中,使定位销沿着卡钩的行径轨迹;使踏板被卡扣定位或不卡扣定位,进而使气压阀呈通路或非通路状态。
文档编号F16K31/62GK2639648SQ03209288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1日
发明者李三贵 申请人:李三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