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166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减震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大型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震动,这些震动可能会对产品和人体产生伤害,但是现有的机械设备的减震或者与地面接触的保护措施过于简单,效果不好,对于工作时会产生强烈振动的机器,简单地减震垫是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的,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减震垫会消磨殆尽,而且由于减震做得不到位,加快了机床本身及内部零件的损坏,给生产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为此提出一种机械设备减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凸起、橡胶垫、液压减震层及弹簧减震层,所述橡胶垫安装在减震装置的顶部,所述凸起设置在橡胶垫的表面,且均匀排列,所述液压减震层设置在橡胶垫的底部,所述弹簧减震层安装在液压减震层的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液压减震层内设筒式液压减震器,所述筒式液压减震器包括工作缸筒、活塞杆、伸张阀、流通阀、活塞、活塞腔、压缩阀、补偿阀及储油缸,所述工作缸筒分为活塞腔和储油缸,储油缸设置在工作缸筒下部,活塞腔设置在上部,且储油缸通过压缩阀和补偿阀与活塞腔连通,所述活塞杆穿过工作缸筒的顶部深入到活塞腔内部,所述活塞安装在活塞腔内部的活塞杆末端,且在活塞杆一侧的活塞上设置伸张阀,另一侧的活塞上设置流通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弹簧减震层内设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包括顶座、底座及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顶座和底座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减震器的外壳采用7000系列镁铝合金。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凸起包括橡胶层和海绵层,且从外到内依次是橡胶层和海绵层。

本发明安装液压减震器、减震弹簧和橡胶垫,通过液压减震器来吸收机械设备剧烈震动所产生的能量,再配合减震弹簧工作,最后通过橡胶垫吸收余震,可以使得机械设备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平稳缓慢,在达到优异的减震效果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机械设备,同时有效的保护了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液压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减震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凸起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凸起;2-橡胶垫;3-液压减震层;4-弹簧减震层;5-筒式液压减震器;6-工作缸筒;7-活塞杆;8-伸张阀;9-流通阀;10-活塞;11-活塞腔;12-压缩阀;13-补偿阀;14-储油缸;15-顶座;16-底座;17-弹簧;18-减震弹簧;19-橡胶层;20-海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凸起1、橡胶垫2、液压减震层3及弹簧减震层4,所述橡胶垫2安装在减震装置的顶部,所述凸起1设置在橡胶垫2的表面,且均匀排列,所述液压减震层3设置在橡胶垫2的底部,所述弹簧减震层4安装在液压减震层3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液压减震层3内设筒式液压减震器5,所述筒式液压减震器5包括工作缸筒6、活塞杆7、伸张阀8、流通阀9、活塞10、活塞腔11、压缩阀12、补偿阀13及储油缸14,所述工作缸筒6分为活塞腔11和储油缸14,储油缸14设置在工作缸筒6下部,活塞腔11设置在上部,且储油缸14通过压缩阀12和补偿阀13与活塞腔11连通,所述活塞杆7穿过工作缸筒6的顶部深入到活塞腔11内部,所述活塞10安装在活塞腔11内部的活塞杆7末端,且在活塞杆7一侧的活塞10上设置伸张阀8,另一侧的活塞10上设置流通阀9。

进一步,所述弹簧减震层4内设减震弹簧18,所述减震弹簧18包括顶座15、底座16及弹簧17,所述弹簧17两端分别与顶座15和底座16连接。

进一步,所述减震器的外壳采用7000系列镁铝合金。

进一步,所述凸起1包括橡胶层19和海绵层20,且从外到内依次是橡胶层19和海绵层20。

本实用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设置三层减震,有效减少了人身伤害,也减少了产品的损害。筒式液压减震器具体工作原理:减震器受压缩时,此时减震器内活塞向下移动。活塞下腔室的容积减少,油压升高,油液流经流通阀流到活塞上面的腔室。上腔被活塞杆占去了一部分空间,因而上腔增加的容积小于下腔减小的容积,一部分油液于是就推开压缩阀,流回储油缸。这些阀对油的节约形成悬架受压缩运动的阻尼力。减震器在车轮远离车身,减震器受拉伸,这时减震器的活塞向上移动。活塞上腔油压升高,流通阀关闭,上腔内的油液推开伸张阀流入下腔。由于活塞杆的存在,自上腔流来的油液不足以充满下腔增加的容积,主使下腔产生一真空度,这时储油缸中的油液推开补偿阀流进下腔进行补充。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