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16859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包括内管和复合在内管外壁上的外管,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外管浪高为8-12mm,外管浪宽为8-14mm,外管浪谷宽为5-9mm;内管长度方向也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内管的凹凸位置与外管的凹凸位置对应,外管的波峰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峰位置,外管的波谷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谷位置,内管浪高为4-8mm,内管浪宽为7-11mm,内管浪谷宽为6-11mm;外管的波峰与内管的波峰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外管的波谷与内管的波谷之间为无间隙结构;在内管和外管的波谷处设有弧长为25-30mm,宽为2-4mm的长条形通孔。具有土壤改良、水土保持、防旱抗涝等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路基、隧道、绿化带排水和防止因含水偏高的山体滑坡一般采用水泥盲沟、塑料板槽、软弹簧管等排水技术,但这方法存在成本高、施工不方便、排水设施易赌塞、排水不畅等缺陷,从而使得路面翻浆、路基松软、隧道渗水。
[0003]垃圾在堆放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沼气,现有技术中由于无合适的收集装置,不仅导致了能源浪费、而且造成了进一步的空气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包括内管和复合在内管外壁上的外管,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外管浪高为8-12mm,外管浪宽为8_14mm,外管浪谷宽为5_9mm ;内管长度方向也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内管的凹凸位置与外管的凹凸位置对应,外管的波峰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峰位置,外管的波谷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谷位置,内管浪高为4-8mm,内管浪宽为内管浪谷宽为;外管的波峰与内管的波峰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外管的波谷与内管的波谷之间为无间隙结构;在内管和外管的波谷处设有弧长为25-30mm,宽为2_4mm的长条形通孔;将管内到管外的方向定义为从内到外的方向,夕卜管的波谷到外管的波峰的方向和内管的波谷到内管的波峰的方向均与从内到外的方向一致。
[0007]上述外管、内管浪谷宽为前一波浪终点到下一波浪起点之间的距离。内管的凹凸位置与外管的凹凸位置对应指外管向外凸(或内凹)对应相同位置(同一横截面)的内管也外凸(或内凹)。
[0008]上述相对于单壁管不仅结构强度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经实践,排水与保水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0009]上述双壁打孔波纹管使用时,如果作为沼气收集,将其预埋在待发酵的垃圾底部,垃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通过长条形通孔进入内管内,进而送向其它收集装置或直接使用;当用于排水时,将其埋入地深0.5 — 1.0米,雨水或其它会通过长条形通孔进入内管内,进而排走;当用于绿化保水时,当有大量水时,可通过长条形通孔将其排走,当干旱时,水又可通过长条形通孔渗入外管外,进而被植物根系吸收,将其用于绿化植被成活率高、草皮移植成功率达到98%以上,保绿时间也相应延长;在城市人造森林的应用中,将其竖立植于根系周围,便于浇水渗入土壤,使树木移栽成活率在为提高;也可将其深埋农田地下,可减少开挖明沟,不挤占和破坏耕地,土地利用面积可增加5 - 10%,同时因改良土壤环境,良好的水土保持等因素,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8% — 10%以上,早稻、棉花增产10%以上。
[0010]本实用新型双壁打孔波纹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不仅有重量轻,成本低,产品机械强度高,可绕性好等优点,而且施工方便,可任意构作连续不断的地下管网,使用寿命都长达30 — 50年以上,是一种理想的地下工程设施。
[0011]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矩形齿结构或梯形齿结构,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高均为8-12mm,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宽均为8_14mm,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间距均为5_9_。这样可进一步提闻保水率。
[0012]相邻两矩形齿或梯形齿之间为直管结构。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0013]优选,当为梯形齿时,齿高为10-llmm,上齿宽为8-9mm,下齿宽为13_14mm,齿间距为7-8mm。当为矩形齿时,齿高为10-1 Imm,齿宽均为10_12mm,齿间距均为7_8mm。
[0014]优选,相邻两波谷的长条形通孔交错设置,每条长条形通孔的长为所在波谷圆周长的1/6。这样可进一步提高保水率。进一步优选,每圈波谷上设有3条长条形通孔。
[0015]优选,内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梯形齿结构,其中,齿高为5_6mm,上齿宽为7-8mm,下齿宽为10-llmm,齿间距为这样可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
[0016]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0017]本实用新型双壁打孔波纹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不仅有重量轻,成本低,产品机械强度高,可绕性好等优点,而且施工方便,可任意构作连续不断的地下管网,使用寿命都长达30 — 50年以上,是一种理想的地下工程设施;可应用与绿化、种植等,具有土壤改良,水土保持,防旱抗涝等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双壁打孔波纹管外管表面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双壁打孔波纹管纵截面示意图
[0020]图中,I为波浪,2为波谷,3为长条形通孔,4为外管,5为外管矩形齿,6为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所示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包括内管和复合在内管外壁上的外管,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外管浪高为1mm,外管浪宽为11mm,外管浪谷宽为7mm ;内管长度方向也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内管的凹凸位置与外管的凹凸位置对应,夕卜管的波峰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峰位置,外管的波谷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谷位置,内管浪高为6mm,内管浪宽为1mm,内管浪谷宽为8mm ;外管的波峰与内管的波峰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外管的波谷与内管的波谷之间为无间隙结构;在内管和外管的波谷处设有弧长为28mm,宽为3mm的长条形通孔;将管内到管外的方向定义为从内到外的方向,夕卜管的波谷到外管的波峰的方向和内管的波谷到内管的波峰的方向均与从内到外的方向一致。
[0024]实施例2
[002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矩形齿结构,其中,齿高为10.5mm,齿宽均为11mm,齿间距均为7.6mm。相邻两矩形齿之间为直管结构。
[0026]实施例3
[0027]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梯形齿结构,其中,齿高为10.9mm,上齿宽为8.4mm,下齿宽为13.1mm,齿间距为7.6mm,相邻两梯形齿之间为直管结构;内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梯形齿结构,其中,齿高为6mm,上齿宽为7.4mm,下齿宽为10.4mm,齿间距为10.3謹。
[0028]实施例4
[0029]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相邻两波谷的长条形通孔交错设置,每条长条形通孔的长为所在波谷圆周长的1/6 ;每圈波谷上设有3条长条形通孔。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复合在内管外壁上的外管,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外管浪高为8-12mm,外管浪宽为8_14mm,外管浪谷宽为5-9mm ;内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波浪结构,其中,内管的凹凸位置与外管的凹凸位置对应,外管的波峰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峰位置,外管的波谷位置对应着内管的波谷位置,内管浪高为4-8mm,内管浪宽为内管浪谷宽为6_llmm ;外管的波峰与内管的波峰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外管的波谷与内管的波谷之间为无间隙结构;在内管和外管的波谷处设有弧长为25-30mm,宽为2_4mm的长条形通孔;将管内到管外的方向定义为从内到外的方向,外管的波谷到外管的波峰的方向和内管的波谷到内管的波峰的方向均与从内到外的方向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外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矩形齿结构或梯形齿结构,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高均为8-12_,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宽均为8-14mm,矩形齿和梯形齿的齿间距均为5_9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矩形齿或梯形齿之间为直管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当为梯形齿时,齿高为10-11_,上齿宽为8-9mm,下齿宽为13_14_,齿间距为7_8mm。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当为矩形齿时,齿高为10-11_,齿宽均为10-12_,齿间距均为7-8mm。
6.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波谷的长条形通孔交错设置,每条长条形通孔的长为所在波谷圆周长的1/6。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每圈波谷上设有3条长条形通孔。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壁打孔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内管长度方向为均匀凹凸的梯形齿结构,其中,齿高为5-6mm,上齿宽为7_8mm,下齿宽为10-1 Imm,齿间距为
【文档编号】F16L9/14GK203979680SQ201420417618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孔少云, 符秀永, 朱敬生, 潘景玉, 孔晓杰 申请人:孔少云, 孔晓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