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联轴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3177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联轴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弹性联轴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弹性联轴器用于通过穿设于主减法兰盘10的螺栓与连接主减速器总成4连接,通过穿设于传动轴法兰盘9的螺栓与传动轴5连接,所述弹性联轴器通常可视为万向联轴器的一种,也称之为柔性铰。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联轴器通常由橡胶本体6、金属套筒7、尼龙线束8等元件组成,其中,所述尼龙线束8设置于所述橡胶本体6内,所述弹性联轴器在传递扭矩过程中,所述尼龙线束8为主要的承载元件。由于所述尼龙线束8变形量小,因此,硫化橡胶之后,其承受拉压的能力较低,适应的轴向工作角度较小,且扭转减振作用一般;此外,所述尼龙线束8需要专用的设备进行线束捆绑并确定拉力,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联轴器及汽车,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弹性联轴器的承载能力较低,适应角度较小,以及,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性联轴器,包括:

多个橡胶块和多个金属块;其中,两个所述金属块通过一所述橡胶块连接,多个所述橡胶块与多个所述金属块连接成一环形结构。

其中,所述金属块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其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面的宽度小于第二端面的宽度,所述限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限位部形成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内表面。

其中,所述限位部包括曲面结构的第一部分和平面结构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一T字形,相邻的所述限位部的T字形相互倒置。

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上,设置有第一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安装孔。

其中,所述橡胶块和与所述橡胶快相邻的所述金属块通过硫化粘接。

其中,所述橡胶块和与所述橡胶块相邻的所述金属块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中,所述汽车包括:主减速器总成和传动轴,以及,连接所述主减速器总成和所述传动轴的弹性联轴器,其中,所述弹性联轴器为如上所述的弹性联轴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取消现有技术中的弹性联轴器中的橡胶本体内的尼龙线束,从而降低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生产成本;通过采用纯橡胶块结构,提高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弹性变形量和承受拉压的能力,从而使所述弹性联轴器适应更大的轴向工作角度,大大提高了联轴器的适应范围,同时,使所述弹性联轴器具有更优良的扭转减振作用;通过在橡胶块之间增加金属块,所述金属块实现了对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和径向的限位功能,有效的避免了弹性联轴器的过载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弹性联轴器与主减速器总成和传动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弹性联轴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联轴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联轴器与三爪双孔法兰盘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橡胶块,2-金属块,3-螺栓安装孔,4-主减速器总成,5-传动轴,6-橡胶本体,7-金属套筒,8-尼龙线束,9-传动轴法兰盘,10-主减法兰盘,11-三爪双孔法兰盘,21-连接部,22-限位部,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弹性联轴器制造成本较高,变形量较小,承受拉压能力较低,导致适应的轴向工作角度较小,且减振效果一般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弹性联轴器,通过对结构的设计,使所述弹性联轴器8的制造成本低,减震效果好,适应范围广,以及,有效避免过载损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性联轴器,包括:

多个橡胶块1和多个金属块2;其中,两个所述金属块2通过一所述橡胶块1连接,多个所述橡胶块1与多个所述金属块2连接成一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块2包括连接部21和限位部22,其中,所述连接部21的截面为一梯形,所述连接部21的第一端面的宽度小于第二端面的宽度;所述限位部22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限位部22形成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内表面。

具体的,将所述连接部21设置为梯形结构,通过将多个所述金属块2按一定角度摆放,并将相邻的所述金属块2通过所述橡胶块1连接,从而使所述弹性联轴器形成环形结构。其中,所述橡胶块1沿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径向的端面近似为梯形,所述橡胶块1与所述金属块2连接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金属块2的连接部21的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使所述橡胶块1与所述连接部21贴合;所述橡胶块1中相对的另外两端面均具有向所述橡胶块1的内部凹陷的弯曲弧度,所述弯曲弧度提高了所述橡胶块1的弹性形变过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弹性联轴器中的所述橡胶块1,采用纯橡胶块结构,从而使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变形量增大,同时,其承受拉压能力也增强,从而使所述弹性联轴器能够适应更大的轴向工作角度,大大提高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适应范围;此外,由于所述纯橡胶块的弹性较好,因此,所述弹性联轴器具有更加优良的扭转减振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22包括曲面结构的第一部分221和平面结构的第二部分222;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2形成一T字形,相邻的所述限位部22的T字形相互倒置。

将所述限位部22设计为T字形,且将相邻的所述限位部22的T字形相互倒置,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通过所述橡胶块1传递载荷,在载荷过大的情况下,所述限位部22相互限位传递,从而有效的保护了所述橡胶块1由于过载导致损坏。

具体的,相邻的所述第一部分221,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上,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限制所述限位部22在轴向的限位程度,当所述弹性联轴器在轴向上产生弹性变形时,所述金属块2跟随所述橡胶块1在轴向上移动,直至相邻的所述第一部分221的边沿相互接触后,所述橡胶块1不再发生弹性形变,即所述第一间隙用于控制所述橡胶块1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上的变形量,从而防止所述橡胶块1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上过载导致损坏。

具体的,所述第一部分221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部分222,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用于限制所述限位部22在径向的限位程度,当所述弹性联轴器在径向上产生弹性变形时,所述金属块2跟随所述橡胶块1在径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部分221的边沿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边沿相互接触后,所述橡胶块1不再发生弹性形变,即所述第二间隙用于控制所述橡胶块1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径向上的变形量,从而防止所述橡胶块1在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径向上过载导致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部分221沿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限位部22的第一部分221的边沿与所述第二部分222的边沿的最小距离,从而实现所述弹性联轴器的轴向及径向的双向限位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21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安装孔3,所述多个螺栓安装孔3贯穿所述连接部21的顶面及底面,通过螺栓穿设于所述螺栓安装孔3,实现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与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联轴器包括六个所述橡胶块1和六个所述金属块2,每一所述金属块2的连接部21设置有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3;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通过三爪双孔法兰盘11与所述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三爪双孔法兰盘11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栓安装孔3,与相互间隔的所述连接部21固定连接;同样的,所述传动轴5也可以通过另一三爪双孔法兰盘11与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另外三个所述金属块2固定连接,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通过穿设于所说弹性联轴器的内孔相连接,其中,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需要通过设置于所述内孔的金属或塑料衬套进行中心定位后再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连接部21上设置多个螺栓安装孔3,提高了所述三爪双孔法兰盘11与所说弹性联轴器连接的牢固度,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所述三爪双孔法兰盘11与所述弹性联轴器连接不牢固导致脱落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可以通过上述三爪双孔法兰盘11与所述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但不限于使用所述三爪双孔法兰盘11,还可以使用多孔法兰盘进行固定连接,任何能够将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与所述弹性联轴器连接的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块1和与所述橡胶块1相邻的金属块2通过接头强度高,且接口平整的硫化方式进行粘接,使所述橡胶块1与所述金属块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通过将设置有尼龙线束8的橡胶本体6替换为纯橡胶结构,降低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制造成本,提高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弹性变形量和承受拉压的能力,使所述弹性联轴器能够适应更大的轴向工作角度,且具有优良的扭转减振作用;通过在相邻的所述橡胶块1之间设置所述金属块2,实现了所述弹性联轴器的双向限位功能,避免所述橡胶块1由于过载导致损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弹性联轴器的结构更简单,尺寸与现有技术中的弹性联轴器尺寸相当,能够直接替换现有技术中的所述弹性联轴器,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中,所述汽车包括:主减速器总成4和传动轴5,以及,连接所述主减速器总成4和所述传动轴5的弹性联轴器,其中,所述弹性联轴器为如上所述的弹性联轴器。

相应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联轴器应用于汽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上述弹性联轴器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