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型材端、侧面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233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中空型材端、侧面联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把垂直布置的支杆和杆体联接在一起,而实现支杆的端部与杆体的侧面联接固定在一起的联接结构。



背景技术:

制衣吊挂系统用于利用布料裁片来进行衣服的制备,制衣吊挂系统的结构包括环轨,在环轨的走向上间隔地设有若干工作站,在环轨的上侧设有驱动链,这些驱动链对环轨上夹持有布料的衣架进行驱动行进,以使衣架进入到相应的工作站处,而完成衣服相应工序的缝制。由于衣架上需要夹持有布料,有的布料的尺寸较大,为使衣架能够实现在环轨上无障碍行进,现有的制衣吊挂系统上使用了大量的铝型材支架,用以对环轨进行抬高支撑,这些支架是由铝型材联接在一起搭建而成的。现有的对型材的联接方式一般是通过插头结构,并通过固定螺栓穿过型材的相对两壁体,或者是通过外置的L形联接板来实现型材段的联接固定。插头式联接结构需要通过固定螺栓贯穿型材的相对两壁体,在拧紧固定螺栓时,如果拧得过紧易使型材壁体变形,而会影响到型材的强度,如果拧得过松,则联接牢固性又不能保证,因此需要选用壁体较厚的型材来搭建支架,这会导致制备成本的提升。而外置L型的联接板来实现联接,由于联接板位于型材的外表面位置处,通常需要在型材的表面设置缩口槽,这会导致型材结构相对复杂,而且采用缩口槽结构也会导致联接强度相对较差。而且,在一个联接位置处,至少需要在型材的相对两侧设置两个L形的联接板,这使得作业麻烦,制备成本也高,而且联接牢固性并不能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中空型材端、侧面联接结构,该联接结构能够牢固地实现两根中空的型材的端部与侧面之间的联接固定。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中空型材端、侧面联接结构,用于把支杆和杆体联接固定在一起,支杆和杆体均为中空的铝型材,两者垂直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冂形的联接头,联接头塞在支杆的联接端内,联接头的两侧部通过铆钉与支杆的壁体铆接在一起,联接头的底面与支杆的外表面贴合,并通过铆钉而把联接头的底部与杆体的壁体铆接在一起。联接头的尺寸略小于支杆内空腔的尺寸,在实现安装时,先把联接头的底部通过铆钉铆接到杆体的侧面上,实现联接头的底部与杆体的壁体铆接固定。然后再把支杆的联接端套接在联接头上,通过铆钉把联接头的侧部与支杆的壁体实现牢固铆接。

进一步地,联接头的侧部和底部的外表面上均设置一根标记线,一根标记线上设有两个分隔开的联接孔,该标记线位于联接孔的直径方向上,铆钉铆接在联接孔中。标记线是在联接头制备过程中而成型的,标记线的截断面呈V形。通过设置标记线,可以方便形成联接孔,也可以参照判断联接孔的位置是否设置偏移。

进一步地,联接头角部的厚度大于联接头侧部、底部两者的壁体厚度。这能有效增加联接头侧部与底部之间的强度,便于联接头为支杆提供良好的支撑。

进一步地,联接头侧部和底部两者的外表面之间弧面过渡,两侧部的外端部具有弧面倒角。联接头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弧面,可以有效改善联接头的受力情况,便于实现支杆与联接头之间的插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对于外置式的L形联接板,本联接结构中的联接头使得支杆与杆体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好。通过铆钉实现联接头与杆体的壁体,以及与支杆的壁体实现铆固,杆体与支杆之间的联接牢固性好。杆体和支杆的壁体不需要太厚,这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联接结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联接头的侧视图。

图4是联接头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中,本联接结构可应用在制衣吊挂系统上的支架中,用于对两根垂直布置的支杆3和杆体1进行联接固定,具体是把支杆3的联接端联接固定在杆体1的侧面上。支杆3和杆体1均为中空的铝型材,它们的截断面均为正方形,当然,本联接结构也适合应用于对截断面呈其它矩形的中空铝型材的联接固定。

本联接结构包括联接头4,联接头4是由呈冂形的铝型材经过截断后而形成的。在实现联接固定时,联接头4塞在支杆3的联接端内,联接头4的两侧部42通过铆钉2与支杆3的壁体铆接在一起,联接头4的底面与支杆3的外表面贴合,并通过铆钉2而把联接头4的底部41与杆体1的壁体铆接在一起。

为便于铆钉2的插接,联接头4的侧部42和底部41的外表面上均设置一根标记线43,一根标记线43上设有两个分隔开的联接孔44,该标记线43位于联接孔44的直径方向上,铆钉2铆接在联接孔44中。在插接铆钉2前,先在支杆3或杆体1壁体的相应位置处打孔,该孔位于联接孔44的位置处,插入铆钉2后,然后对铆钉2进行抽芯,而使得铆钉2对相应部位进行铆接。

图3、4中所示,联接头4角部的厚度大于联接头4侧部42、底部41两者的壁体厚度。联接头4侧部42和底部41两者的外表面之间弧面过渡,两侧部42的外端部具有弧面倒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