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339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的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具有由发动机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油泵单元以及平衡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41495号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该装置中,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接合并且被收容在发动机的油盘内。该以往的平衡装置中,平衡单元具备一对平衡轴。这些平衡轴通过发动机的旋转而被驱动。油泵单元通过上述平衡轴的旋转而被驱动。油泵单元的泵室配置在位于车辆后侧的平衡轴侧。滤油器配置在比位于车辆前侧的平衡轴的轴芯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在泵室的圆周方向的一侧,油泵单元的吸入室和排出室以在铅垂方向上重叠且从泵室向车辆前侧直线地延伸的方式配置。由此,配置在油泵单元的泵转子上下的吸入室和排出室为弯曲较少、不占空间的构造。因此,能够提高油泵单元的排出性能及平衡装置在发动机上的搭载性。另外,利用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的接合,能够缩短平衡装置的发动机前后方向的长度, 进而能够使平衡装置小型化。然而,在如该以往的装置那样将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予以接合的情况下,当在这两个单元的接合部分有高压的机油从油泵单元侧流入到平衡单元内时,平衡轴的可靠性有可能降低。具体而言,由于油泵单元内的机油并未经由机油滤清器,因此,该机油中有可能混入有使平衡轴等受损的异物,该异物有可能损坏平衡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相接合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能够抑制平衡轴可靠性的下降。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具有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其中,上述油泵单元和上述平衡单元相互接合,并且被收容在发动机的油盘内,上述油泵单元包括由发动机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泵轴、由该泵轴驱动而使机油升压的转子、以及收容该转子的泵壳,上述平衡单元包括一对平衡轴、以及收容该一对平衡轴的平衡壳,上述平衡装置还具有将上述泵单元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平衡单元的动力传递轴,其中,上述泵壳和上述平衡壳至少在上述动力传递轴的周围接合,在上述泵壳与上述平衡壳的接合部上形成有连通该接合部内外的连通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泵壳与平衡壳接合而使平衡装置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因机油中含有的异物损坏平衡单元的平衡轴等情况。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及安装有该平衡装置的发动机1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在拆下了平衡壳的下部壳的状态下从发动机下侧观察时的剖视仰视图。图3是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4是平衡装置的沿轴纵向剖切后的纵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油泵单元的从发动机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6是泵壳的从发动机后侧观察时的后视图。图7是平衡单元的概要立体图。图8是平衡壳的从发动机前侧观察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2安装在发动机1中。上述发动机1如图1 所示,包括形成有气缸的气缸体la、安装在气缸体Ia的上表面上的气缸盖lb、以及安装在气缸盖Ib的下表面上的油盘11。油盘11储存机油。上述平衡装置2包括油泵单元3和平衡单元4。上述油泵单元3和平衡单元4相互接合。作为上述单元3、4的接合体的平衡装置2收容在油盘11内。平衡装置2利用螺栓紧固在气缸体Ia的下表面上。由于如上所述地将油泵单元3和平衡单元4相互接合,因此与它们为分离的情形相比,平衡装置2得以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缩短发动机1在曲轴(未图示)方向、 即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以下,将发动机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油泵单元3通过发动机1的旋转而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单元3为次摆线型。平衡单元4通过油泵单元3的后述的泵轴30的旋转而被驱动。从油泵单元3被加压输送到气缸体Ia侧并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后的机油被供应到平衡单元4中。平衡单元4被该机油强制润滑。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表示机油的路径。油盘11内的机油在滤油器Id中被去除了比较大的异物后,被吸入到油泵单元3。油泵单元3将机油加压输送到机油滤清器Ic中。 在机油滤清器Ic中,去除机油中的微细的异物。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的机油流入形成在气缸体Ia内的油路。气缸体Ia的油路与形成在平衡单元4内的油路连通。因此,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的机油流入到气缸体Ia以及平衡单元4内。这样,油泵单元3除了将机油加压输送到气缸体Ia中,还将机油加压输送到平衡单元4内。如后所述,流入到平衡单元4内的机油和从油泵单元3泄漏到平衡单元4侧的机油经过形成于这些单元3、4的接合部5的连通槽(连通部)51b而排出到这些单元3、4的外侧。如图2所示,油泵单元3包括泵轴30、泵转子31、以及收容该泵轴30和泵转子31 的泵壳32。泵轴3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动力传递轴70与泵轴30同轴地自该泵轴30的后端面延伸向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轴30和动力传递轴70相互一体地形成。S卩,在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的整体视作泵轴的情况下,该泵轴的后侧部分作为动力传递轴70而发挥功能,该泵轴的前侧部分作为被曲轴驱动的泵轴而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 所示,动力传递轴70是指从比泵壳32的后端面稍前方的位置向后方延伸的部分,且是比前侧的部分小径的部分。在泵轴30的前端部安装有链轮30c。在该链轮30c与安装在曲轴上的链轮(未图示)之间绕挂有正时链条12。泵轴30通过该正时链条12而被曲轴驱动。上述两个链轮的齿轮传动比为1 1。因此,泵轴30以与曲轴相同的旋转速度(即发动机的转速)进行旋转。这样,泵轴30与曲轴的转速比被设定为期望的比率。泵转子31通过泵轴30的旋转而被驱动。泵转子31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该内转子在外周面形成有外齿,该外转子在内周面形成有与内转子的外齿啮合的内齿。内转子外嵌于泵轴主体30a。外转子配置在内转子的外侧。内转子相对于泵轴30和外转子偏心地旋转。在进行该旋转时,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啮合,从而油盘11内的机油经由滤油器Id被吸入到油泵单元3的吸入口。并且,在上述啮合的作用下,被吸入到吸入口的机油经由油泵单元3的泵室(转子室)而被排出到油泵单元3的排出口。被排出到排出口的机油经由机油滤清器Ic和机油冷却器(未图示)而流入到气缸体Ia和平衡单元4内。泵壳32包括泵壳体3 和泵罩32b。泵罩32b覆盖泵壳体32a的前侧部分。上述泵壳体3 和泵罩32b由螺栓紧固而成为一体。在泵壳体3 的后端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后侧轴承孔32c (泵轴用轴承孔)。该后侧轴承孔32c通过轴承33而轴支撑泵轴30的后端部分。该后侧轴承孔32c开设于泵壳32 的后端面。在上述泵罩32b的前端部形成有圆形的前侧轴承孔32d。该前侧轴承孔32d通过轴承而轴支撑泵轴主体30a的前端部分。动力传递轴70自上述后侧轴承孔32c的内侧贯穿泵壳32而突出于泵壳32的后方、即平衡单元4侧。动力传递轴70的后侧部分插入在平衡单元4的后述的平衡壳42内。 更详细而言,动力传递轴70的后侧部分插入在形成于平衡壳42的后述的齿轮轴用轴承孔 49d内。在该动力传递轴70的后端部分且插入在平衡壳42内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部30d(参照图3)。上述平衡单元4抑制由发动机1的二次惯性力引发的上下振动。该平衡单元4与油泵单元3的后侧部分接合。平衡单元4包括一对平衡轴40、41、增速齿轮机构43、以及收容两个平衡轴40、41和增速齿轮机构43的平衡壳42。增速齿轮机构43收容于平衡壳42的前侧部分。增速齿轮机构43使通过动力传递轴70传递的泵轴30的旋转增速后传递到平衡单元4的其中一个平衡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增速齿轮机构43将泵轴30的旋转传递到发动机右侧的第一平衡轴40。上述增速齿轮机构43如图3等所示,包括齿轮轴43a、第一齿轮43b、以及第二齿轮43c。齿轮轴43a为圆筒状。第一齿轮4 形成于齿轮轴43a中的前后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3c外嵌于第一平衡轴40的发动机前端部。该第二齿轮43c与第一齿轮4 啮合。上述齿轮轴43a从前方依次包括前侧轴颈部43d和后侧轴颈部4 。在齿轮轴43a 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部43f。该花键部43f与形成在上述动力传递轴70的后端部分的花键部30d嵌合,齿轮轴43a通过该动力传递轴70与泵轴30 —体地旋转。即,齿轮轴43a与插入在平衡壳42内的动力传递轴70的后侧部分卡合,且通过该动力传递轴70的旋转而被驱动。齿轮轴43a的旋转通过上述第一齿轮4 和第二齿轮43c 传递到第一平衡轴40。平衡轴40、4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且在发动机的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平衡轴40、41彼此反向地旋转。以下,将发动机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泵轴主体30a的旋转通过上述增速齿轮机构43而传递到第一平衡轴40。第一平衡轴40从前方依次包括前侧轴颈部40a、配重部40c以及后侧轴颈部40b。上述一对平衡轴40、41中左侧的第二平衡轴41通过第一平衡轴40的旋转而被驱动。该第二平衡轴41从前方依次包括前侧轴颈部41a、配重部41c以及后侧轴颈部41b。在第一平衡轴40的后端部外嵌有连动齿轮40d,在第二平衡轴41的后端部外嵌有连动齿轮41d。上述连动齿轮40d、41d相互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动齿轮40d、 41d是螺旋齿轮。两个连动齿轮40d、41d的齿轮传动比为1 1。因此,两个平衡轴40、41 以彼此相同的旋转速度同步旋转。上述平衡壳42是一对上下对开式的铸造品,如图7和图8所示,由构成平衡壳42 的上侧部分的上壳44和构成平衡壳42的下侧部分的下壳45构成。上述上壳44和下壳45 由螺栓紧固而成为一体。 如图2所示,平衡壳42上形成有多个圆筒状的轴承孔49,该轴承孔49用于轴支撑平衡轴40、41和增速齿轮机构43的齿轮轴43a。具体而言,上壳44和下壳45上分别形成截面为半圆形状的槽。通过使上壳44与下壳45接合而使各槽对合,形成圆筒状的上述各轴承孔49。上述多个轴承孔49中的一个轴承孔49d开设于平衡壳42的前端面。以下,将形成于该上壳44的前端面的轴承孔49d称作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如上所述,上述动力传递轴70的后侧部分插入在该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并且在内侧插入有该动力传递轴70的齿轮轴43a的前侧轴颈部43d插入在该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齿轮轴用轴承孔49d轴支撑该齿轮轴43a的前侧轴颈部43d。多个轴承孔49中轴支撑第二平衡轴41和齿轮轴43a的多个轴承孔49被设定为彼此相同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壳44与下壳45接合的状态下,以一个工序对上述轴承孔49进行孔加工。这能够提高被上述轴承孔49轴支撑的第二平衡轴41和齿轮轴43a 的同心度。另外,轴支撑上述第一平衡轴40和齿轮轴43a的轴承孔49的孔径与形成于上述泵壳32a的后端部的后侧轴承孔32c的孔径被设定为同一尺寸。上述各平衡轴40、41和齿轮轴43a如图3等所示,分别通过圆筒状的轴承46轴支撑于各轴承孔49。S卩,轴承46插入在各轴承孔49内,第一平衡轴40等插入在轴承4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轴承46由一对分别具有由圆筒两分割后而成的形状的部件46a(以下将该部件46a称作轴瓦(metal))构成,通过组合一对轴瓦46a而形成圆筒状。 以下,将该轴承46称作对开式轴承46。如图4所示,在上述对开式轴承46、更详细而言在上述一对轴瓦46a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连通该轴瓦的内外的油孔46b。另外,在各对开式轴承46的内周面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形成有油槽46c。上述油孔妨b与油槽46c相互连通。下面,详细说明对平衡单元4的强制润滑结构。
如图4所示,在形成于上述平衡壳42的各轴承孔49的内周面上,在该内周面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有润滑油用槽48。上述各润滑油用槽48通过该对开式轴承46的油孔46b与插入在上述各轴承孔49内的上述对开式轴承46的油槽46c连通。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平衡壳42中形成有平衡侧油路47,该平衡侧油路47在上述多个轴承孔49范围延伸,且分别与这些轴承孔49的各润滑油用槽48连通。上述平衡侧油路47的后端部47a与上述气缸体Ia内的油路连通。因此,被油泵单元3加压输送而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的机油流入到上述平衡侧油路47中。然后,该机油从平衡侧油路47流入到各轴承孔49的润滑油用槽48中,经由对开式轴承46的油孔46b 和油槽46c而被供应到各平衡轴40、41及齿轮轴43a的外周面与对开式轴承46的内周面之间。这样,通过机油滤清器Ic而被去除了异物的机油从对开式轴承46的外周侧供应到各平衡轴40、41及齿轮轴43a的外周面与对开式轴承46的内周面之间,平衡单元4被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的机油强制润滑。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平衡侧油路和油孔46b 作为从对开式轴承46的外周侧向对开式轴承46与齿轮轴43a及平衡轴40、41之间供应机油的机油供应通路而发挥功能。形成有上述润滑油用槽48的平衡壳42的各轴承孔49中形成在前端的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与后述的连通槽51b连通。并且,该连通槽51b从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延伸至平衡壳42的左右两端,与平衡壳42的外部连通。因此,通过了机油滤清器Ic后被供应到平衡单元4中的机油经由各轴承孔49并且经过平衡侧油路47内而流入到该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然后经过上述连通槽51b而排出到平衡壳42的外部。这样,被加压输送到平衡单元4中的机油不会停滞在平衡壳42内,而能够排出到平衡壳42的外部、即油盘11侧。因此,能够避免该机油在平衡壳42内被压缩而变成高温的机油。由此能够抑制上述对开式轴承46、进而抑制平衡轴40、41和齿轮轴43a高温化而受损。以下,详细说明油泵单元3与平衡单元4的接合构造。如图3等所示,泵壳32和平衡壳42在横跨该泵壳32和平衡壳42地延伸的动力传递轴70的周围相互接合。具体而言,泵壳体32a的后端部中的上述后侧轴承孔32c的周缘部50 (以下将该周缘部称作泵侧接合部50)与平衡壳42的上壳44及下壳45的前端部中的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的周缘部51 (以下将该周缘部称作平衡侧接合部51)相互接合。即,泵壳32与平衡壳42的接合部5由该泵侧接合部50和平衡侧接合部51构成。泵侧接合部5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且泵壳32的后端面的一部分(泵侧接合面)50a与平衡侧接合部5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且平衡壳42的前端面的一部分(平衡侧接合面)51a面接触。在泵壳32的后侧轴承孔32c和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横跨这些轴承孔32c、49d地内嵌有定位销6。该定位销6为圆筒状。在定位销6的一半压入到泵壳32的后侧轴承孔32c中的状态下,其余一半的定位销6与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结合。定位销6能够提高两个轴承孔32c、49d的同心度,进而能够提高泵轴30和齿轮轴43a的同心度。如图3、图7和图8所示,上述平衡侧接合面51a上形成有连通槽51b,该连通槽 51b开设于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的内周面,且将作为接合部5的内侧空间的平衡壳42的齿
8轮轴用轴承孔49d与接合部5的外侧空间予以连通。S卩,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在平衡壳42的接合面51a上开口、并且在该接合面51a上形成有与该齿轮轴用轴承孔49d连通而连通接合部5的内外的连通槽51b。上述连通槽51b从上述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向发动机左右方向两侧延伸而在平衡侧接合部51的发动机左右两侧端面上开口。上述连通槽51b沿平衡壳42的上壳44与下壳45的接合面(对合面)以模成形的方式(使用模具来成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详细而言,连通槽51b由上侧槽51c和下侧槽51d构成,该上侧槽51c向发动机下侧开口地以模成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上壳44,该下侧槽51d向发动机上侧开口地以模成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下壳45。通过上壳44与下壳45接合,上侧槽51c和下侧槽51d形成上述连通槽51b。在上述油泵单元3与平衡单元4接合而使各接合面50a、51a面接触时,上述连通槽51b与油泵单元3的接合面50a之间形成沿左右方向贯穿接合部5的孔。在上述定位销6插入在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内的状态下,上述连通槽 51b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的内周面的开口端的后侧部分位于比该定位销6更后方。因此, 即使在插入了定位销6的状态下,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内与平衡壳42的外侧及泵壳32的外侧也是连通的。另外,泵壳32和平衡壳42在上述接合部5以外的位置上也相互接合。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接合部5中,能够抑制机油从泵壳32侧向平衡壳42侧流动, 从而能够抑制混入到该机油中的异物损坏平衡壳42内的齿轮轴43a和各平衡轴40、41等。具体而言,在油泵单元3工作时,机油被泵单元3升压。此时,该被升压了的机油中的一部分经泵转子31与泵壳32之间泄漏。如上所述,泵壳32和平衡壳42在泵轴30的周围接合。因此,上述泄漏的高压机油试图经过泵壳32的后侧轴承孔32c而直接流入到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内。由于该高压机油不经过机油滤清器,因此,其可能混入有异物,当含有该异物的机油流入到平衡壳42内时,该异物有可能使平衡轴40、41的轴颈部40a、40b、41a、41b或增速齿轮机构43等的可靠性降低。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2中,在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上形成连通接合部5的内外的连通槽51b。因此,从油泵单元3泄漏的可能含有异物的高压机油在流入到平衡侧接合部51内时,该高压机油经过上述连通槽51b而排出到平衡壳42外。 因而,能够避免来自油泵单元3的可能含有异物的高压机油进入到上述连通槽51b的后方、 即上述平衡轴40、41的轴颈部等中。这能够抑制因异物导致平衡轴40、41的轴颈部40a、 40b、41a、41b或增速齿轮机构43等的可靠性降低的情况。这样,上述连通槽51b作为高压机油的逸出槽而发挥功能。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2中,由于油泵单元3与平衡单元4 接合,因此能够使这些单元整体、即平衡装置2小型化。由于如此将所述单元3、4接合,且在上述接合部5中形成有连通槽51b,因此能够抑制来自油泵单元3的可能混入有异物的高压机油进入到上述平衡轴40、41的轴颈部等中。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装置2中, 能够使平衡装置2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平衡装置2的可靠性。此外,在该平衡装置2中,通过机油滤清器Ic后的机油经由平衡侧油路47等而供应到与上述连通槽51b连通的平衡壳42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因此,能够利用该机油润滑上述齿轮轴43a。而且,由于该润滑后的机油经过上述连通槽51b而排出到平衡壳42 的外侧,因此能够避免该机油停滞在平衡壳42内而高温化。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齿轮轴43a等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在泵轴30的外周面近傍的接合部5的两个接合面50a、51a中的平衡壳 42侧的接合面51a上形成作为连通部的连通槽51b,因此能够简便地形成连通槽51b。另外,由于连通槽51b沿平衡壳42的上壳44与下壳45的接合面以模成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两个接合面50a、51a中的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上,因此能够简便且以低成本形成连通槽51b。另外,由于上述连通槽51b的在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的内周面上的开口端的后侧部分设置在比定位销6更后方,因此定位销6不会阻碍经由连通槽51b的高压机油的向平衡壳42外的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因来自油泵单元3的高压机油所含有的异物使平衡单元4的平衡轴40、41的轴颈部40a、40b、41a、41b或增速齿轮机构43等的可靠性降低的情况,并且能够维持泵轴30和齿轮轴43a的同心度。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油泵单元3为次摆线型油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油泵单元3也可以是内接齿轮式油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连通槽51b形成于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但也可以将连通槽51b形成于泵壳32侧的接合面50a(即,泵侧接合部50的与平衡侧接合部51 接合的接合面50a),还可以在两个接合面50a、51b上均形成连通槽51b。但是,当将连通槽51b形成于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而使该连通槽51b和齿轮轴用轴承孔49d连通时,能够将经过机油滤清器Ic后被供应到齿轮轴用轴承孔49d中的高压的润滑用的机油经过该连通槽51b而排出到平衡壳42的外侧。因此,在将润滑用的机油供应到齿轮轴用轴承孔49d内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连通槽51b形成于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通部在平衡壳42侧的接合面51a上形成有连通槽51b,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泵侧接合部50和平衡侧接合部51中至少一者的内部形成连通接合部5的内外的连通孔。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槽51b的齿轮轴用轴承孔49d的内周面的开口端的后侧部分位于定位销6的后方,但该开口端也可以全部位于定位销6的后方(定位销6的轴向外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两条连通槽51b,但连通槽51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从抑制高压机油向平衡壳42内的流动的观点出发,连通槽51b多比少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轴43a和平衡轴40、41通过将两个半圆状的板状轴瓦46a组合而成的对开式轴承46轴支撑,但轴承的具体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泵轴30和动力传递轴70为一体的情形,但泵轴 30和动力传递轴70也可以为分体。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该装置具有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 其中上述油泵单元和上述平衡单元相互接合,并且被收容在发动机的油盘内,上述油泵单元包括由发动机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泵轴、由该泵轴驱动而使机油升压的转子、以及收容该转子的泵壳,上述平衡单元包括一对平衡轴、以及收容该一对平衡轴的平衡壳,上述平衡装置还具有将上述泵单元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平衡单元的动力传递轴,其中,上述泵壳和上述平衡壳至少在上述动力传递轴的周围接合,在上述泵壳与上述平衡壳的接合部上形成有连通该接合部内外的连通部。该装置中,在动力传递轴的周围的接合部上形成有连通其内外的连通部。因此,在上述接合部处,即使可能混入有异物的来自油泵单元的高压机油流向平衡壳的内部,该高压机油也会经由连通部排出到接合部的外侧,进而排出到平衡壳的外侧。因此,能够抑制高压机油流入到平衡壳的更内部的情况。这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因混入到高压机油中的异物损坏平衡单元的平衡轴的情况,从而提高平衡轴的可靠性。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接合部包括泵侧接合面和平衡侧接合面,上述泵侧接合面由上述泵壳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上述平衡侧接合面由上述平衡壳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并且与上述泵壳侧接合面接合,上述连通部具有形成在上述泵侧接合面和上述平衡侧接合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连通槽。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上述接合部的两个接合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作为连通部的连通槽,因此能够简便地形成连通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平衡壳具有相互接合的上壳和下壳,上述上壳和上述下壳是一对对开式的铸造件,上述连通槽跨于上述上壳和上述下壳地形成在上述平衡侧接合面上,上述连通槽以沿上述上壳与上述下壳的分界线的模成形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连通槽沿平衡壳的上壳与下壳的分界线以模成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简便且低成本地形成连通槽乃至连通部。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动力传递轴从上述泵轴延伸至上述平衡壳内, 上述平衡单元还包括增速齿轮机构,该增速齿轮机构收容在上述平衡壳的上述泵壳侧,并且将经由上述动力传递轴传递的上述泵轴的旋转增速后传递到上述一对平衡轴中的一者, 上述增速齿轮机构具有齿轮轴,该齿轮轴在上述平衡壳内与上述动力传递轴卡合,并且由该动力传递轴的旋转而被驱动,上述平衡壳的上述泵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上述齿轮轴的齿轮轴用轴承孔,上述泵壳的上述平衡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上述泵轴的泵轴用轴承孔,上述泵壳中的上述泵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和上述平衡壳中的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构成上述接合部,上述泵轴用轴承孔和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内嵌有圆筒状的定位销,该定位销跨于该两个轴承孔中,上述连通部在上述泵轴用轴承孔和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内周面上开口,该连通部的在上述轴承孔的内周面上的开口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定位销的轴向外侧。根据该结构,由于圆筒状的定位销以横跨于该两个轴承孔的状态内嵌在泵壳的泵轴用轴承孔和平衡壳的齿轮轴用轴承孔中,因此能够提高该两个轴承孔的同心度,进而能够提高泵轴和齿轮轴的同心度。而且,由于连通部的轴承孔的内周面上的开口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位销的轴向外侧,因此能够避免定位销妨碍流入到齿轮轴孔内的机油经过连通部而向平衡壳的外侧流出。这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机油流入到平衡壳内。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连通部在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内周面上开口,上述齿轮轴通过插入在上述齿轮轴用轴承孔内的轴承而被轴支撑于该齿轮轴用轴承孔中,上述平衡壳上形成有机油供应通路,该机油供应通路将机油从上述轴承的外周侧供应到该轴承与上述齿轮轴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机油供应通路供应的机油润滑齿轮轴用轴承与齿轮轴之间。而且,由于能够将该润滑后的机油经由连通部而排出到平衡壳的外侧,因此能够抑制因该机油停滞在平衡壳内而造成高温化的情况。这能够抑制高温的机油损坏动力传递轴。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具有油泵单元和平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单元和所述平衡单元相互接合,并且被收容在发动机的油盘内,所述油泵单元包括由发动机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泵轴、由该泵轴驱动而使机油升压的转子、以及收容该转子的泵壳,所述平衡单元包括一对平衡轴、以及收容该一对平衡轴的平衡壳,所述平衡装置还具有将所述泵单元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平衡单元的动力传递轴,其中,所述泵壳和所述平衡壳至少在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周围接合,在所述泵壳与所述平衡壳的接合部上形成有连通该接合部内外的连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包括泵侧接合面和平衡侧接合面,所述泵侧接合面由所述泵壳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所述平衡侧接合面由所述平衡壳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并且与所述泵侧接合面接合,所述连通部具有形成在所述泵侧接合面和所述平衡侧接合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连通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壳具有相互接合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是一对对开式的铸造件,所述连通槽跨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地形成在所述平衡侧接合面上,所述连通槽以沿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分界线的模成形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轴从所述泵轴延伸至所述平衡壳内,所述平衡单元还包括增速齿轮机构,该增速齿轮机构收容在所述平衡壳的所述泵壳侧,并且将经由所述动力传递轴传递的所述泵轴的旋转增速后传递到所述一对平衡轴中的一者,所述增速齿轮机构具有齿轮轴,该齿轮轴在所述平衡壳内与所述动力传递轴卡合,并且由该动力传递轴的旋转而被驱动,所述平衡壳的所述泵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所述齿轮轴的齿轮轴用轴承孔, 所述泵壳的所述平衡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所述泵轴的泵轴用轴承孔, 所述泵壳中的所述泵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和所述平衡壳中的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构成所述接合部,所述泵轴用轴承孔和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内嵌有圆筒状的定位销,该定位销跨于该两个轴承孔中,所述连通部在所述泵轴用轴承孔和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内周面上开口,该连通部的在所述轴承孔的内周面上的开口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位销的轴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在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内周面上开口,所述齿轮轴通过插入在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内的轴承而被轴支撑于该齿轮轴用轴承孔中,所述平衡壳上形成有机油供应通路,该机油供应通路将机油从所述轴承的外周侧供应到该轴承与所述齿轮轴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轴从所述泵轴延伸至所述平衡壳内,所述平衡单元还包括增速齿轮机构,该增速齿轮机构收容在所述平衡壳的所述泵壳侧,并且将经由所述动力传递轴传递的所述泵轴的旋转增速后传递到所述一对平衡轴中的一者,所述增速齿轮机构具有齿轮轴,该齿轮轴在所述平衡壳内与所述动力传递轴卡合,并且由该动力传递轴的旋转而被驱动,所述平衡壳的所述泵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所述齿轮轴的齿轮轴用轴承孔, 所述泵壳的所述平衡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轴支撑所述泵轴的泵轴用轴承孔, 所述泵壳中的所述泵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和所述平衡壳中的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周缘部构成所述接合部,所述泵轴用轴承孔和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内嵌有圆筒状的定位销,该定位销跨于该两个轴承孔中,所述连通部在所述泵轴用轴承孔和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内周面上开口,该连通部的在所述轴承孔的内周面上的开口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位销的轴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在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的内周面上开口,所述齿轮轴通过插入在所述齿轮轴用轴承孔内的轴承而被轴支撑于该齿轮轴用轴承孔中,所述平衡壳上形成有机油供应通路,该机油供应通路将机油从所述轴承的外周侧供应到该轴承与所述齿轮轴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中,油泵单元(3)包括泵轴(30)、以及收容该泵轴(30)的泵壳(32)。平衡单元(4)包括一对平衡轴(40、41)、以及收容该一对平衡轴(40、41)的平衡壳(44)。泵壳(32)和平衡壳(44)至少在动力传递轴(70)的周围近傍接合,该接合部(5)中形成有连通该接合部内外的连通部(51b)。由此,能够抑制因来自油泵单元的高压机油所含有的异物导致平衡单元的平衡轴的轴颈部等的可靠性下降的情况。
文档编号F16F15/26GK102287482SQ20111017569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佐藤雅昭, 山根久幸, 桥本真宪, 西邦纮, 长谷藤作美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