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双开关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4895发布日期:2018-06-12 23:1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双开关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式双开关恒温阀,适宜于卫浴设备中的洗浴阀门之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双控恒温阀,确实具有成本低、结构紧凑、前置式同步双开关及防冻等优点。但也存在某些缺点,如公告号为CN206093050U的专利文献中,对于“温控阀芯中压簧与滑块直接触,使用过程中,流量的旋转拨杆在关闭与开启的时候都要带动着温度传感器与滑块同步旋转,进而导致压簧与滑块反复进行摩擦……造成严重磨损,进而导致压簧与阀芯的使用寿命缩短。”,因而采取了在压簧与滑块之间加装耐磨垫圈。但这种权宜之计,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有技术如公告号为CN106678397A的专利文献中,虽然整体上简化了一些结构,与上述专利不同,但仍然存在着如上述扭转磨损的问题。它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当转动开关时,会连同内部的调温组件一同转动,这使得安装在外的调温旋钮有可能跟着转动,因上面有温度标识,因而给温度的识别带来不便。

另外,在恒温阀的恒温控制的具体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了冷热水的混合过程应该开始在接触感温传感器之前,而不是之中甚至偏后,这无论对于腊介质的感温器或记忆合金弹簧的感温器,都是如此,否则将影响恒温阀的恒温性能,而这却是恒温阀的关键质量指标。由于这种立式双控恒温阀的结构是在原混合阀陶瓷阀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在其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立式双控恒温,若要保证冷热水混合在温度传感器之前,则往往将原传感器的几何尺寸压缩很多,使性能下降,有的产品则将冷热水的起始混合部位下移而不是在感温器之前,这势必影响恒温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保证恒温阀的恒温质量,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提供了一种立式双控恒温阀,这种阀门将解决旋转磨损的弊病,并保证这种立式双控恒温阀的恒温性能,同时,发挥其结构紧凑,开关前置,防冻、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底座3、温度调控组件和流量调控组件,所述温度调控组件包括调温螺套11、调温螺杆10、偏置弹簧9、调节滑套8、感温器7、复位弹簧 13及密封圈,流量调控组件包括底座3、定瓷片4、动瓷片5、拨套6、转套12及密封圈组成,除转套12外,依次上下迭装于下阀体2内腔,这些迭装的流量调控组件都分别设置了上下贯通且重合的冷、热水进水孔,并与外界密封,同时在其中心部位形成一定的圆形空间,与上阀体内腔自上而下共同容纳上述温度调控组件以及做为混合水通道和出口,转动拨套6带动与之限位的动瓷片5,可以全连通或全覆盖被限位于底盘上的定瓷片4,拨套 6的左右转动是由套装于上阀体1外周面的转套12操作,拨套6和转套12的连接,是由分别设置在拨套6和转套12上的拨爪和与之吻合限位的槽孔实现,该连接穿过在阀体2 的上端面设置的狭长弧形槽孔;

上阀体1和下阀体2呈套筒状,并通过两者的花键状结构互相嵌合套装固定于一起,下阀体2底部与底座3通过卡勾、卡勾孔互相嵌合限位固定于一起,调温螺套10上的手柄连接头则伸出上阀体1之外,感温器7和复位弹簧13下抵底座3,偏置弹簧9上抵调温螺杆10,被夹持限制其中的调温滑套8的外圆周上端面设置凸键8-1,上阀体1下端面的内腔壁设置与前者吻合的键槽1-1,互相配合限位,其配合间隙为使调温滑套8不能与上阀体 1相对转动,而能使之在调温时保持一定范围的轴向滑动,在上阀体1的下端面外侧与拨套6之间的相对转动的配合面之间设置了密封圈,调温滑套8其外圆周上端面与上阀体1 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下端面与拨盘6内圆环端面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分别为冷、热水进水口,此冷、热进水口又分别与流量调控组件的冷、热水进水通道连通,调温滑套8的冷、热进水口设置于感温器7之前,以保证冷热水的混合开始在感温器之前。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

感温器7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以下简称SMA7a),因为它兼具复位弹簧的作用,故不设复位弹簧,SMA7a下抵底座3,偏置弹簧9上抵调温螺杆10,被夹持其中的调温滑套8的外圆周上端面设置凸键8-1,上阀体1下端面的内腔壁设置与前者吻合的键槽1-1,互相配合限位,除限制其不能与上阀体1相对转动,却能使之在调温时保持一定范围的轴向滑动,由于恒温性能的要求,SMA的高度等几何尺寸不能太小,而且在原混合陶瓷阀芯的尺寸限制下,为实现上述目的,将阀体分成上阀体1与下阀体2两部分,靠它们之间的花键状结构互相嵌合固定一起,这样从工艺上在上阀体1下端外侧面设置密封圈比较容易,而使上阀体1与拨套6之间得以密封,不会因拨套6穿过阀体2顶面与转套12的联动而渗漏。另外,调温螺杆10在调温螺套11的驱动下,沿轴心上下移动(其与上阀体设有防扭转的传统结构),以驱动调温滑套的上下移动而调温。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二

方案基本同方案一,仅将感温器改为传统石蜡介质的感温器7b,并加上复位弹簧13,根据石蜡介质感温器的要求,调温滑套8与感温器7b通过螺纹连接牢牢固定一起,其调温滑套8外圆周上端面和上阀体1下端内腔壁如方案一设置防扭转的凸键8-1与键槽1-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三

该方案的感温器仍为传统石蜡介质的感温器7b,加上复位弹簧13,上阀体1与下阀体 2成为一体的如图6中的阀体K,为防止泄露,在拨套6之上面阀体K之内设置一盖板套 14,此盖板套14与阀体1通过密封圈密封,盖板套14下端面与拨套6贴合,并通过设置拨爪与槽口互相嵌合定位,以使盖板套14与拨套6在转套12的转动力矩下同步转动,盖板套14与转套12的连接是由盖板套14上端面设置凸爪穿出阀体K台阶处顶面的狭长弧形槽孔插入转套12下端面上的定位槽口,为防止漏水和防止调温滑套8扭转,在调温滑套 8之上再设置一防扭套15,固定安装于感温器7b上,且密封之,在防扭套15上端面外圆周设置防扭套凸键15-1,同样,与阀体1内腔壁设置的键槽1-1吻合限位。

本实用新型对原有的立式双控恒温阀进行了改进,在充分利用原有混合陶瓷阀芯的主要几何尺寸下,尽量保持恒温阀的基本性能,并保证冷热水的前置式同步开关和流量调节,省去冷热水进水口的止回阀,减少存水,防冻,降低恒温阀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平面剖视图

附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A-A局部剖视图

附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A-A局部剖视放大图

附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平面剖视图

附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平面剖视图

1.上阀体 1-1.键槽 2.下阀体 3.底座 4.定瓷片 5.动瓷片 6.拨套 7.感温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简称SMA7a)或腊介质感温器(简称感温器7b)] 8.调温滑套 8-1.凸键 9..偏置弹簧及附件(简称偏置弹簧) 10.调温螺杆 11.调温螺套 12.转套 13.复位弹簧 14.盖板套 15.防扭套 15-1.防扭套凸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从图中可看出其感温器采用的是SMA,因为SMA本身具备热敏特性(与传统石蜡介质的感温器相似的热涨冷缩特性),同时它又具有弹簧的力学特性,所以在此省去了复位弹簧,图2是其平面剖视图,图3是局部左视图,图4则是图3的放大图。为简化起见本实施例图中的偏置弹簧省略了附件(为已有技术)。

本实施例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底座3、温度调控组件、流量调控组件,所述温度调控组件由调温螺套11、调温螺杆10、偏置弹簧9、调节滑套8、SMA7a及密封圈组成,流量调控组件包括底座3、定瓷片4、动瓷片5、拨套6、转套12及密封圈组成,转套12 套装于阀体1外圆周,并被轴向限位,除转套12外,皆依次迭装于下阀体2内腔,这些迭装的流量调控组件都分别设置了上下贯通且重合的冷、热水进水孔,并与外界密封,同时在其中心部位形成一定的圆形空间,与上阀体1内腔自上而下共同容纳上述温度调控组件以及做为混合水通道和出口,调温螺套11上的手柄连接头则伸出上阀体之外,通过旋转调温螺套11,带动调温螺杆10沿轴心上下移动,转动拨套6带动与之联动的动瓷片5,可以全连通或全覆盖被限位于底盘上的定瓷片,亦即开关冷、热水进水和调节冷热水进水流量,拨套6上端面设有定位爪从下阀体顶面的狭长弧形槽孔中穿出,插入转套12下端面的与之相吻合的定位槽孔中,拨套6转动角度的大小则受控于阀体1上的狭长弧形槽孔,该弧形槽孔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对拨套6的限位以能全开启或关闭冷、热水进水为准。

上阀体1和下阀体2呈套筒状,上下套装,并通过两者花键状结构互相嵌合限位固定于一起,下阀体2下端与底座3通过卡勾、卡勾孔互相嵌合限位于一起,SMA7下抵底座,偏置弹簧9上抵调温螺杆10,被夹持其中的调温滑套8的上端面外圆周处设置凸键8-1,上阀体1下端面的内腔壁设置与前者吻合的键槽1-1,互相配合限位,其配合间隙使调温滑套8不能与上阀体1相对转动,而能使之在调温时保持一定范围的轴向滑动,流量调控组件中除转套12外,则都依次迭装于下阀体2内腔,调温滑套8其外圆周上端面与上阀体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下端面与拨套6内圆环端面形成一进水间隙分别为冷、热水进水口,此冷、热进水口又分别与流量调控组件的冷、热水进水通道连通,其上下的轴向移动则使冷、热水进水比例有所变化,以实现温度调节,该调温滑套8的冷、热进水口设置在SMA7 顶端之前,使之进入SMA7的已经是混合水了。为防止水从上阀体1与下阀体2的结合部位、拨套6和转套12之间的连接处渗漏,在上阀体1的下端面外侧与拨套6之间的相对转动的配合面之间设置了密封圈。在调温螺套和调温螺杆的驱动下,调温滑套8的上下轴向移动则使冷、热水进水比例有所变化,以实现温度调节以及恒温功能。

调温滑套8与上阀体1之间的防扭转结构可见图4中的调温滑套8的凸键8-1和上阀体1的键槽1-1(图4是图2显示该防扭转结构部位的A-A局部剖视图的放大图,图2中设置了以直径对称的一对此种结构)。虽然,由于SMA7a和偏置弹簧9的弹力的夹持,增加了调温滑套8的扭转力矩,但终究小于转套6在左右转动时对直径较大的调温滑套8的扭矩,这会造成温度调节组件之间以及它们与底座间、调温螺杆间的摩擦损害,影响使用寿命,如参考文献CN206093050U所述,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消除此一摩擦,当然在本文中所采取的防扭转结构并非唯一的,例如在两个接触面上分别打小孔,然后插入不锈钢小柱也可,摩擦力更小,总之诸多方法,就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

如附图5所示,在上例基础上,将SMA7a改换成腊介质的感温器7b,并加上复位弹簧13,调温滑套8与感温器7b通过螺纹连接须牢牢固定一起,其调温滑套8外圆周上端面和上阀体1下端面内腔壁接触处如方案一同样设置凸键8-1与键槽1-1的防扭转结构。当然此设置也可以反过来,如将凸键设置于上阀体1,而在调温滑套8上设置键槽,两者配合,作用是一样的,可根据实际尺寸及工艺选择使用哪种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三

如附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方案的感温器仍为传统石蜡介质的感温器 7b,加上复位弹簧13,上阀体1与下阀体2成为一体的台阶状的阀体K,在拨套6之上阀体之内设置一盖板套14,此盖板套14与阀体K通过密封圈密封,盖板14下端面与拨套6 贴合,并通过设置拨爪与槽口互相嵌合定位,以使盖板套14与拨套6在转套12的转动力矩下同步转动,盖板套14与转套12的连接是由盖板套14上端面设置凸爪穿出阀体台阶处顶面的狭长弧形槽孔插入转套12下端面的定位槽口实现,在调温滑套8之上再设置一防扭套15,同样固定安装于感温器7b上,其外圆周与盖板套14内腔滑动配合,并设置密封圈防漏水,在防扭套15外圆周上端面设置防扭套凸键15-1,在阀体台阶处的内腔壁设置键槽1-1,与之吻合限位,相互之间无相对转动,但可以保持恒温时的轴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对已有的立式双开关恒温阀进行了改进,在充分保持原有混合陶瓷阀芯的主要几何尺寸下,尽量保持恒温阀的基本恒温性能,更好的发挥其双开关前置、防冻和降低恒温阀成本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