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055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翼缘轮系维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诸多设备移动或工作都需要依靠“轮子”来实现,为保证设备直线运行,许多轮子设计成带翼缘的轮子,且在导轨上运行。在设备工作过程中,由于设备安装或者负重不平衡的原因,轮子在运行过程中跑偏,翼缘内表面与导轨接触磨损,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有必要在轮子跑偏初期对其进行矫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轮系磨损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其包括:框架,一侧具有用于嵌入轮系翼缘的轮槽,所述轮槽的两侧壁分别为内侧壁、外侧壁;压板,设于所述内侧壁内侧;传动板,设于所述内侧壁外侧,所述压板与所述传动板连接以联动;传动杆,一端与所述传动板铰接;旋转架,呈Y形,第一端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第二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外侧壁的外侧;复位板,设于所述外侧壁内侧;连接板,一端设于所述外侧壁外侧;连杆,设于所述连接板外侧,一端与所述旋转架的第三端连接;旋转杆,设于所述连接板外侧,一端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副连杆,设于所述连接板外侧,一端与所述旋转杆铰接;驱动环,嵌入所述外侧壁中,一端与所述副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另一端抵顶所述复位板;所述框架、压板、传动板、传动杆、旋转架、复位板、连杆、旋转杆、副连杆、驱动环均为两个且以所述连接板的纵向中轴线为对称轴设置,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框架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框架包括平行的两个梯形板、一个矩形的底板、两个倾斜板,所述底板连接于两个所述梯形板的短底边之间,所述倾斜板连接于两个所述梯形板、所述底板之间。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压板上设有多个抵顶短柱,所述抵顶短柱穿过所述内侧壁与所述传动板连接,且所述压板和传动板之间还设有多个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穿过内侧壁。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传动板的边缘设有第一短柱,所述第一短柱延伸至所述框架底部外侧,所述传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短柱。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框架的外侧壁设有L形的支撑柱,所述旋转架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支撑柱上。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复位板的外侧面设有多个第二短柱,所述第二短柱可以移动地嵌入所述外侧壁中。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复位板外侧面的中心区域设有圆环,所述圆环嵌入所述外侧壁中,并且所述驱动环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圆环中。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呈F形,所述旋转杆的一端呈L形,且所述旋转杆的该一端嵌入所述连杆的该另一端豁口中。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所述驱动环的一端设有呈F形的驱动架,所述驱动环的另一端设有圆筒,所述驱动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圆筒的一端,所述驱动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夹板,两个所述夹板之间形成豁口,所述副连杆的一端插入所述驱动架的豁口中。

优选地,在上述翼缘轮系防啃轨装置中,还包括滑轨,所述框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滑轨上。

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轮系跑偏啃轨,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提高设备运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轮子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无滑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轨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板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杆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环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环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连杆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杆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杆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位板的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架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中”、“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滑轨2、传动板3、传动杆4、框架5、驱动环6、副连杆7、旋转杆8、连杆9、连接板11、拉伸弹簧12、压板13、复位板14、旋转架15、调节环16。上述各部件,滑轨2和连接板11的数量为一个,其他部件的数量均为两个,并且对称设置(以连接板11的纵向中轴线对称,或者说以轮子1的中轴线对称)。为了清楚的描述本实施例的应用,图1还示出了带有翼缘100的轮子1。

结合附图,首先对各部件的形状、结构描述如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滑轨2呈长条板状结构,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布有上下两个并行的长孔200。应用时,滑轨2沿轮子1的运动方向安装,框架5连接在滑轨2上。

如图1、图2和图4、图5所示,传动板3基本呈矩形,外侧面(对本实施例描述时所涉及的“内、外”、“上、下”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均相对于具体的图1、图2而言,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一种特别限定,观察角度不同,方位也就不同)设有至少一个垂直于该侧面的第一短柱32,例如两个第一短柱32;内表面设有多个盲孔31,例如四个盲孔31。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传动杆4的杆体呈四棱柱状,两端端面分别设有向杆体的中心部延伸的长方体状的豁口42和豁口44,豁口42垂直贯穿杆体的两个相对侧面,豁口44垂直贯穿杆体的其他两个相对侧面。豁口42的两侧壁上对称设有二个通孔41,豁口44的两侧壁上对称设有二个通孔43,豁口(42、44)及其侧壁上通孔(41、43)的用途在于方便和传动板3上设置的第一短柱32、旋转架15等铰接。另外,传动杆4的杆体中部还设有长孔45,长孔45的延伸方向与杆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如图1、图2和图7、图8所示,框架5包括平行的两个梯形板51、一个矩形的底板52、两个倾斜板53,底板52连接于两个梯形板51的短底边之间,倾斜板53连接于两个梯形板51、底板52之间,借此,梯形板51、底板52、倾斜板53的围合结构一侧开放,形成用于嵌入轮系翼缘100的轮槽,该轮槽两侧的内侧壁、外侧壁分别对应上述两个梯形板51(以下仍以内侧壁、外侧壁称之)。倾斜板53上设有较大的豁口530,便于轮系翼缘100从其中通过。

另外,在底板52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短柱54,例如两个第三短柱54,在框架5的外侧壁(梯形板51)的外表面中心部位设有一通孔511、两端部位分别设有一个螺柱58。在通孔5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垂直于该外表面的连接柱55、第五短柱57,连接柱55外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四短柱56,连接柱55和第四短柱56形成一L形的支撑柱,供旋转架15装配其上。在该外表面上,通孔511与每一螺柱58之间设有通孔510。

如图1、图2和图9、图10所示,驱动环6包括呈F形的驱动架62、圆筒61,驱动架62的一端连接于圆筒61的一端,驱动架62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夹板63,两个夹板63也使得驱动架62呈F形,并且两个夹板63之间的形成豁口64,夹板63的端部设有孔65便于插入铰接轴。圆筒6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便于使图19的调节环16螺纹连接其上,调节环16的作用在于可以调整圆筒61插入到复位板14上的圆环142中的深度,因为调节环16的边缘凸起抵顶在圆环142的端口上。

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副连杆7呈条形,一端设有沿副连杆7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通孔71、通孔72,另一端设有通孔73。

如图1、图2和图12、图13所示,旋转杆8基本呈四棱柱状,一端侧面设有稍微凸起的圆滑棱条84,中部设有通孔81,另一端端面设有长方体状的向旋转杆8的中心部延伸的豁口82,豁口82的两侧壁上对称设有二个通孔83。棱条84设置在旋转杆8的一端侧面,使得旋转杆8类似于一L形结构。

如图1、图2和图14所示,连杆9一端设有通孔91,另一端设有两个并行的夹板93、夹板94,夹板93、夹板94之间形成豁口95,连杆9的中间设有沿连杆9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92。

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连接板11基本呈矩形板状结构,中心区域设有两个与连接板11垂直的第六短柱111,两个第六短柱111之间平行设置,在连接板11的四角处设有四个沿连接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110。与第六短柱111同一表面上,连接板11的边缘中心部分设有垂直该表面的第七短柱112,第七短柱112的外端设有与其垂直的第八短柱113。

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压板13呈弧形,便于和翼缘100、框架5的内侧壁(梯形板51)吻合,其表面设有多个垂直设置的抵顶短柱131。

如图1、图2和图17所示,复位板14呈弧形,便于和翼缘100、框架5的外侧壁(梯形板51)吻合,其外侧面靠近边缘区域设有多个第二短柱141、中心区域设有圆环142。

如图1、图2和图18所示,旋转架15呈Y形,也可以称之为呈V形,包括三部分:底座板151、一端连接于底座板151的支板153/155,底座板151呈圆形,中心为一通孔152,支板153的另一端为一通孔154,支板155的另一端为一通孔156。

在装配本实施例中,压板13设于框架5的内侧壁内侧,传动板3设于框架5内侧壁外侧,抵顶短柱131穿过位于内侧壁上的通孔后插入传动板3盲孔31中。传动板3侧面的第一短柱32凸出于框架5的底板52,第一短柱32插入传动杆4的通孔43中。底板52上的第三短柱54则插入长孔45中。传动杆4的豁口42套在旋转架15的支板153上,通孔41、通孔154对应并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板11的两端长孔110分别套设于两个框架5梯形板51的第五短柱57上。连杆9的通孔91通过销轴和旋转架15的通孔156铰接。旋转架15的通孔152则套设于框架5的第四短柱56上。连杆9的长孔92套设于连接板11的第八短柱113上,豁口95套设于旋转杆8的设有棱条84的一端端部。旋转杆8的通孔81套设于连接板11的第六短柱111上,通孔83则通过销轴和副连杆7的通孔71或通孔72铰接。副连杆7的通孔73插入驱动环6的豁口64中,并通过销轴与孔65铰接。驱动环6的圆筒61穿过框架5的通孔511之后,插入位于框架5外侧壁内侧的复位板14的圆环142中。复位板14的第二短柱141插入框架5的通孔510中。

此外,压板13和传动板3之间还设有多个拉伸弹簧12,拉伸弹簧12穿过框架5内侧壁(框架5内侧壁上有供拉伸弹簧12穿过的通孔)。

将上述各部件装配完成后,再通过框架5上的螺柱58插入滑轨2的长孔200、螺母等组成整体装置。接着,将本实施例安装在翼缘轮子1一边的两侧,并与轮系座安装在一起。

运行时,当轮子1偏斜时,压紧一侧的压板13,压板13向外运动,带动传动板3向外运动,传动板3向外运动,通过传动杆4带动旋转架15旋转,旋转架15带动连杆9动作,带动旋转杆8转动,旋转杆8带动另一侧副连杆7动作,副连杆7带动驱动环6旋转,将复位板14顶出,与轮子翼缘100外侧接触,阻止轮子1继续跑偏,同时逐渐将轮子1的运行轨迹纠正。

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防止轮子的运动轨迹偏斜。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