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376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气机构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进行车辆变速的自动变速器在变速器框体内贮存所规定量的油。通过 将该油供给旋转体的轴承部或齿轮的啮合部而进行各部件的润滑,在多板 式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将油压供给摩擦元件而实现所希望的变速级,或在 带式无级变速器中,通过将油压供给夹持带的带轮而成为规定的带轮比来 实现所希望的变速级。
当自动变速器动作时,变速器框体的内压由于摩擦热等而上升。为了 释放该内压,在收纳旋转体等的变速器框体的上方位置设置有通气孔。
在此,在自动变速器内设置有多个旋转体,当变速器内的旋转体旋转 时就搅拌在变速器框体内贮存的油,产生含有油的气泡。
该油泡上升到设置在变速器框体的通气孔,油与空气一起被吹出。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在通气孔的变速器框体内侧设置迷宫式结构的通 气室,在通气室内将油和空气分离,只将空气排出到变速器框体外。
通过将通气室形成为迷宫式结构,从在通气室的下方位置附近设置的 开口部进入到通气室内的含有油的气泡上升到通气孔的过程中,能够可靠 地将空气和油分离。
在通气室内被分离的油从在通气室的下方位置附近设置的开口部返回 到变速器框体内而用于润滑等,只将被分离的空气从通气孔排出到变速器 框体外。
作为具有这样的通气机构的自动变速器,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l中。 另外,在自动变速器内设置有多个旋转体,由旋转体(例如差速器装
置)賊起的油直接/人开口部4曼入到通气室内,难以将油从通气室通过开口
部排出到变速器框体内。
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在旋转体与开口部之间设置
有挡板部,防止由旋转体溅起的油直接到达开口部。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5-291263
但是,由于在开口部与旋转体之间设置挡板部,在通气室内与空气分 离并从开口部滴下的油被挡板部遮挡,就产生油很难有效地供给旋转体的 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油直接到 达开口部,并且可以将由通气机构分离的油有效地供给旋转体的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具有变速器框体,其收纳多个旋转体;通气室,其设置在该 变速器框体内,将含有油的气泡分离成油和空气;通气孔,其贯通所述变 速器框体,连接所述通气室和所述变速器框体;开口部,其将所述变速器 框体的内部和所述通气室内部连接,该自动变速器具有形成在所述开口部 的下方位置的遮挡加强筋,该遮挡加强筋从所述变速器框体伸出,其上表 面朝向所述旋转体向下方侧倾斜,该遮挡加强筋防止所述变速器框体内的 油直接到达所述开口部,并且,由所述遮挡加强筋的上表面接受从所述开 口部滴下的油,利用所述遮挡加强筋的上表面的倾斜将油供给所述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利用遮挡加强筋防止变速器框体内的油直接到达开口部, 确保将油从通气室内排出的功能,并且,可以利用遮挡加强筋的倾斜有效
地将从通气室排出的油供给旋转体。


图1是表示从与变速箱接合面侧观察到的转换器壳的图;
图2是表示从与转换器壳接合面侧观察到的变速箱的图;
图3是自动变速器的侧面图4是壳侧通气室的放大图5是箱侧通气室的放大图6是图4的A-A部的剖面图7是图4的B-B部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换器壳;2:变速箱;3:侧罩;4:差速器装置;10:壳侧 接合面;ll差速器轴支承孔;13:壳侧轴支承壁;14:壳侧外周壁;20: 箱侧接合面;21:差速器轴支承孔;23:箱侧轴支承壁;24:箱侧外周 壁;40:主体部;41:齿环;50:遮挡加强筋;65:通气孔;66:通 气管;80:壳侧通气室;81:壳侧第一通气室;82:壳侧第二通气室; 83:壳侧第一突出部;84:壳侧第一分离加强筋;85:壳侧第二突出部; 86:壳侧内部加强筋;87:壳侧滴下口; 88:壳侧第二分离加强筋;89: 壳侧第三通气室;90:箱侧通气室;91:箱侧第一通气室;92:箱侧第 二通气室;94:箱侧滴下口; 96:箱侧突出部;97:箱侧分离加强筋; 98:箱侧内部加强筋;100:通气室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自动变速器的框体通过将转换器壳和变速箱由接合面接合而构成,图1 是从与变速箱接合面侧观察到的转换器壳的图,图2是从与转换器壳接合 面侧观察到的变速箱的图,另外,图3是自动变速器的侧面图。
另外,图3图示的是剖开转换器壳及变速箱的侧面一部分的通气室及 差速器装置的图。
如图1所示,转换器壳1在壳侧外周壁14的图1中的纸面侧形成有与 变速器箱接合的壳侧接合面10。
另夕卜,如图2所示,变速箱2在箱侧外周壁24的图2中的纸面侧形成 有与转换器壳1接合的箱侧接合面20。
壳侧接合面IO和箱侧接合面20的外周形成为同一形状。
如图3所示,转换器壳1和变速箱2将壳侧接合面10和箱侧接合面20 对齐并通过未图示的螺栓接合在一起。
另外,在变速箱2上,在相对箱侧接合面20的相反侧的端面上通过未 图示的螺栓而接合有侧罩3。
在由转换器壳1、变速箱2及侧罩3包围的空间内收纳有变速机构部, 构成自动变速器。
转换器壳1在相对壳侧接合面10的相反侧的端面(图3中转换器壳1 的右侧面)与未图示的发动机接合。
从发动机输入的动力,在由转换器壳1、变速箱2及侧罩3的规定部件 支承的未图示的输入轴及中间轴上进行转速变换或转向变换等,并将变换 后的动力传递到差速器装置4 (图1、图2所示的假想线),该差速器装置4 的两端由设置在转换器壳1上的差速器轴支承孔11 (参照图1)和设置在 变速箱2上的差速器轴支承孔21 (参照图2)支承。
由差速器轴支承孔ll、 21支承的差速器装置4,如图3所示,其齿环 41位于变速箱2侧,主体部40位于转换器壳1侧。
尤其是,如图1、图2所示,在由转换器壳1和变速箱2包围的空间的 下部l!i存有油,其油位60为不超过差速器轴支承孔11和差速器轴支承孔 21的程度。
如图1的假想线所示,差速器装置4的下部一部分浸入到油中。 差速器装置4以差速器轴支承孔11、 21为轴,在图1中如箭头标记所 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该旋转,油就沿着图1中右侧的壳侧外周壁14向上方飞溅。 接着,对通气机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从通气孔喷出含有油的气泡,采用在通气孔 的自动变速器内侧的开口部设置通气室、将气体和油分离并只排出气体的 结构。
在图4中表示壳侧通气室的放大图,在图5中表示箱侧通气室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在变速箱2的设有差速器装置4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将自
动变速器内和外部连接的通气孔65。
该通气孔65在自动变速器内的压力增高时将压力向外部释放。 另外,通气管66插入到该通气孔65,未图示的软管等可以连接。 在通气孔65的自动变速器内侧的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有壳侧通气室80 (参照图4)及箱侧通气室90 (参照图5),该壳侧通气室80设置在转换器
壳1侧,该箱侧通气室90设置在变速箱2侧。
如图4所示,壳侧通气室80由从转换器壳1的壳侧轴支承壁13 (形成
差速器轴支承孔11的壁)竖立的壳侧内部加强筋86和壳侧外周壁14形成。 如图5所示,箱侧通气室90由从箱侧轴支承壁23 (形成差速器轴支承
孔21的壁)竖立的箱侧内部加强筋98和箱侧外周壁24形成。
在转换器壳1和变速箱2对接的状态,除了在壳侧通气室80侧形成的 壳侧滴下口 87和在箱侧通气室90侧形成的箱侧滴下口 94 (详细内容后述) 之外,整合壳侧内部加强筋86和箱侧内部加强筋98的形状,形成连接壳 侧通气室80和箱侧通气室90的空间。
如图4所示,在壳侧通气室80内设置有连接壳侧外周壁14和壳侧内 部加强筋86并且从壳侧轴支承壁13竖立的壳侧第一分离加强筋84。
而且,设置有从壳侧内部加强筋86朝向图4中的上方伸出、并从壳侧 轴支承壁13竖立的壳侧第二分离加强筋88。
通过该壳侧第一分离加强筋84及壳侧第二分离加强筋88,将壳侧通气 室80分割成壳侧第一通气室81、壳侧第二通气室82及壳侧第三通气室89。
另外,壳侧第三通气室89和壳侧第一通气室81没有完全分离,壳侧 第三通气室89和壳侧第一通气室81的两空间的上部连接在一起。
另外,壳侧第一分离加强筋84和壳侧第二分离加强筋88与壳侧外周 壁14的壳侧接合面10为同一面。
在壳侧第一通气室81内,/人壳侧内部加强筋86的一部分和壳侧第二 分离加强筋88到壳侧外周壁14,设置有从壳侧轴支承壁13突出的壳侧第 一突出部83。
另外,在壳侧第二通气室82内,从壳侧内部加强筋86到壳侧外周壁 14,设置有从壳侧轴支承壁13突出的壳侧第二突出部85。
形成壳侧第一突出部83及壳侧第二突出部85,使其分别距壳侧轴支承 壁13的高度比壳侧外周壁14的壳侧接合面10低。
由此,利用壳侧第一突出部83,壳侧第一通气室81就变成部分节流结 构,同样地,利用壳侧第二突出部85,壳侧第二通气室82就变成一部分节 流结构。
在壳侧通气室80的下方侧位置形成有从壳侧外周壁14向转换器壳1 的内侧伸出的遮挡加强筋50。
另外,遮挡加强筋50从壳侧外周壁14自水平方向向下方侧倾斜规定角度。
接着,对箱侧通气室90侧进^f亍说明。
如图5所示,在箱侧通气室90内设置有连接箱侧外周壁24和箱侧内 部加强筋98并且从箱侧轴支承壁23竖立的箱侧分离加强筋97。
箱侧分离加强筋97与箱侧外周壁24的箱侧接合面20为同一面。
通过该箱侧分离加强筋97,将箱侧通气室90分割成箱侧第一通气室 91和箱侧第二通气室92。
在箱侧第一通气室91内,从箱侧外周壁24到箱侧内部加强筋98,设 置有从箱侧轴支承壁23突出的箱侧突出部96。
形成箱侧突出部96,使其距箱侧轴支承壁23的高度比箱侧外周壁24 的箱侧接合面20低。
由此,利用箱侧突出部96,箱侧第一通气室91成为部分节流结构。
通气孔65与箱侧第二通气室92连通。
另外,在图4、图5中,壳侧通气室80和箱侧通气室90对接时,箱侧 通气室90的加强筋与壳侧通气室80的加强筋相对的部位分别用假想线表 示。
在图6中,表示图4的A-A部剖面,在图7中,表示图4的B-B部剖面。
通过将壳侧通气室80和箱侧通气室90对4^,形成通气室100。
如图5及图6所示,通气室100中,箱侧通气室90的箱侧第一通气室 91的图5中的下侧部分(以下称为箱侧滴下口 94)比壳侧通气室80更向 图5中的下方侧延伸,在自动变速器内的空间形成开口。
另外,如图4及图7所示,通气室IOO使壳侧通气室80的壳侧第三通 气室89的图4中的下侧部分(下面称为壳侧滴下口 87)比箱侧通气室90 更向图4中的下方侧延伸,在自动变速器内的空间形成开口。
如图6所示,箱侧通气室90侧的箱侧分离加强筋97和壳侧通气室80 侧的壳侧第二突出部85大致相对,箱侧通气室卯侧的箱侧突出部96和壳 侧通气室80侧的壳侧第 一 突出部83大致相对。
这些箱侧分离加强筋97与壳侧第二突出部85及箱侧突出部96与壳侧 第一突出部83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使通气室IOO成为节流形状。
如图6所示,箱侧通气室90侧的箱侧第一通气室91、壳侧通气室80 侧的壳侧第一通气室81及壳侧第二通气室82的下部在空间上连接在一起。
箱侧通气室90侧的箱侧第二通气室92、壳侧通气室80侧的壳侧第二 通气室82的上部在空间上连接在一起。
箱侧第一通气室91的下部通过第一滴下口 94与自动变速器内的空间
连接。
另外,在箱侧滴下口 94的下方位置设置有从壳侧轴支承壁13向箱侧 滴下口 94侧伸出的遮挡加强筋50。
在此,如图4所示,通过差速器装置4的旋转使油沿着壳侧外周壁14 的内侧面向箭头F所示的方向溅起。
通过在箱侧滴下口 94的下方位置形成遮挡加强筋50,由差速器装置4 賊起的油(向箭头F方向移动的油)不会直接从箱侧滴下口 94 (参照图6) 进入到通气室100。
由此,在箱侧滴下口 94只有含有油的气泡进入通气室100内,或者使 与气泡分离的油滴下。
如图7所示,壳侧通气室80侧的壳侧第三通气室89的上部与箱侧通 气室90侧的箱侧第一通气室91在空间上连接。
并且,壳侧第三通气室89的下部通过壳侧滴下口 87与自动变速器内 的空间连接。
接着,说明含有油的气泡的流动情况。
在由差速器装置4等的旋转而产生油起泡的状态下,当自动变速器的 内压变高时,如图6的箭头标记D所示,含有油的气泡爿(人箱侧通气室90侧 的第一滴下口 94进入到箱侧第一通气室91内。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形成遮挡加强筋50,由差速器装置4賊起的油 不会直接到达箱侧滴下口 94,可以确保箱侧滴下口 94的功能(将含有油的 气泡导入到通气室100内,或者排出油)。
另外,如图7的箭头标记E所示,含有油的气泡从壳侧通气室80侧的 壳侧滴下口 87进入到壳侧第三通气室89内。
含有油的气泡在向通气孔65的上升途中,在壳侧通气室80侧的壳侧 第一通气室81、壳侧第二通气室82、壳侧第三通气室89和箱侧通气室90 侧的箱侧第一通气室91、箱侧第二通气室92中往返。
从箱侧滴下口 94或壳侧滴下口 87进入到通气室100内的含有油的气 泡通过在设置于壳侧通气室80和箱侧通气室卯的通气室之间往返,根据 迷宫式效果而分离成气体和油。
与油分离的气体到达箱侧第二通气室92内,则从插入到通气孔65的 通气管66向自动变速器的外部排放。说明书第8/8页
另一方面,被分离的油从壳侧滴下口 87或箱侧滴下口 94向通气室100
外排出。
如图4箭头标记G所示,从壳侧滴下口 87滴下的油直接供给差速器装 置4而进行差速器装置4的润滑。.
另一方面,从箱侧滴下口 94滴下的油暂时滴下到遮挡加强筋50的上 表面。由于从壳侧外周壁14伸出的遮挡加强筋50向水平方向的下方侧倾 斜,因此,滴下到遮挡加强筋50上表面的油,如图4中箭头标记H所示, 迅速地向差速器装置4滴下,进行差速器装置4的润滑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器壳1和变速箱2分别构成本发明的第一 框体和第二框体。另外,箱侧滴下口 94构成本发明的开口部。
本发明如上而构成,通过在将含有油的气泡吸入到通气室100内的箱 侧滴下口 94的下方位置,设置朝向差速器装置4向下方侧倾斜的遮挡加强 筋50,可以防止由差速器装置4溅起的油直接到达箱侧滴下口 94而进入到 通气室100内,并且,可利用遮挡加强筋50的倾斜将从箱侧滴下口 94滴 下的油迅速地供给差速器装置4,可提高差速器装置4的润滑性。
另外,即使由于车辆的振动等而产生变速器内的油晃动飞賊时,通过 设置遮挡加强筋50,可以防止飞溅的油直接到达箱侧滴下口 94 (以上,对 应于本发明第一、第三、第四方面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遮挡由差速器装置4溅起的油到达箱侧滴下口 94的遮挡 加强筋50从壳侧外周壁14及壳侧轴支承壁13竖立而形成,可以提高支承 差速器装置4的差速器轴支承孔11和通气室IOO之间的转换器壳1的表面 刚度。
通过提高转换器壳1的表面刚度,可以降低壳侧轴支承壁13的振动而 产生的辐射噪音。
由于通过追加遮挡加强筋50而提高转换器壳1的刚度,因此,可提高 与变速箱2接合的密封性能(以上,对应于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只在转换器壳1侧设置遮挡加强筋50,但可以 根据通气室100或差速器装置4的位置关系而设置在变速箱2侧,也可以 设置在转换器壳1和变速箱2这二者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有变速器框体,该变速器框体收纳多个旋转体;通气室,该通气室设置在所述变速器框体内,将含有油的气泡分离成油和空气;通气孔,该通气孔贯通所述变速器框体,将所述通气室和所述变速器框体的外部连接;开口部,该开口部将所述变速器框体的内部和所述通气室内部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所述开口部下方位置处的遮挡加强筋,该遮挡加强筋从所述变速器框体伸出,其上表面朝向所述旋转体向下方侧倾斜,该遮挡加强筋防止所述变速器框体内的油直接到达所述开口部,并且,由所述遮挡加强筋的上表面接受从所述开口部滴下的油,利用所述遮挡加强筋上表面的倾斜将油供给所述旋转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框体通 过将第 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的相应支承壁的顶端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所述 第 一框体具有轴支承所述旋转体的轴支承壁和从该轴支承壁的外周边缘竖 立的外周壁,所述第二框体具有轴支承所述旋转体的轴支承壁和从该轴支 承壁的外周边缘竖立的外周壁,所述遮挡加强筋是从所述第 一框体及所述第二框体中的至少 一个框体 的所述轴支承壁及所述外周壁竖立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室设 置在所述旋转体的上方位置,所述遮挡加强筋防止由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賊 起的油到达所述开口部。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 转体是差速器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能够防止油直接到达开口部,并且可将由通气机构分离的油有效地供给旋转体。通过在将含有油的气泡吸入到通气室内的箱侧滴下口(94)的下方位置设置朝向差速器装置(4)向下方侧倾斜的遮挡加强筋(50),可以防止由差速器装置(4)溅起的油直接到达箱侧滴下口(94)而进入到通气室内,而且,可利用遮挡加强筋(50)的倾斜将从箱侧滴下口(94)滴下的油迅速地供给差速器装置(4),能够提高差速器装置(4)的润滑性。
文档编号F16H57/027GK101101051SQ200710112078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6日
发明者佐藤直人, 安井健二郎 申请人:捷特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