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管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8538发布日期:2018-06-16 07:35阅读:1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管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密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管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圆管类的产品不胜枚举,其中大量圆管类产品需要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如用于测量闸门开度的静磁栅位移传感器在使用时需要浸泡在河水或海水里面,这样就需要有较高的气密性和防水性。

现有圆管通常采用涂胶和焊接的方式进行密封。

涂胶方式密封多用于塑料类圆管,无法用于金属类圆管,而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圆管多采用不锈钢材质以保护产品,因此,涂胶密封方式局限性较大,并且还有防水性能较差,长时间易老化,热胀冷缩后易开裂等问题。

焊接密封方式适用于金属类圆管,焊接好后可达到完美的密封效果,但作为产品,要考虑到产品的检修与拆卸,这种密封方式显然不可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圆管密封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圆管密封装置,包括堵头、堵头螺母和密封圈,堵头螺母为中通结构,堵头螺母的一端设置于圆管的内部,且其外径与圆管的内径相等,堵头螺母的另一端设置于圆管的外部;堵头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设置于圆管的内部,且其外径与圆管的内径相等;第二柱体的一端设置于圆管的内部,且与第一柱体连接,第二柱体的另一端穿过堵头螺母,并延伸至堵头螺母的外部;密封圈设置于第一柱体与堵头螺母之间;堵头螺母与第二柱体之间螺纹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密封装置放置于圆管上后,可一只手握住设置于圆管外侧的堵头螺母,一只手旋转第二柱体,使堵头向外移动以挤压密封圈,使密封圈压紧圆管内壁以达到密封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圆管管壁较薄,而无法采取通过在圆管内壁加工丝扣来挤压密封圈的方式进行密封的问题;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气密性和水下抗压能力,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重复使用、既适用于金属圆管也适用于非金属圆管。

进一步:堵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间的圆台;密封圈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上底设置于靠近第二柱体的一侧,直角梯形的下底设置于靠近圆管的一侧;直角梯形的斜边与下底之间的夹角与圆台的倾斜角相等。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堵头与密封圈之间的接触面为斜面,利于堵头右移对密封圈进行挤压。

进一步:堵头螺母设置于圆管外部的一端设有凸台,凸台的外径与圆管的外径相等。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实现堵头螺母与圆管的固定连接,且使连接有密封装置的圆管的外周齐整。

进一步:堵头螺母设置于圆管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夹位,第二柱体设置于堵头螺母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夹位。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夹位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使用工具如扳手来夹紧堵头螺母,第二夹位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使用工具如扳手来卡住第二柱体并旋转。

进一步:密封圈的内径大于第二柱体的内径,密封圈的外径大于圆管的内径。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密封圈的内径大于第二柱体的内径,便于将密封圈套设于堵头上,密封圈的外径大于圆管的内径,可使密封圈紧贴圆管内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圆管密封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圆管密封装置的截面图。

图中:1为堵头、11为第一柱体、12为第二柱体、121为第二夹位、13为圆台、2为堵头螺母、21为凸台、22为第一夹位、3为密封圈、4为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圆管密封装置,包括堵头1、堵头螺母2和密封圈3,堵头螺母2为中通结构,堵头螺母2的一端设置于圆管4的内部,且其外径与圆管4的内径相等,堵头螺母2的另一端设置于圆管4的外部;堵头1包括第一柱体11和第二柱体12,第一柱体11设置于圆管4的内部,且其外径与圆管4的内径相等;第二柱体12的一端设置于圆管4的内部,且与第一柱体11连接,第二柱体12的另一端穿过堵头螺母2,并延伸至堵头螺母2的外部;密封圈3设置于第一柱体11与堵头螺母2之间;堵头螺母2与第二柱体12之间螺纹连接。

使用时,将密封装置放置于圆管4上后,可一只手握住设置于圆管4外侧的堵头螺母2,一只手旋转第二柱体12,使堵头1向外移动以挤压密封圈3,使密封圈3压紧圆管4内壁以达到密封目的;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气密性和水下抗压能力,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重复使用、既适用于金属圆管4也适用于非金属圆管4。

如图2所示,堵头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柱体11与第二柱体12之间的圆台13;密封圈3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上底设置于靠近第二柱体12的一侧,直角梯形的下底设置于靠近圆管4的一侧;直角梯形的斜边与下底之间的夹角θ2与圆台13的倾斜角θ1相等。使得堵头1与密封圈3之间的接触面为斜面,利于堵头1右移对密封圈3进行挤压。

如图2所示,堵头螺母2设置于圆管4外部的一端设有凸台21,凸台21的外径与圆管4的外径相等。利于实现堵头螺母2与圆管4的固定连接,且使连接有密封装置的圆管4的外周齐整。

如图2所示,堵头螺母2设置于圆管4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夹位22,第二柱体12设置于堵头螺母2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夹位121。第一夹位22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使用工具如扳手来夹紧堵头螺母2,第二夹位121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使用工具如扳手来卡住第二柱体12并旋转。

密封圈3的内径大于第二柱体12的内径,密封圈3的外径大于圆管4的内径。密封圈3的内径大于第二柱体12的内径,便于将密封圈3套设于堵头1上,密封圈3的外径大于圆管4的内径,可使密封圈3紧贴圆管4的内壁。

本密封装置的组装过程为:首先将密封圈3套设在堵头1上,并使密封圈3斜边与圆台1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之后将堵头螺母2沿螺纹安装在堵头1上,并抵紧密封圈3即可。

本密封装置在圆管4上的安装过程为:将密封装置的第一柱体11的一端插入所需密封的圆管4中,并使堵头螺母2的凸台21的外径与圆管4的外径对齐;之后用一支扳手通过第一夹位22固定住堵头螺母2,再用另一只扳手通过第二夹位121旋转堵头1,此时堵头1向右移动使密封圈3的斜边处因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压紧圆管4的内壁以达到密封的目的。

设直角梯形的上底为a,下底为b,且设堵头1在锁紧时的移动距离为s,则当密封圈3的变形率η=2s/(a+b)的η>8%时,即完成了对圆管4的密封操作。当需要拆卸本装置时,固定堵头螺母2,反向旋转堵头1,使该装置松动后拔出,即可完成拆卸。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