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4914发布日期:2018-08-21 16:44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调节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动阀采购时只明确规格、类别、工压就满足采购要求的作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里是不完善的因为气动阀制造厂家为了产品的竞争,各自均在气动阀统一设计的构思下,进行不同的创新,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标准,对于气动式调节阀而言,如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调节阀,包括主体、法兰、控制盒和密封垫,所述主体上端固定设置有控制盒,所述主体左端设有左进口,所述主体右端设有右进口,所述主体下端设有下进口,还包括在所述控制盒内部安装有左闸门装置和右闸门装置,所述主体内部位于下进口处安装有螺纹环,所述螺纹环上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螺纹环之间螺旋连接,所述左闸门装置主要包括气缸和收缩管,所述气缸通过连接板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与两个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收缩管连接,所述连杆穿过双隔板至主体内部,所述收缩管两侧分别于左框架内部且和左框架内部的移动槽过盈配合,所述移动槽为凹字型,所述右闸门装置和所述左闸门装置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进口、右进口和下进口均焊接有法兰,所述法兰嵌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法兰连为一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闸门装置上端通过左电子阀与第二进气管连接,所述右闸门装置上端通过右电子阀与第一进气管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穿过控制盒至控制盒外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特殊的过滤网结构可以对液体进行过滤以防止小颗粒物质长期冲击收缩管,缩短收缩管的的寿命,从而保护整个气动调节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接板和收缩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右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左框架结构与右框架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气动式调节阀,包括主体11、法兰10、控制盒4和密封垫2,主体11上端固定设置有控制盒4,主体11左端设有左进口3,主体11右端设有右进口9,主体11下端设有下进口12,左进口3、右进口9和下进口12均焊接有法兰10,法兰10 嵌入有密封垫2,密封垫2与法兰10连为一体,控制盒4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盖8,密封盖8通过螺钉7与控制盒4固定,主体11 内部安装有左框架16和右框架15,左框架16和右框架15对称放置,左框架16对应左进口3,右框架15对应右出口9,主体11与控制盒 4之间通过双隔板18隔开,左框架16和右框架15与主体11和双隔板18固定连接,主体11内部位于下进口处安装有螺纹环13,螺纹环13上安装有过滤网14,过滤网14与螺纹环13之间螺旋连接,控制盒4内部安装有左闸门装置20和右闸门装置22,左闸门装置20 与右闸门装置22对称放置,左闸门装置20与右闸门装置22通过固定板21与控制盒4内部固定连接,左闸门装置20与右闸门装置22 之间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9,压力传感器19穿过双隔板18至主体11 内部中间位置,左闸门装置20上端通过左电子阀23与第二进气管5 连接,右闸门装置22上端通过右电子阀24与第一进气管6连接,第一进气管6和第二进气管5穿过控制盒4至控制盒4外部,左闸门装置20主要包括气缸17和收缩管28,气缸17通过连接板27与连杆 26固定连接,连杆26与两个连接板27固定连接,连接板27之间通过收缩管28连接,连杆26穿过双隔板18至主体11内部,所述收缩管两侧分别于左框架内部且和左框架内部的移动槽过盈配合,移动槽 1为凹字型,左闸门装置20结构与右闸门装置22结构相同,左闸门装置20控制左进口3,右闸门装置22控制右进口9。

具体使用方式:本实用新型工作中,将左进口3、右进口9和下进口12分别与管道进行连接,液体由下进口进入12,由左进口3和右进口9排出,液体由下进口12进入,首先进入到过滤网14将杂质过滤掉,然后进入主体11中间,根据需要通过左电子阀23和右电子阀24对气缸17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左闸门装置20和右闸门装置22,当左电子阀23和右电子阀24关闭时,表示两个闸门都是打开,当左电子阀23和右电子阀24打开时表示两个闸门关闭。

闸门工作原理:当左电子阀打开后,气体进入到气缸17,连杆 26向下移动,同时带动下连接板27在移动槽内移动,上连接板是固定不动,在收缩管的作用下,收缩管28由短矩形变成长矩形,将整个左框架16密封,注意利用收缩管28收缩延伸性进行,由于收缩管 28与与移动槽1过盈配合,保证了密封性,右闸门装置22与左闸门装置20原理相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申请中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上述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