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温导风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1454发布日期:2019-01-18 23:3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温导风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降温导风罩。



背景技术:

在中轴系列发动机上,变速箱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件,由于变速箱内部控制机构精密,配合间隙小,在工作的过程中,变速箱的齿轮温度较高,长时间高温运行会加大各摩擦片和部件的磨损,使动力传递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变速箱齿轮采取降温措施。

然而,关于发动机机上的变速箱在降温时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首先,现有的变速箱无导风罩结构设计,变速箱被前面的发动机挡住,使得变速箱无法从正面吹风冷却。

其次,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措施有在变速箱上降温采用油进行循环冷却,这类方式的降温效果有限,在炎热的夏季不能达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中国专利文献cn201120140733.7,申请日20110506,专利名称为:联合整地机变速箱润滑油循环冷却系统,公开了联合整地机变速箱润滑油循环冷却系统属于农业机械;在机架总成上配装灭茬主变速箱、旋耕主变速箱和灭茬侧变速箱、旋耕侧变速箱,在灭茬主变速箱和旋耕主变速箱上分别固装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带有第一过滤器的第一连接油管将第一油泵与灭茬主变速箱连通,灭茬变速箱润滑油散热输出管和回送管将第一油泵、灭茬侧变速箱、灭茬主变速箱连通构成灭茬变速箱润滑油循环冷却系统;带有第二过滤器的第二连接油管将第二油泵与旋耕主变速箱连通,旋耕变速箱润滑油散热输出管和回送管将第二油泵、旋耕侧变速箱、旋耕主变速箱连通构成旋耕变速箱润滑油循环冷却系统。

上述专利文献的变速箱,润滑油降温冷却效果好,机具使用寿命长,但是关于一种使得变速箱能够从正面吹风,冷却风通过变速箱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温度的目的的技术方案则未进行相应的公开。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使得变速箱能够从正面吹风,冷却风通过变速箱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温度目的降温导风罩,而关于这种降温导风罩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使得变速箱能够从正面吹风,冷却风通过变速箱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温度目的的降温导风罩。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温导风罩,所述的降温导风罩包括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在贴合状态下在前端形成进风口,在后端形成出风口;所述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在进风口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大于出风口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且导风罩与变速箱的散热片之间所围合的空间从进风口到出风口逐渐减少。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包括a组件上缘固定部、a组件侧壁贴合部、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所述的a组件上缘固定部、a组件侧壁贴合部、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的a组件上缘固定部上设有a组件金属镶套;所述的a组件侧壁贴合部的前端设有a组件第一贴合缺口,后端设有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所述的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的一侧设有进风囊腔;所述的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包括a组件前端底板、a组件倾斜底板、a组件后端底板;所述的a组件前端底板、a组件倾斜底板、a组件后端底板呈阶梯型分布;所述的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设有子连接金属镶套;

所述的导风罩b组件包括b组件上缘固定部、b组件侧壁贴合部、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所述的b组件上缘固定部、b组件侧壁贴合部、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的b组件上缘固定部上设有b组件金属镶套;所述的b组件侧壁贴合部上设有b组件第三贴合缺口;所述的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包括b组件前端底板、b组件倾斜底板、b组件后端底板;所述的b组件前端底板、b组件倾斜底板、b组件后端底板呈阶梯型分布;所述的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设有母连接金属镶套。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a组件金属镶套b组件金属镶套的结构相同;所述的子连接金属镶套与母连接金属镶套相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进风口共有两个,一个进风口是由a组件前端底板和b组件前端底板围合而形成的,另一进风口由导风罩a组件的进风囊腔所围合的空间而形成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a组件第一贴合缺口供变速箱的转轴伸出,所述的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供变速箱的凸缘伸出。所述的b组件第三贴合缺口供变速箱的管状凸起伸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a组件前端底板和b组件前端底板连接形成出风口;所述的a组件倾斜底板和b组件倾斜底板连接形成疏风通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导风罩b组件共有两个;所述的母连接金属镶套共有两个,一个母连接金属镶套设置在b组件前端底板上,另一个母连接金属镶套设置在b组件倾斜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b组件金属镶套和a组件金属镶套上均设有第一导风罩衬套;所述的母连接金属镶套以及子连接金属镶套上设有第二导风罩衬套。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所述的发动机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上包括至少一项上述所述的降温导风罩。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使得变速箱能够从正面吹风,冷却风通过变速箱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温度目的。

2、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在贴合状态下在前端形成进风口,在后端形成出风口,该设计方式使得变速箱能够获得正面吹风,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出风口流出,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降低降低变速箱的温度。

3、导风罩a组件和导风罩b组件在进风口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大于出风口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且导风罩与变速下箱体散热片之间所围合的空间从进风口到出风口逐渐减少。该设计方式的作用是:相当于在变速箱上增加了进风口,导风罩前端空间大,便于增加进风量,然后逐渐将内部空间(导风罩与变速箱下箱体散热片之间)减少,让进入的冷却风流速增大,冷却风通过变速箱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温度。

4、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和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均为阶梯形状设计,增加了气流的接触面积,单位面积内能够减少更好的热量。

5、进风口共有两个,一个进风口是由a组件前端底板和b组件前端底板围合而形成的,另一进风口由导风罩a组件的进风囊腔所围合的空间而形成的。该设计方式,增加了进风量,有利于降低温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将温导风罩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导风罩a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导风罩b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装配在变速箱上的侧视方向示意图。

附图6是导风罩a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7是导风罩b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装配在变速箱上的后端方向示意图。

附图9为导风罩b组件的正面示意图。

附图10为b组件金属镶套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11为母连接金属镶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导风罩a组件11.a组件上缘固定部

12.a组件侧壁贴合部13.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

131.a组件前端底板132.a组件倾斜底板

133.a组件后端底板14.a组件金属镶套

15.子连接金属镶套16.a组件第一贴合缺口

17.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18.进风囊腔

2.导风罩b组件21.b组件上缘固定部

22.b组件侧壁贴合部221.b组件前端底板

222.b组件倾斜底板223.b组件后端底板

23.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4.b组件金属镶套

25.母连接金属镶套

3.进风口4.出风口

5.第一导风罩衬套6.第二导风罩衬套

7.变速箱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将温导风罩的前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的后端结构示意图。一种降温导风罩,所述的降温导风罩包括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贴合状态下在前端形成进风口3,在后端形成出风口4;所述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进风口3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大于出风口4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且导风罩与变速箱7的散热片之间所围合的空间从进风口3到出风口4逐渐减少。

请参照图3,图3是导风罩a组件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1包括a组件上缘固定部11、a组件侧壁贴合12、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所述的a组件上缘固定部11、a组件侧壁贴合12、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的a组件上缘固定部11上设有a组件金属镶套14;所述的a组件侧壁贴合12的前端设有a组件第一贴合缺口16,后端设有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17;所述的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17的一侧设有进风囊腔18;所述的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包括a组件前端底板131、a组件倾斜底板132、a组件后端底板133;所述的a组件前端底板131、a组件倾斜底板132、a组件后端底板133呈阶梯型分布;所述的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设有子连接金属镶套15。

请参照图4,图4是导风罩b组件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导风罩b组件2包括b组件上缘固定部21、b组件侧壁贴合部22、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所述的b组件上缘固定部21、b组件侧壁贴合部22、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的b组件上缘固定部21上设有b组件金属镶套24;所述的b组件侧壁贴合部22上设有b组件第三贴合缺口26;所述的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包括b组件前端底板221、b组件倾斜底板222、b组件后端底板223;所述的b组件前端底板221、b组件倾斜底板222、b组件后端底板223呈阶梯型分布;所述的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设有母连接金属镶套25。

请参照图5,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装配在变速箱7上的侧视方向示意图。所述的进风口3共有两个,一个进风口3是由a组件前端底板131和b组件前端底板221围合而形成的,另一进风口3由导风罩a组件1的进风囊腔18所围合的空间而形成的。

请参照图6和图7,图6是导风罩a组件1在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是导风罩b组件2在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所述的a组件第一贴合缺口16供变速箱7的转轴伸出,所述的a组件第二贴合缺口17供变速箱7的凸缘伸出。所述的b组件第三贴合缺口供变速箱7的管状凸起伸出。

请参照图8,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装配在变速箱7上的后端方向示意图。所述的a组件前端底板131和b组件前端底板221连接形成出风口4;所述的a组件倾斜底板132和b组件倾斜底板222连接形成疏风通道。

请参照图9,图9为导风罩b组件2的正面示意图。所述的导风罩b组件2的b组件金属镶套24共有两个;所述的母连接金属镶套25共有两个,一个母连接金属镶套25设置在b组件前端底板221上,另一个母连接金属镶套25设置在b组件倾斜板上。

请参照图10和图11,图11为b组件金属镶套24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母连接金属镶套25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的b组件金属镶套24上设有第一导风罩衬套5;所述的母连接金属镶套25上设有第二导风罩衬套6。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贴合状态下在前端形成进风口3,在后端形成出风口4,该设计方式使得变速箱7能够获得正面吹风,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出风口4流出,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降低降低变速箱7的温度。

所述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进风口3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大于出风口4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且导风罩与变速下箱体散热片之间所围合的空间从进风口3到出风口4逐渐减少。该设计方式的作用是:相当于在变速箱7上增加了进风口3,导风罩前端空间大,便于增加进风量,然后逐渐将内部空间(导风罩与变速箱7下箱体散热片之间)减少,让进入的冷却风流速增大,冷却风通过变速箱7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7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7温度的目的。

所述的导风罩a组件1包括a组件上缘固定部11、a组件侧壁贴合12、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所述的导风罩b组件2包括b组件上缘固定部21、b组件侧壁贴合部22、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所述的b组件上缘固定部21、b组件侧壁贴合部22、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是一体成型的。a组件上缘固定部11和b组件上缘固定部21的使得导风罩能够稳定安装在变速箱7上,因变速箱7是运转比较,如果固定不确切,容易脱落。

a组件侧壁贴合12和b组件侧壁贴合部在使用状态下分别贴合在变速箱7的两侧。使得导风罩贴合性好,避免气流分散,影响散热效果。

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和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均为阶梯形状设计,增加了气流的接触面积,单位面积内能够减少更好的热量。

所述的进风口3共有两个,一个进风口3是由a组件前端底板131和b组件前端底板221围合而形成的,另一进风口3由导风罩a组件1的进风囊腔18所围合的空间而形成的。该设计方式,增加了进风量,有利于降低温度。

本发明的一种降温导风罩,使得变速箱7能够从正面吹风,冷却风通过变速箱7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7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7温度目的;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贴合状态下在前端形成进风口3,在后端形成出风口4,该设计方式使得变速箱7能够获得正面吹风,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出风口4流出,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降低降低变速箱7的温度;导风罩a组件1和导风罩b组件2在进风口3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大于出风口4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且导风罩与变速下箱体散热片之间所围合的空间从进风口3到出风口4逐渐减少。该设计方式的作用是:相当于在变速箱7上增加了进风口3,导风罩前端空间大,便于增加进风量,然后逐渐将内部空间(导风罩与变速箱7下箱体散热片之间)减少,让进入的冷却风流速增大,冷却风通过变速箱7下箱体上散热片时带走变速箱7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变速箱7温度;a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13和b组件进出风口形成部23均为阶梯形状设计,增加了气流的接触面积,单位面积内能够减少更好的热量;进风口3共有两个,一个进风口3是由a组件前端底板131和b组件前端底板221围合而形成的,另一进风口3由导风罩a组件1的进风囊腔18所围合的空间而形成的。该设计方式,增加了进风量,有利于降低温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