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167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涉及自动变速器的技术领域,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

背景技术:
通常,安装在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具备多个行星齿轮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离合器、制动器等多个摩擦接合要素(特别是油压式摩擦接合要素),所述自动变速器通过油压控制等来选择性地使上述摩擦接合要素接合,由此切换经由上述行星齿轮组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实现多个前进变速挡和倒挡变速挡(通常为一个挡)。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备三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其通过使上述摩擦接合要素中的任意两个接合来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此外,近年来,以降低油耗为目的而施行使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挡进一步多挡化的方案。作为该多挡化方法之一,有使行星齿轮组的数量增加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其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98126号公报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824300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对于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自动变速器而言,如果增加行星齿轮组的数量,则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更多的多挡化,从而能够谋求降低油耗。但是,由于在实现该多挡化之际需要增加行星齿轮组的数量,因此存在使自动变速器大型化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专利文献2的构成方式下,由于自动变速器的输出部(输出轴)被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驱动,因此使输出部发生相同扭矩时作用在该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上的力会相比输出部被行星齿轮组的齿圈驱动的情况变大。其结果是,需要增大驱动输出部的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的模数、厚度、齿轮宽度,导致自动变速器更加大型化。于是,只要用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对输出部进行驱动即可,然而在自动变速器中,无法只对上述方面进行简单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最终会导致对行星齿轮组、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的结合关系全都进行改变,从而不得不从头开始制造出具有新结构的自动变速器。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的、能够抑制大型化的自动变速器。-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自动变速器为对象,所述自动变速器构成为:在变速器壳内具备:与动力源连结的输入轴;具有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单级型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单级型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架以及第三齿圈的单级型第三行星齿轮组;具有第四太阳齿轮、第四行星架以及第四齿圈的双级型第四行星齿轮组;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以及输出部,所述第一行星架以及所述第二齿圈常连结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三行星架常连结,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常连结,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齿轮常连结,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四行星架常连结,所述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为:使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之间分离或接合的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齿圈之间、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齿圈之间或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分离或接合的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一齿圈以及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分离或接合的第一制动器;使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分离或接合的第二制动器;以及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分离或接合的第三制动器,所述输出部构成为: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四齿圈常连结,由该第四齿圈驱动所述输出部。根据上述的构成方式,由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直径较大的第四齿圈(特别是第四行星齿轮组为双级型行星齿轮组,因此第四齿圈的直径会更加增大)驱动输出部,因此能够将在使输出部产生相同扭矩时作用在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上的力相比用第四行星架、第四太阳齿轮驱动输出部的情况减小。其结果是,不增大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的模数、厚度、齿轮宽度也可以,从而即使相比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现有自动变速器增加了行星齿轮组的数量来实施多挡化,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在输入轴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尺寸增大。所述自动变速器优选构成为:所述自动变速器用于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倒挡,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一挡,通过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二挡,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三挡,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四挡,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五挡,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三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六挡,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三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七挡,通过所述第二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三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八挡。由此,通过适当地设定各个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的齿数,能够在倒挡以及第一挡至第八挡下实现适当的减速比,并且能够将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设定为良好的值(安装了该自动变速器的车辆给驾驶员带来优良的操作感)。-发明的效果-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通过用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直径较大的第四齿圈来驱动输出部,由此不增大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的模数、厚度、齿轮宽度也可以,从而即使相比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现有自动变速器增加了行星齿轮组的数量来实施多挡化,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在输入轴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尺寸增大,由此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的大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要点图。图2是图表,其表示在上述自动变速器的各个变速挡下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的接合状态、各个变速挡下的齿数比、以及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图3是表示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自动变速器的相当于图1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自动变速器的相当于图1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相当于图1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1的骨架。该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车辆上,该自动变速器1用于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上述自动变速器1在变速器壳2内具备:与动力源4(详细而言是动力源4的输出轴)连结的输入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作为输出部的输出齿轮7,其中,来自上述动力源4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路径传递至输出齿轮7,所述动力传递路径由上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形成;以及用于改变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五个摩擦接合要素CL1、CL2、B1、B2、B3。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3在从自动变速器1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到另一侧(图1中的右侧)的整个区域上延伸。而且,输入轴3的轴向一侧端部与动力源4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既可以取代上述方式而输入轴3的轴向另一侧端部与动力源4连结,也可以取代上述方式而设置两个动力源4且输入轴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这些动力源4连结。上述动力源4可以是内燃机,也可以是电动机。此外,输入轴3可以与动力源4直接连结,也可以例如经由液力变矩器、分离/接合离合器等而间接连结。在输入轴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动力源4连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为:将输入轴3的一侧端部所连结的动力源4改为内燃机,将输入轴3的另一侧端部所连结的动力源4改为电动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车辆是FF(Front-EngineFront-Drive(前置前驱))车辆,动力源4和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该车辆的前部,在已安装了动力源4和自动变速器1的状态下的动力源4的输出轴和自动变速器1的输入轴3沿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水平延伸。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L1具有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一齿圈R1。单级型齿轮P1设置在第一行星架C1上。即,第一行星齿轮组PL1是单级(singlepinion)型行星齿轮组。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L2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以及第二齿圈R2。单级型齿轮P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C2上。即,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也是单级型行星齿轮组。上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上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L3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三齿圈R3。单级型齿轮P3设置在第三行星架C3上。即,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也是单级型行星齿轮组。上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上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具有第四太阳齿轮S4、第四行星架C4以及第四齿圈R4。双级型齿轮P4设置在第四行星架C4上。即,第四行星齿轮组PL4是双级(doublepinion)型行星齿轮组。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从输入轴3的上述一侧(动力源4侧)开始依次排列有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以及第二行星齿轮组PL2。需要说明的是,行星齿轮组的排列方法并不限于此。上述第一行星架C1以及上述第二齿圈R2常连结在上述输入轴3上。此外,上述第一齿圈R1与上述第三行星架C3常连结,上述第二太阳齿轮S2与上述第三太阳齿轮S3常连结,上述第三行星架C3与上述第四太阳齿轮S4常连结,上述第二行星架C2与上述第四行星架C4常连结。上述五个摩擦接合要素是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上述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第一离合器CL1和第二离合器CL2由多片离合器构成,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片离合器式制动器构成,然而也可以由带式制动器构成。上述第一离合器CL1用于使上述第三齿圈R3与上述第四行星架C4之间分离或接合,上述第二离合器CL2用于使上述第二太阳齿轮S2与上述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上述第一制动器B1用于使上述第一齿圈R1以及上述第三行星架C3与上述变速器壳2之间分离或接合,上述第二制动器B2用于使上述第三齿圈R3与上述变速器壳2之间分离或接合,上述第三制动器B3用于使上述第一太阳齿轮S1与上述变速器壳2之间分离或接合。上述输出齿轮7与输入轴3装设在同轴上,并且上述输出齿轮7构成为:其与上述第四齿圈R4常连结,并被该第四齿圈R4驱动。输出齿轮7与中间(counter)机构的中间输入部亦即中间输入齿轮啮合,从而输出齿轮7驱动该中间输入齿轮,然而在此省略对此的图示。该中间机构具有:以与输入轴3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装设的中间轴;装设在该中间轴上且被输出齿轮7驱动的上述中间输入齿轮;以及装设在该中间轴上的作为中间输出部的中间输出齿轮。上述中间轴、上述中间输入齿轮以及上述中间输出齿轮形成为:一体地旋转。而且,上述中间输出齿轮与差动机构的差动输入部亦即差动齿圈啮合,从而上述中间输出齿轮驱动该差动齿圈。从而,在输出齿轮7产生的扭矩(动力)经由上述中间机构和上述差动机构而向上述车辆的前轮传递。接下来,对上述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方法进行说明。图2表示各个变速挡下的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状态。圆圈○表示接合,空栏表示解除接合。此外,在图2中合并表示了在将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以及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各个构成齿轮的齿数按照如下所述那样设定时的各个变速挡下的齿数比(减速比)、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第一挡的齿数比/第二挡的齿数比、第二挡的齿数比/第三挡的齿数比、第三挡的齿数比/第四挡的齿数比、第四挡的齿数比/第五挡的齿数比、第五挡的齿数比/第六挡的齿数比、第六挡的齿数比/第七挡的齿数比、第七挡的齿数比/第八挡的齿数比)。亦在图3中将上述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曲线化来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齿数比下,变速比幅度(transmissionratiorange)(第一挡的齿数比/第八挡的齿数比)为7.533。上述各个构成齿轮的齿数为:第一太阳齿轮S1:54、第一齿圈R1:86、单级型齿轮P1:16;第二太阳齿轮S2:54、第二齿圈R2:108、单级型齿轮P2:27;第三太阳齿轮S3:54、第三齿圈R3:86、单级型齿轮P3:16;第四太阳齿轮S4:46、第四齿圈R4:108、双级型齿轮P4:3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齿数是示例性的,齿数并不限于上述示例。通过第一离合器CL1以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来形成倒挡。此时,假设输入轴3的转速为N0,那么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会以转速N0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说明中,在没有另外说明的情况下,当作旋转的方向与输入轴3相同,在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会对此做说明。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齿圈R3被固定住而不旋转。此外,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与第三齿圈R3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以及第二行星架C2也不旋转。第一齿圈R1、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相等的转速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齿圈R1、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的转速为N10;第二太阳齿轮S2以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相等的转速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二太阳齿轮S2以及第三太阳齿轮S3的转速大于N10。由于第一齿圈R1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转速N10旋转并且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一太阳齿轮S1以大于N0的转速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转速N10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不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小于N10的转速旋转。通过第一离合器CL1以及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来形成第一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齿圈R1不旋转,因此第一太阳齿轮S1以大于N0的转速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第二行星架C2、第三齿圈R3以及第四行星架C4以相等的转速并且小于N0的转速N11旋转。此外,第二太阳齿轮S2以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相等的转速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不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11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小于N11的转速N1旋转。通过第一制动器B1以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来形成第二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被固定住而不旋转。此外,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齿圈R3也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三齿圈R3不旋转,因此第三太阳齿轮S3也不旋转,与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的第二太阳齿轮S2也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齿圈R1不旋转,因此第一太阳齿轮S1以大于N0的转速旋转。由于第二太阳齿轮S2不旋转并且第二齿圈R2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二行星架C2以小于N0的转速N12(>N11)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12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不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12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小于N12的转速N2(>N1)旋转。通过第二离合器CL2以及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来形成第三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以及第二行星架C2会一体地旋转,换言之,会以相等的上述转速N0旋转。此外,与第二太阳齿轮S2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以转速N0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齿圈R1不旋转,因此第一太阳齿轮S1以大于N0的转速旋转。此外,由于第三太阳齿轮S3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三行星架C3不旋转,因此第三齿圈R3向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不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小于N0的转速N3(>N2)旋转。通过第二离合器CL2以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来形成第四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以及第二行星架C2以相等的上述转速N0旋转。此外,与第二太阳齿轮S2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以转速N0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0旋转。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齿圈R3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三齿圈R3不旋转并且第三太阳齿轮S3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三行星架C3以小于N0的转速N13旋转,与第三行星架C3连结的第一齿圈R1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也以转速N13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齿圈R1以转速N13旋转,因此第一太阳齿轮S1以大于N0的转速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13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大于N13且小于N0的转速N4(>N3)旋转。通过第一离合器CL1以及第二离合器CL2的接合来形成第五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以及第二行星架C2以相等的上述转速N0旋转。此外,与第二太阳齿轮S2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以转速N0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0旋转。此外,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与第四行星架C4连结的第三齿圈R3也以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三太阳齿轮S3以及第三齿圈R3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三行星架C3也以转速N0旋转,与第三行星架C3连结的第四太阳齿轮S4也以转速N0旋转。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与转速N0相等的转速N5(>N4)旋转。通过第二离合器CL2以及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来形成第六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圈R2以及第二行星架C2以相等的上述转速N0旋转。此外,与第二太阳齿轮S2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以转速N0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太阳齿轮S1不旋转,因此第一齿圈R1以大于N0的转速N14旋转,与第一齿圈R1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也以转速N14旋转。由于第三行星架C3以转速N14旋转并且第三太阳齿轮S3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三齿圈R3以大于N14的转速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14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大于N0且小于N14的转速N6(>N5)旋转。通过第一离合器CL1以及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来形成第七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太阳齿轮S1不旋转,因此第一齿圈R1以大于N0的上述转速N14旋转,与第一齿圈R1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也以转速N14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第三齿圈R3、第四行星架C4以及第二行星架C2以大于N0且小于N14的转速N15旋转。此外,第二太阳齿轮S2以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相等的转速且是大于N14的转速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14旋转并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15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大于N15且小于N14的转速N7(>N6)旋转。通过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的接合来形成第八挡。此时,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二齿圈R2以上述转速N0旋转。由于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行星架C1以转速N0旋转并且第一太阳齿轮S1不旋转,因此第一齿圈R1以大于N0的上述转速N14旋转,与第一齿圈R1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四太阳齿轮S4也以转速N14旋转。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齿圈R3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三齿圈R3不旋转且第三行星架C3以转速N14旋转,因此第三太阳齿轮S3以大于N14的转速N16旋转,与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的第二太阳齿轮S2也以转速N16旋转。由于第二太阳齿轮S2以转速N16旋转并且第二齿圈R2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二行星架C2以大于N0且小于N16的转速N17旋转,与第二行星架C2连结的第四行星架C4也以转速N17旋转。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14旋转且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17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换言之,输出齿轮7)以大于N14且小于N17的转速N8(>N7)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齿轮7构成为:其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第四齿圈R4常连结,并被该第四齿圈R4驱动。即,输出齿轮7受到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直径较大的第四齿圈R4(特别是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为双级型行星齿轮组,因此第四齿圈R4的直径会更加增大)的驱动,因此能够将在使输出齿轮7产生相同扭矩时作用在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各个构成齿轮上的力相比用第四行星架C4、第四太阳齿轮S4驱动输出齿轮7的情况减小。其结果是,不增大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各个构成齿轮的模数、厚度、齿轮宽度也可以,从而即使相比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现有自动变速器增加了行星齿轮组的数量来实施多挡化,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1在输入轴3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尺寸增大。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能够适当地设定各个变速挡的减速比,并且能够将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设为良好的值。如果变速挡之间的速比梯度大体上如图3的曲线那样越靠右侧越小,则会使上述车辆的驾驶员感受到良好的操作感。但是,不需要严格地遵守越靠右侧越小的变化趋势,只要速比梯度在整体上呈现如图3所示那样的变化趋势,就能够使驾驶员感受到良好的操作感。图4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构成方式为,第二离合器CL2不是用于使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离合器CL2用于使第二行星架C2与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其它结构、布置方式、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在各个变速挡下的接合状态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针对与图1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此外,图5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其构成方式为,第二离合器CL2不是用于使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离合器CL2用于使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行星架C2之间分离或接合,其它结构、布置方式、上述接合状态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针对与图1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使用上述第二离合器CL2的目的在于,通过上述第二离合器CL2的接合来使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以及第二齿圈R2一体地旋转(以相等的转速旋转),要实现该目的,只要将上述第二离合器CL2构成为:其使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中的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以及第二齿圈R2中的任意两个构成要素之间分离或接合即可。由此,即使在上述变形例和上述其它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输出齿轮7与中间输入齿轮的啮合,来进行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向中间机构的扭矩传递(动力传递),然而也可以经由链条(chain)、带(belt)来进行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向中间机构的扭矩传递(动力传递)。在该情况下,被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第四齿圈R4驱动的输出部以及中间机构的中间输入部由被链条缠绕的链轮(chainsprocket)、被带缠绕的滑车(pully)来构成。此外,从中间机构到差动机构的扭矩传递(动力传递)同样也能够经由链条、带来进行。在该情况下,中间机构的中间输出部以及差动机构的差动输入部也由被链条缠绕的链轮、被带缠绕的滑车来构成。(第二实施方式)图6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下的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以及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排列方法不同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而第二实施方式下的四个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的连结结构和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三制动器B3在各个变速挡下的接合状态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针对与图1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从输入轴3的一侧(动力源4侧)开始依次排列有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以及第四行星齿轮组PL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1优选安装在FR(Front-EngineRear-Drive(前置后驱))车辆上,在上述自动变速器1已安装在FR车辆上的状态下,输入轴3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动力源4连结在输入轴3的车辆前侧端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输入轴3只是从动力源4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位置附近为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设置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输出齿轮7、中间机构,而是被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第四齿圈R4驱动的输出部亦即输出轴8与输入轴3设置在同轴上,在自动变速器1已安装在FR车辆上的状态下,该输出轴8向自动变速器1的、车辆后侧水平地延伸,并与未图示的传动轴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通过在四个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中将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布置在车辆上的最后侧,从而能够做到适于将输出轴8与传动轴连结的布置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其它变形例同样,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取代用第二离合器CL2使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而是构成为:用第二离合器CL2使第二行星架C2与第二齿圈R2之间分离或接合,或者用第二离合器CL2使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行星架C2之间分离或接合。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替代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例而已,不得以此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定义,属于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等同的任何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产业实用性-本发明对于在变速器壳内具备了与动力源连结的输入轴、四个行星齿轮组、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以及输出部的自动变速器有用,特别是对于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自动变速器有用。-符号说明-1自动变速器2变速器壳3输入轴4动力源7输出齿轮(输出部)8输出轴(输出部)PL1第一行星齿轮组PL2第二行星齿轮组PL3第三行星齿轮组PL4第四行星齿轮组S1第一太阳齿轮S2第二太阳齿轮S3第三太阳齿轮S4第四太阳齿轮C1第一行星架C2第二行星架C3第三行星架C4第四行星架R1第一齿圈R2第二齿圈R3第三齿圈R4第四齿圈CL1第一离合器(摩擦接合要素)CL2第二离合器(摩擦接合要素)B1第一制动器(摩擦接合要素)B2第二制动器(摩擦接合要素)B3第三制动器(摩擦接合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