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支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9166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上支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悬架的减振器的活塞杆和车体之间弹性连结并在它们之间起到隔振作用的上支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中利用上支架将成为悬架要素的减振器的活塞杆和车体之间弹性连结,利用上支架的隔振作用防止或抑制自减振器向车体侧传递振动。以往,作为该上支架公知有各种种类、形态的构件,作为其中之一,公知有这样的上支架,即,其包括(a)筒状的内配件,其上表面呈开放形状;(b)外配件,其配置在内配件的径向外侧;(c)橡胶弹性体,其连结这些内配件和外配件之间;(d)回弹止冲配件,其相对于内配件独立地构成为板状,在中心孔周围通过铆接固定在内配件的上端部而与内配件一同上下运动,在回弹时起到止冲作用;在外配件侧固定于车体,在内配件侧固定于减振器的活塞杆,在车体和减振器之间利用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起到隔振作用。图16表示其具体例子。在图16中,附图标记200是上支架,附图标记202是呈筒状的内配件,附图标记 204是配置在内配件202的径向外侧的外配件,附图标记206是以连结这些内配件202和外配件204之间的状态与它们一体地硫化粘接的橡胶弹性体,附图标记208是固定于内配件 202的上端部而与内配件202 —同上下运动并在回弹时起到止冲作用的回弹止冲配件。回弹止冲配件208相对于内配件202独立地构成为板状,固定保持于内配件202。外配件204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安装部212,在该安装部212处利用安装螺栓214安装固定于车体面板216。内配件202由内侧的第1配件202-1、及外侧的第2配件202_2这两个配件构成,外侧的第2配件202-2的上部以外嵌状态焊接于内侧的第1配件202-1,这些第1配件202-1 和第2配件202-2相接合。内侧的第1配件202-1具有固定保持轴承218的功能,其下端部铆接于轴承218, 固定轴承218。在图16所示的上支架200中,回弹止冲配件208通过铆接固定在内配件202的上端部。该利用铆接的固定如下进行。即,如图16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将内配件202的上端部外周面在其整周上切削加工,在此处预先形成圆筒状的薄壁部220、及阶梯部222,然后,将回弹止冲配件208在中心孔210处以外嵌状态与薄壁部220相嵌合,使其下表面落位在由阶梯部222形成的支承面 224上,利用该支承面2 将回弹止冲配件208以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支承。之后,使圆筒状的薄壁部220在其整周上扩径变形并向径向外侧弯曲,铆接为按压回弹止冲配件208的上表面的状态,将回弹止冲配件208设为固定于内配件202的固定状态。
上述铆接用于使内配件202的上端部在其整周上扩径变形并对其弯曲加工,需要较强的加工力。例如,若铆接加工的内配件202的上端部没有设为上述那样的薄壁部220而保持切削加工前的壁厚,则当对其在整周上随着扩径而弯曲时,需要极强的力,铆接装置的力不足,铆接加工自身变得困难。此时,若硬进行利用弯曲的铆接,则会产生龟裂、裂纹等。因此,预先将内配件的上端部设成薄壁,对其进行铆接加工。上述薄壁部220的形成具有这样的意义。另外,如此利用上述铆接来固定相对于内配件202独立地构成的回弹止冲配件 208这一点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等中有所公开。但是,用于形成上述薄壁部220和阶梯部222的切削加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该切削加工的成本非常高,这会导致大幅度提高上支架200的制造成本。另外,在如此利用内配件202的外周面的切削加工形成用于设定回弹止冲配件 208的阶梯部222、即支承面224的情况下,支承面224的宽度(径向宽度)自然地小,在为了铆接固定而使回弹止冲配件208与薄壁部220相嵌合并落位在支承面2 上时,回弹止冲配件208成为不稳定的状态而稳定性较差,会导致不容易进行铆接加工,或者导致回弹止冲配件208的固定姿态不稳定。即使内配件202、详细地讲是第1配件202-1例如为2mm左右的壁厚尺寸,通过对于上端部进行外周面的切削加工,会导致作为上述支承面2M能够确保的宽度例如单侧为 0. 7mm左右的较窄宽度。在这种宽度较窄的支承面2 中,当设定回弹止冲配件208时,有时无法稳定地将其支承。此外,在图16所示的上支架中,难以足够强地确保利用铆接的固定力,有时会因振动输入而在铆接部产生松动。而且,若产生这种松动,则会导致回弹止冲配件208相对于内配件202产生相对旋转,或者由该松动引起回弹止冲配件208晃动,此时会出现产生不适的异音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内容中提出了这样的方案,S卩,在回弹止冲配件208的中心孔210的周面或者中心孔210周围的上表面设置槽部,在进行铆接加工时使内配件202的一部分咬入其中,将内配件202和回弹止冲配件208在旋转方向上固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旋转方向的固定力、保持力自然存在限度,难以将内配件202 和回弹止冲配件208在旋转方向上足够牢固地固定。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80088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15049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2-310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上述情况为背景,其是以提供一种这样的上支架而完成的,S卩,能够不需要为了固定回弹止冲配件而对内配件的外周面进行切削加工,能够使上支架的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铆接加工,并且能够使利用铆接的固定强度为高强度,并且能够形成将回弹止冲配件在旋转方向上也牢固地固定于内配件的固定状态。于是,技术方案1是一种上支架,包括(a)筒状的内配件,其上表面呈开放形状; (b)外配件,其配置在该内配件的径向外侧;(c)橡胶弹性体,其连结该内配件和该外配件; 以及(d)回弹止冲配件,其相对于该内配件独立地形成为板状,并在中心孔周围通过铆接而固定在该内配件的上端部并与该内配件一同上下运动,在回弹时起到止冲作用;上述上支架在上述外配件侧固定于车体,并在上述内配件侧固定于减振器的活塞杆,在该车体和该减振器之间利用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起到隔振作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配件上设有凸卡合片,该凸卡合片自该内配件的上端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并大于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板厚地向上突出,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上,在与该凸卡合片对应的位置且以与该凸卡合片对应的圆周方向宽度设有缺口凹部,在使上述凸卡合片向上插入嵌合于该缺口凹部的状态下,将穿过到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的部分折弯而铆接为按压该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状态,将该回弹止冲配件固定于上述内配件的上端部。技术方案2是,根据技术方案1,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回弹止冲配件将上述内配件的上端面作为支承面而落位并被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技术方案3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其特征在于,上述缺口凹部以自上述中心孔的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态设置,将上述凸卡合片的穿过到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折弯而铆接。技术方案4是,根据技术方案1 3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和上述缺口凹部沿圆周方向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技术方案5是,根据技术方案4,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和上述缺口凹部以沿圆周方向等间隔的方式设置在整个圆周上。技术方案6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的状态下与上述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技术方案7是,根据技术方案6,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之前, 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大于上述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在该凸卡合片插入该缺口凹部时,伴随塑性变形,该凸卡合片与该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 并且,该凸卡合片的上端的圆周方向宽度小于该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该凸卡合片的与该上端连续的圆周方向的外侧面形成随着靠向上述根部侧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插入引导面或/及上述缺口凹部的靠向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下表面侧的部分的圆周方向的内侧面形成随着靠向上方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减小的插入引导面,由此构成引导部件。技术方案8是,根据技术方案6,其特征在于,在自上述内配件的上述上端面突出设置的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设有圆弧部,该圆弧部在自该内配件的该上端面上升的角部具有弯曲面,该凸卡合片的该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利用该圆弧部随着靠向根部侧而逐渐增大,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之前,该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的最大值大于上述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在该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的状态下,伴随塑性变形,该凸卡合片的该根部与该回弹止冲配件的该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技术方案9是,其特征在于,在制造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支架时,将杯形的成形用构件用作上述内配件的成形用构件,在对该成形用构件的底部进行冲裁加工时,在该底部处朝向径向内侧留下上述凸卡合片的形成部位,之后向上立起留下的上述凸卡合片的形成部位,由此形成该凸卡合片。技术方案10是,根据技术方案9,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成形用构件的冲裁加工中使用的冲裁模所带的角部圆弧倒角,在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形成在自上述内配件的上述上端面上升的上述角部具有上述弯曲面的上述圆弧部,在利用对该凸卡合片的铆接加工而将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于该内配件时,伴随塑性变形使该凸卡合片的该圆弧部与该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述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内配件上设置自内配件的上端面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并以比回弹止冲配件的板厚大的突出高度向上突出的凸卡合片,在回弹止冲配件上,在与该凸卡合片对应的位置以对应的圆周方向宽度设置缺口凹部,在使凸卡合片向上插入嵌合于缺口凹部的状态下,将穿过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的部分折弯而铆接,将回弹止冲配件固定于内配件的上端部。在本发明中,不用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切削加工就能够形成成为内配件的铆接部的部分。具体地例示的话,例如通过对板材的拉深加工来形成内配件,此时,在对底部进行冲裁加工时,向径向内侧留下凸卡合片,之后使其向上立起,从而不利用切削加工就能够简单地形成成为铆接部的凸卡合片。而且,在将该凸卡合片向上插入嵌合于回弹止冲配件的缺口凹部的状态下,将自回弹止冲配件穿出到上侧的部分折弯而铆接,从而能够形成将回弹止冲配件固定于内配件的上端部的固定状态。而且,由于该凸卡合片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因此在将凸卡合片折弯而铆接时,不像以往那样对内配件的上端部在整周上进行扩径并弯曲加工而铆接的情况那样地需要很强的力,能够用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弯曲加工、即铆接加工。而且,关于该凸卡合片,不用对其外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能够以壁厚较厚的状态对其进行铆接加工,因此,铆接的力较小即可,另一方面在铆接之后能够获得较强的铆接强度。即,能够使利用铆接的固定强度成为高强度。并且,由于该内配件的凸卡合片是在圆周方向(旋转方向)上与回弹止冲配件的缺口凹部相嵌合的状态,因此,基于圆周方向的机械或者物理卡合,也能够高强度形成对内配件和回弹止冲配件之间的旋转方向上的限制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回弹止冲配件相对于内配件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基于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之间的卡合,能够将回弹止冲配件相对于内配件在旋转方向上以高强度固定,因此,也可以省略在回弹止冲配件上设置槽等而在铆接加工时使内配件的一部分咬入该槽部的情况(但是,那样做也属于自由),能够省略用于形成槽部的加工。另外,呈板状的回弹止冲配件的缺口凹部例如也能够通过冲压加工下的冲裁等容易地形成。在该技术方案1中,能够将内配件的上端面设为支承面,利用该上端面将回弹止冲配件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技术方案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内配件的上端面在整个壁厚上用作支承面,从而能够将支承面的径向宽度确保得较宽。
因而,在铆接加工时设定为回弹止冲配件由该支承面支承的状态时,回弹止冲配件的稳定性较佳,能够将其稳定地支承,从而易于进行铆接加工,并且能够将回弹止冲配件良好地固定于内配件。在这些技术方案1、2中,能够将回弹止冲配件的缺口凹部以自该中心孔的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态设置,将上述凸卡合片的穿过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侧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折弯并铆接(技术方案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内配件的上端部的内径和回弹止冲配件的中心孔的直径相同,使内配件的上端部的内周面的位置和回弹止冲配件的中心孔的周面的位置相吻合。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上述凸卡合片和对应的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技术方案4)。这样,能够使凸卡合片的利用铆接的固定强度和旋转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均为更高强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这些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以沿圆周方向等间隔的方式设置在整个圆周上(技术方案幻。并且,使各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的形状、尺寸一致而将相对的圆周方向位置关系设成非特定构造,从而能够使将回弹止冲配件组装于内配件时的圆周方向上的对位变得容易。在本发明中,能够使上述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在固定状态下成为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的状态(技术方案6)。在本发明中,利用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的机械或者物理卡合,虽然能够在内配件和回弹止冲配件之间可靠地传递旋转方向的力,在圆周方向上的抵接位置可靠地阻止相对旋转,但是若在它们之间产生圆周方向的嵌合间隙,则无法避免在其处产生晃动,而且,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不适的异音。然而,根据该技术方案6,由于不会产生这种晃动,因此能够防止由该晃动导致产生异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使凸卡合片在固定之前其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大于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在插入缺口凹部时,伴随塑性变形使凸卡合片与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另一方面,使该上端的圆周方向宽度小于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将与上端连续的圆周方向的外侧面设为随着靠向根部侧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插入引导面或/及将缺口凹部的靠向回弹止冲配件的下表面侧部分的圆周方向的内侧面设为随着靠向上方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减小的插入引导面(技术方案7)。这样,在将凸卡合片插入到缺口凹部时能够使可插入性良好,并且,在插入之后能够形成凸卡合片和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的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上支架的图;图2是将图1的回弹止冲配件固定于内配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固定该回弹止冲配件和内配件之前的状态的图;图4是该回弹止冲配件的单件图;图5是该内配件的内侧的第1配件的单件图6是形成图3的凸卡合片的方法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回弹止冲配件固定到内配件的固定过程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内配件制造工序中采用的冲裁模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内配件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制造工序说明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6是表示以往的上支架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附图标记10是将减振器的活塞杆和车体之间弹性连结而在活塞杆和车体之间起到隔振作用的上支架,其具有呈筒状的内配件12、配置在内配件12的径向外侧的外配件14、以将这些内配件12和外配件14之间弹性连结的状态与它们一体地硫化粘接的橡胶弹性体16、及回弹止冲配件18,该回弹止冲配件18相对于内配件12独立地形成为板状,通过铆接固定于内配件21的上端部而与内配件12 —同上下运动,在回弹时起到止冲作用。该上支架10在外配件14侧固定于车体,并在内配件12侧固定于减振器的活塞杆,其具有将活塞杆和车体之间弹性连结的作用、及将来自车体的载荷经由橡胶弹性体16 传递到悬架的螺旋弹簧而利用螺旋弹簧支承车体的载荷的作用。外配件14具有呈大致锥状的筒状部20、及自其上端侧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呈环状的凸缘部22。凸缘部22的外周端部在其整周上朝向图中下方以弯曲形状弯曲。图中附图标记 24表示该弯曲部。凸缘部22的圆周方向上的3处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该突出部分形成板状的安装部26。在安装部沈中形成有供安装螺栓28贯穿的固定孔30,安装螺栓28以贯穿状态固定在其中。在此,在安装螺栓28的大径的头部32侧设有花键部34,将该花键部34以咬入于固定孔30的内表面的状态固定于固定孔30。上支架10在该安装部沈处利用安装螺栓观固定于车体侧。外配件14从筒状部20的上端到凸缘部22的部分以截面倒U字形向上突出,该突出部形成回弹止冲作用时的止冲接触部36。另一方面,内配件12由内侧的第1配件12-1和外侧的第2配件12_2构成。
第1配件12-1具有上部的圆筒状的小径部38、及下部的圆筒状的扩径部40,在该扩径部40的内侧保持有轴承42。扩径部40的下端朝向径向内侧弯曲地铆接,通过该铆接将轴承42保持为防脱状态。图中附图标记44表示该扩径部40的铆接部。外侧的第2配件12-2具有上部的圆筒状的嵌合部46、及向下呈裙状扩展的形态的下部的裙部48,该上部的嵌合部46以外嵌于第1配件12-1的小径部38的状态固定于第1 配件12-1。第2配件12-2的裙部48的下端部且外周端部形成弹跳侧的止冲作用时的止冲接触部49。橡胶弹性体16具有被夹在内配件12和外配件14之间的环状且大致锥状的橡胶主体部50,以与该橡胶主体部50连续的形态在上述止冲接触部36的上侧一体地具有回弹侧的橡胶止冲部52,并在止冲接触部49的上侧一体地具有弹跳侧的橡胶止冲部M。在本实施方式中,回弹止冲配件18如图3及图4所示地形成具有凹陷部80的浅盘状,而且,优选由比内配件12、详细地讲是第1配件12-1硬的材料构成。具体地讲,在此, 回弹止冲配件18由SPH440构成,而且,第1配件12-1由SPC270构成。回弹止冲配件18在回弹止冲作用时接收较大的载荷。因此,回弹止冲配件18优选由较硬的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由于内配件12并不像回弹止冲配件18那样作用有较大的载荷,而且内配件12、具体地讲是第1配件12-1通过利用冲压加工的对板材的拉深加工来制造,并且由于其下端部和后述的上端侧的凸卡合片58弯曲而被进行铆接加工,因此,内配件12优选由比回弹止冲配件18软的材料构成,以使得变形加工不会变得困难。图3以铆接固定前的形状表示这些内配件12的第1配件12-1和回弹止冲配件 18。如图所示,在内配件12中,自其上端面56起且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设有大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板厚地向上突出的凸卡合片58。在此,凸卡合片58在整周上彼此空开一定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此为6个)。凸卡合片58的主视形状呈四边形状,而且,在相邻的凸卡合片58和凸卡合片58 之间形成有同样地主视形状呈四边形状的凹部60。另外,主视大致等同于与具有圆筒形状的第1配件12-1的中心轴正交的轴直角方向上的视图,等同于将第1配件12-1在圆周上的一处利用与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的切割线切开而成的展开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配件12-1通过利用冲压加工对板材实施拉深加工而形成。在该拉深加工中,众所周知那样,通过使用深拉用的成形模具(包括冲头、冲模、 防皱压板)对板材实施采用冲压加工装置进行的拉深加工,首先形成有底的圆筒状(杯形)。然后,使用冲裁加工用的冲裁模(包括冲模和冲头),进行同样地利用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除去作为该中间加工品的杯形的成形品的底部,从而最终形成上表面呈开放形状的第1配件12-1。另外,扩径部40也通过利用冲压的扩径加工来形成。在进行该底部的冲裁加工时,首先,如图6的(A)所示地将底部冲裁加工成凹凸形状,具体地讲,以留下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卡合片58A的方式对底部进行冲裁加工。众所周知那样,该冲裁加工能够利用与目标冲裁部分的形状相对应的冲模和冲头的剪切面来进行。而且,之后,通过同样地利用冲压加工的弯曲加工(成形加工)将朝向径向内侧的各凸卡合片58A向轴向、即图中上方卷起,从而能够形成图6的(B)的第1配件12-1,该第1配件12-1具有以与第1配件12-1的圆筒状部相同的曲率沿圆周方向弯曲而自上端面56向上立起的形态的凸卡合片58A。另一方面,在回弹止冲配件18中,以自圆形的中心孔62的周面64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态设有缺口凹部66。缺口凹部66也与上述凸卡合片58相对应地在整周上彼此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此为6个)。在该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2以稍稍大于图5 所示的凸卡合片58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1的宽度形成。另外,径向的深度在此与凸卡合片58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中心孔62的直径与内配件12的上端部内径相等,在图2所示的组装状态下,中心孔62的周面64和内配件12 的内周面成为相吻合的状态(参照图1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回弹止冲配件18的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缺口凹部66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部分在以缺口凹部66为基准时成为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8。另外,也可以使上述中心孔62的直径稍稍大于内配件12的上端部内周面的直径, 使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中心孔62的周面64位于相对于内配件12的内周面稍稍向径向外侧拉入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根据安装条件等,相反,使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中心孔62的周面 64位于相对于内配件12的内周面稍稍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如图7的(I)所示那样将内配件12的各凸卡合片58从下方向上贯穿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对应的缺口凹部66,形成使各凸卡合片 58嵌合于缺口凹部66的状态。此时,回弹止冲配件18将内配件12的上端面56作为支承面,成为下表面落位在此处的状态,回弹止冲配件18以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支承在该上端面56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内配件12上端部的直径和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中心孔62的直径相同,因此回弹止冲配件18将内配件12的上端面56在整个壁厚上作为支承面,落位在此处。即,内配件12的上端面56成为在轴直角方向上扩展的平坦面,回弹止冲配件18 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以抵接状态重合地支承在该整个壁厚的区域中。在如上所述那样使各凸卡合片58嵌合于各缺口凹部66之后,接着,如图7的(II) 所示那样将凸卡合片58的、相对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上表面向上侧突起的部分向径向外侧弯曲,铆接为按压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上表面的状态,从而将回弹止冲配件18固定于内配件12。此时,如图2所示,各凸卡合片58成为宛如齿轮相啮合那样在圆周方向上利用机械或者物理原理卡合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各突出部68的状态。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回弹止冲配件18通过铆接相对于内配件12在上下方向上固定,并且,通过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圆周方向的嵌合在旋转方向上也牢固地固定,能够在内配件12和回弹止冲配件18之间可靠地传递旋转方向的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用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切削加工就能够形成成为内配件12的铆接部的部分(凸卡合片58),于是在使该凸卡合片58向上插入嵌合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缺口凹部66的状态下,将自回弹止冲配件18向上侧突起的部分弯曲铆接,从而能够形成将回弹止冲配件18固定在内配件12的上端部的状态。由于该凸卡合片58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因此,在将凸卡合片58弯曲铆接时,不像以往的对内配件的上端部在整周上进行扩径并弯曲加工而铆接的情况那样地需要较大的力,能够用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弯曲加工、即铆接加工。而且,关于该凸卡合片58,不用对其外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能够以壁厚较厚的状态对其进行铆接加工,因此,铆接的力较小即可,另一方面在铆接之后能够获得较强的铆接强度。即,能够使利用铆接的固定强度成为高强度。并且,由于该内配件12的凸卡合片58是在圆周方向(旋转方向)上与回弹止冲配件18的缺口凹部66相嵌合的状态,因此,基于圆周方向的机械或者物理卡合,也能够使内配件12和回弹止冲配件18之间的旋转方向上的固定强度为高强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回弹止冲配件18相对于内配件12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基于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卡合,能够将回弹止冲配件18相对于内配件12在旋转方向上以高强度固定,因此,也可以省略在回弹止冲配件18上设置槽等而在铆接加工时使内配件的一部分咬入该槽部的情况,能够省略用于形成槽部的加工。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内配件12的上端面56在整个壁厚上用作用于将回弹止冲配件18以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支承的支承面,从而能够将支承面的径向宽度确保得较宽。因而,在铆接加工时设定为回弹止冲配件18由该支承面支承的状态时,回弹止冲配件18的稳定性较佳,能够将其稳定地支承,从而易于进行铆接加工,并且能够将回弹止冲配件18良好地固定于内配件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凸卡合片58和对应的缺口凹部66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由此,能够有效地使凸卡合片58的利用铆接的固定强度和旋转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均为高强度。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回弹止冲配件18的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T2稍稍大于内配件12的凸卡合片58的圆周方向宽度T1,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将凸卡合片58插入到缺口凹部66时的可插入性良好,但是会在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沿圆周方向产生少许的嵌合间隙。该嵌合间隙会导致回弹止冲配件18相对于内配件12在圆周方向上产生晃动。图8是如下例子,即为了消除该圆周方向上的晃动而使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1稍稍大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2(参照图8的(A)),在图8 的(B)所示的嵌合状态下,消除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圆周方向的嵌合间隙。在此,凸卡合片58的T1的尺寸公差作为一个例子设为10+0. 625 (mm) 10+0. 025 (mm),缺口凹部66的T2的尺寸公差设为10-0. 025 (mm) 10-0. 625 (mm),由此在能够将凸卡合片58插入和嵌合于缺口凹部66的同时,通过使凸卡合片58塑性变形而能够使嵌合状态下的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圆周方向间隙为零。另外,为了提高可插入性,优选的是将凸卡合片58的上端设成小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T2的尺寸,而且形成与该上端连续的圆周方向的外侧面随着靠向根部侧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作为引导部件的插入引导面69。在此,插入引导面69设成倾斜面。这样,就能够使凸卡合片58插入缺口凹部66的可插入性良好,从而能够将凸卡合片58顺畅地向图中上方插入压入到缺口凹部66中。另外,在图8中,在凸卡合片58的根部具有恒定的圆周方向宽度T1的部分的高度尺寸与缺口凹部66的厚度尺寸大致相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具有恒定的圆周方向宽度 T1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既可以小于缺口凹部66的厚度尺寸,也可以大于缺口凹部66的厚度尺寸。另外,如图9的(A)所示,也可以替代在缺口凹部66侧、详细地讲是其下表面侧设置上述凸卡合片58的插入引导面69,或者与凸卡合片58的插入引导面69 —同设置用于插入引导凸卡合片58的倾斜形状的作为引导部件的插入引导面70。另外,在图9的㈧中,插入引导面70以C倒角形状形成在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两侧缘部的下端角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即,该插入引导面70在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两端面上既可以设成在整个厚度方向上延伸的锥面,也可以设成弯曲的凸状或凹状的面形状。另外,在使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1大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T2的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也可以将上述插入引导面69从凸卡合片58的上端设置到根部。或者,在使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尺寸T1大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T2的情况下,如表示主视的图10所示,在自内配件12-1的上端面56突出设置的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设有在自该内配件12-1的上端面56上升的角部A具有凹状的弯曲面(圆弧面)的圆弧部72。S卩,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利用圆弧部72、72朝向根部侧逐渐增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回弹止冲配件18铆接固定之前,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T的最大值T1大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T2。另外,在凸卡合片58中,在圆弧部72中圆周方向宽度未扩大的部分(除根部之外的朝向上方的突出顶端侧部分)的圆周方向宽度T3小于等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1~2,优选小于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宽度1~2,使凸卡合片58容易嵌入到缺口凹部66中。即使是这种图10所示的构造,也与图9的⑶等所示的构造同样,通过内配件 12-1的凸卡合片58嵌入到回弹止冲配件18的缺口凹部66而该凸卡合片58在外周侧利用冲压加工被弯曲加工,回弹止冲配件18的突出部68重合于内配件12-1的上端面56,该突出部68的下表面相对于该上端面56成为抵接状态地铆接固定在其上。在进行利用该弯曲加工的铆接固定时,通过如上所述那样设成T1 > T2,伴随塑性变形,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圆弧部72、72与回弹止冲配件18的缺口凹部66的圆周方向两端缘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结果,相对于内配件12-1,回弹止冲配件18能够以被可靠地阻止了圆周方向的相对变位的状态被固定。但是,图10所示的内配件12-1的、凸卡合片58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圆弧部 72、72通过巧妙地利用凸卡合片58的形成工序,不需要特别的加工就能够形成。具体地讲,作为像在图6中说明的那样对利用深拉加工设成杯形的中间成形品的底部进行冲裁加工时采用的作为冲裁模的冲模74和冲头76,采用如图11中表示嵌合状态下的概略构造那样的工具,但在这些冲模74和冲头76中,对各角部B附加倒角状的圆弧形状。对该角部B附加圆弧形状的做法在易于制作模具并提高模具的耐久性、尺寸精度的方面也优选。于是,通过使用如此对各角部B形成有圆弧形状的冲模74和冲头76对设成杯形的中间成形品的底部进行冲裁加工,如图12的(A)所示那样在得到的成形品上针对对应的各角部形成圆弧面72’。因此,在该冲裁加工之后,如上所述那样实施弯曲加工(成形加工) 而将朝向径向内侧的各凸卡合片58A向上卷起,由此在所形成的凸卡合片58的根部分别形成成为目标的圆弧面72。另外,在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形成有圆弧面72、72的凸卡合片58的具体形状既可以是例如图13所示那样圆周方向两端缘部被设成在高度方向的顶端侧部分倾斜的插入引导面69、69,或者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圆周方向两端缘部被设成在高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体上倾斜的插入引导面69、69。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与中心孔62的周面64连续的形态、即在周面64上开口的形态设置了回弹止冲配件18侧的缺口凹部66,但在本发明中,根据情况,也可以如图 15所示那样将该缺口凹部66以不在周面64上开口的形态设置在自中心孔62的周面64向径向外侧拉入的位置。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将向上插入嵌合于缺口凹部66中的凸卡合片58向径向外侧弯曲而铆接的情况之外,也可以将其向径向内侧弯曲而铆接。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以位置和圆周方向宽度相对应的方式在整周上彼此空开等间隔地设有多个,但相对应地并以能够实现上下方向和圆周方向的定位的程度设有多个凸卡合片58和缺口凹部66即可,也可以不是等间隔设置。此外,在本发明中,在将插入于缺口凹部66中的内配件12的凸卡合片58弯曲而铆接时,也可以利用根部分由于该弯曲而向圆周方向变形导致的壁的扩展来消除凸卡合片 58和缺口凹部66之间的圆周方向的间隙等,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施加各种变更的形态构成。附图标记说明10、上支架;12、内配件;14、外配件;16、橡胶弹性体;18、回弹止冲配件;56、上端面;58、凸卡合片;60、凹部;62、中心孔;66、缺口凹部;69、70、插入引导面;72、圆弧部。
权利要求
1.一种上支架,包括(a)筒状的内配件,其上表面呈开放形状;(b)外配件,其配置在该内配件的径向外侧;(c)橡胶弹性体,其连结该内配件和该外配件;以及(d)回弹止冲配件,其相对于该内配件独立地形成为板状,并在中心孔周围通过铆接而固定在该内配件的上端部并与该内配件一同上下运动,在回弹时起到止冲作用;上述上支架在上述外配件侧固定于车体,并在上述内配件侧固定于减振器的活塞杆,在该车体和该减振器之间利用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起到隔振作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配件上设有凸卡合片,该凸卡合片自该内配件的上端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并大于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板厚地向上突出,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上,在与该凸卡合片对应的位置且以与该凸卡合片对应的圆周方向宽度设有缺口凹部,在使上述凸卡合片向上插入嵌合于该缺口凹部的状态下,将穿过到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的部分折弯而铆接为按压该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状态,将该回弹止冲配件固定于上述内配件的上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回弹止冲配件将上述内配件的上端面作为支承面而落位并被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缺口凹部以自上述中心孔的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态设置,将上述凸卡合片的穿过到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折弯而铆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和上述缺口凹部沿圆周方向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和上述缺口凹部以沿圆周方向等间隔的方式设置在整个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卡合片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的状态下与上述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之前,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大于上述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在该凸卡合片插入该缺口凹部时,伴随塑性变形,该凸卡合片与该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并且,该凸卡合片的上端的圆周方向宽度小于该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该凸卡合片的与该上端连续的圆周方向的外侧面形成随着靠向上述根部侧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插入引导面或/及上述缺口凹部的靠向上述回弹止冲配件的下表面侧的部分的圆周方向的内侧面形成随着靠向上方而圆周方向宽度逐渐减小的插入引导面,由此构成引导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支架,其特征在于,在自上述内配件的上述上端面突出设置的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设有圆弧部,该圆弧部在自该内配件的该上端面上升的角部具有弯曲面,该凸卡合片的该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利用该圆弧部随着靠向根部侧而逐渐增大,在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之前,该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的最大值大于上述缺口凹部的圆周方向宽度,在该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的状态下,伴随塑性变形,该凸卡合片的该根部与该回弹止冲配件的该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
9.一种上支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支架时,将杯形的成形用构件用作上述内配件的成形用构件,在对该成形用构件的底部进行冲裁加工时,在该底部处朝向径向内侧留下上述凸卡合片的形成部位,之后向上立起留下的上述凸卡合片的形成部位,由此形成该凸卡合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支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成形用构件的冲裁加工中使用的冲裁模所带的角部圆弧倒角,在上述凸卡合片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两侧形成在自上述内配件的上述上端面上升的上述角部具有上述弯曲面的上述圆弧部,在利用对该凸卡合片的铆接加工而将上述回弹止冲配件铆接固定于该内配件时,伴随塑性变形使该凸卡合片的该圆弧部与该回弹止冲配件的上述缺口凹部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相嵌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上支架及其制造方法。该上支架能够不需要为了固定回弹止冲配件而对内配件的外周面进行切削加工,能够使上支架的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铆接加工,并且能够形成将回弹止冲配件在旋转方向上牢固地固定于内配件的固定状态。在在车体和减振器之间利用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起到隔振作用的上支架中,在内配件(12)上设有凸卡合片(58),该凸卡合片(58)自内配件(12)的上端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地并大于回弹止冲配件(18)的板厚地向上突出,在回弹止冲配件(18)上设置与凸卡合片(58)对应的缺口凹部(66),在使凸卡合片(58)向上插入嵌合于缺口凹部(66)的状态下,将穿过到回弹止冲配件(18)的上侧的部分折弯而铆接,将回弹止冲配件(18)固定于内配件(12)的上端部。
文档编号F16F15/08GK102292567SQ201080005569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9日
发明者松村浩幸 申请人: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