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稳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4159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稳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管道稳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管路技术的运用,管路保护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稳压阀,但是当稳压阀失效后对管路压力无法达到要求,面临的后果无法想象。所以稳压阀的性能及稳压阀的安全也更为重要,若是当稳压阀出现故障,有另一个稳压阀取代其作用或同时工作的另一个稳压阀完成工作。在稳压阀存在缺陷导致漏水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稳压阀的正常工作相当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道稳压装置,该管道稳压装置可以有效保证出水量的稳定,即使在一个稳压阀的稳压功能失去作用的时候仍能保障出水平稳,并在装置漏水时自动截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道稳压装置,包括相互并联后设置在主管道上的第一稳压管道和第二稳压管道;第一稳压管道和第二稳压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一翘板式的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第一稳压管道和第二稳压管道的出水口一侧,并正反联动调节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出水口一侧流量的大小。

其中,所述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出水口一侧的稳压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缩径部。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一翘板;翘板中部有一转动轴,两端均设置有一封水板;两个封水板分别抵靠稳压管道的外壁;两个挡水板分别连接在两个封水板的一侧并伸入稳压管道内,且临近缩径部设置;所述封水板滑动密封配合翘板与稳压管道的配合间隙。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容纳管和翘板;所述容纳管内设置有隔板,将所述容纳管分成两个隔离的腔室,所述两个隔离的腔室分别与第一稳压阀出水口一侧和第二稳压阀出水口一侧的稳压管道连通;翘板中部有一转动轴,转动轴设置在隔板上;翘板两边以其转动轴为中心分设在隔板两侧;翘板两端均设置有一挡水板;两个挡水板分别临近缩径部。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两个第一磁体和两个第二磁体;两个第一磁体分别设置在临近缩径部的稳压管道内;两个第一磁体分别通过限位弹簧限位移动;两个第二磁体分别套设在缩径部下方的稳压管道外周上;两个第二磁体通过一连接杆相互连接;连接杆中部设置转动轴。

其中,所述管道稳压装置还包括漏水截流装置。

其中,所述漏水截流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管道进水口内的阀座和与阀座配合的阀芯;所述阀芯与阀座的配合面为锥形。

其中,所述漏水截流装置还包括密封套设在第一稳压阀、第二稳压阀以及流量调节装置外的漏水隔舱以及一连通漏水隔舱的水压缸;所述阀芯一端滑动套设在水压缸内,另一端伸入稳压管道中并与阀座相对;所述漏水隔舱和水压缸通过内压推动阀芯与阀座接合截流主管道。

其中,所述阀芯包括通过一柱体相互连接的上塞和下塞;上塞位于稳压管道内;下塞套设在水压缸内,所述下塞与水压缸之间还设置有一复位弹簧;下塞的受压截面积大于上塞的受压截面积。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管道稳压装置可以有效保证出水量的稳定,即使在一个稳压阀的稳压功能失去作用的时候仍能保障出水平稳,并在装置漏水时自动截流。

2、本发明为双稳压阀结构,提高稳压的稳定性,预防稳压阀失效。

3、本发明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可以有效实现第一稳压管道和第二稳压管道的出水平衡,保障出水平稳。

4、本发明设置有伸缩活塞装置,能够实现在装置漏水时自动截流。

5、本发明的阀芯顶端为锥形,可以均匀分流从主管道进入的水流,减小单个稳压阀的工作压力,扩大其工作范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可以起到初步调节进水压力的作用。

6、当稳压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失效现象,可以自动停止其工作,达到保护管路及设备,同时还能通过另一个稳压阀继续工作完成任务。同款稳压阀存在微小的压力差,通过双稳压阀杆杠原理能够很好的控制其压力,使其出水压力更符合要求,降低压力差,管路设备能够更安全的使用;当稳压阀漏水时,可以通过设置的节流阀进行截止,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可以保护效果,降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结构①的流量调节装置的管道稳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结构②的流量调节装置的管道稳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采用结构③的流量调节装置的管道稳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稳压管道、11-第一稳压阀、2-第二稳压管道、21-第二稳压阀、3-流量调节装置、30-限位弹簧、31-翘板、32-转动轴、33-挡水板、34-封水板、35-容纳管、36-隔板、37-第一磁体、38-第二磁体、39-连接杆、4-漏水截流装置、41-漏水隔舱、43-水压缸、441-上塞、442-下塞、443-柱体、45-复位弹簧、46-阀座、47-阀芯、5-缩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包括并联设置在主管道上的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稳压阀11和第二稳压阀21;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的形状大小均相对主管道对称设置;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连通成环形并与主管道连通;第一稳压阀11和第二稳压阀21对称设置在主管道两侧;其中,第一稳压阀11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口一侧的稳压管道上分别设置缩径部5;一翘板式的流量调节装置3正反联动调节第一稳压阀11出水一侧的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一侧的第二稳压管道2的流量;由于翘板式的结构,正反联动调节即一端抬高,另一端相应降低,从而使水流通道一边扩大,另一边相应缩小;当第一稳压阀11的出水一侧的水流通量大于第二稳压阀21的出水一侧的水流通量时,流量调节装置3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杠杆式转动,从而调节第一稳压阀11出水一侧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一侧的水流通量,保障两侧的水流通量始终相同。

在本方案中,翘板式的流量调节装置3为以下三种结构之一:

①如图1所示,所述流量调节装置3设置在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之间,包括一翘板31;翘板31中部有一转动轴32,两端均设置有一挡水板33和一封水板34;两个挡水板33分别伸入第一稳压阀11出水一侧的第一稳压管道1内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一侧的第二稳压管道2内;两个封水板34分别滑动抵靠封住翘板31与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1的配合间隙;当一侧的稳压管道的流量较另一侧大时,较大流量的稳压管内的挡水板33在水流作用下下移,通过覆盖或部分覆盖稳压管道缩径部5来减小流量;同时,较小流量的稳压管内的挡水板33在翘板31的作用下上移,通过远离稳压管道缩径部5来增大流量,从而实现调节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保障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相同的目的,可以预见的,由于水流的波动性,这一调节过程是被动的、实时的且不间断的。

②如图2所示,第一稳压阀11出水一侧的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一侧的第二稳压管道2之间设置有一容纳管35;所述容纳管35两端分别与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连通,中部设置有一分割两侧水流的隔板36;一翘板31设置在容纳管35内,翘板31中部有一转动轴32,转动轴32设置在隔板36上;翘板31两侧分设在隔板36两侧;翘板31两端均设置有一挡水板33;两个挡水板33分别伸入第一稳压管道1内和第二稳压管道2内;当一侧的稳压管道的流量较另一侧大时,较大流量的稳压管内的挡水板33在水流作用下下移,通过覆盖或部分覆盖稳压管道缩径部5来减小流量;同时,较小流量的稳压管内的挡水板33在翘板31的作用下上移,通过远离稳压管道缩径部5来增大流量,从而实现调节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保障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相同的目的,可以预见的,由于水流的波动性,这一调节过程是被动的、实时的且不间断的。

③如图3所示,第一稳压阀11出水一侧的第一稳压管道1内和第二稳压阀21出水一侧的第二稳压管道2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一磁体37;第一磁体37通过限位弹簧30限位移动;所述第一磁体37下方的第一稳压管道1和第二稳压管道2外周分别套设有一第二磁体38;两个第二磁体38通过一连接杆39相互连接;连接杆39中部设置转动轴32;当一侧的稳压管道的流量较另一侧大时,较大流量的稳压管内的第一磁体37在水流作用下下移,通过覆盖或部分覆盖稳压管道缩径部5来减小流量;同时,第一磁体37在下移过程中通过磁力作用其下方的第二磁体38,第二磁体38下移,通过连接杆39转动使另一侧的第二磁体38上移,从而通过磁力作用其上方的第一磁体37上移,远离缩径部5来增大流量,实现联动过程;从而实现调节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保障两稳压管的水流通量相同的目的,可以预见的,由于水流的波动性,这一调节过程是被动且不间断的。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稳压装置还包括在管道稳压装置漏水时截流主管路的漏水截流装置4。

进一步的,所述漏水截流装置4包括设置在主管道进水口内的阀座46和与阀座46配合的阀芯47;所述阀芯47与阀座46的配合面为锥形;可以均匀分流从主管道进入的水流,减小单个稳压阀的工作压力,扩大其工作范围;还可以减小阀芯47的移动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漏水截流装置4还包括密封套设在第一稳压阀11、第二稳压阀21以及流量调节装置3外的漏水隔舱41以及一连通漏水隔舱41的水压缸43;所述阀芯47一端滑动套设在水压缸43内,另一端伸入稳压管道中并与阀座46相对;所述漏水隔舱41和水压缸43通过内压推动阀芯47与阀座46接合截流主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47包括通过一柱体443相互连接的上塞441和下塞442;上塞441位于稳压管道内;下塞442套设在水压缸43内;所述下塞442与水压缸43之间还设置有一复位弹簧45,可以起到初步调节进水压力的作用;下塞442的受压截面积大于上塞441的受压截面积,可以使水压缸43内压强在小于主管道进水压强的情况下仍可实现推动阀芯47上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