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819发布日期:2018-12-21 20:34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



背景技术:

弹簧阻尼隔振器是由弹簧和附加阻尼结构并联或串联设计组成。这种设计方法可以通过改变附加阻尼的结构和阻尼剂的粘度来调整阻尼比的大小,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机床设备的隔振减振要求。

近年来,弹簧阻尼隔振器在机床设备、电力、建筑、轨道等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客户对产品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能快速、安全、稳定、高效地完成安装调试调平及设备维护,成为新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解决以上问题中的一种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在弹簧阻尼隔振器结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组可调节装置,来实现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对设备的自调平。

其中,所述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包括上底板、下底板和设置在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的承重装置;

所述承重装置包括有N组减震装置和M组阻尼装置,其中,N大于等于M,M和N为大于0的正整数;

所述上底板几何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承重装置还包括可调节装置,所述可调节装置的下端与所述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承重装置的上端可调节的穿过所述通孔。

其中,所述可调节装置的上端可调整范围为为0-65mm。

其中,所述上底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上底板尺寸、形状相同的上防滑板,所述下底板上还设置下防滑板。

其中,所述可调节装置的上端伸出所述上防滑板的部分的长度范围为5-35mm。

其中,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形状相同,所述N组减震装置均匀设置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四周,所述M组阻尼装置与所述N组减震装置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为四边形结构,所述N为4,包括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第三减震装置和第四减震装置,所述M为3,包括第一阻尼装置、第二阻尼装置和第三阻尼装置。

其中,4组所述减震装置均匀设置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四个角上,呈矩形分布;

所述第一阻尼装置到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的第一中心的距离与到所述第二减震装置的第二中心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阻尼装置到所述第二减震装置的第二中心的距离与到所述第三减震装置的第三中心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三阻尼装置到所述第三减震装置的第三中心的距离与到所述第四减震装置的第四中心的距离相等,3组所述阻尼装置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其中,所述N组减震装置中任一个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密封套、阻尼筒和摩擦筒,所述M组阻尼装置中任一个包括弹簧和弹簧定位管,所述弹簧定位管设置于所述弹簧内部。

其中,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尺寸相同,均为300×300的矩形板。

其中,所述上防滑板以及所述下防滑板材料为丁晴橡胶。

本实用新型在弹簧阻尼隔振器结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组可调节装置,实现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对设备的自调平,能够提高安装调试效率,提高安全系数,降低调试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并且重新设计的隔震器,其承重装置分布均匀,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好,可以承载较大载荷的重量。

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的俯视图;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平面图;

图4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增加一组可调节装置,实现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对设备的自调平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该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可调式弹簧阻尼隔振器可以包括上底板1、下底板2和设置在上底板1和下底板2之间的承重装置。

并且承重装置可以包括N组减震装置31和M组阻尼装置32,其中,N大于等于M,M和N为大于0的正整数。

根据实际调整的需要,需要在上底板1的几何中心设置通孔11,承重装置还可以包括可调节装置33,可调节装置33的下端与下底板固定连接,承重装置的上端可调节的穿过通孔11,一般可以选择可调节装置为千金顶。

为了保证调整的范围,可以规定可调节装置33的上端可调整范围为为0-65mm,当然,调整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调节装置的调整范围为5-35mm。

根据隔振器的防滑需求,可以在上底板1上设置与上底板尺寸、形状相同的上防滑板41,因为尺寸,形状相同,上防滑板41同样包含通孔11,下底板2上还设置下防滑板42,上防滑板41、下防滑板42的宽度可以相同,都为10-15mm,当然,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防滑板41范围为10-15mm,下防滑板42的范围为10-25mm,这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由于在上底板1上设置上防滑板41,可调节装置33的上端伸出上防滑板的部分需要保证伸出部分长度范围在5-35mm之间。

为了保证隔振器能够均匀的分担载荷,一般将上底板1和下底板2设置成相同的形状、尺寸,N组减震装置31均匀设置在上底板1和下底板2的四周,M组阻尼装置32与N组减震装置31间隔设置。

具体的,可以参照如图2所示,上底板1和下底板2为四边形结构,N为4,包括第一减震装置311、第二减震装置312、第三减震装置313和第四减震装置314,M为3,包括第一阻尼装置321、第二阻尼装置322和第三阻尼装置323,进一步,可以将4组减震装置31均匀设置在上底板1和下底板2的四个角上,呈矩形分布;

第一阻尼装置321到第一减震装置311的第一中心10的距离与到第二减震装置312的第二中心20的距离相等,第二阻尼装置322到第二减震装置312的第二中心20的距离与到第三减震装置313的第三中心30的距离相等,第三阻尼装置323到第三减震装置313的第三中心30的距离与到第四减震装置314的第四中心40的距离相等,3组阻尼装置31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并且,如图3,图4,N组减震装置31中任一个可以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密封套315、阻尼筒316和摩擦筒317,在摩擦筒317的底部可以通过设置阻尼液,通过设置不同阻尼液的粘度来调整阻尼比的大小,M组阻尼装置32中任一个可以包括弹簧34和弹簧定位管35,弹簧定位管35设置于弹簧34内部。

按照一般使用习惯,可以将上底板1和下底板2设置成300×300的矩形板。

对于防滑板的材料,一般上防滑板41以及下防滑板42材料为丁晴橡。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在隔振器中增加一组可调节设备,实现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对设备的自调平,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提高安装调试效率,提高装置的安全系数,降低调试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并且重新设计的弹簧载荷以及减振装置分别更加合理。系统的稳定性更好,其承载强度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