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震器的压力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240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减震器的压力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柔性打开(soft opening)的压力调节器,其被设计为用于确定减震器的阻尼腔之间的阻尼介质流量的压强。
背景技术
在减震器阀(shock absorber valve)设计领域,设计出下述压力调节器是一个难题,该压力调节器能打开和控制压强、并从而还能在减震器的活塞在其阻尼介质中运动时通过受控制的且柔性的运动来改变阻尼属性。在减震器内调节阻尼介质流量的压强依赖于由活塞的运动速度产生的压强。减震器内的压力调节器通常设有可移动的调节部分,比如作用在底座上的垫圈或圆锥体。压强的控制通过在可移动的调节部分上的调节力和附加的反力之间的力平衡来实现,所述附加的反力比如为弹簧力、流动力、阀阻尼力、摩擦力或导向压力(Pilot pressure force)中的一个或多个。当减震器的活塞以这样的速度运动使得调节力开始大于反力时,可移动的调节部分被强制开启一定的行程。行程是流量的函数, 流量由作用在调节器的调节面积上的压强产生。在最简单形式的压力调节器(

图1)中,其中以平垫圈、圆锥体或类似物形式的阀部件放置在底座上,调节器具有只依赖于一个直径dl’的调节面积,该调节面积被限定为经受调节压强的面积。从而,调节力可被限定为调节压强乘以调节面积。流动经过垫圈,并通过由行程S’和直径dl’限定的屏障面积(curtain area)As 1’而被节流。因此,这种变型的压力调节器在稳定的并由调节面积确定的调节力下打开。这意味着,在由调节力Fr和反力决定的通过垫圈的一定压强差下的打开是突然的,其中反力可以是弹簧力Fs、导向力Fp 和其他流动及摩擦力Fq中的一个或全部产生的总的反力Fa。申请人:在之前设计的于专利EP0942195中公开并通过图2示意性地描述的压力调节器中,通过引入具有第一直径dl”和第二直径d2”的两个串联的、可变行程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以及引入具有一定的第三直径d3”且与第一节流阀平行设置的固定第三节流阀,而解决了突然的压强增大的问题。这些节流阀的放置形成调节面积Arl”、Ar2”,两个不同的调节压强PI”、P2”作用在调节面积Arl”、Ar2”上。主压强P1”作用在其上的第一调节面积Arl”由直径dl”确定,且中间压强P2”作用在其上的第二调节面积Ar2”由直径 d2”和dl”之间的差确定。各个调节面积和调节压强的乘积是打开调节器的力(opening regulator force)Fr0穿过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的流动阻力RS1”和RS2”分别由节流阀的屏障面积 Asl”、As2”乘以流动系数kq”确定。从而,第一屏障面积Asl”和第二屏障面积As2”的大小由节流阀的直径dl”和d2”乘以阀行程s和pi确定。由于第三节流阀是固定的且不依赖于行程,因此穿过第三节流阀的流量仅由其面积Af ”确定,面积Af ”由第三直径d3”根据公式Af” = pi/4*d3”2确定。第一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的平行联接意味着,对于特定节流阀的流动阻力可叠加并命名为第一流动阻力RSl”+Rf”。具有第二流动阻力RS2”的第二节流阀和具有第一流动阻力RSl”+Rf”的被平行联接的节流阀之间的串联联接导致阻力的倍增。从而,总的节流阻力可描述为R”= (Rsl"+Rf") * Rs2,7((Rsr,+Rf”)2+Rs2”2)0·5。
从而,第一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的屏障面积/面积Asl”和Af”的平行联接意味着, 在两个平行联接的节流阀处的流动阻力是RSl”+Rf”。与通过第二节流阀As2”相同的流量 q”流过这些平行联接的节流阀。这意味着,由于第一流动阻力Rsl”+Rf”而产生的压降是 pi”-p2”,且由于第二流动阻力Rs2”而产生的压降是p2”。在低流量/行程下——即当行程s为零或者接近零时——pi"等于p2”,且随着流量/行程的增加,压强P2”相对于pi”减小。减小的发生是因为,相比于Rs2”,流动阻力 Rsl”+Rf”在其与行程s的相依性上变得更突出。这意味着,阀均通过柔性运动来打开和关闭,这是因为打开和关闭动作在行程开始时压制住压强,且然后产生增加的压强。但此柔性打开的解决方案具有缺点,比如几何形状难以变化,误差敏感,且最重要的是,其只用于从内到外的流动方向,即其排除了双向作用的功能。因此,本专利申请描述了一种通过不具有这些缺点的新设计而具有柔性打开的减震器阀/压力调节器,此外,这种减震器阀/压力调节器允许用在很多种不同的应用中。发明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减震器阀内的压力调节器。调节器被设想为通过柔性运动打开,且同时其应该易适于不同的应用。本发明还包括提出一种具有对误差相对地不敏感的稳健设计的压力调节器,并且还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design latitude),比如当需要双向作用功能时。此外,本发明计划提出一种制造、安装和调节均简单并经济的压力调节器。发明概述本发明的压力调节器被设计为调节减震器阀内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占优的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的压强。压力调节器包括相对于底座部分轴向地运动一段行程的第一阀部件,该底座部分具有包括至少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第一侧。当阀部件相对于底座部分运动一段轴向的行程时,在所述部分之间产生随行程而变化的流动开口,该流动开口被设置为使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节流。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座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的节流能力由底座的构造决定。底座部分还包括与其他节流阀串联地设置的固定的第三节流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随行程而变化,以便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穿过第一节流阀,且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穿过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其中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和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之间的关系随着行程的增加而增加。此柔性打开的解决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是,不同的节流阀按不同的顺序来设置,这意味着具有下述形式的优势,即关于所期望的柔性打开的几何形状方面的几乎不受限的自由。新的几何形状能够处理所有的流动方向,并从而还能够产生双向作用。在压力调节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由第一底座直径和第二底座直径限定。此底座直径等效于各自的节流阀的周长,即节流阀不需要是圆形的,且理论上可以具有任何几何形状。如所述,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能够随着行程而变化,原因在于当行程增加时, 其依赖于节流阀直径和行程的屏障面积增加并允许较大流量的阻尼介质通过。同时,由于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被强制通过两个节流阀,因此第三固定的被串联地设置的节流阀确保了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比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节流得更多。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底座部分的第一侧具有设置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周长内的切口。这些切口产生设置在底座部分内的第一体积和第二体积。定位在所述体积内的阻尼介质受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一定的压强,该压强由节流阀的大小决定。第三节流阀可被构造为是设置在底座部分内具有第三直径的孔。然后孔在上游体积和第二体积之间产生流动开口。第三节流阀还可被构造为是在第一体积和第二体积之间延伸并具有宽度和深度的凹槽。在第三节流阀的这两种构造中,其与第二节流阀串联地设置,这意味着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比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节流得更多。第一体积和第二体积还可被认为是设置成第一节流单元,其在底座部分的第一侧被重复至少一次。如果在底座部分的第一侧设置至少两个节流单元,则节流单元可被对称地放置在底座部分上。阻尼腔之间的流动然后在阀部件上产生平稳的压强,该阀部件以受控制的方式提升并基本与底座部分平行。当阀部件从底座部分提升时在阀部件上需要一定的角度时,节流单元也可以不对称地放置在底座部分上。根据阀部件上的角度,阻尼介质流动中的压强可进一步调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底座部分还具有在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节流单元。从而,底座部分在朝向运动方向的侧部和背对运动方向的侧部都具有节流单元。底座部分的该构造意味着阻尼介质能够在基本相同的压强调节下在两个方向上流过底座部分,即其在流动的两个方向上具有柔性打开的性质。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器被设计为调节由分隔部分隔开的第一阻尼腔和第二阻尼腔之间的阻尼介质的总流量。分隔部分可以是活塞、臂或类似物,其以由阻尼单元比如减震器、前分叉或转向缓冲器中的周围环境的形状所确定的速度来运动。然后阻尼介质被设置成,以使其能够在从第一阻尼腔到第二阻尼腔的方向上通过第一节流单元而流过压力调节器,并还能够在从第二阻尼腔到第一阻尼腔的方向上通过第二节流单元而流过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还可以放置在阻尼器主体外的外部单元内或者设置为直接安装在减震器的分隔部分内。以下将参照附图更仔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列表图1显示出简单的压力调节器的第一已知变型。图2显示出柔性打开压力调节器的第二已知变型。图3a是穿过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流动的示意图。图北以局部剖视图显示出成三种不同大小的阀部件行程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图3c显示出第三节流阀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图3d图示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处于底座部分被提升的位置中的压力调节器处发生的阻尼介质的流动。图4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为止回阀形式的压力调节器。图5显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导向控制阀的示例。图6a_e显示出底座部分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图7显示出具有压力调节器的双向作用导向控制减震器阀,其中允许在压缩和回弹两个方向上流动。
图显示出具有在压缩和回弹的行程期间活动的部件的活塞单元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9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导向控制减震器阀。图IOa和IOb是具有导向控制减震器阀的减震器以及在回弹和压缩的行程期间阻尼介质如何流动的示意图。图11显示出底座部分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图12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导向控制减震器。图13是来自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内作为流量q的函数的压强pi的数值模拟结果的图示。本发明详述图3a显示穿过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流动的示意图。压力调节器 1放置在由分隔部分HP隔开的减震阻尼腔DC1、DC2之间的流动路径q中。本申请不限于进行伸缩运动的减震器,而是还可包括,例如旋转的阻尼器。减震器阻尼腔DC1、DC2之间的流动q可以通过分隔部分HP或者通过设置在各腔外面的通道发生。当减震器的活塞以速度ν运动时,压力调节器打开且阻尼介质流q能够以第一流量ql和第二流量q2来运动,其中第一流量ql穿过具有与第一行程相关的屏障面积Asl的第一节流阀4a,第二流量q2穿过具有与行程相关的屏障面积As2和不与行程相互作用的固定面积Af的第二节流阀fe和第三节流阀6a。屏障面积的限定在图北中可见。第一压强 Pl在上游体积Vu内作用于节流阀的上游,且第三压强p3作用于在位于节流阀下游的体积 Vd内。在第三节流阀6a和第二节流阀如之间,第二压强p2是起作用的。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如彼此平行并可随行程变化。第三节流阀6a是固定的,即独立于行程,并与第二节流阀5串联地设置。因为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的屏障Asl、As2随行程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随行程变化。但因为第三固定节流阀6a 与第二节流阀串联地连接,所以第二流量q2相比第一流量ql来说被阻尼介质更多地节流, 使得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和第二流量之间的关系ql/q2随行程s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比起由穿过第一节流阀如的主流q产生的压强减小量,即第三压强P3和第一压强Pl之间的差p3-pl,第二压强p2在第三节流阀6a和第二节流阀fe之间相对于第一压强pi减小得更多。在小行程中,阻尼介质的流量很小,以至于第一压强Pl和第二压强P2基本相同。这被意识到,pl_p2、pl-p3和p2-p3的差与作用到各个节流阀上的(打开)力成比例。为了简化以下分析,最小的压强P3可选为零级,即特别地p3 = 0。图北以局部剖视图显示出相对于底座部分成三种不同大小的阀部件行程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为了清楚的缘故,仅显示出半个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可移动阀部件3,阀部件3作用在包括至少第一底座4和第二底座5的底座部分2上。在此情形下,阀部件3是圆形垫圈。此阀部件3将压力调节器至少分成一个上游体积Vu和一个下游体积Vd。底座部分2具有设置在第一底座4和第二底座5的周边内侧的切口。这些切口形成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在上游体积Vu和下游体积Vd内,前面提到的上游压强pi 和下游压强P3是起作用的。这些压强由压降引起,而压降依赖于阀部件3的压强影响的调节面积Arl、Ar2以及其各自的打开程度或行程s。压强影响的调节面积Arl、Ar2具有由底座部分中的底座的布置而限定的周长04、05。如果压强影响的调节面积Arl、Ar2的周长04、O5通过打开阀的距离/行程s而倍增,则其与阻尼介质能够流过的限定的屏障面积Asl、As2 产生间隙。当阀部件3打开时,其从停靠在第一底座4和第二底座5上的位置处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以行程s来描述。行程s随由穿过阀部件3的压降引起的阻尼介质流q而变化, 当压力调节器打开时,阻尼介质流q能够以第一流量ql在第一底座4和阀部件3之间流动, 并能够以第二流量q2在第二底座5和阀部件3之间流动。第一体积V1通常直接连接到上游体积\,而第二体积\通过固定的节流阀6a连接到上游体积Vu。由于第一体积V1直接连接到上游体积Vu,因此第一体积V1内的压强也通常等于第一压强pi。通过经由固定的节流阀6a而在第二体积V2和体积Vu之间的相互连接,第二压强p2在低行程s和流量q时也通常等于第一压强Pl。本发明此方面的柔性打开因而由至少一个节流单元RU产生,节流单元RU包括两个平行的行程可变的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如以及固定的第三节流阀6a,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可被认为具有与周长04、05等效的第一直径dl和第二直径d2,第三节流阀6a与第二节流阀串联地设置并具有第三等效直径d3。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随着行程而变化,这是由于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的屏障面积Asl、As2增加,其依赖于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的设计。这意味着,其允许更大流量的阻尼介质借助于行程s而通过。但由于第三固定节流阀6a使第二体积V2和上游体积Vu相互连接,因此比起第一流量 Ql相对第一体积\,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q2相对第二体积V2被更多地节流。因而,当阀部件移动多于给定的小行程时,压强P2在第二体积V2内相对于第一体积V1内的压强pi降低。 在大约等于零的小行程下,阻尼介质的流量很低,以至于在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两者内的压强实际上等于第一压强Pl。作用在调节面积Arl上的第一压强pi产生第一调节力Frl,且作用在调节面积 Ar2上的第二压强p2产生第二调节力Fr2。两个力都在打开方向上作用在阀部件2上,所以其可叠加以形成总调节力Fr。此总调节力Fr可由弹簧力Fs、导向力Fp和其他的流动及摩擦力Fq中的一个或全部产生的反向总力1 来平衡掉,也可参见本发明的以下实施方式和如下的数学处理。由于压强P2相对于主压强pi以由第三节流阀6a的大小给定的递减率而减少,所以第二调节力Fr2也相对于第一调节力Frl减小。由于理论上第一压强pi不直接在第一调节面积Arl上起到连续节流的作用,因而第一调节力Frl将与第二调节力Fr2 的减少成比例地增加,因此主压强Pl随总流量q —起增加。从而,第一体积V1内的主压强pi在大行程状态下是占支配地位且控制性的,两个体积\、\内压强pl、p2的变化优选地与行程s成比例地持续发生。通过与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的尺寸相结合而被调整好的固定节流阀6a的尺寸,能够实现柔性打开。现将在数学上进行描述。 通过不同节流阀的流动阻力RSl、RS2、Rf是由特定节流阀的屏障面积As 1、As2和固定节流阀面积Af乘以流动系数Kq来给定。屏障面积Asl、As2的大小由节流阀的等效直径dl、d2乘以pi和阀的行程s给定。Af和As2的串联连接意味着,在这两个节流阀处的流动阻力一起可被写为R2 = Rs2 * Rf/ (Rs22+Rf2)0 5对于整个节流单元RU,q = ql+q2,这意味着,如果整个回路的流动阻力表示为R,则根据调节的主压强pi,得到关系R * pl0.5 = Rsl * pl0 5+R2 * pl0.5因而,两个阻力R2和Rsl并联连接的事实给出R = R2+Rsl整个节流单元RU的流动阻力从而变为R = RS2 * Rf/ (RS22+Rf2) 0 5+RSl为了进一步展开推理,阀部件3上的力的平衡还可通过如下公式来数学地描述对于总调节力Fr,有Frl = Arl*pl,其中Arl = Pi/4*dl2,且pl是作用在第一体积V1内的主调节压强Fr2 = Ar2*p2,其中Ar2 = Pi/4*d22,且p2是作用在第二体积V2内的压强第二体积V2内的压强p2由以下关系给出q2 = Rf * (pl_p2)0.5 = Rs2 * p20.5,其可被求解以得到以pl为函数的p2p2 = pl * (Rf7(Rs22+Rf2))因此总调节力Fr可表示为犹如主压强pl是作用在假设的调节面积Ar上,其可从下述公式中求解pl * Ar = p2 * Ar2+pl * Arl = pl * (Rf2/(Rs22+Rf2)) * Ar2+pl * Arl且从而Ar = (Rf2/ (Rs22+Rf2)) * Ar2+Arl阀部件3上的力的平衡还可通过以下关系来数学地表达,其描述了以相反方向作用于阀部件3的打开的导向压力Fp = Pp*Ap,其中Ap是沿关闭方向在阀部件3上产生力的面积,且优选地是与图7相结合地描述的柱塞13a、i;3b上的面积。通过柱塞13a、i;3b而作用在阀部件3上的压强是导向压强 Pp,其还将与图7和9结合更详细地描述。图7中,柱塞13a、13b还受到具有主弹簧系数C和预拉力sp的主弹簧14a、14b的作用,因此随行程s而变化的弹簧力Fs可以写成Fs = C* (s+sp)作用在阀部件3上的流动力Fq可简化并写为Fq = Kfq * Kq * Ka * s * pl = Kfq * R * pl,其中流动系数Kq、面积系数Ka和行程s的乘积被理解为是与行程相关的节流R = Kq*Ka*s。流动力系数Kfq取自伯努利的常规流动力等式Fq = Kfq * q * ρ0.5·表示为Ar*pl乘积的调节力Fr通过来自弹簧Fs、流动力Fq和当前实例中的导向压力Fp的部分力的总和而被抵消。因而,Fr = Fp+Fs+Fq,其引导出最终的公式
Ar * pi = C * (s+sp)+Kfq * R * pi+Pp * Ap,其中pi可以被求解并被明确地表示为力平衡的结果pi = Σ Fa/ Σ Ar = (ρρ * Ap+C * (s+sp))/(Ar-Kfq * R)通过简化的流动理论,于是变得清楚的是,调节力!^必须被区分,且此处理中的一些流动力被包括在调节面积Ar内。在此情况下,如果描述流动以在压强vs流量图中产生对于柔性打开的表达式,则其因而变为q = R*pl0.5,通过本发明的上述观念,其中整个节流单元RU的流动阻力R随着行程而变化。流动阻力R此性质以上已经描述。还可以描述成,在行程的最初部分,pi通常等于p2。这意味着,第三固定节流阀6a 中的压降几乎等于第一节流阀内的零值。因而,这意味着压强等级在打开时具有低值但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强P2然后在第二体积V2内降低时,压降由于第一流动阻力RSl 而增加,且同时穿过第二节流阀fe的压降减小,而穿过固定节流阀6a的压降pl-p2增加。 阀的第一打开可称作裂开。这意味着阀均通过柔性运动来打开和关闭,这是因为打开压强和关闭压强在行程开始时低并且在最后达到期望的值。图3c显示第三节流阀6a的可选择实施方式。此处第二体积V2和上游体积Vu之间通过从第二体积V2延伸到第一体积V1的狭缝形式的孔而直接接触。狭缝具有高度H和宽度B,且是固定面积Af’ = pi/4 * d32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其中Af” = B * H。因而,根据此实施方式,第三节流阀6a的等效直径d3也可以通过利用节流阀是圆形的上述假设来计算。当然,此节流阀还可被设置为是穿过底座2从第一体积V1延伸到第二体积V2的孔。 此实施方式的优点是,由于没有两个节流阀是被串联地设置的(即设置在底座部分的轴向方向),因此底座部分可以被做得更薄且从而更紧凑。图3d图示出结合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而引起的回流行为。流量ql进入第一体积V1,且另一个流量q2通过固定节流阀而进入第二体积V2。因为第一体积V1内的压强由于固定节流阀的作用而通常较高,所以当阀部件提升时,第一流量ql的回流部分q4被引入第二体积V2中。此回流还可发生在其中两个体积之间不存在连接(比如,在体积之间延伸的凹槽或切口)的实施方式中;在这些情形中,回流q4在提升的阀部件和底座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流动。此效应可帮助理解根据本发明的调节器。从以上分析中得到,此调节器的柔性打开性能与调节面积的大小有关。即便是在第二体积V2不被直接地供应阻尼介质或者通过小的固定节流阀来被供应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体积V2处的可变节流阀也将提供节流面积。 这意味着,柔性打开性能可以以结构紧凑的方式实现。在图3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阻尼介质可以在阀部件的左端处或者通过设置在阀部件右部分中的内孔3c而离开体积ν”ν2。可以为狭缝或者可以是径向设置的孔的集合的孔3c优选地靠近底座部分内的切口 2c设置,切口 2c连接到第二体积V2并为流动提供较大的通路。因为第一体积V1、第二体积V2和内孔3c都沿着如上所述的回流的流动方向来布置,因此回流在此情形下比起如果不设置内孔3c的情形可能更加明显。这不是说回流依赖于阀部件的此构造。相反,已经发现,柔性打开行为也在具有不包括内孔的阀部件调节器中证实了其自身在其内边缘处是牢固地密封的。也已经发现,如果根据本发明关于体积和/ 或节流阀来设置底座部分,则具有以夹持或滑动的垫板或垫环形式的阀部件的调节器可表现出柔性打开行为。图4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说明以阀1形式的压力调节器的简化略图,主要被设计为调节减震器内阻尼介质的流动中的压强。此处压力调节器优选地像止回阀一样工作。阻尼介质的流动由减震器内的运动产生,其产生穿过主活塞的压差,主活塞在图4中以HP来标示,HP将减震器分成两个阻尼腔。图中的压力调节器可以是第一种且放置在主活塞上,或者是第二种且放置于在阻尼腔之间分隔流量的另一单元上。此处,再次地,阀部件3作用在包括第一节流阀如、第二节流阀fe和第三节流阀6a的底座2上。此处,打开调节器的力由弹簧7抵消。图5显示导向控制阀的示例。阀具有壳体8和轴向可移动的第一阀部件3。轴向可移动的第一阀部件3的运动可由底座部分2限制,底座部分2能够一体地形成在阀的壳体8内或与阀的壳体8分离。当阀打开时,阻尼介质Ql在通路内从上游体积Vu流到下游体积Vd,该通路具有产生于阀部件3和底座部分2之间的可变流动开口 S。阀是两级、导向控制阀,这意味着打开主阀的力依赖于导向腔Vp内所产生的导向压强。阻尼介质Ql的一些流量通过阀部件3和底座部分2内的入口孔而进入导向腔Vp,使得阀部件上的背压增加。 从而,在此情形下,阀的总调节力Fr通过由来自弹簧7的弹簧力Fr、其他可能的流动及摩擦力、加上由导向腔Vp内导向压强Pp产生的力Fp而产生的反向总力1 来平衡。图6a_d显示了具有能产生相同功效的不同几何形状的底座部分2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图6a和6b显示出底座部分2的平面图,其中具有其各自体积V1J2的第一底座4 和第二底座5具有扇形的形状。所述底座4、5且从而节流阀4a、fe也可具有的周长04、O5 被限定为等效直径dl或d2,由公式给出dl = O4, /pi ;d2 = 05/pi图6b中的节流阀^、5a已经被部分地设置成关于中心线对称的两组或者节流单元RU,节流单元RU由两个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以及底座4、5构成。图6a中节流阀被设置成不对称的组或者这样的节流单元RU,此节流单元RU具有两个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以及底座4、5,外加第一体积V1和底座4。图6a和6b两者中的第三节流阀6a与第二底座5的体积V2相互连接,且优选地具有直径d3的孔的形式。图6c显示出柔性打开功能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具有各自的体积\、V2的第一底座4和第二底座5形成节流单元RU,且各自的底座具有直径为dl和d2的圆的一部分的形式。此处第一底座直径dl稍微小于第二底座直径d2,以优化减震器阀的阻尼性能。此处, 第三节流阀6a也与第二底座fe的体积V2相互连接,并具有直径d3的孔的形式。图6c中的节流单元RU分组成八个单元,并针对压缩而关于节流阀的直径dl、d2 和d3的选择来被优化。此外,八个节流单元RU放置在底座部分2的相对侧2b上,其也关于节流阀的直径dl、d2和d3的选择而被优化,但现在是为了回弹。图6d显示出对于底座部分2的压缩侧和回弹侧2a、2b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底座部分2的另一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压缩侧加上的节流单元RU由具有直径dl和周长01的两个第一节流阀4a、具有由凹槽宽度d2决定的且可限定为等效直径d2的周长02的第二肾形节流阀fe以及具有直径d3的固定第三节流阀6a构成。还可以在底座部分的回弹侧2b 上重复节流单元RU的相同布局,但此处用作第三节流阀6a的孔已经由在第一节流阀体积 V1和第二节流阀体积V2之间延伸的宽度为B且深度为H的狭缝取代。第三节流阀6a仍然可以假定是具有由其宽度和深度限定的等效直径d3。每个节流单元RU在底座部分2的各侧2a、2b上优选地重复四次。注意,与结合图3d所讨论情况类似的回流现象可能在图6d中所示的底座部分2 的回弹侧2b上产生。确实,第二体积V2将通过第一体积而不直接从压缩侧加被供应阻尼介质。因为两个体积之间设有凹槽(参照剖面的左侧部分),当阀部件关闭时,阻尼介质也可以流动。图6e显示出在底座部分2的压缩侧加和回弹侧2b处具有相同类型几何形状的底座部分2的另一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此情形下,每侧上的节流单元RU包括环片状的第一节流阀如,第一节流阀如在面积和周长上由角度\1、半径rl、直径Dl和宽度bl来限定, 并给出等效直径dl和周长01。节流单元RU还包括几何形状由凹槽宽度1^2和凹槽直径D2 给定的第二环形节流阀fe以及具有直径d3的第三固定节流阀6a,第二环形节流阀fe还可限定为具有周长02的等效直径d2。在底座部分的回弹侧2b上也重复节流单元RU的相同设计,且此处用作第三节流阀6a的孔具有相同的几何形状但分别地适合第一节流阀体积V1 和第二节流阀体积V2之间距离。此处,第三节流阀6a具有与图中指示的d3大小一样的等效直径d3。在此情形下,每个节流单元RU不重复,这是因为对于底座部分2的各侧h、2b 上的八个第一节流阀如只有一个第二节流阀如。此示例显示了本发明如何允许在宽限制内的形状上的改变,但仍然清楚地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图7显示出具有压力调节器的双向作用导向控制减震器阀,其中允许在压缩和回弹两个方向上的流动。此处压力调节器具有一个底座部分2和在底座部分2的每侧上的第一阀部件3a和第二阀部件北。底座部分2与其阀部件3a、北安装在保持器11中的第一主壳体IOa和第二主壳体IOb之间,在保持器11的两端由第一盖1 和第二盖12b来约束。 此单元被设计为是分隔减震器阻尼腔的主活塞HP的一部分,其中主活塞相对于阻尼汽缸的运动产生可由阀调节的阻尼介质的流动。在第一主壳体IOa和第二主壳体IOb内设置一个或多个柱塞13a、13b,柱塞13a、 13b被设计成在第一阀部件3a和第二阀部件北上产生以导向压力Fp形式的反力,并被设置成围绕保持器11对称。柱塞13a、i:3b也为至少第一主弹簧1 和第二主弹簧14b提供支撑,第一主弹簧Ha和第二主弹簧14b同样在阀部件3a、!3b上产生反力Ff。弹簧力可由保持器15a、Mb调节。按照以上描述的操作,由Fp+Ff限定的总反力1 平衡了由穿过底座部分的阻尼介质的流动产生的阀的总调节力Fr。压力调节器的工作范围,即最高压强和最低压强之间的差,由可被用于特定应用的柱塞13a、13b的数量决定。柱塞13a、13b的面向阀部件的部分的形状对于阀部件3的打开运动如何相对于底座部分2来发生是重要的。如果节流单元RU对称地放置在底座部分2上,则阀部件3通常将平行于底座部分2和柱塞13a、1 而打开。相反,如果节流单元 RU不对称地放置在底座部分2上,那么调节器提升力可说成是被分割成作用在不同的部位处,与节流单元RU —样被不对称地放置在底座部分上。根据柱塞13a、1 的形状,阀部件3 可关于一个或多个柱塞13a、13b倾倒或倾斜,以使当其打开阀部件3时,具有相对于底座部分2的角度。此角度随行程和随着穿过节流单元RU的阻尼介质的流量而变化。柱塞13a、 13b运动的阻尼可例如通过在导向流动通道21中的节流阀沈(图9)来产生。放置节流阀 26,以确定导向流动的大小,并且也用于产生柱塞运动且因而整个阀运动的阻尼。柱塞13a、1北在底座部分2的压缩侧加和回弹侧2b处在数量上还可以是不同的, 以提供双向作用功能和非对称性,比如以使回弹行程R期间的压强等级大于压缩行程C期间的压强等级。柱塞13a、i:3b的非对称放置具有产生最高压强等级和最低压强等级两者并使特性符合于满足顾客期望的目的。另外,在被对称地放置的柱塞13a、13b内的弹簧14a、 14b可根据预拉伸和弹簧常数而非对称地设置。各个弹簧14a、14b因而可具有不同的预拉伸和弹簧常数。柱塞的数量和其直径也可用于适应压强等级/工作区域的大小。此实施方式中的底座部分2是双向作用的,这意味着具有各自的第一底座4和第二底座5的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的一个或多个组合设置在底座部分的两侧上。第一阀部件3a设置在底座部分的第一侧加处,第一侧加也可称为其压缩侧,且第二阀部件北设置在底座部分的第二侧2b,第二侧2b可称为其回弹侧。第一体积和第二体积的大小根据在不同阻尼方向C、R上期望的阻尼特性的不同而变化。图显示出具有在压缩行程C期间活动的部分的活塞单元的部分侧视图。具有直径dl的其第一底座4的第一体积V1贯穿底座部分2延伸,以便产生从底座部分的第二侧 2b到其第一侧加的流动路径。第二体积V2界定在底座部分的第二侧2b处,但是从底座部分的第二侧2b到其第一侧加产生流动路径,原因在于具有直径d3的第三节流阀6a被设置成是第二体积V2的压强影响的表面内的孔。图8b显示出活塞单元的在回弹行程R期间活动的部分。具有直径dl的其第一底座4的第一体积V1贯穿底座部分2延伸,以便产生从底座部分的第一侧加到其第二侧2b 的流动路径。第二体积V2界定在底座部分的第一侧加处,但从底座部分的第一侧加到其第二侧2b产生流动路径,原因在于具有直径d3的第三节流阀6a被设置成是第二体积V2的压强影响的表面内的孔。图fe和8b显示出可说成是被设置为节流单元RU的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在底座部分的各侧2a、2b处重复至少一次。其还显示出设置在面向各侧的底座部分表面处的附加的切口 16。这些切口 16确保阻尼介质能够流入各个节流单元的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中,同时流入到第二体积中的流量穿过第三节流阀6。在平行于行程方向的方向上的流动由抵着底座部分2的两侧/两表面2a、2b放置并密封的阀部件3a和北来阻止。图9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器的导向控制减震器阀,且图 IOa和IOb显示出具有导向控制阀的减震器以及在回弹和压缩行程期间阻尼介质如何流动的示意图。穿过压力调节器的流动将通过所有三个这些图9、IOa和IOb来解释。图IOa和IOb显示出减震器的阻尼体通过以固定到活塞杆的主活塞HP形式的分隔部分而被划分成第一阻尼腔DCl和第二阻尼腔DC2。阻尼汽缸内主活塞的运动通过减震器阀产生了阻尼介质的在各个阻尼腔之间的流动。减震器阀可设置在主活塞内或者还可在与阻尼腔DC1、DC2相互连接的独立空间内。设置在阻尼气缸内的液压阻尼介质被加压到气压I^g,以减小阻尼介质内气穴现象(cavitation)即高气穴压强的风险。图IOa中,减震器主体内的主活塞以一定的速度、在回弹方向上运动,并压缩第一阻尼腔DCl或回弹腔。第一阻尼腔DCl内的阻尼介质于是具有高于第二阻尼腔DC2内的压强Pc的压强ft·。此压强作用在届时通过弹簧1 而保持在适当位置的柱塞13a(图9) 的两侧上以及作用在底座部分2的第一侧2a——回弹侧上,这意味着一方面第一阀部件3a 被压缩而抵着其底座加关闭,且另一方面第二阀部件北根据主活塞速度ν,而打开至一定的行程S。然后阻尼介质通过第一节流阀4a、第三节流阀6a和第二节流阀fe流过压力调节器,第一节流阀4a、第三节流阀6a和第二节流阀fe有助于第二阀部件北通过柔性运动而从底座部分提升。在阻尼腔内产生压强的调节器提升力由主弹簧14b产生的弹簧力Fs 和导向压强Pp产生的导向力Fp来抵抗。弹簧力Fs和导向力Fp两者均通过第二阀部件北上的各个柱塞13a、1 起作用。流动从第一阻尼腔DCl经过第一盖12a内的第一上游止回阀17运行到设置在第一盖12a和第一柱塞13b之间的第一入口导向体积Vipl中,从而产生导向力Fp。导向压强Pp由于第一阻尼腔DCl和第二阻尼腔DC2之间的导向流动而在入口导向体积Vipl内建立,并通过ECU控制的连续电信号来调节,该连续电信号控制向螺线管18的动力供应,其在主导向体积Vhp内调节导向驱动器19相对于导向阀底座20的位置。被设置成节流阻尼介质流量的可控流动开口产生于导向阀底座20和导向驱动器19之间。因而, 其根据EP0942195中描述的原理而起作用。流动开口的大小和主导向体积Vhp中导向驱动器19的位置由导向驱动器19上的力的平衡确定。力的平衡主要通过来自螺线管18的调节力和任何其他的弹簧力或类似力的总和来对抗依赖于入口导向体积Vipl内压强的反向调节力Fr的作用而产生。进口导向体积Vipl通过设置在保持器11内的第一导向流动通道21与主导向体积相互连接。导向阻尼介质然后通过第一下游止回阀22流经保持器11内的第二导向流动通道23而进入第二阻尼腔DC2。图IOb中,减震器主体内的主活塞以一定的速度V。在压缩方向上流动,并压缩第二阻尼腔DC2。第二阻尼腔DC2内的阻尼介质然后具有高于第一阻尼腔DCl内压强ft·的压强Pc。此压强作用在底座部分2的第二侧2b上,这意味着第一阀部件3a打开至一定的行程s,这依赖于主活塞速度ν。。阻尼介质然后通过第一节流阀4a、第三节流阀6a和第二节流阀如再次流过压力调节器。在阻尼腔内产生的提升调节器的力通过由第一主弹簧14a 产生的弹簧力Fs并通过由柱塞13a作用在第一阀部件3a上的相同的导向压强Pp产生的导向力Fp来抵抗。此图IOb中的导向流从第二阻尼腔DC2行经第二盖12b内的第二上游止回阀对而进入设置在第二盖12b和第二柱塞13a之间的第二入口导向体积Vip2中。第二入口导向体积Vip2通过设置在保持器11内的相同的第一导向流动通道21与相同的主导向体积Vhp相互连接。导向阻尼介质然后通过第二下游止回阀25直接流向第一阻尼腔DC1。减震器阀在功能上是对称的,这意味着上游和下游的变化根据活塞的运动发生。 另外,阀具有大量的重复部分,以降低成本和单一部分的数量。为有助于主安装过程,具有其主活塞HP的主阀封套(main valve packet)也可一起锚接到单元中。这优选地以侧向安装来完成。此单元显示于图7中,其中保持器11在其下端被铆接以以使活塞部分保持在适当的位置。该单元还可包括一种型式的主阀封套,其中螺线管和活塞是一体的,或者这样一种型式,其中阀的外壳体和活塞是一体的。主阀封套优选地通过这样的螺母而保持在一起,该螺母将阀封套聚集在一起并向阀内一些部分提供预拉伸和密封。由于此预拉伸,因此不需要软衬垫,这有助于追求紧凑且成本有效的设计。还可通过提供用于使主阀封套及其主活塞HP聚集在单元内且不同于铆接的可选择方式来改变之前的实施方式。优选地,使用压入配合或强力配合(force fit)。构件还可以搭扣在一起或者通过搭扣(snapping)和压入配合的组合而接合。图11显示出底座部分2的可选择实施方式,底座部分2在其压缩侧加和其回弹侧 2b两者处具有相同类型的几何形状,且可以与之前所述阀部件类似的阀部件一起使用。其中,每侧上的节流单元RU包括圆孔形式的第一节流阀如,其面积由第一(等效)直径dl或周长01确定。第一节流阀如允许阻尼介质从第一体积Vl流动。还具有设置在底座部分2 的每侧2a、2b上并用作允许从第二体积V2流动的环形凹槽fe。孔fe的几何形状可通过凹槽宽度和凹槽直径D2来描述,但还可根据基于孔5a的周长02 = pi* (D2+b2/2+D2_b2/2) = pi*D2而计算的第二等效直径d2 = 02/pi来描述。如图所示,凹槽如(第二节流阀)的几何形状可在底座部分2的两侧之间变化,以产生不同的压缩阻尼特性和回弹阻尼特性。 凹槽fe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或者甚至被划分为多个子凹槽。节流单元RU还包括凹槽形式的第三、固定节流阀6a,第三、固定节流阀6a可直接在材料内被完成并连接第一体积Vl和第二体积V2。第三节流阀6a的面积由凹槽深度H和凹槽宽度B给出,这些值给出第三等效直径d3 = 03/pi = 2(B+H)/pi,其中03是由节流阀6a提供的流动通路的周长。此结构在底座部分2的两侧加和2b上是类似的,且节流单元RU在每侧上可重复多次。运行期间,第三节流阀6a将允许阻尼介质在第一体积Vl和第二体积V2之间一定的流动。因此,不与底座部分2的另一侧直接连通的第二体积V2通过第一体积Vl被提供阻尼介质,使其能够在阀部件上施加打开力。在阀部件的关闭位置,进入第二体积V2的流量由第三节流阀6a限制。当阀部件被提升时,阻尼介质在阀部件和底座部分2之间流动。第二体积V2中的压强大体低于第一体积Vl内的压强,且类似于图3d中所示的情形,流出第一体积Vl的一小部分q4在离开底座部分并朝向下游阻尼介质继续前行之前进入第二体积V2。因而,实践中, 调节面积Ar将是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的调节面积的总和。这向调节器提供了柔性打开的特性,即便调节器在结构上是紧凑的。更精确地,阀上的最小压降(第一压和第三压强之间的差pl-p:3)在所有激活的情形下被保持在低值,其中所述所有激活的情形为 当导向压强接近于零,即当阀未被激活时;当导向压强位于最大值,即阀被完全激活时;以及在其之间的阶段。小部分q4的大小依赖于选定的几何形状。有利地,图11的底座部分与薄的、环状盘形式的阀部件结合使用,阀部件通过内侧上的壳体居中并具有内孔(空隙)3c,阻尼介质主要通过内孔(空隙)3c从第二体积V2离开。优选地,阀部件覆盖体积Vl和V2,且还伸出其外部一段小的径向距离。从图12中可以看到,阀部件的阀内孔3c与底座部分内的类似于图3d的切口 2c的浅切口大约一致。孔3c的内边界仍然与第二体积V2足够远地被径向定位,以确保搭接。在此实施方式中,底座部分2的每侧包括十二个第一节流阀4a、两个第三节流阀 6a和一个第二节流阀fe;节流阀的数量(尤其是第一如和第三节流阀6a的数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不同。特别地,凹槽6a可以全部省略,尤其是在第一节流阀如和第二节流阀fe以小的间隔来设置时,这将使得第二节流阀如只通过回流而被供应阻尼介质,类似于图3d中所示的情形。虽然该回流可能只发生在阀部件的提升位置,但借助于由第二节流
16阀fe的面积额外提供的调节器大的有效调节面积,调节器将具有柔性打开的特性。此示例再次显示本发明可以以具有大范围几何形状的很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其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图12显示图7和9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主活塞HP的分隔部分螺纹连接 32到保持器11上。底座部分2由第二盖12b保持,第二盖12b具有通过螺纹31而螺纹连接到保持器11上的螺母形状。如以上讨论的,用于可变节流阀的底座被设置在底座部分2 内。通过密封住阻尼器管壁33以由此分隔两个腔DC1、DC2,底座部分2还可用作两个阻尼腔DC1、DC2之间的液压分隔器。特别地,底座部分2可支撑与阻尼器管壁相配合的衬垫34。 与此相反,在图7和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应的密封件(或衬垫)由主活塞HP自身支撑。 因而,图12中所示的底座部分2可被认为是活塞底座。此实施方式的优点是底座部分2的直径D1、D2(参照图11)可以做得更大,而不增加阻尼管的大小。这再次确保了大的调节面积Ar,这在导向压强接近于零时(未激活的阀)时提供了阀上超小的压降pl_p3,由此促进柔性打开行为。图13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包括导向控制压力调节器的流动系统的数值模拟结果。此图是(第三)固定节流阀尺寸影响的图表性说明,其中点划曲线40指相对较小的固定节流阀,而实线41指相对较大的固定节流阀。标有“a”的曲线指具有相对大的导向压强的调节器(即,从导向腔朝下游阻尼腔的流动路径是相对受限制的,以便可以建立大的导向压强),标有“b”的曲线指中间的导向压强,且标有“C”的曲线指相对较小的导向压强。 在各情形之间,所有其他参数均保持恒定。注意,数值模拟涉及复杂的系统,该复杂的系统包括比只有压力调节器时更多的流动影响构件,这也是尤其曲线41a和41b不具有轮廓分明的形状的原因。图13中看到,相对较小的固定节流阀通常给出更平坦的压强-流量关系,因而使其相对于常规的、非柔性打开的调节器的相应曲线有较大的不同。对于较小的固定节流阀, 有时能够看到曲线上升和停滞部分之间更急剧的转变。明显地,固定节流阀的大小增加得越多,调节器将越类似于一种设有多个平行可变行程节流阀的阀,该阀不是已知为具有在本发明的意义上的柔性打开特性。因此,在此情形下,曲线的上升和停滞部分之间的差别将更不明显且其之间的转变将扩展得更大。另一方面,对于非常窄的固定节流阀和对于第一体积与第二体积VI、V2的大的分隔,后者可具有减小的阻尼介质供应,其还可影响柔性打开特性。因此,通过常规的试验,技术人员将在这些提供了所期望的柔性打开特性的极限值之间找到固定节流阀的大小。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被设计为调节减震器阀内具有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的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的压强的压力调节器具有如下特征压力调节器包括阀部件,该阀部件相对于包括具有至少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第一侧的底座部分而运动一段轴向的行程,以在阀部件和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之间产生随行程而变化的流动开口 ;流动开口被设置为使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节流;底座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三不可变节流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的流动节流能力由底座的形状决定,第三不可变节流阀与第二节流阀串联地设置;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随行程而变化,以便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穿过第一节流阀,而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穿过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以及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之间的比率和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和第二流量之间的比率均随行程而变化。 本发明不限于以示例给出的以上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本专利权利要求和本发明观点的框架内修改。例如,本发明还可用在被安装在主活塞内或者与主活塞分开的其他类型的减震器阀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压力调节器,其适于调节减震器阀内处于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pl、p:3)下的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vu、vd)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q)的压强,所述压力调节器包括阀部件 (3),所述阀部件C3)相对于包括具有至少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G、5)的第一侧Qa)的底座部分( 可运动一段轴向的行程(s),以在所述阀部件( 以及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4、幻之间产生随所述行程(s)而变化的流动开口,其中所述流动开口被设置为使所述上游体积和所述下游体积(Vu、Vd)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q)节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 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如、5a)以及第三节流阀(6 ;6a),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5a)的流量节流能力由所述底座G、 5)的形状决定,所述第三节流阀(6 ;6a)与所述第二节流阀(5a)串联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5a)随所述行程(s)而变化,且所述第三节流阀(6 ;6a)是固定的并因而独立于所述行程(s),以便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ql)穿过所述第一节流阀, 且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q》穿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三节流阀,其中所述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ql)和所述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q2)之间的比率(ql/q2)随所述行程(S)而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fe)由第一底座直径(dl)和第二底座直径(业)限定,所述第一底座直径(dl)和所述第二底座直径(d2)等效于所述节流阀各自的周长(04、O5),以便所述节流阀Ga、5a)能够基于所限定的周长(04、05)而给出不同的几何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5)随所述行程(s)变化,其中依赖于所述节流阀直径(dl、d2)和行程(s)的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4、5)的屏障面积(Asl、As2)随所述行程的增加而增加并允许较大流量的阻尼介质通过,同时第三固定、串联地设置的节流阀(6)确保所述阻尼介质的第二流量(q》比所述阻尼介质的第一流量(ql)节流得更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O)的所述第一侧Qa)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4)和所述第二底座(5)的周长(04、05)内的切口,该切口产生了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分O)内的第一体积和第二体积(V1J2),其等效于所述周长的直径(dl、d2)限定所述阀部件(3)上的压强影响的调节面积(Arl、Ar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阀(6;6a)被设置成是具有第三等效直径(们)的孔,所述孔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分2内并在所述上游体积(Vu)和所述第二体积(V2)之间产生流动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阀(6;6a)被设置成是具有第三等效直径(们)的孔,所述孔在所述第一体积和所述第二体积(V1J2)之间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阀(6;6a)被设置成是具有宽度(B)和一定深度(H)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体积和所述第二体积(V1J2)与所述节流单元Ga、fe、6a) —起被设置成是在所述底座部分( 的所述第一侧Qa)上重复至少一次的节流单元(RU)。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 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Qa)相对的第二侧(2b),在所述第二侧Qb)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节流单元(RU)。
10.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适于调节第一阻尼腔和第二阻尼腔(DC1、DC2)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q)的压强(pi),所述第一阻尼腔和第二阻尼腔(DC1、DC2)由分隔部分(HP)隔开,所述分隔部分(HP)以由阻尼单元中周围环境的形状确定的速度来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体积和所述第二体积 (V1^V2)与所述节流阀Ga、fe、6a) —起被设置成是在所述底座部分( 的所述第一侧Qa) 处重复至少一次的节流单元(RU),并且所述阻尼介质(q)能够在从所述第一阻尼腔(DCl) 到所述第二阻尼腔①以)的方向上通过第一节流单元(RU)而流过所述压力调节器,且还能够在从所述第二阻尼腔(DC2)到所述第一阻尼腔(DCl)的方向上通过第二节流单元(RU) 而流过所述压力调节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器直接安装在所述减震器的所述分隔部分(HP)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器设置在与所述阻尼腔(DC1、DC2)互相连接的独立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体积(V1)直接与所述上游体积 (Vu)连通,且所述第二体积(V2)通过所述第三节流阀(6 ;6a)和所述第一体积(V1)与所述上游体积(Vu)连通。
15.一种压力调节器,其适于调节减震器阀内分别处于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pl、p3) 的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Vu、Vd)之间的总的阻尼介质流Oil)的压强,所述压力调节器包括壳体(8 ; 10);底座部分⑵;阀部件(3 ;1;3),其相对于所述壳体可移动一段轴向的行程(s),因而允许阻尼介质通过随所述行程(s)变化的流动开口而从所述上游体积流动到所述下游体积;以及弹簧(7 ;14),其连接到所述壳体(8 ; 10)和所述阀部件(3 ;13),并适于抵抗打开调节器的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阀部件封闭通过设置在所述阀部件(3 ;1 中的入口孔而与所述上游体积(Vu)连通的导向腔(Vp),以便导向压强(Pp)抑制所述阀部件(3 ;13)的打开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 具有第一侧 ( ),所述第一侧Oa)包括分别通向第一体积(V1)和第二体积(V2)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G、5),所述第一体积(V1)与所述底座部分O)的第二侧Ob)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 具有第一侧 ( ),所述第一侧Oa)具有至少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G、5),以在所述阀部件(3 ;13)以及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4、幻之间产生随所述行程(s)变化的流动开口,且所述底座部分( 还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Ga、fe)以及第三节流阀(6 ; 6a),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5a)的流量节流能力由所述底座(4、幻的形状决定,所述第三节流阀(6 ;6a)与所述第二节流阀(5a)串联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5a)随所述行程(s)而变化,且所述第三节流阀(6 ;6a)是固定的并因而独立于所述行程(S)。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Ga、5a)平行地设置,且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三节流阀(5a、6a)串联地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腔(Vp) 还与所述下游体积(Vd)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驱动器(19)和导向阀底座00)的一可调节的、行程不变的节流阀设置在所述导向腔(Vp)与所述下游体积(Vd) 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多个阀部件和第二多个阀部件(13a、1 ),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分O)的第一侧和第二侧(2a,2b)上;第一共同阀部件(3a),其置于所述第一侧Qa)和所述第一多个阀部件(13a)之间,并适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的正差pl_p3而打开;以及第二共同阀部件C3b),其置于所述第二侧Ob)和所述第二多个阀部件(13b)之间,并适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压强和第三压强的负差pl_p3而打开。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阀部件和所述第二多个阀部件(13a、13b)在数量上不同,且可选择地不对称地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分 (2)的侧(2a,2b)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阀部件(13a、13b)设置在所述壳体(10a、10b)内的单独的凹进部分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弹簧(14)设置在每个凹进部分内并适于抵抗打开调节器的力。
25.根据权利要求15至M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节器,适于安装在阻尼管(SA)内的两个阻尼腔(DC1、DC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分(2)的外部圆周适于密封在阻尼管 (SA)的内壁上。
全文摘要
压力调节器调节减震器阀(1)内处于第一和第三压强下的上游体积和下游体积之间的阻尼介质流的压强。压力调节器包括从底座部分(2)轴向地移动一段行程的第一阀部件(3),底座部分(2)包括具有至少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4、5)的第一侧(2a)。当阀部件(3)从底座部分运动时,随行程变化的开口节流流动产生于部分之间。底座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4a、5a)。底座部分还包括与第二节流阀串联地设置的固定第三节流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随行程而变化,以便第一流量(通过第一节流阀)和第二流量(通过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之间的比率随行程而增加。
文档编号F16F9/34GK102459943SQ201080026428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3日
发明者哈坎·马姆博格, 拉斯·桑斯特劳德, 班尼·尤尔斯 申请人:奥林斯赛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