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019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紧固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例如用于将汽车的内、外装零件等固定于规定的车身板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这种紧固部件,虽然在此没有具体图示,但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合成树脂制的销,其二为合成树脂制成的衬套构件。其中,所述销具有圆盘状的头部和从该头部下表面垂下的圆柱状轴部,在轴部上,在其侧面沿轴向形成大直径槽和小直径槽;衬套构件具有圆盘状的法兰部和从该法兰部下表面垂下的圆筒状的主体部,在法兰部的中央形成开口,用于插入上述销的轴部,在主体部上,通过纵切缝将其周壁分割成多个分割脚片,在该各分割脚片的下端部内表面上形成分别与上述轴部的大直径槽、小直径槽相接合的膨出突起(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特许3332138号说明书)。
实际上,在将作为汽车内装零件的装饰板固定于车身板上时,首先,将销的轴部从其前端侧插入衬套构件的主体部内,在衬套构件的各分割脚片的下端部内表面上形成的膨出突起与销的轴部上形成的小直径槽接合,从而形成临时固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衬套构件的主体部插入装饰板和车身板的相互对准的各安装孔内,由此,将销的头部完全推入、直至它与衬套构件的法兰部抵接,这时,由于各分割脚片的膨出突起与轴部的大直径槽接合,衬套构件的分割脚片向外方扩开,由此可将装饰板固定于车身板一侧。
现有技术的紧固部件具有可将装饰板与车身板简单固定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就装饰板的固定状态而言,由于使用合成树脂制衬套构件的法兰部与其分割脚片来从内外侧夹持装饰板与车身板,自然对车身板的安装孔的孔缘的夹持力变弱,无法得到强的夹持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为了有效解决该现有技术的紧固部件所存在的问题而开发的。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紧固部件,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销、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以及金属制的夹持体三部分,销具有头部与轴部,衬套构件具有法兰部与主体部,夹持体具有夹持面与导向面,其特征在于,在销轴部形成有空处,该空处用于以上述夹持体可转动的方式将之枢轴支承于其中,并且,使夹持体的前端部朝向外方突出;在衬套构件的主体部形成有开口窗,以供夹持体的前端部进出于该开口窗;以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的法兰部和从上述开口窗向外方突出的金属制夹持体的夹持面来夹持被固定物。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销轴部的空处具有压接夹持体后端部的内壁面,在将夹持体的前端部收纳于空处的内部的状态下,夹持体的后端部压接于上述内壁面上,蓄积朝向其扩开方向的反力。
在技术方案1和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衬套构件的主体部上的开口窗的下边缘与夹持体的导向面接近并相对。
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夹持体形成有一对,衬套构件的主体部由多个缝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割脚片,该分割脚片中,在每个对应夹持体的分割脚片上形成有开口窗,供各夹持体的前端部进出,同时在其内面侧形成有膨出突起,该膨出突起与销的轴部接合、并被朝向外方推压。
因此,采用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通过在销的轴部形成的空处内以可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夹持体,从而得到夹持体的前端部收纳于该空处内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将销的轴部插入衬套构件的主体部内,则销与衬套构件被临时固定,因此,若此后再将其插入被固定物的一致的各安装孔内,进而将销的轴部完全压入衬套构件的主体部内,直至销的头部完全抵接于衬套构件的法兰部上,则夹持体的前端部从形成于衬套构件的主体部上的开口窗朝向外方突出,由此,在合成树脂制衬套构件的法兰部与金属制夹持体的夹持面间从内外侧夹持被固定物,与现有技术的紧固部件相比,被固定物相互间具有强的夹持力并被有效固定。
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如将夹持体的前端部强制收纳于在销的轴部形成的空处内部,则由于夹持体的后端部压接于空处内壁面上、蓄积了朝向扩开方向的反力,所以在销的轴部插入衬套构件的主体部的过程中,若夹持体前端部插入到形成于衬套构件的主体部上的开口窗中时,即从其压接状态转为打开、夹持体朝向扩开方向自动转动,因此、可使夹持体的前端部切实地从相对应的开口窗朝向外方突出。
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衬套构件的主体部上形成的开口窗的下边缘和夹持体的导向面接近并相对,所以可使夹持体的前端部从对应的开口窗平滑地向外方导向,同时在由夹持体夹持被固定物的状态下,以开口窗的下边缘支承夹持体,从而使夹持体能够提供有效的夹持力。
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在衬套构件的分割脚片内面侧形成有膨出突起、使该分割脚片朝向外方扩开,所以若使该分割脚片与销轴部接合并朝向外方扩开,则由于该分割脚片上形成的开口窗的下边缘抵接并支承夹持体的导向面,所以可更有效地得到对夹持体的支承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紧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销的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衬套构件的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3(B)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图4是剖视图,表示了以可转动的方式将一对夹持体枢轴支承于销轴部上的状态。
图5是剖视图,表示了在销轴部上形成的空处内收纳着一对夹持体的前端部的状态。
图6是剖视图,表示了将销和夹持体一起临时固定于衬套构件上的状态。
图7是剖视图,表示了使用紧固部件将装饰板与车身板固定为重合状态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销、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以及金属制的夹持体三部分,在固定被固定物时,通过合成树脂制衬套构件的法兰部与金属制夹持体的夹持面来夹持,与现有技术的紧固部件相比,可牢固地固定被固定物。
实施例下边根据图示的优选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实施例的紧固部件与现有技术的紧固部件不同,如图1所示,它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销1、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11、以及金属制的夹持体21三部分,其特征在于,对各零件1、11、21采用了如下的构成。而且金属制的夹持体21是成对使用。
首先从合成树脂制的销1开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销1具有圆盘状的头部2和圆柱状的轴部3,特别是轴部3,在其下部侧形成与后述的衬套构件11的分割脚片16接合的环状大直径槽4,并形成环状的小直径槽5,所述环状小直径槽5从该大直径槽4起,经锥形面而连续,而且,在其前端部形成头部尖细状的导向突起6,通过该导向突起6的导向,销1的轴部3,可以顺畅地插入后述的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
另外,在轴部3上从中间部到下部侧的范围内形成了空处7,该空处7可通过金属轴31从而以一对夹持体21可转动的方式将之枢轴支承,并可使该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朝向外方突出,另一方面,该空处7具有压接各夹持体21后端部21b的上侧内壁面7a,在将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收纳于空处7内部的状态下,夹持体21的后端部21b压接于该上侧内壁面7a上,在各夹持体21上蓄积朝向扩开方向的反力。
接下来如图3所示,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11具有圆盘状的法兰部12与圆筒状的主体部13,法兰部12在其中央部形成了与主体部13的内侧连通的开口14,主体部13由多个纵缝15将其周壁平均分割为4个分割脚片16,在该4个分割脚片16中,在每个对应夹持体21的分割脚片16上分别形成了可供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进出的开口窗17,同时使隔成该各开口窗17的下边缘的边缘部向内侧延长,由该延长缘部18来上推后述的夹持体21的导向面23,另一方面,在4个分割脚片16的下端部侧内表面上分别形成了膨出突起19,所述膨出突起19与在上述销1的轴部3上形成的大直径槽4和小直径槽5接合。
最后,金属制的夹持体21左右对称地成对使用,将其呈羽毛形状的主体的上表面侧做成直线状的夹持面22,用于与上述的衬套构件11的法兰部12共同作用,从而夹持被固定物,将上述夹持体21主体的下表面侧做成为与上述衬套构件11的分割脚片16的延长边缘部18抵接的圆弧状导向面23,而且,在靠近呈嘴状的后端部21b处形成通孔24,用于使金属轴31穿过,通过从形成于销1的轴部3上的孔8向该通孔24中穿入金属轴31,可使一对夹持体21以可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销1的空处7内。
因此,现在假定使用这样构成的紧固部件,将作为汽车内装零件的装饰板P1固定于规定的车身板P2上时,首先,一边从左右两侧将一对夹持体21插入在销1的轴部3上形成的空处7内,一边从轴部3的孔8使金属轴31穿过各夹持体21的通孔24内,如图4所示,一对夹持体21以可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销1的轴部3侧。只不过,在这种枢轴支承状态下,由于空处7的上侧内壁面7a与夹持体21的后端部21b的位置关系,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从空处7朝向外方突出若干,整体大致成八字形。
因此,接下来将销1的轴部3插入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由于一对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成八字形朝向外方突出若干,所以如图5所示,一旦以手指(未图示)捏压,达到一对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被强制收纳于轴部3的空处7内部的状态,将销1的轴部3插入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则接下来使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被主体部13的周壁压迫而一直收纳于空处7的内部,在该状态下被插入衬套构件11,由此如图6所示,在销1的轴部3顺畅地插入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的同时,销1的导向突起6从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的下端边缘朝向外方突出,成为销1与衬套构件11拔不开的临时固定状态。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一对夹持体21的各前端部21a被强制收纳于轴部3的空处7内的状态下,由于各夹持体21的后端部21b压接于隔成空处7的上侧内壁面7a上,因而在各夹持体21中蓄积了朝向扩开方向的反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在插入到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的过程中,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到达对应的开口窗17后,即从其压接约束状态自动放开,如图6所示,一对夹持体21、其本身的前端部21a探入并占据开口窗17,再次自动恢复到八字形的扩开状态。
另外,在这种假固定状态下,如图所示,由于主体部13的各分割脚片16的膨出突起19与轴部3的小直径槽5接合,所以各分割脚片16尚未完全打开,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也始终只是探入开口窗17的内部,而不从开口窗17向外方突出。
因而,在达到销1与衬套构件11的临时固定状态之后,使装饰板P1与车身板P2重合,将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插入与之对准的各安装孔H1、H2内,进而将销1的轴部3完全推入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内,直至销1的头部2完全抵接于衬套构件11的法兰部12上之后,接下来使扩开成八字形的各夹持体21的导向面23抵接于隔成开口窗17下边缘的延长边缘部18上,缓缓地对上方施加压力,使得各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从形成于衬套构件11的分割脚片16上的各开口窗17中朝向外方成水平状态大幅度突出,因此如图7所示,装饰板P1与车身板P2被夹持于合成树脂制衬套构件11的法兰部12与金属制夹持体21的夹持面22之间,P1、P2两者具有从合成树脂与金属得到的较强的夹持力,从而被牢固地重合固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大大提高固定状态的可靠性。
另外如图所示,在该固定状态下,通过压入销1,接下来由于各分割脚片16的膨出突起19与形成于销1的轴部3上的大直径槽4接合从而朝向外方扩开,所以也可以通过该分割脚片16的扩开,来夹持装饰板P1与车身板P2。因此,还可以通过分割脚片16的扩开来增强牢固的固定状态,特别是由于在不存在金属制夹持体21的一侧,未形成开口窗17的其他相对的分割脚片16实施有效的夹持,因此可以沿全周得到均匀的夹持力。
此外,夹持体21的前端部21a从分割脚片16的各开口窗17朝向外方突出这一状态成为该各开口窗17的延长边缘部18与夹持体21的导向面23接近并相对的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相对的分割脚片16朝向外方扩开后,由于分割脚片16的延长边缘部18抵接并支承于夹持体21的导向面23上,所以可得到对夹持体21的有效的支承力,金属制夹持体21决不会弯曲变形。
反过来,根据需要、解除装饰板P1与车身板P2的固定状态时,若将一字槽螺钉旋具等工具前端(未图示)插入销1的头部2与衬套构件11的法兰部12形成的空间内,将销1的轴部3从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拔起,则由于扩开成水平状态的一对夹持体21被开口窗17的上边缘压下并拉起,所以销1和衬套构件11自然不会变形,也不必使夹持体21产生不必要的变形,从而以较小的力即可将销1的轴部3从衬套构件11的主体部13中拔出。因此能够对紧固部件本身进行再次利用。
本发明的紧固部件,通过有效地利用金属制的夹持体,能够以较强的夹持力牢固地固定被固定物,因此特别是在将汽车的内外装零件等固定于规定的车身板上时尤其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紧固部件,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销、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以及金属制的夹持体三部分,销具有头部与轴部,衬套构件具有法兰部与主体部,夹持体具有夹持面与导向面,其特征在于,在销轴部形成有空处,该空处用于以上述夹持体可转动的方式将之枢轴支承于其内,并使夹持体的前端部朝向外方突出;在衬套构件的主体部形成有开口窗,以供夹持体的前端部进出;以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的法兰部和从上述开口窗向外方突出的金属制夹持体的夹持面来夹持被固定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于销轴部的空处具有压接夹持体后端部的内壁面,在将夹持体的前端部收纳于空处的内部的状态下,夹持体的后端部压接于上述内壁面上,蓄积朝向其扩开方向的反力。
3.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紧固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于衬套构件的主体部上的开口窗的下边缘与夹持体的导向面接近并相对。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紧固部件,其特征在于,夹持体形成有一对,衬套构件的主体部由多个缝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割脚片,该分割脚片中、在每个对应夹持体的分割脚片上形成有供各夹持体的前端部进出的开口窗,同时在其内面侧形成有膨出突起,该膨出突起与销的轴部接合、并被向外方推压。
全文摘要
一种紧固部件,可得到强夹持力。本发明的紧固部件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销(1)、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11)、以及金属制的夹持体(21)三部分,销具有头部(2)与轴部(3),衬套构件具有法兰部(12)与主体部(13),夹持体具有夹持面(22)与导向面(23),在销的轴部形成有空处(7),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上述夹持体、并使夹持体的前端部(21a)朝向外方突出,在衬套构件的主体部(13)形成有开口窗(17),供夹持体的前端部(21a)进出;由此,可用合成树脂制的衬套构件的法兰部和金属制夹持体的夹持面来夹持被固定物(P1、P2),因此具有从合成树脂与金属得到的强夹持力,从而可进行牢固地固定。
文档编号F16B19/04GK1702337SQ20051006949
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5日
发明者田中启文, 涩谷明宏, 筱崎伸哉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