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通阀及其导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319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通阀及其导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四通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通阀及其导阀。



背景技术:

四通阀通常设于压缩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外热交换器等部件构成的冷媒回路中,其可以包括主阀、导阀及线圈等。在工作时,通过线圈的电磁力作用,可使得导阀动作,进而带动主阀动作,以改变流体流通通道,使冷媒回路切换方向,从而进行制冷制热的切换。

请参考图1-2,图1为一种常见四通阀的导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芯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四通阀的导阀01包括筒体011,筒体011设有阀座012及能够沿筒体011轴向滑动的芯铁013;阀座012上设有与主阀相应腔室相连通的e管、s管和c管,芯铁013还连接有拖动架组件014,且芯铁013在筒体011内的滑动能够带动拖动架组件014同步滑动,以切换s管与e管、c管的连通状态;筒体011的一端设有封头015,封头015与芯铁013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016,且所述复位弹簧016处于压缩状态。

当线圈不通电时,在复位弹簧016的作用下,芯铁013可带动拖动架组件014朝向阀座012移动(左移),直至芯铁013的端部与阀座012相抵,此时,s管与e管相连通,c管与导阀01内腔相连通;而当线圈通电时,芯铁013所受到的电磁力能够克服复位弹簧016的弹性力,芯铁013可以朝向封头015移动(右移),直至与封头015相抵,此时,s管和c管相连通,e管与导阀01内腔相连通。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芯铁013的朝向阀座012的一端设有内环板013b,且内环板013b的前端具有弯曲部,以便与拖动架组件014相铆接;而阀座012的厚度较大,当芯铁013朝向阀座012移动时,上述弯曲部会与阀座012相抵。如此,一方面,有可能会破坏内环板013b与拖动架组件014之间的铆接结构,另一方面,由于该弯曲部的存在,还会导致芯铁013的定位不可靠。

为此,该内环板013b的外圈还可以设有外环板013c,且外环板013c突出于内环板013b,当芯铁013朝向阀座012移动时,外环板013c可以与阀座012相抵,以定位芯铁013。

在生产时,可直接在芯铁013朝向阀座012的一端车加工形成环槽013a,该环槽013a的外侧壁即为前述的外环板013c,而内侧壁则为内环板013b。

但是,由于上述环槽013尺寸较小,其内部容易残留铁屑杂质,冲洗过程难以清除干净,即便通过人工清扫也难以保证百分百地去除干净。在空调系统运行时,受高压冲击、振动等影响,残留于环槽013a内部的铁屑又容易脱落,并聚集在筒体011的内壁上,这就有可能导致芯铁013的滑动受阻,导致芯铁013动作性能下降,并最终影响空调系统的可靠运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四通阀的导阀,以较大程度地保证芯铁滑动顺畅、定位可靠,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通阀及其导阀,其中,该导阀的芯铁滑动顺畅、且定位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通阀的导阀,包括筒体和设于筒体内部的阀座、芯铁,所述芯铁连接有拖动架组件,所述芯铁能够在所述筒体内滑动,并带动所述拖动架组件同步滑动;所述芯铁朝向所述阀座的一端,其端面具有内环板和外环面,所述外环面环绕所述内环板设置;所述筒体的内壁具有突出部,所述芯铁滑动至其外环面与所述突出部处于抵接状态时停止滑动,且此时所述内环板与所述阀座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阀的导阀,其芯铁朝向阀座的一端不具有现有技术中的环槽结构,可有效避免铁屑残留而导致的滑动不畅现象,空调系统的运行更为可靠;同时,还能够降低芯铁的加工难度,且由于无需人工清扫铁屑,还能够简化芯铁的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该导阀的筒体内部还设有突出部,当芯铁滑动至其外环面与该突出部相抵接时,即可实现流路切换,而此时,内环板与阀座之间仍然具有间隙,有利于保证芯铁的可靠定位。

可选地,所述突出部由所述筒体的周壁内凹形成。

可选地,所述突出部为环形突出部。

可选地,所述突出部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突出部绕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突出部为设于所述筒体内壁的凸块。

可选地,所述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凸块绕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四通阀,包括主阀和导阀,所述导阀为上述的四通阀的导阀。

由于上述的四通阀的导阀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导阀的四通阀亦当具备相类似的结构,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常见四通阀的导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芯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阀的导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芯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导阀、011筒体、012阀座、013芯铁、014拖动架组件、015封头、016复位弹簧。

图3-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筒体、11突出部、2阀座、3芯铁、31内环板、32外环面、4拖动架组件、41拖动架、42滑碗、43簧片、5封头、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四通阀的导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芯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通阀的导阀,包括筒体1和设于筒体1内部的阀座2、芯铁3,阀座2设有能够与四通阀的主阀相连通的e管、s管和c管,芯铁3连接有拖动架组件4,芯铁3能够在筒体1内沿轴向滑动,并带动拖动架组件4同步滑动,以切换s管与e管、c管的连通状态;上述筒体1的一端可以设有封头5,封头5与芯铁3之间可以设有复位弹簧6。

该拖动架组件4可以包括拖动架41、滑碗42及簧片43,拖动架41的一端连接于芯铁3,另一端置于所述阀座2的上方,且该端设有安装孔,滑碗42嵌装于该安装孔内,簧片43能够压紧滑碗42的顶部,以使得滑碗42的下端紧贴于阀座2的上端面。

滑碗42朝向所述阀座2的一面设有凹腔,该凹腔能够同时连通s管与e管或者s管与c管,以实现四通阀的流路切换。

具体地,当四通阀的电磁线圈不通电时,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芯铁3可以带动拖动架组件4滑动至左端极限位置(以下称之为第一位置),此时,该凹腔可以连通s管与e管,c管可以与导阀内腔相连通,空调系统通常处于制冷运行状态;而当四通阀的电磁线圈通电时,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能够克服复位弹簧6,以推动芯铁3滑动至右端极限位置(以下称之为第一位置),即与封头5相抵,此时,该凹腔可以连通s管与c管,e管可以与导阀内腔相连通,空调系统通常处于制热运行状态。

上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区分芯铁3的两种滑动位置,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区别,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阀,芯铁3朝向阀座2的一端,其端面上仅具有内环板31和外环面32,也就是说,不存在环槽结构,也就可以避免因加工环槽而导致的铁屑残留、芯铁3滑动不畅的现象,空调系统的运行更为可靠;同时,还能够降低芯铁3的加工难度,且由于没有铁屑残留,也就无需设置专门的人员对铁屑进行清扫,还能够简化芯铁3的生产工艺流程,并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上述外环面32可以环绕内环板31设置,筒体1的内壁具有突出部11,当芯铁3滑动至第一位置时,芯铁3通过外环面32与突出部11相抵,且此时,内环板31与阀座2之间仍具有间隙,有利于保障芯铁3的可靠定位。

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上述间隙的具体大小,其可以较大,也可以无限小,只要该间隙存在,能够使得外环面32与突出部11相抵以实现芯铁3在第一位置的定位即可。

此外,由于无需阀座2对芯铁3进行定位,实际上,还能够避免芯铁3对阀座2的撞击,以有效保障阀座2与筒体1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上述外环面32应当为平面,以尽可能地避免存在凹槽或凹坑等容易积存铁屑的结构,同时,也可更好地与突出部11相抵,实现芯铁3的可靠定位。

上述突出部11可以由筒体1的周壁内凹形成,其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当为一个时,该突出部11可以为环形突出部,并环绕筒体1的周向设置,当芯铁3滑动至第一位置时,该突出部11可以与外环面32周向各个位置相抵接,以对芯铁3形成更为可靠的定位;当然,该突出部11也可以为弧形或块状的突出部,进而可与芯铁3外环面32的某一处位置相抵,也能够实现芯铁3的定位。

当该突出部11为弧形或块状的突出部时,其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并环绕筒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以便与外环面32的周向不同位置相抵,从而更为有效地对芯铁3进行定位。

该突出部11也可以为设于筒体1内壁的凸块,该凸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时,各凸块可以绕筒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同样可以对外环面32的周向不同位置相抵接,以保证芯铁3的可靠定位。上述凸块可以通过焊接、粘结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于筒体1的内壁。

比较而言,由筒体1周壁内凹形成的突出部11,其生产过程更为容易,直接采用滚压加工的方式即可形成,生产效率更高,更便于批量生产。

上述各种形成方式所获得的突出部11,其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半圆形、矩形、直线与半圆形的组合图形(如图3所示)或者其他形状,而无论采用何种形状,只要保证能够对芯铁3进行可靠定位即可。

需要说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突出部11的结构及安装位置的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描述,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阀实施范围的限定,在满足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突出部1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四通阀,包括主阀和导阀,该导阀即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四通阀的导阀。

由于上述的导阀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导阀的四通阀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