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894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接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的水管系统,已普遍采用PR、PPT等材料代替金属管件,在管件安装中,常需要用到管接头来连接管路,如直通、弯头、U型接头、三通、四通等。常见的管接头包括一集汇部,至少两个伸出端,至少有一伸出端与集汇部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其他伸出端与集汇部一体成型,集汇部上端设有控制端,控制端上安装有把手,集汇部内置一阀球,阀球连接阀杆,阀杆穿过控制端与把手相配合。使用时,将管接头与管路连接,各伸出端分别插入管路内,转动把手,从而带动阀球转动,控制管路的通断。现有的阀球与阀杆为分体式结构,长久使用后,阀球与阀杆的配合容易松动,影响管路通断效果。同时,现有的阀球外部设有与集汇部内壁配合的加强筋,使得阀球的加工难度增加,阀球的转动也不够灵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能够控制管路通断迅速切换的管接头。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接头,包括一集汇部,至少两个伸出端,其中一伸出端与集汇部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其他伸出端与集汇部一体成型,集汇部上端设有控制端,控制端上安装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汇部内置一阀球,阀球表面为光滑结构;所述阀球与阀杆一体成型,阀杆穿过控制端与把手相配合;所述阀球与阀杆一体成型后,阀球底到阀杆顶端的长度大小满足从集汇部的端口进入的要求,且阀杆进入控制端,阀球的外表面与集汇部内壁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端的宽度、控制端顶部到集汇部内壁底部的高度作为直角边后的三角形斜边长度与阀球底到阀杆顶端的长度相适宜。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控制端的宽度、控制端顶部到集汇部内壁底部的高度作为直角边后的三角形斜边长度稍微大于阀球阀杆一体成型后的高度,大小合适,可以使阀球阀杆从集汇部螺纹连接的一端伸入,阀杆进入控制端,阀球安置在集汇部中间位置,阀球的直径与集汇部内壁大小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阀球外表面光滑,无加强筋,利用球面与集汇部内壁配合,使得阀球转动灵活,能够控制管路通断迅速切换。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阀球尺寸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集汇部1、右侧伸出端21、左侧伸出端22、控制端3、把手4、阀球5、阀杆6。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施例为一直通管接头,包括一集汇部1,两个伸出端,右侧伸出端21与集汇部1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左侧伸出端22与集汇部一体成型,集汇部1上端设有控制端3,控制端3上安装有把手4;所述集汇部1内置一阀球5,阀球表面为光滑结构;所述阀球5与阀杆6一体成型,阀杆6穿过控制端3与把手4相配合;所述控制端3的宽度L、控制端3顶部到集汇部1内壁底部的高度H作为直角边后的三角形斜边长度略大于阀球阀杆一体成型后,阀球底到阀杆顶端的高度h。安装时,拆除集汇部1的右侧伸出端21,将阀球阀杆从集汇部1的右侧端口塞入,大小合适时,阀杆进入控制端且阀球的外表面与集汇部内壁相配合,满足控制管路通断的要求。

本实施例使用时,将管接头与管路连接,各伸出端分别与管路连接,转动把手4,把手4与阀杆6相配合,从而带动阀球5转动,控制管路的通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