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7430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接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环保领域的转接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吸尘装置的旋转接管。



背景技术:

在工位扬尘点呈环状分布时,由于工位处于不断地变化状态,扬尘点也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众所周知,扬尘点的粉尘飞扬是由高度差所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力等机械力作用而产生的,扩散快而散,如果吸尘口不能准确定位至扬尘点,吸尘的效果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吸尘装置的吸尘口势必随工位的移动而移动,以准确定位至扬尘点,高效除尘,达到环保标准,如何实现吸尘装置的吸尘口随工位灵活旋转移动,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使吸尘装置的吸尘口随工位灵活旋转移动、高气密性、设计科学、结构简单合理及易于推广应用的旋转接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接管,包括固定管、旋转管、U型支架和调节轴承盘;

所述固定管包括第一横向管、与所述第一横向管连通的第一竖向管、与所述第一横向管连通的倒U型密封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管两端的竖向支架,所述倒U型密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管上和所述第一竖向管与所述第一横向管连通处相对的面上;

所述旋转管包括第二横向管、第二竖向管和贯穿所述第二竖向管的转轴,所述第二横向管与所述第二竖向管连通,所述第二竖向管上设置有上接口和下接口,所述下接口为密封口,所述转轴固接于所述下接口上,所述上接口的四周外接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横向管与所述第二竖向管的连接处和所述上接口之间的所述第二竖向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宽度至少大于所述固定管的第一竖向管的厚度;

所述第一竖向管套合到所述第二竖向管的内部并置于所述横板上,所述第一竖向管的外壁活动套合有一个连接盖,所述连接盖与所述连接板固接;

所述调节轴承盘包括螺纹杆和固接于所述螺纹杆顶部的内凹的托槽;

所述U型支架包括横向支架和分别固接于所述横向支架两端的支架,所述螺纹杆螺固于所述横向支架上,所述横向支架两端的支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管两端的竖向支架固接;

所述转轴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向管和所述第一横向管嵌合到所述倒U型密封槽内部,所述转轴向下嵌合到所述调节轴承盘的托槽内。

基于上述,在所述横板与所述上接口之间,所述第一竖向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竖向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物进行密封。

基于上述,在所述托槽内设置滚子轴承,所述转轴的下端部套合在所述滚子轴承内。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管和旋转管,两者分别具有横向管和与所述横向管连通的竖向管,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套合到所述旋转管的竖向管内,从而实现固定管和旋转管相对旋转移动,也即实现与旋转管连接的吸尘口的旋转移动;再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旋转管的竖向管的内壁上设置横板,该横板位于旋转管的横向管与旋转管的竖向管的连接处和上接口之间,横板的宽度至少大于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的厚度,以及设置与所述旋转管的密封下接口固接的转轴,该转轴向上贯穿至嵌合到所述横向管上的倒U型密封槽内,该转轴向下贯穿至嵌合到所述调节轴承盘的托槽内,所述调节轴承盘固定在所述U型支架上,所述U型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管的竖向支架上,从而固定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旋转管的位置,避免所述旋转管旋转移动过程中,两者位置发生变动,不利于整个旋转结构的稳固性;再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旋转管的上接口四周外接连接板,并在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外壁活动套合连接盖,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盖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用以保证固定管与旋转管旋转连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固定管与旋转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在所述横板与所述上接口之间的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的外壁与所述旋转管的竖向管的内壁之间填充填充物,其一,填充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的外壁与所述旋转管的横向管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保证固定管与旋转管旋转连接处的气密性,其二,避免旋转过程中所述固定管的竖向管的外壁与所述旋转管的横向管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避免缝隙差的扩大,进一步保证气密性;进一步地,为了减少旋转管转动过程中转轴带来的阻力,便于旋转管的旋转,在所述托槽内设置滚子轴承,所述转轴的下端部套合在所述滚子轴承内。总之,该旋转接管在旋转移动的过程中,既保证了整个旋转结构的稳固性同时又保证了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具有根据需要灵活移动、设计科学、结构简单合理及易于推广应用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旋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旋转接管旋转状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固定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旋转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调节支撑盘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固定管与旋转管套合部位局部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固定管与旋转管套合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转轴与调节支撑盘嵌合部位示意图。

图中:1. 固定管;11. 第一横向管;12. 第一竖向管;13. 倒U型密封槽;14. 竖向支架; 2. 旋转管;21. 第二竖向管;22. 第二横向管;23. 上接口;24. 下接口;25. 接口;26. 转轴;27. 连接板;28. 横板;3. U型支架;31. 横向支架;32. 支架;4. 调节轴承盘;41. 螺纹杆;42. 托槽;43. 滚子轴承;5.连接盖;6.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旋转接管,包括固定管1、旋转管2、U型支架3和调节轴承盘4;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管1包括第一横向管11、与所述第一横向管11连通的第一竖向管12、与所述第一横向管11连通的U型密封槽13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管11两端的竖向支架14,所述倒U型密封槽13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管11上和所述第一竖向管12与所述第一横向管11连通处的相对面上;

如图4所示,所述旋转管2包括设置在第二竖向管21上的上接口23和下接口24、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连通的第二横向管22上的接口25和贯穿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转轴26,所述下接口24为密封口,所述转轴26固接于所述下接口24上,所述上接口23的四周外接有连接板27,位于所述第二横向管22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连接处和所述上接口23之间的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内壁上设置有横板28,所述横板28的宽度至少大于所述固定管1的第一竖向管12的厚度;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竖向管12的外径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 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竖向管12套合到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内部并置于所述横板28上,所述第一竖向管12的轴心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轴心重叠,所述第二竖向管21围绕该重叠的轴心做旋转运动,用以实现旋转管相对固定管旋转移动的功能;所述第一竖向管12的外壁活动套合有一个连接盖5,连接盖5为内径与第一竖向管12的外壁径相同的法兰盖,所述连接盖5与所述连接板27通过固接件固接,用以密封所述第一竖向管12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活动连接处,保证旋转管的气密性;

如图5所示,所述调节轴承盘4包括螺纹杆41和固接在所述螺纹杆41顶部的内凹的托槽42;

如图1所示,所述U型支架3包括横向支架31和分别固接于所述横向支架31两端的支架32,所述螺纹杆41螺固于所述横向支架31上,所述横向支架31两端的支架3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横向管11两端的竖向支架14通过固接件固接;

如图1所示,所述转轴26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向管12和所述第一横向管11嵌合到所述倒U型密封槽13内部,所述转轴26向下嵌合到所述调节轴承盘4的托槽42内;

通过将与旋转管的下接口固接的转轴的下端和上端分别对应嵌合在调节轴承盘与倒U型密封槽中,调节轴承盘固接在U型支架上,U型支架固接于固定管上,并在第二竖向管的内壁设置定位搁置所述第一竖向管的横板,以上这些结构设置相互配合用以达到固定固定管与旋转管的位置,防止旋转管旋转过程中,两者位置发生变化,保证整个旋转接管结构的稳固性。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的旋转接管,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所述第一竖向管12和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套合处作出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横板28与所述上接口23之间,所述第一竖向管1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竖向管21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填充物6进行密封,所述填充物为海绵、丝绵等物料,用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竖向管与所述第二竖向管旋转连接处的气密性,且可减轻旋转过程中,第一竖向管的外壁与第二竖向管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和碰撞力,避免磨损所造成的新缝隙的出现,保证契合度。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的旋转接管,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调节轴承盘作出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调节轴承盘4的托槽42内设置有滚子轴承43,所述转轴26的下端部套合在所述滚子轴承43内,用以减少旋转管转动过程中,转轴所带来的阻力,用最少力达到最好的转动效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