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紧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5836发布日期:2019-02-26 18:5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带紧固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紧固件,其具有一边拉伸树脂构件中内置有多根芯线的树脂带一边转动的转动杆和使该转动杆旋转而对其进行锁定的基座部,该带紧固件用于将这样的树脂带安装到电线杆或在包装等时使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在电线杆的周面固定电缆、电线管或防护板等、或者安装广告/路灯等支撑架,使用基本没有延伸性的聚酯制、不锈钢制的带。作为这种带的紧固件,使带的另一端卡止于基座部,并且使带紧固用的转动杆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该基座部,通过旋转的转动杆的带卷入轴拉伸带的一端侧,向带施加拉伸力(张力),在向带施加拉伸力的状态下将转动杆锁定于基座部,从而将带安装在电线杆等上。在这种带紧固件中,随着关闭转动杆,带的张力逐渐增加,在最终紧固时需要过大的负荷,因此,如果是具有伸缩性的带,则能够没有任何问题地简单地紧固,但在基本没有延伸性的聚酯制、不锈钢制的带的情况下,要求减轻最终紧固时的过大负荷的方法。

于是,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带紧固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这种基本没有延伸性的带的带紧固件具有如下构件,例如将带紧固用的转动杆可起倒地安装在紧固件主体上,在该转动杆的基部附近形成有带插通孔,将带的一端连接固定于上述紧固件主体,在使转动杆相对于紧固件主体向外侧立起的状态下使所述带的另一端穿过带插通孔,并使上述转动杆倒向紧固件主体侧,从而使带紧固,在这种带紧固件中,在上述转动杆的基部附近的紧固件主体设有使带插通上述带插通孔的引导孔,在使上述转动杆向紧固件主体的外侧立起时,带插通孔连续地与上述引导孔连通。

专利文献1:专利第3880657号公报。

然而,最近,与不锈钢等制的金属性带相比,利用树脂构件中内置有芳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钢线(线)等基本没有延伸性的多根芯线的树脂带。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带紧固件中,在该说明书的[0012]段落仅记载了“在操作杆2的自由端侧的两侧部一体地设置有卡止凸起23,通过将上述卡止凸起23与设置于主体侧的卡止孔13卡合,使操作杆2止转而卡止”,如上述专利的图4即本申请的图18所示,由于杆顶端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卡止凸起与基座部的卡止孔卡合,因此,即使在将带穿过杆而相对于基座部成为锁定(全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带的拉伸力,也向打开杆的方向作用力,从而存在杆顶端的卡止凸起容易从基座部顶端的卡止孔脱离的问题。

特别地,由于树脂带比金属带更容易拉伸且更容易随时间变化,所以紧固初期需要施加比金属带更大的拉伸力,因此,在上述以往的带紧固件中,杆顶端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卡止凸起容易从基座部的卡止孔脱离。

而且,在上述以往的带紧固件中,在使带穿过杆后,由于在使杆从大开状态向全闭状态移动的途中没有设置使带、杆的旋转临时固定的所谓临时固定功能,因此,在这方面也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于是,本发明基于上述的问题点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紧固件,其能够使关闭的转动杆难以从基座部脱离,能够可靠且牢固地紧固树脂带而防止松弛,并且附加有使树脂带、杆的旋转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功能,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带紧固件,具有一边拉伸树脂构件中内置有多根芯线的树脂带一边转动的转动杆和使所述转动杆转动而对其进行锁定的基座部,该带紧固件将所述树脂带紧固并安装到电线杆等对象物上,该带紧固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杆在所述转动杆的顶端部侧设有卡止部,在所述转动杆的基端部侧设有带卷绕部和转动轴部,

在所述带卷绕部设有:

带插通孔,供所述树脂带的一端从所述转动杆的顶端部侧穿过,

带拉伸部,位于比所述转动轴部的旋转中心更靠转动杆的顶端部侧的位置,在使转动杆从开放状态向锁定状态转动时,通过卷绕所述树脂带并拉伸所述树脂带的一端侧,向所述树脂带施加拉伸力,

在所述基座部设有:

带卡止部,卡止所述树脂带的另一端,

转动轴支撑部,将所述转动杆的所述转动轴部支撑为能够转动,

被卡止部,供所述转动杆的所述卡止部卡止,

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被卡止部设有被卡止孔,所述被卡止孔具有顶面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被卡止用斜面部,

在所述转动杆的所述卡止部设有卡止用斜面部,所述卡止用斜面部在使所述转动杆关闭至所述基座部时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以卡止于所述被卡止孔的所述被卡止用斜面部。

在此,在所述转动杆的顶端部设有中央比两侧更隆起的隆起部。

另外,在所述转动杆的所述转动轴部中,改变了左右的转动轴部的外径的尺寸,

所述基座部的左右的所述转动轴支撑部分别具有支撑所述转动杆的左右的转动轴部的轴承孔,所述左右的轴承孔具有与所述转动杆的左右的转动轴部的外径的尺寸相对应的内径。

另外,在所述基座部的后端部设有状态切换用凸部,在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转动杆转动时,所述状态切换用凸部和所述带卷绕部的所述带拉伸部中的与所述带插通孔分离的卡合用端部卡合,

在所述状态切换用凸部位于所述带拉伸部侧的情况下,保持所述转动杆相对于所述基座部大大地打开的大开状态,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大开状态向所述转动杆关闭的方向转动而所述卡合用端部越过所述状态切换用凸部时,通过在所述带卷绕部中的所述带插通孔的带出口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座部的带折弯夹持用凸部之间夹持所述树脂带,使该树脂带临时固定。

另外,在使卷绕有所述树脂带的所述转动杆转动而变为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被卡止部的锁定状态时,在所述状态切换用凸部与所述带卷绕部的所述带插通孔的带出口侧的端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带拉伸部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夹持树脂带。

另外,所述带卷绕部的所述带插通孔的带出口侧的端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带拉伸部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相比于所述带插通孔的带出口侧的端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带拉伸部一侧的端部以及所述带插通孔的带入口侧的上下的两端部,形成为更小的锐角。

另外,在所述基座部还设有卷绕部转动用凹部,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以允许卷绕有所述树脂带的所述带卷绕部转动的方式形成为凹陷,并在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与所述带卷绕部之间形成空隙,

在所述转动杆中,在所述转动杆的顶端部侧与所述带卷绕部之间还形成有中央开口部,并且在所述中央开口部形成有与左右的两侧面连接的主桥接部,

在所述基座部中的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的带出口侧形成有带折弯夹持用凸部,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向所述中央开口部中的所述主桥接部与所述带卷绕部之间的第一中央开口部凸出,并在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与所述主桥接部及所述带卷绕部之间使所述树脂带弯曲并对其进行夹持。

另外,在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中的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侧形成有基座侧阶梯部,

在使所述转动杆旋转而变为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被卡止部的锁定状态时,在与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的所述基座侧阶梯部相向的所述带卷绕部形成有杆侧阶梯部,

在变为所述锁定状态时,在所述基座侧阶梯部与所述杆侧阶梯部之间使所述树脂带弯曲并对其进行夹持。

在本发明的带紧固件中,在被卡止部设有被卡止孔,所述被卡止孔具有顶面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被卡止用斜面部,另一方面,在转动杆的卡止部设有卡止用斜面部,在使转动杆旋转而关闭至基座部时,所述卡止用斜面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以卡止于被卡止孔的被卡止用斜面部,因此,能够使关闭的转动杆难以从基座部脱离,从而能够可靠地紧固树脂带。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分别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俯视图、仰视图。

图2是沿图1a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a、图3b分别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主视图、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左侧面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右侧面放大图。

图6a、图6b分别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的转动杆的俯视图、仰视图。

图7是沿图6a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a、图8b分别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的转动杆的左视图、右视图。

图9a、图9b分别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的基座部的俯视图、仰视图。

图10是沿图9a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1a、图11b分别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的转动杆的左视图、右视图。

图12a、图12b分别是表示使树脂带的一端穿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带卷绕部的带插通孔的入口时的状态的剖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a、图13b分别是表示使树脂带的一端贯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转动杆为大开状态)的带卷绕部的带插通孔的状态的剖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4a、图14b分别是表示使树脂带的一端贯穿带卷绕部的带插通孔后,使转动杆向关闭的方向转动并使转动杆的带拉伸部的卡合用端部越过状态切换用凸部而使树脂带临时固定的状态的剖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5a、图15b分别是表示使树脂带的一端贯穿带卷绕部的带插通孔后,使转动杆向关闭的方向旋转并转动杆顶端的卡止部卡止于基座部的被卡止部而转动杆完全关闭的锁定状态的剖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6a、图16b分别是表示使树脂带的一端贯穿带卷绕部的带插通孔后,使转动杆向关闭的方向旋转并转动杆顶端的卡止部卡止于基座部的被卡止部而转动杆完全关闭的锁定状态的主视图、沿图16a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7a、图17b分别是表示使带卷绕部的转动杆向关闭的方向旋转并使转动杆顶端的卡止部卡止于基座部的被卡止部而转动杆完全关闭的锁定状态的主视图、沿图17a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带紧固件的卡止凸起(卡止部)与卡止孔的卡止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带紧固件

11转动杆

11a带卷绕部

11a1带插通孔

11a2第一带卷绕部

11a21凹凸条部

11a21a凸条部

11a21b凹条部

11a22带出口侧端部

11a23带入口侧端部

11a24杆侧阶梯部

11a3第二带卷绕部

11a31带拉伸部

11a32带出口侧端部

11a33带入口侧端部

11a34卡合用端部

11b1、11b2转动轴部

11c、11c卡止部

11c1、11c1卡止用斜面部

11c2、11c2引导用斜面部

11d舌片部

11e中央开口部

11e1第一中央开口部

11e2第二中央开口部

11e3第三中央开口部

11f1主桥接部

11f2副桥接部

11g隆起部

12基座部

12a1、12a2转动轴支撑部

12a11、12a21轴承孔

12a12、12a22引导槽部

12b、12b被卡止部

12b1、12b1被卡止孔

12b11、12b11被卡止用斜面部

12b12、12b12水平面部

12b2、12b2卡止部引导用斜面部

12c带卡止孔

12d卷绕部转动用凹部

12e带折弯夹持用凸部

12e1基座侧阶梯部

12f状态切换用凸部

12g腿部

2树脂带

2a树脂构件

2b芯线

3电线杆(对象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带紧固件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合适地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由合成树脂等构成,如图1a~图5所示,该带紧固件1由转动杆11和基座部12构成,如图12a~图16b所示,其在将树脂带2紧固到电线杆3等对象物时使用。

如图16b所示,树脂带2是在由聚氯乙烯(pvc)等软质合成树脂构成的树脂构件2a中内置有多根芳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线(钢线)等几乎没有延伸性且拉伸应力大的芯线2b的带。

<转动杆11的结构>

如图1a~图8b等所示,转动杆11,在基端部侧具有带卷绕部11a以及转动轴部11b1、11b2,另一方面,在顶端部侧具有卡止部11c、11c以及舌片部11d,通过以转动轴部11b1、11b2为中心转动,从图1a~图5所示的大开状态旋转大致180度,成为图15a、图16a等所示的锁定(关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大开状态是转动杆11相对于基座部12打开180度前后的最大限度的状态,也可以存在从该最大限度的打开状态仅转动稍许角度的余地。

在带卷绕部11a设有供树脂带2的一端穿过的带插通孔11a1,带插通孔11a1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比树脂带2的截面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稍大,确保树脂带2能够顺利地插入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将转动杆11的大开状态下的上侧即图6a~图8b中的上侧称为第一带卷绕部11a2,将转动杆11的大开状态下的下侧即图6a~图8b中的下侧称为第二带卷绕部11a3。所述第一带卷绕部11a2和所述第二带卷绕部11a3隔着带插通孔11a1。

如图6a、图8a所示,在带卷绕部11a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设有多个凹条部11a21b以及凸条部11a21a相对于树脂带2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平行地延伸的凹凸条部11a21。

由此,通过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凹凸条部11a21,在关闭转动杆11时,树脂带2被带拉伸部11a31拉伸而对树脂带2作用大的拉伸力,从而树脂带2被凹凸条部11a21按压。

因此,使树脂带2穿过转动杆11而相对于基座部12变为锁定(全闭)状态时,由于树脂带2被凹凸条部11a21按压而变形为凹凸条部11a21的凹凸形状,因此,使芯线2b周围的树脂构件2a更加牢固地夹持芯线2b或与该芯线2b接合。

其结果,即使利用转动杆11的11a21的凸条部11a21a以及基座部12的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强有力地夹持树脂带2,也能够防止芯线2b周围的树脂构件2a被撕裂而使树脂构件2a从芯线2b分离,由于再次进行带紧固操作的情况减少,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7b等所示,形成有凹凸条部11a21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出口侧端部11a22相比于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入口侧端部11a23、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带出口侧端部11a32、带入口侧端部11a33,形成为更小的锐角。

另外,如图7a、图7b所示,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入口侧端部11a23比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带入口侧端部11a33更向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凸出。

另外,在第二带卷绕部11a3中的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设有带拉伸部11a31,在使转动杆11从开放状态向锁定状态转动时,所述带拉伸部11a31与树脂带2滑动接触,并且使上述带拉伸部分向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移动并拉伸树脂带2的一端。

在此,如图6b等所示,带拉伸部11a31以从其宽度方向(转动杆11的短边方向或转动轴部11b1、11b2的转动轴方向)的中央越向两侧越靠近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即其宽度方向的中央比两侧更靠近转动轴部11b1、11b2的转动轴侧的方式,形成为俯视弯曲形状。但是,在本发明中,所述带拉伸部11a31不需要形成为俯视弯曲形状,俯视弯曲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也可以是俯视直线形状,并不限定于俯视弯曲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俯视v形状等。

另外,如图6a~图8b所示,在转动杆11的转动轴部11b1、11b2中,使转动轴部11f1的外径r1小于转动轴部11f2的外径r2,通过改变左右的外径,能够可靠地防止弄错转动杆11的正反面来将该转动杆11安装于基座部12。因此,供转动杆11的转动轴部11b1、11b2嵌入的基座部12的转动轴支撑部12a1、12a2的轴承孔12a11、12a21的内径也根据转动轴部11b1、11b2的外径来变更尺寸。

另外,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设有上述的卡止部11c、11c和舌片部11d。

卡止部11c、11c从转动杆11的顶端的侧面向侧方凸出,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孔12b1、12b1。

在此,如后述的图17b所示,该卡止部11c、11c分别形成有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和引导用斜面部11c2、11c2,所述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以在使转动杆11向基座部12关闭时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的方式倾斜,以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孔12b1、12b1的被卡止用斜面部12b11、12b11,所述引导用斜面部11c2、11c2相对于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倾斜,以使卡止部11c、11c容易卡止于被卡止孔12b1、12b1。

因此,在使转动杆11关闭为锁定(全闭)状态时,通过卡止部11c、11c的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使卡止部11c、11c容易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孔12b1、12b1,另一方面,在使转动杆11关闭为锁定(全闭)状态后,由于卡止部11c、11c的逐渐向上倾斜的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分别被基座部12的被卡止部12b、12b的被卡止用斜面部12b11、12b11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锁定状态。即,卡止部11c、11c构成为容易关闭且难以拆卸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卡止部11c、11c以及被卡止孔12b1也可以为任意形状。

如图7a、图7b所示,转动杆11的舌片部11d相比转动杆11主体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由此,在树脂带2的一端从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到达至舌片部11d的情况下,该舌片部11d从上方按压上述的树脂带2的一端,使其沿着电线杆3等配置,能够防止所述树脂带2从电线杆3等翘起。特别地,所述舌片部11d如图3b和图4所示那样弯曲地形成,因此,能够使树脂带2的一端以沿着电线杆3的外周面的方式向下方顺利地弯曲。

另外,在释放处于锁定状态的转动杆11的情况下,将顶端尖细的螺丝刀(未图示)等插入舌片部11d,能够抬起转动杆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设置舌片部11d是任意的,也可以省略。

另外,为了使转动杆11的轻量化或抑制原材料的费用,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与带卷绕部11a之间形成有开口大的中央开口部11e,并且,以将该中央开口部11e分割成第一中央开口部11e1、第二中央开口部11e2以及第三中央开口部11e3三个开口部的方式,使该中央开口部11e隔开规定间隔,两个桥接部即主桥接部11f1和副桥接部11f2与左右的两个侧面连接。

如后面所述,主桥接部11f1向设置于基座部12中的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的带出口侧的带折弯夹持用凸部与带卷绕部11a之间的第一中央开口部11e1凸出,在带折弯夹持用凸部与主桥接部11f1及带卷绕部11a之间使树脂带2弯曲并对其进行夹持。

由此,与不设置主桥接部11f1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2、图4、图5、图6a、图6b等所示,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设有上表面的中央比两侧更隆起的隆起部11g。

由此,与不设置隆起部11g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强地按压转动杆11的顶端部,使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的卡止部11c、11c卡止于基座部12的顶端侧的被卡止孔12b1、12b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基座部12的结构>

如图9a~图11b所示,基座部12具有:转动轴支撑部12a1、12a2,可转动地支撑转动杆11的转动轴部11b1、11b2;被卡止部12b、12b,供转动杆11的卡止部11c、11c卡止;带卡止孔12c,卡止树脂带2的另一端;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状态切换用凸部12f。

转动轴支撑部12a1、12a2,从该基座部12的后方两侧立设于后方侧壁,并且设有供从转动杆11的两侧凸出的转动轴部11b1、11b2分别可旋转地嵌入的轴承孔12a11、12a21和将转动轴部11b1、11b2分别引导至轴承孔12a11、12a21的引导槽部12a12、12a22。

如上所述,为了防止弄错转动杆11的正反面而将该转动杆11安装于基座部12,改变转动杆11的转动轴部11b1、11b2的外径的尺寸,因此,基座部12的转动轴支撑部12a1、12a2的轴承孔12a11、12a21的内径以及引导槽部12a12、12a22的槽宽也根据转动轴部11b1、11b2的外径来变更尺寸。

被卡止部12b、12b从该基座部12的前方两侧立设于前方侧壁,如图17a、图17b等所示,在所述前方侧壁设有被卡止孔12b1、12b1和卡止部引导用斜面部12b2、12b2,所述被卡止孔12b1、12b1具有与转动杆11的卡止部11c、11c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且供上述卡止部11c、11c卡止;所述卡止部引导用斜面部12b2、12b2以将转动杆11的卡止部11c、11c引导至被卡止孔12b1、12b1的方式倾斜。

如后述图17b所示,在被卡止孔12b1、12b1分别具有与卡止部11c、11c的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的倾斜角度相吻合的被卡止用斜面部12b11、12b11和大致水平且不倾斜的水平面部12b12、12b12。

带卡止孔12c是用于固定树脂带2的另一端的孔,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比树脂带2的截面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稍大,确保了树脂带2能够顺利地插入的尺寸。

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为了允许卷绕有树脂带2的带卷绕部11a的转动,在其与该带卷绕部11a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该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根据带卷绕部11a的截面形状、树脂带2的厚度等,形成为大致截面弯曲形状,以能够使卷绕有树脂带2的带卷绕部11a从大开状态旋转至锁定(关闭)状态。

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是设置在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的带出口侧的凸部,如后述的图15a、图15b所示,关闭转动杆12而变为锁定(关闭)状态时,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向转动杆11的中央开口部11e中的主桥接部11f1与带卷绕部11a之间的第一中央开口部11e1凸出,在主桥接部11f1与带卷绕部11a之间将树脂带2折弯并对其进行夹持。

在此,在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中的带入口侧面即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的带出口侧形成有基座侧阶梯部12e1,在所述基座侧阶梯部12e1与设置于带卷绕部11a中设有凹凸条部11a21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侧的阶梯部之间夹持树脂带2。

状态切换用凸部12f是以与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相向的方式设置于基座部12的后端部的凸部,是用于在使安装于基座部12的转动杆11旋转时和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的带拉伸部11a31中的与带插通孔11a1分离的卡合用端部11a34卡合,来切换转动杆11的大开状态和使树脂带2临时卡止的临时卡止状态等的部分。

即,以转动杆11的卡合用端部11a34作为边界部,在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处于带拉伸部11a31侧的情况下,带入口侧的侧面保持转动杆11相对于基座部12大大地打开的大开状态。

另一方面,从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位于转动杆11的带拉伸部11a31侧的大开状态向关闭转动杆11的方向转动,转动杆11的卡合用端部11a34越过状态切换用凸部12f而向带拉伸部11a31的相反一侧移动,则变为在转动杆11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中的带出口侧的端部11a22与基座部12的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之间夹持树脂带2而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状态。

<带紧固件1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2a~图17b说明该带紧固件1的使用方法

首先,如图12a、图12b所示,在使树脂带2的另一端卡止于基座部12的带紧固件1与电线杆3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树脂带2的一端沿该电线杆3的周面绕一周,接着使树脂带2的一端从大开状态下的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的带插通孔11a1的带入口侧向基座部12的表面插入。

此时,如图12a、图12b所示,由于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入口侧端部11a23比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带拉伸部11a31更向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凸出,因此,在树脂带2的顶端部与带拉伸部11a31的弯曲面抵接时,所述树脂带2的顶端部与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入口侧端部11a23的入口内侧面即带插通孔11a1中的带入口侧11a11的内侧面抵接,从而能够可靠且迅速地将所述树脂带2的顶端部引导至带插通孔11a1中,从而能够提高带插入操作的操作性。

接着,如图13a、图13b所示,在使树脂带2的一端插入到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的带插通孔11a1中,并使上述顶端部凸出规定长度后,使转动杆11从图13a所示的大开状态向箭头α方向转动。

此外,在使树脂带2的一端穿过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的带插通孔11a1的转动杆11的大开状态下,如图12a~图13b所示,基座部12的后端的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与转动杆11的卡合用端部11a34卡合而位于带拉伸部11a31侧,从而保持转动杆11的大开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中,由于转动杆11相对于基座部12大大地打开的大开状态下转动杆11和基座部12稳定,因此,基于这一点也能够提高带插入操作的操作性。

其结果,在使转动杆11相对于基座部12变为大开状态并使树脂带12穿过带插通孔11a1时,由于通过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和转动杆11的带卷绕部11a的带拉伸部11a31保持大开状态,因此,操作者的带插入操作变得容易。

接下来,如图14a、图14b所示,在使转动杆11从大开状态转动60度左右时,从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位于转动杆11的带拉伸部11a31侧的大开状态开始,转动杆11的卡合用端部11a34按压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并压弯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从而越过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向带拉伸部11a31的相反一侧移动。

于是,如图14a、图14b所示,在转动杆11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中的带出口侧的端部11a22与基座部12的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之间夹持树脂带2,成为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状态。

另外,在该树脂带2的临时固定状态下,由于转动杆11的卡合用端部11a34越过了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因此,即使树脂带2的拉伸力向打开转动杆11的方向即返回方向作用力,只要不作用规定值以上的拉伸力,转动杆11就不会打开。

其结果,与不具有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的功能的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具有能够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且防止转动杆11返回的临时固定功能,因此,能够在树脂带2的临时固定状态下从转动杆11放开手来改变树脂带2的高度,甚至能够再次打开转动杆11来再次紧固树脂带2,基于这一点也能够提高操作性。

接着,使转动杆11从图14a、图14b所示的树脂带2以及转动杆11的临时固定状态进一步转动时,树脂带2一边被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带拉伸部11a31卷绕一边被拉伸,拉伸力逐渐增加。

在此,带拉伸部11a31形成为在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比两侧更向转动轴部11b1、11b2的旋转中心侧凹陷的弯曲形状,因此,树脂带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其两侧相比,以更短半径缠绕于带卷绕部11a。因此,虽然在与带拉伸部11a31滑动接触而被拉伸的树脂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作用强的拉伸力,但是,由于在树脂带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未作用有像两侧那样的拉伸力,因此,即使是基本没有延伸性的带,也能够在不使带紧固件1整体大型化且不需要过大的力的情况下卷绕固定于电线杆3等对象物。

接着,使转动杆11从图14a、图14b所示的临时固定状态进一步转动,树脂带2的拉伸力一边增大,一边如图15a、图15b所示那样将转动杆11顶端部的卡止部11c、11c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孔12b1时,转动杆11被锁定(关闭)于基座部12。

如图15a、图15b所示,在锁定(关闭)状态下,由于树脂带2卷绕到带卷绕部11a的量达到最大,而且拉伸树脂带2的带拉伸部11a31从基座部12的后端侧移动至顶端侧,因此,施加给树脂带2的拉伸力达到最大,从而能够将树脂带2可靠地紧固在电线杆3上。

<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由于在基座部12的被卡止部12b、12b分别设有被卡止孔12b1、12b1,所述被卡止孔12b1、12b1具有顶面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被卡止用斜面部12b11、12b11,另一方面,在转动杆11顶端的卡止部11c、11c分别设有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在使转动杆11旋转而关闭至基座部12时,所述卡止用斜面部11c1、11c1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上倾斜,以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部12b、12b的被卡止用斜面部12b11、12b11,因此,能够使关闭的转动杆11难以从基座部12脱离,从而能够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由于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设有其上表面的中央比两侧更隆起的隆起部11g,因此,与不设置隆起部11g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强地按压转动杆11的顶端部,使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的卡止部11c、11c卡止于基座部12的顶端侧的被卡止孔12b1、12b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就转动杆11的转动轴部11b1、11b2而言,改变左右的转动轴部11b1、11b2的外径r1、r2的尺寸,另一方面,基座部12的左右的转动轴支撑部12a1、12a2分别具有支撑转动杆11的左右的转动轴部11b1、11b2的轴承孔12a11、12a21,并且,所述的左右轴承孔12a11、12a21具有与转动杆11的左右的转动轴部11b1、11b2的外径r1、r2的尺寸相对应的内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弄错转动杆11的正反面来将该转动杆11安装于基座部12。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在基座部12的后端部设有状态切换用凸部12f,在使安装于基座部12的转动杆11转动时,所述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与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卡合用端部11a34卡合,在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位于带拉伸部11a31侧的情况下,保持转动杆11相对于基座部12大大地打开的大开状态,另一方面,在使转动杆11从该大开状态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而卡合用端部11a34越过状态切换用凸部12f时,在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出口侧端部11a22与基座部12的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之间夹持树脂带2,从而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

因此,与不具有使树脂带2临时固定的功能的现有技术相比,在树脂带2处于临时固定状态下,能够从转动杆11放开手来改变树脂带2的高度,甚至能够再次打开转动杆11来再次紧固树脂带2,基于这一点也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15a、图15b所示,在使卷绕有树脂带2的转动杆11旋转而成为转动杆11顶端侧的卡止部11c、11c分别卡止于基座部12的被卡止部12b、12b的锁定状态时,在状态切换用凸部12f与带卷绕部11a中的带插通孔11a1的带出口侧端部11a22之间夹持树脂带2,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

另外,如图13a、图13b所示,在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形成有凹凸条部11a21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出口侧端部11a22相比于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入口侧端部11a23、第二带卷绕部11a3的带出口侧端部11a32、带入口侧端部11a33,形成为更小的锐角。

因此,即使仅将树脂带2的一端插入到带卷绕部11a的带插通孔11a1并进行转动,树脂带2也在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带出口侧端部11a22处被折弯成大的锐角,被卷绕在带卷绕部11a,因此,仅将树脂带2插入到带插通孔11a1并向锁定转动杆11的方向转动该转动杆11,就能够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在基座部12设有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以允许卷绕有树脂带2的带卷绕部11a转动的方式形成凹陷,在所述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与带卷绕部11a之间形成空隙,另一方面,转动杆11,在该转动杆11的顶端部与该转动杆11的后端部侧的带卷绕部11a之间形成有中央开口部11e,并且,在所述中央开口部11e形成有与左右两个侧面连接的主桥接部11f1,在基座部12中的卷绕部转动用凹部12d的带出口侧设置有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向中央开口部11e中的主桥接部11f1与带卷绕部11a之间的第一中央开口部11e1凸出,且在所述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与主桥接部11f1及带卷绕部11a之间使树脂带2并对其进行夹持。

因此,在关闭转动杆12而变为锁定(关闭)状态时,由于在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与主桥接部11f1及带卷绕部11a之间使树脂带2弯曲并对其进行夹持,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基于这一点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带紧固件1中,在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中的带入口侧面设有基座侧阶梯部12e1,另一方面,在关闭转动杆12而变为锁定(关闭)状态时,在与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的基座侧阶梯部12e1相向的第一带卷绕部11a2形成有杆侧阶梯部11a24。

因此,在关闭转动杆12而变为锁定(关闭)状态时,在带折弯夹持用凸部12e的基座侧阶梯部12e1与第一带卷绕部11a2的杆侧阶梯部11a24之间也进一步使树脂带2弯曲并对其进行夹持,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紧固树脂带2,基于这一点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在转动杆11的顶端部侧设有舌片部11d,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省略舌片部11d。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