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048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控流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气体流质流向、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现有的流质流向、流量自动控制装置在控制过热流质分流时分流不彻底。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流质流向、流量按设定温度参数自动调整控制,控制过热流质分流彻底,安全可靠的自动控流阀。
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入口壳体上有入口,出口壳体上有主出口和分流口,出口壳体内壁上有凹道通向分流口,入口壳体与出口壳体用螺丝连结,两壳体之间有胶圈密封,两壳体形成一个腔体,腔内圆盘形的导流支架周边通过铆钉与外导流盘连结,外导流盘装在出口壳体内,其端面和外壁上均有孔;导流支架的端面上有孔,导流支架上装有调整螺母,调整杆安装在调整螺母上,调整杆上安装的密封盖、密封圈、夹板与套装在调整杆端部的密封胶套组成密封结构,密封胶套外面是膨胀材料,膨胀材料外面套有调整套,调整套外面套有导向套,导向套开口端朝径向卷包与调整杆上的密封盖紧密相接,导向套的肩台部固定有内导流盘,内导流盘上有孔,弹簧套在内导流盘上,两端分别顶在内、外导流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对流质的流向和流量能按照设定的温度参数进行自动调整控制,调整速度快,控制过热流质分流彻底,安全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局部右视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B左视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C-C左视半剖示意图。参照附
图1-4,在入口壳体2上有入口1,出口壳体19上有主出口20和分流口21,出口壳体内壁上有凹道22通向分流口21,入口壳体与出口壳体用螺丝3连结,两壳体之间有胶圈4密封,两壳体形成一个腔体,腔内圆盘形的导流支架5周边通过铆钉18与外导流盘17连结,外导流盘装在出口壳体内,其端面和外壁上均有孔;导流支架的端面上有孔,导流支架上装有调整螺母6,调整杆7安装在调整螺母上,调整杆上安装的密封盖8、密封圈9、夹板10与套装在调整杆端部的密封胶套11组成密封结构,密封胶套外面是膨胀材料12,膨胀材料外面套有调整套13,调整套外面套有导向套14,导向套开口端朝径向卷包与调整杆上的密封盖8紧密相接,导向套14的肩台部固定有内导流盘16,内导流盘上有孔,弹簧15套在内导流盘上,两端分别顶在内、外导流盘上。
工作原理流质由入口壳体的入口1进入壳体内,经导流支架5上的孔流向内导流盘16,在设定温度以下时,膨胀材料12体积较小,弹簧15将内导流盘16与外导流盘17之间支撑开一定距离,内导流盘的外壁将外导流盘外壁上的孔封住,流质经内导流盘上的孔流经外导流盘端面上的孔,从出口壳体的主出口20流出;当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膨胀材料体积增大,导向套14带动内导流盘16向外导流盘17运动,外导流盘外壁上靠近导流支架一侧的孔打开,流质一部分仍按上述流向从出口壳体的主出口20流出,另一部分则从打开的外导流盘外壁上的孔流经出口壳体内壁上的凹道22,从分流口21流出;当流质温度超过更高的设定值时,膨胀材料体积再增大,导向套带动内导流盘向外导流盘靠拢闭合,由于两者端面上的孔互相错开,不能相通,全部流质经外导流盘外壁上的孔及凹道22,流向出口壳体的分流口21,实现流质流向和流量的自动控制。
权利要求1.自动控流阀,其特征是在入口壳体(2)上有入口(1),出口壳体(19)上有主出口(20)和分流口(21),出口壳体内壁上有凹道(22)通向分流口(21),入口壳体与出口壳体用螺丝(3)连结,两壳体之间有胶圈(4)密封,两壳体形成一个腔体,腔内圆盘形的导流支架(5)周边通过铆钉(18)与外导流盘(17)连结,外导流盘装在出口壳体内,其端面和外壁上均有孔;导流支架的端面上有孔,导流支架上装有调整螺母(6),调整杆(7)安装在调整螺母上,调整杆上安装的密封盖(8)、密封圈(9)、夹板(10)与套装在调整杆端部的密封胶套(11)组成密封结构,密封胶套外面是膨胀材料(12),膨胀材料外面套有调整套(13),调整套外面套有导向套(14),导向套开口端朝径向卷包与调整杆上的密封盖(8)紧密相接,导向套(14)的肩台部固定有内导流盘(16),内导流盘上有孔,弹簧(15)套在内导流盘上,两端分别顶在内、外导流盘上。
专利摘要自动控流阀涉及一种液体、气体流质流向、流量自动控制装置。主要是为解决现有的自动控流装置对过热流质分流不彻底的问题而设计的。它包括入口壳体、出口壳体、胶圈等,出口壳体内壁上有凹道,腔体内有导流支架用铆钉与外导流盘连结,外导流盘端面和外壁上均有孔,导流支架的端面上有孔,导流支架上有调整螺母,调整螺母上有调整杆,调整杆上装有密封盖、密封圈、夹板、密封胶套,密封胶套外面依次是膨胀材料、调整套、导向套,内导流盘上有孔,它与导向套连结固定,弹簧两端分别顶在内、外导流盘上。优点是控制过热流质分流彻底,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F16K31/64GK2908943SQ20062009064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30日
发明者张国复 申请人:张国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