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紧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0145发布日期:2018-06-30 04:44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紧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线路板上的锁紧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行业中,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小型螺丝和相匹配的螺母对较薄的板材进行锁紧。比如线路板,其上布置有许多的电子元器件,在将线路板锁紧到其他部件上时,在线路板上预先开设有螺孔中插入螺丝,然后在另一端配上螺母,螺丝穿过螺母,然后通过工具将螺丝锁紧。整体安装比较费时,需要借助其他工具进行安装。这类螺丝的体积都相对较小,操作起来也不是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锁紧卡扣装置,操作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更加稳固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包括插杆和卡套,所述插杆下端设有球形端部,该球形端部的最大宽度大于插杆的最大宽度,卡套具有轴向通孔,卡套内设有卡簧,插杆从卡套的轴向通孔中插入后球形端部卡装在卡套内,并且卡套内的卡簧顶紧着插杆。

所述卡套包括具有安装腔的底壳,卡簧固定装在底壳的安装腔中,并且该卡簧具有沿径向伸向轴向通孔的弯折部。

所述底壳内设有轴向通孔的延伸筒壁,该延伸筒壁上设有槽口,卡簧的弯折部穿过该延伸筒壁的槽口裸露在轴向通孔中。

所述卡簧具有两个弯折部,延伸筒壁上对称设有两个槽口,该两个弯折部分别从两个槽口中伸入到轴向通孔中呈对称分布。

所述卡簧以焊接铆压方式与底壳安装连接。

所述延伸筒壁与底壳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插杆上端一体成型有压帽。

所述插杆与球形端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线路板的装配,操作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更加稳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描述中提及的“上”、“下”、“上端”、“下端”等表示方位的用语,均是以图纸所公开的为参考,并非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定。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包括插杆2和卡套3,所述插杆2下端设有球形端部5,该球形端部5与插杆2为一体成型结构,该球形端部5的最大宽度大于插杆的最大宽度,卡套3具有轴向通孔32,卡套3内设有卡簧4,插杆2从卡套3的轴向通孔32中插入后球形端部5卡装在卡套3内,并且卡套内的卡簧顶紧着插杆。整个插杆外表面不需要设置螺纹。插杆2的球形端部5插入卡套3时,先顶开卡簧4,然后使得整个球形端部都卡装入卡套内,此时卡簧再回弹卡住插杆,使得卡套被球形端部卡住不会往下落。

所述卡套3包括具有安装腔33的底壳31,卡簧4固定装在底壳31的安装腔33中,并且该卡簧4具有沿径向伸向轴向通孔32的弯折部41。底壳31内设有轴向通孔的延伸筒壁34,该延伸筒壁34上设有槽口,卡簧4的弯折部41穿过该延伸筒壁34的槽口裸露在轴向通孔中。卡簧具有两个弯折部,延伸筒壁上对称设有两个槽口,该两个弯折部分别从两个槽口中伸入到轴向通孔中呈对称分布。卡簧以焊接铆压方式与底壳安装连接。延伸筒壁与底壳为一体成型结构。利用卡簧的两个弯折部对插杆进行抵顶卡紧,从而实现快速的卡紧,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进行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卡簧可能具有多处折弯部分,确保具有足够的回复弹力,在此并无对卡簧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

所述插杆2上端一体成型有压帽1,通过该压帽压紧装配件,实现插杆的稳固安装。

另外,所述插杆2下端设为便于插装的球面端,该球面端具有锥形趋势,可以更好使插杆插入孔中。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线路板的快速卡紧。当然,对于其他相似的板材,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快速卡紧,在使用用途方面并无特别限定。下面以线路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在运输或者携带时,插杆与卡套可以装配在一起,也可以公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线路板上预设有通孔,将线路板摆放好位置后,使插杆与卡套分开,将插杆的球形端部插入线路板的通孔中,然后从线路板的另一表面将卡套卡入插杆,球形端部在插入卡套内时对卡簧的弯折部形成挤压顶开作用力,当球形端部完全卡装在卡套内后,卡簧的弯折部再回弹卡住顶紧插杆,此时卡套被球形端部卡住不会往下落,从而实现卡套与插杆的固紧,实现对线路板的快速装配。减少传统的螺丝旋转锁紧操作,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