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4889发布日期:2018-06-12 23:1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三通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蝶阀,特别涉及一种三通蝶阀。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三通阀为了控制三通阀中流体的流通需要设置两个阀门,而两个阀门的开启或者关闭具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十分不方便。

公告号为CN10176686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两位三通阀,包括阀体,具有阀腔,阀体的侧壁上设有可与阀腔连通的出口气;阀芯,从一端伸入阀腔内且可阀体的轴向移动,阀芯的凸出于阀体外的部分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孔,排气孔可通过阀芯内的连接通道与阀腔连通;堵头,从另一端伸入阀腔内,堵头上开设有可与阀腔连通的进气口,其中,在堵头与阀芯之间设置有单向阀密封垫,以选择性地使进气口与出气口连通或使出气口与排气孔连通。上述两位三通阀并没有使用两个蝶阀,因此也并没有让两个蝶阀联动的功能,因此效率较低,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通蝶阀,其具有让两个蝶阀联动进而提高使用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三通蝶阀,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管道和关于第一管道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转动连接有用于活动封闭第一管道的第一阀瓣,所述第二管道转动连接有用于活动封闭第二管道的第二阀瓣,所述第一阀瓣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铰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铰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与第二阀瓣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第一阀瓣绕着自身的轴心线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连接部转动,连接部的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杆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阀瓣的转动。因此可以通过转动第一转动杆来实现第一阀瓣和第二阀瓣的联动作用,起到同时操作两个阀门的目的进而提高操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阀瓣处于第一管道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套接有转动把手,当转动把手转动后,转动块带动第一阀瓣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地转动第一阀瓣,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旋转转动把手带动转动块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阀瓣转动,从而方便地实现第一阀瓣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管道固定连接有套接在第一阀瓣外周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齿条,所述卡位板沿着第一阀瓣轴心线方向转动,所述卡位板一体连接有用于卡在相邻齿条内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需要转动第一阀瓣的时候,将限位块卡入两个齿条,处于限位块两侧的齿条将会限制限位块的转动进而限制卡位板的转动。而卡位板不转动后,转动把手也将不会转动,因此,当不需要转动把手转动时,让限位块卡入两个相邻的齿条内进而限制转动把手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块朝向固定环一侧的面积小于限位块另一侧的面积,两个所述齿条构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底面积小于限位槽的开口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朝向固定环的一侧具有导向作用,能够让限位块更方便地卡入齿条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把手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位板,所述弹簧挤压卡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簧的作用卡位板将会朝固定环的方向转动,当卡位块处于限位槽内时,卡位块受到弹簧的作用很难与限位槽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转动杆铰接的第一调节块和与第二转动杆铰接的第二调节块,所述第一调节块穿设有贯穿第一转动杆的第一铆钉,所述第二调节块穿设有贯穿第二转动杆的第二铆钉,所述第一铆钉的另一端套接有限制第一铆钉与第一调节块分离的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二铆钉的另一端套接有限制第二铆钉与第二调节块分离的第二限位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铆钉穿过第一调节块和第一转动杆,随后将第一限位环固定套在第一铆钉上,起到了限制第一铆钉与第一转动杆分离的目的,将第二铆钉穿过第二调节块和第二转动杆,随后将第二限位环固定套在第二铆钉上,起到了限制第二铆钉与第二转动杆分离的目的,因此轻松地将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取出实现拆卸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块与第二调节块之间螺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分别螺纹连接有与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对应的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第一调节块绕着连接杆的轴心线转动至预定的位置,通过螺母来限制第一调节块的继续转动,随后继续安装第一调节块,按同样的方法安装第二调节块,而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用来调节连接部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分别设置有贯穿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能够在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中转动,而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槽壁可以限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转动,从而能够限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转动幅度,进而可以设置为第一转动杆与第一容纳槽挤压的时候为第一阀瓣封闭第一管道的时候,避免第一阀瓣转动过大而无法实现封闭第一管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有卡箍,所述卡箍连接有延伸部,所述第二阀瓣处于延伸部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道和延伸部通过卡箍来连接,当第二阀瓣无法处于第二管道内时,可以利用延伸部实现第二管道的延伸进而让第二阀瓣还拥有封闭第二管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部一体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设置有多个贯穿固定柱的插孔,所述第二阀瓣包括处于固定柱内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设置有贯穿转动柱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阀瓣转动至需要的位置时,可以将销依次穿过插孔、插槽和插孔进而限制第二阀瓣的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拆卸结构,能够方便进行运输和清理,可自由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组装。

2、由于第二阀瓣的位置可以转移,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第二阀瓣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中转动把手、连接部、固定柱和转动柱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第二调节块、第二转动杆、第二阀瓣、固定柱和转动柱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管道;2、第二管道;3、第一阀瓣;4、第二阀瓣;5、第一转动杆;6、第二转动杆;7、连接部;8、转动块;9、转动把手;10、固定环;11、齿条;12、卡位板;13、限位块;14、限位槽;15、弹簧;16、第一调节块;17、第二调节块;18、第一铆钉;19、第二铆钉;20、第一限位环;21、第二限位环;22、连接杆;23、螺母;24、第一容纳槽;25、第二容纳槽;26、延伸部;27、第一环形槽;28、第二环形槽;29、插槽;30、插孔;31、安装部;32、卡箍;33、固定轴;34、固定柱;35、握持槽;36、转动柱;37、限位孔;38、阻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三通蝶阀,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三通管,三通管包括第一管道1和关于第一管道1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管道2。第一管道1和两个第二管道2均相互连通。第一管道1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部31,安装部31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阀瓣3,第一阀瓣3包括贯穿安装部31并且处于安装部3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8。转动块8设置为多边形。转动块8套接有恰好容纳转动块8的转动把手9,转动块8与转动把手9的卡接效果让转动把手9与转动块8不发生相对转动。旋转转动把手9带动转动块8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阀瓣3的转动从而实现活动关闭或开启第一管道1。

如图1和图2所示,转动把手9一体连接有轴心线与转动把手9长度方向重合的第一转动杆5,第一转动杆5远离转动把手9的一端铰接有第一调节块16;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杆5和第一调节块16的铰接方式为:第一调节块16穿设有贯穿第一转动杆5的第一铆钉18,第一铆钉18的另一端设置有环绕第一铆钉18周向的第一环形槽27,第一铆钉18套接有处于第一环形槽27内的第一限位环20,第一限位环20限制第一铆钉18与第一调节块16分离。当人们需要将第一调节块16和第一转动杆5分离时,将第一限位环20从第一环形槽27中取出,随后便能沿着第一铆钉18的轴心取出第一铆钉18从而让第一调节块16和第一转动杆5分离。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调节块16螺纹连接有与第一调节块16轴心线重合的连接杆22,连接杆22靠近第一调节块1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23。当第一调节块16转动至螺母23处时,螺母23将会限制第一调节块16的继续转动。

连接杆22远离第一调节块1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块17,第二调节块17铰接有第二转动杆6。连接杆22靠近第二调节块17的部分螺纹连接有螺母23。当第二调节块17转动至螺母23处时,螺母23将会限制第二调节块17的继续转动。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调节块17和第二转动杆6的铰接方式为:第二调节块17穿设有贯穿第二转动杆6的第二铆钉19,第二铆钉19的另一端设置有环绕第二铆钉19周向的第二环形槽28,第二铆钉19套接有处于第二环形槽28内的第二限位环21,第二限位环21限制第二铆钉19与第二调节块17分离。当人们需要将第二调节块17和第二转动杆6分离时,将第二限位环21从第二环形槽28中取出,随后便能沿着第二铆钉19的轴心取出第二铆钉19从而让第二调节块17和第二转动杆6分离。

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杆22、第一调节块16和第二调节块17构成连接部7。因此预先放置好螺母23的位置将起到对第一调节块16和第二调节块17定位的目的,另外第一调节块16和第二调节块17的螺纹转动可以调节连接部7的长度。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二转动杆6固定连接有与第二转动杆6垂直的转动柱36。转动柱36远离第二转动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阀瓣4。第二管道2连接有卡箍32,卡箍32连接有延伸部26。第二阀瓣4处于延伸部26内。第二阀瓣4贯穿延伸部26且部分处于延伸部26内,第二阀瓣4绕着自身的轴心线转动能够活动控制第二管道2的启闭。因此转动把手9旋转后带动第一转动杆5的转动进而带动连接部7的转动,连接部7将带动第二转动杆6的转动进而实现联动的目的。转动把手9的转动和第二转动杆6的转动能够分别带动第一阀瓣3和第二阀瓣4的转动从而同时起到控制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内流体的流动。由于第一阀瓣3和转动把手9为卡接,当转动把手9以不同的位置与转动块8卡接时,第一阀瓣3和转动把手9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因此第一阀瓣3和第二阀瓣4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可以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安装,例如可以设置成第一阀瓣3关闭第一管道1时,第二阀瓣4也封闭第一管道1,或者第一阀瓣3开启第一管道1时,第二阀瓣4关闭第二管道2或者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部分开启状态。

如图2和图4所示,另外可以设置为第一转动杆5的长度大于第二转动杆6的长度,因此第一转动杆5的转动角度会大于第二转动杆6的转动角度,进而可以实现旋转转动把手9而大幅度转动第二阀瓣4的目的。同样也可以设置为第一转动杆5的长度等于第二转动杆6的长度,这种情况:第一转动杆5与连接部7的连接处、第二转动杆6与连接部7的连接处,第一阀瓣3与第一转动杆5的连接处、第二阀瓣4和第二转动杆6的连接处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可以方便转动,第一阀瓣3和第二阀瓣4的转动角度将保持一致,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2和图4所示,由于第一转动杆5与连接部7处于铰接状态,因此,连接部7可以绕着第一阀瓣3转动进而将延伸部26转移至另一个第二管道2的开口处,再通过卡箍32连接,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二阀瓣4的位置。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当转动把手9转动至需要的位置时,需要限制转动把手9的转动,因此第一管道1固定连接有套接在第一阀瓣3外周的固定环10,固定环10外周设置有多个齿条11。多个齿条11沿着固定环10的周向等距离分布。转动把手9内固定连接固定轴33,固定轴33套接有卡位板12,卡位板12只能沿着远离或靠近转动把手9的方向转动。卡位板12转动的过程中转动板的长度方向与转动把手9的长度方向一直处于同一平面。卡位板12一体连接有限位块13。随着卡位板12朝第二管道2的方向转动后,限位块13能够处于两个齿条11之间,两个齿条11构成的限位槽14将会限制限位块13沿着固定环10的圆周转动进而限制转动把手9的转动。固定环10还一体连接有阻挡块38,当限位块13转动至与阻挡块38产生挤压后,限位块13将无法继续转动,从而起到限制转动把手9转动角度的作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限制转动把手9的作用,当限位块13处于限位槽14内时,转动把手9和卡位板12分别设置有同轴且同时贯穿转动把手9和卡位板12的限位孔37,当销同时处于两个限位孔37内时,转动把手9和卡位板12将会无法相对转动进而限制卡位板12的移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让限位块13更容易地卡入限位槽14内,限位块13朝向固定环10一侧的面积小于限位块13另一侧的面积,限位槽14的槽底面积小于限位槽14的开口面积。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转动把手9朝向卡位板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5,弹簧15的另一端与卡位板12连接,因此卡位板12受到弹簧15的作用时,卡位板12将会朝第二管道2中转动进而比较稳定地卡在限位槽14内。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人们转动卡位板12,卡位板12远离转动把手9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握持槽35。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调节块16设置有容纳第一转动杆5的第一容纳槽24,第二调节块17设置有容纳第二转动杆6的第二容纳槽25。当第一转动杆5绕着第一调节块16和第一转动杆5的连接处转动后,第一转动杆5会与第一容纳槽24的槽壁产生挤压,进而让第一容纳槽24的槽壁起到限制第一转动杆5继续转动的目的。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避免第二阀瓣4在流体冲击下的转动,延伸部26包括与第二管道2固定连接的固定柱34。固定柱34设置有多个贯穿固定柱34的插孔30。第二阀瓣4固定连接有处于固定柱34内的转动柱36。转动柱36设置有贯穿转动柱36的插槽29。可以将销依次穿过插孔30、插槽29、插孔30实现固定柱34和转动柱36的固定连接从而让第二阀瓣4与第二管道2固定连接。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