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设备用支架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982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设备用支架及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设备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用支架及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后盖都是平面设置,没有支架功能,如果需要放置在桌面上观影、看书等娱乐活动时,往往需要斜靠在外部支撑物上,或者额外增加支架或者外壳等形式来调节显示屏的角度来达到最佳视角。

斜靠在外部支撑物上,容易造成支撑不稳,移动设备滑脱磨损;额外增加支架或者外壳会造成使用不便,并且会增加整机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设备放置不稳,容易造成滑脱,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用支架,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该支架的移动设备。

本实用新型移动设备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固定支架本体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所述第一固定面与移动设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面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支架本体整体为U型,包括两边平行的支撑边及连接所述支撑边的底边,所述固定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撑边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设备用支架还包括防滑装置,所述防滑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底边上。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滑装置为套接在所述底边上的硅胶圈。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硅胶圈的数量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通过自锁转轴铰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支架的移动设备,包括触摸屏、中框结构和后盖组件,所述后盖组件上开有与所述支架本体形状相同的缺口,所述移动设备用支架固定在所述缺口内,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面固定在所述中框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后盖组件外围下半部分,所述缺口整体为U型。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本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后盖组件与所述支架本体处于一个水平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自带支架,使用方便,固定效果好;合理的利用空间,不需增加移动设备整机厚度;隐藏式设计,保证外观整洁美观;可调节角度,适合各种角度使用;转轴的自锁功能防止支架本体翘起;防滑可适用于各种桌面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支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移动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设备以平板电脑为例,当然,也可以适用于手机、MP3、MP4等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例的移动设备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和固定支架本体1的固定装置2,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固定面22和第二固定面21,所述第一固定面22与移动设备通过设置在第一固定面22上的四个螺栓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面21上设有三个螺栓孔,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架本体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面21连接有轴套23,所述第一固定面22上设有转轴24,所述第二固定面21带动轴套23相对于转轴24转动。本例优选所述轴套23和转轴24为自锁转轴结构,比如笔记本电脑上的自锁转轴,可以自由转动到任何角度并固定,可调节角度,适合各种角度使用。并且,自锁转轴保证所述支架本体1闭合时,不会相对于移动设备背面翘起。

本例的支架本体1整体为U型,包括两边平行的支撑边11及连接所述支撑边11的底边12,所述固定装置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撑边11的端部,其中为了更好地跟所述固定装置2配合,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外观,所述支撑边11的端部设有与固定装置2的轴套23配合的弧形边1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适用于各种桌面,更好的防滑 ,所述底边12上套有两个防滑的硅胶圈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防滑材质。

如图3和图4所示,本例的平板电脑的包括触摸屏、中框结构5和后盖组件4,所述后盖组件4上开有与支架本体1形状相同的缺口,所述移动设备用支架固定在所述缺口内,其中,所述中框结构5与所述第一固定面22的螺栓孔相对应位置也设有螺栓孔,所述第一固定面22通过螺丝固定在中框结构5上,安装固定后,所述支架本体1能够相对于后盖组件4转动。

本例的后盖组件4的缺口优选设置在所述后盖组件4外围下半部分,所述缺口整体为U型,合理的利用后盖组件4空间,不需增加移动设备整机厚度,而且也几乎不需要增加整机的长度和宽度,使用方便,固定性能好。

所述支架本体1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后盖组件4与所述支架本体1处于一个水平面上。所述支架本体1隐藏式设计,保证外观整洁美观,超薄设计节约空间。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