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110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轴承结构,其包括有一轴承室、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室内的轴承、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内端处的轴承内盖及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外端处的轴承外盖,转轴穿设于所述轴承之中,其中,所述轴承内盖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注油通道连通的内储油槽,所述轴承外盖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排油通道连通的外储油槽所述内储油槽自槽底处向槽口处逐渐变宽,其包括有一底部、一向内倾斜的内侧壁及一向外倾斜的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一内倒角部,所述外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二内倒角部,且所述内侧壁的顶部与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形成有一间隙。
【专利说明】轴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部件,尤其是指一种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异步电机的关键部件,轴承的质量对于异步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际使用中,因轴承结构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故障占了异步电机全部故障的很大比例。参阅图1,其示出了一种现有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包括有一轴承室11、一设置于该轴承室11内的轴承13、一设置于该轴承13内端处的轴承内盖15及一设置于该轴承13外端处的轴承外盖17,电机的转轴19穿设于该轴承13之中,其中,该轴承内盖15的内端面对应于该轴承13处形成有一环形的内储油槽150,该内储油槽150与一注油通道21连通而可自外部经由该注油通道21向该内储油槽150中注入润滑油脂,该轴承外盖17的内端面对应于该轴承13处形成有一环形的外储油槽170,该外储油槽170与一排油通道(图中没有示出)连通而可经由该排油通道将废油脂排出。
[0003]此类型的轴承结构存在着如下不足:1、内储油槽150通常设计为截面呈梯形或大致梯形的结构,其不利于轴承13工作时甩回至内储油槽150的润滑油脂重新回流至轴承13内部,未能使得润滑油脂更好地循环润滑该轴承13,影响轴承13的工作可靠性;2、内、夕卜储油槽150、170的空间设计不合理,造成轴承结构工作时轴承13实际得到的润滑油脂量变少,轴承13的润滑不足,导致轴承13的温升较高而影响轴承结构的良好运转;3、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的密封环境不佳,润滑油脂容易随着转轴19的旋转而顺着转轴外壁分别流失至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之外,污染其他工件,且,由于密封环境不佳,润滑油脂也容易受到外部的污染,导致轴承润滑条件变差,影响轴承结构的可靠工作。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结构,其内所存储的润滑油脂可以更好地循环润滑轴承。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结构,其内储油槽和外储油槽的空间设计合理,可降低轴承工作时的温升。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密封环境。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轴承结构,包括有一轴承室、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室内的轴承、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内端处的轴承内盖及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外端处的轴承外盖,转轴穿设于所述轴承之中,其中,所述轴承内盖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注油通道连通的内储油槽,所述轴承外盖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排油通道连通的外储油槽,所述内储油槽自槽底处向槽口处逐渐变宽,其包括有一底部、一向内倾斜的内侧壁及一向外倾斜的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一内倒角部,所述外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二内倒角部,且所述内侧壁的顶部与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形成有一间隙。
[0008]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间隙的高度为I?1.5mm。
[0009]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内侧壁的倾斜角度为70°?75°,所述外侧壁的倾斜角度为 70° ?75°。
[0010]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内储油槽的外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外圈的内径2?3mm,所述内储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外径2?3mm。
[0011 ] 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内储油槽的容积空间和外储油槽的容积空间之和为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的2?2.5倍,所述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V由如下公式计算出:V=0.00OTB,其中,V的单位为cm3 ;D为轴承外径,单位为mm ;B为轴承宽度,单位为mm。
[0012]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内储油槽的容积空间为所述外储油槽的容积空间的2倍。
[0013]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轴承内盖与转轴之间设置有一内盖密封环,所述内盖密封环套紧于所述转轴之上,沿其外环面形成有一第一迷宫部,所述轴承内盖的内环面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一迷宫部匹配的第二迷宫部,藉由所述第一迷宫部与第二迷宫部的配合而实现所述轴承内盖与转轴之间的密封。
[0014]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内盖密封环与轴承内盖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3?0.6mm,而轴向间隙为2?4mm。
[0015]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轴承外盖与转轴之间设置有一外盖密封环,所述外盖密封环套紧于所述转轴之上,沿其外环面形成有一第三迷宫部,所述轴承外盖的内环面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三迷宫部匹配的第四迷宫部,藉由所述第三迷宫部与第四迷宫部的配合而实现所述轴承外盖与转轴之间的密封。
[0016]上述轴承结构中,所述外盖密封环与轴承外盖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3?0.6mm,而轴向间隙为2?4mm。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轴承结构的内储油槽自槽底处向槽口处逐渐变宽,包括有一底部、一向内倾斜的内侧壁及一向外倾斜的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弧形的第一内倒角部,所述外侧壁与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弧形的第二内倒角部,且所述内侧壁的顶部与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形成有一间隙,采用如此结构的内储油槽,使得润滑油脂可以更好地循环润滑轴承,提高润滑油脂的利用率;进一步地,轴承结构的储油空间设计为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的2?2.5倍,储油空间的大小较为合理,使得轴承得以足够的润滑且将轴承工作时的温升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保证了轴承结构的良好运转;更进一步地,通过该内盖密封环和/或外盖密封环的设置,保证了轴承结构具有良好的密封环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现有轴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0022]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0023]图6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0025]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轴承结构可用于异步电机之中,参阅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该轴承结构包括有一轴承室10、一设置于该轴承室10内的轴承12、一设置于该轴承12内端处的轴承内盖14及一设置于该轴承12外端处的轴承外盖16,转轴18穿设于该轴承12之中,其中,该轴承内盖14的内端面对应于该轴承12处形成有一环形的内储油槽140,该内储油槽140与一注油通道(图中未示出)连通而可自外部经由该注油通道向该内储油槽140中注入润滑油脂,该轴承外盖16的内端面对应于该轴承12处形成有一环形的外储油槽160,该外储油槽160与一排油通道20连通而可经由该排油通道20将废油脂排出。结合图6所示,该内储油槽140设计成自槽底处向槽口处逐渐变宽的结构,包括有一底部141、一向内倾斜的内侧壁142及一向外倾斜的外侧壁143,其中,该内侧壁142与底部141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一内倒角部144,而该外侧壁143与底部141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二内倒角部145,且该内侧壁142的顶部与该轴承12的内圈120之间形成有一间隙146。
[0026]轴承结构运作时,转轴18旋转而将轴承12内部的润滑油脂甩出至该内储油槽140的外侧壁143处,通过润滑油脂本身自重而经第二内倒角部145、底部141、第一内倒角部144而回落至该内储油槽140的内侧壁142处,藉由劣弧形结构的第一内倒角部144和第二内倒角部145的设计以促使润滑油脂的下滑,下滑的润滑油脂顺势流回轴承12内部,使得润滑油脂可以更好地循环润滑该轴承12,提高润滑油脂的利用率,保证轴承结构的良好运转。
[0027]该间隙146可起到挤压分散抱团的润滑油脂的作用,防止抱团的润滑油脂进入到轴承12内部,而影响轴承12的运转。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间隙146的高度设计在I?1.5mm之间。
[0028]为了保证润滑油脂的循环,使油脂能沿侧壁自然并顺畅地下滑,则该内侧壁142和外侧壁143需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参阅附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润滑油脂的粘度而确定内侧壁142的倾斜角度α和外侧壁143的倾斜角度β保持在70°?75°的范围。
[0029]优选地,该内储油槽140的外径Dl大于该轴承12的外圈121的内径2?3mm,以保证甩出的润滑油脂可以顺利进入内储油槽140 ;该内储油槽140的内径D2大于该轴承12的内圈120的外径2?3_,以保证润滑油脂循环顺利流回该轴承12之内。
[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储油槽140的容积空间和外储油槽160的容积空间之和为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V的2?2.5倍,而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V由如下公式计算出:
[0031]V=0.005DB
[0032]其中,V的单位为cm3 ;D为轴承外径,单位为mm ;B为轴承宽度,单位为mm。
[0033]如此,将轴承结构的储油空间(也就是内储油槽140和外储油槽160的容积空间之和)设计为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的2?2.5倍,储油空间的大小较为合理,使得轴承12得以足够的润滑且将轴承12工作时的温升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保证了轴承结构的良好运转。[0034]由于润滑油脂的注排油路径为从注油通道进入内储油槽140,再经轴承12至外储油槽160,最后由排油通道20排出。优选地,将内储油槽140的容积空间设计为外储油槽160的容积空间的2倍,如此,有利于在该内储油槽140中存储备用的润滑油脂,并保持更多的润滑油脂循环量。
[0035]将上述所述的轴承结构应用了六台样机中进行测试,并检测其工作时的温升,其测试数据如下面的表1。
[0036]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结构,包括有一轴承室(10)、一设置于所述轴承室(10)内的轴承(12)、一设置于所述轴承(12)内端处的轴承内盖(14)及一设置于所述轴承(12)外端处的轴承外盖(16),转轴(18)穿设于所述轴承(12)之中,其中,所述轴承内盖(14)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12)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注油通道连通的内储油槽(140),所述轴承外盖(16)的内端面对应于所述轴承(12)处形成有一环形的与一排油通道连通的外储油槽(16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储油槽(140)自槽底处向槽口处逐渐变宽,其包括有一底部(141)、一向内倾斜的内侧壁(142)及一向外倾斜的外侧壁(143),所述内侧壁(142)与底部(141)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一内倒角部(144),所述外侧壁(143)与底部(141)之间形成有一劣弧形的第二内倒角部(145),且所述内侧壁(142)的顶部与所述轴承(12)的内圈(120)之间形成有一间隙(14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146)的高度为I~1.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142)的倾斜角度(α)为70°~75°,所述外侧壁(143)的倾斜角度(β )为70°~75°。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储油槽(140)的外径(Dl)大于所述轴承(12)的外圈(121)的内径2~3mm,所述内储油槽(140)的内径(D2)大于所述轴承(12)的内圈(120)的外径2~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储油槽(140)的容积空间和外储油槽(160)的容积空间之和 为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的2~2.5倍,所述润滑油脂补给量体积V由如下公式计算出:
V=0.005DB 其中,V的单位为cm3 ;D为轴承外径,单位为mm ;B为轴承宽度,单位为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储油槽(140)的容积空间为所述外储油槽(160)的容积空间的2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盖(14)与转轴(18)之间设置有一内盖密封环(22 ),所述内盖密封环(22 )套紧于所述转轴(18 )之上,沿其外环面形成有一第一迷宫部,所述轴承内盖(14)的内环面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一迷宫部匹配的第二迷宫部,藉由所述第一迷宫部与第二迷宫部的配合而实现所述轴承内盖(14)与转轴(18)之间的密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密封环(22)与轴承内盖(14)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3~0.6mm,而轴向间隙为2~4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盖(16)与转轴(18)之间设置有一外盖密封环(24),所述外盖密封环(24)套紧于所述转轴(18)之上,沿其外环面形成有一第三迷宫部,所述轴承外盖(16)的内环面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三迷宫部匹配的第四迷宫部,藉由所述第三迷宫部与第四迷宫部的配合而实现所述轴承外盖(16)与转轴(18)之间的密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密封环(24)与轴承外盖(16)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3~0.6mm,而轴向间隙为2~4mm。
【文档编号】F16C33/80GK203570850SQ20132075615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5日
【发明者】罗锋, 杨期志 申请人:深圳市英威腾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