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驻车系统及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79721发布日期:2018-12-14 22:48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变速器驻车系统及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驻车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及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的自动变速器是一种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改变齿轮传动比的汽车变速器,常见的分为四种型式:液力自动变速器、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其中,液力自动变速器是常用的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分为p、r、n、d、2、1或l等,其中p挡是用作停车之用,以防止汽车在其他档位上误启动造成汽车突然前窜而引发危险的状况。液力自动变速器的驻车功能一般是由驻车棘爪和驻车棘轮来实现,在车辆停车后挂入p挡时,驻车棘爪会卡入驻车棘轮中,驻车棘轮一般与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相连,驻车棘爪一般与变速器外壳相连,由此可见,驻车棘爪卡入驻车棘轮后,车辆便无法移动,从而完成p挡驻车。

但对于装配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器,在d挡或r挡时由于动力不中断,动力总成相对于无动力空挡时会有一定的翻转,此时如果从d挡或r挡回至p挡,在车辆动力总成恢复时会有一定几率出现驻车棘爪恰好贴紧驻车棘轮而承受一定拉力或压力,推出p挡时整车会有一定的冲击感,影响整体驾驶感受。

目前普遍采用优化驻车棘轮及驻车棘爪的角度来降低出现驻车棘爪和驻车棘轮贴紧的概率以及减轻贴紧后拔出p挡时的冲击力。但是现有的方案在优化棘轮棘爪时还需要兼顾p挡的坡道驻车能力,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避免驻车棘轮和驻车棘爪贴紧受力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因动力总成翻转导致的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因动力总成翻转导致的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包括驻车棘轮、驻车棘爪和延时机构;

所述驻车棘轮与驻车棘爪啮合设置,所述延时机构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的远离驻车棘轮的一端,用于按压所述驻车棘爪,以使所述驻车棘爪在所述延时机构的作用下沿远离驻车棘轮的方向设置;

或者,所述延时机构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的靠近所述驻车棘轮的一端,用于抬起所述驻车棘爪,以使所述驻车棘爪在延时机构的作用下沿远离驻车棘轮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延时机构包括筒体、延时活塞、弹性元件、补充流体单元和流体流出单元;

所述延时活塞的一端连接在筒体内部,且与筒体的一端设有流体放置腔,所述弹性元件连接在流体放置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筒体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延时活塞的一端连接,所述延时活塞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体与驻车棘爪连接,所述补充流体单元与流体放置腔的一端连接,所述流体流出单元与流体放置腔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补充流体单元包括流体放置缸、流体补充管和流体补充阀门;

所述流体放置缸与筒体的流体放置腔之间通过流体补充管连接,所述流体补充阀门连接在流体补充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流出单元包括流体流出阀门、流体流出管和流体容纳箱;

所述流体容纳箱与筒体的流体放置腔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流体流出管连接,所述流体流出阀门连接在所述流体流出管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单元、角度传感器和制动感应器;

所述控制单元与角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制动感应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补充流体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流体流出单元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用于感应汽车所处坡度的角度的大小,所述制动感应器用于感应汽车的制动信号;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逐渐卸油;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且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时,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及制动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逐渐卸油。

进一步的,还包括速度传感器;

所述速度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感应汽车的行驶速度,当速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所述速度传感器发送信号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流体流出单元逐渐卸油。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为可编程控制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器驻车系统,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角度传感器和制动传感器的信号;

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时,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

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

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不存在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关闭,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全部打开,延时单元迅速卸油。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的步骤还包括感应速度传感器的信号;

若速度传感器感应汽车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

本发明提供的变速器驻车系统,所述驻车棘轮与驻车棘爪啮合设置,所述延时机构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的远离驻车棘轮的右端的上方,实现对驻车棘爪的按压,使得延时机构工作时,按压所述驻车棘爪的右端,使得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脱离,避免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的紧密贴合,保证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或者,所述延时机构连接在驻车棘爪的左端的下方,且驻车棘轮的作用端连接在驻车棘爪的下方,用于抬起驻车棘爪,使得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脱离,避免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在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之前的紧密贴合,保证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延时机构使得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由分离状态至啮合状态之间的时间延长,等动力总成的翻转恢复后,驻车棘爪在与驻车棘轮啮合,实现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的啮合不因动力总成翻转而受力,保持驾驶体验。

本发明提供的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首先判断角度传感器和制动传感器的信号;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时,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避免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在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之前的紧密贴合,保证驾驶员的驾驶体验;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避免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在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之前的紧密贴合,保证驾驶员的驾驶体验;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不存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延时单元关闭,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全部打开,延时单元迅速卸油,使得驻车棘爪与驻车棘轮迅速啮合,实现汽车的驻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变速器驻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驻车系统的延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标:100-驻车棘轮;200-驻车棘爪;300-延时机构;400-控制单元;301-筒体;302-延时活塞;303-弹性元件;304-补充流体单元;305-流体流出单元;306-流体放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包括驻车棘轮100、驻车棘爪200和延时机构300;所述驻车棘轮100与驻车棘爪200啮合设置,所述延时机构300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200的远离驻车棘轮100的一端,用于按压所述驻车棘爪200,以使所述驻车棘爪200在所述延时机构300的作用下沿远离驻车棘轮100的方向设置;或者,所述延时机构300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200的靠近所述驻车棘轮100的一端,用于抬起所述驻车棘爪200,以使所述驻车棘爪200在延时机构300的作用下沿远离驻车棘轮100的方向设置。

如图1所示,所述延时机构300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200的右端的上方,实现对驻车棘爪200的右端的按压,使得驻车棘爪200在延时机构300的作用下与驻车棘轮100脱离,延长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接触所需的时间;如图2所示,所述延时机构300连接在所述驻车棘爪200的左端的下方,实现对驻车棘爪200的左端的抬起,使得驻车棘爪200在延时机构300的作用下与驻车棘轮100脱离,延长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接触所需的时间,避免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在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之前的紧密贴合,保证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机构300包括筒体301、延时活塞302、弹性元件303、补充流体单元304和流体流出单元305;所述延时活塞302的一端连接在筒体301内部,且与筒体301的一端设有流体放置腔306,所述弹性元件303连接在流体放置腔306内,所述弹性元件303的一端与筒体301连接,所述弹性元件303的另一端与延时活塞302的一端连接,所述延时活塞30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体301与驻车棘爪200连接,所述补充流体单元304与流体放置腔306的一端连接,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与流体放置腔306的另一端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延时活塞302的移动端连接在筒体301内部,且所述延时活塞302的移动端与筒体301的内壁之间设有流体放置腔306,弹性元件303连接在流体放置腔306内,弹性元件303的上端与筒体301的上侧壁连接,弹性元件303的下端与延时活塞302的上端连接,延时活塞302的下端伸出筒体301与驻车棘爪200连接,如图1所示时,延时机构300连接在驻车棘爪200的上端,延时活塞302的下端与驻车棘爪200的右端连接;如图2所示时,延时机构300连接在驻车棘爪200的下端,延时活塞302的下端与驻车棘爪200的左端的下方连接,实现对驻车棘爪200的用力;所述补充流体单元304连接在流体放置腔306的左端,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连接在流体放置腔306的右端;具体地,在使用时,根据具体的汽车的行驶状态判断延时机构300需要开启与否,当延时机构300需要开启时,补充流体单元304关闭,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缓慢流出,延时活塞302对驻车棘爪200有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不会迅速的与驻车棘轮100啮合,为汽车的动力总成的翻转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避免出现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而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便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问题;当延时机构300不需开启时,补充流体单元304关闭,流体流出单元305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迅速流出,延时活塞302在弹性元件303的作用下运动到筒体301内部,无法对驻车棘爪200提供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迅速地与驻车棘轮100啮合,实现驻车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流体可以是液压油,也可以是气体,只要能实现延时活塞302的移动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补充流体单元304包括流体放置缸、流体补充管和流体补充阀门;所述流体放置缸与筒体301的流体放置腔306之间通过流体补充管连接,所述流体补充阀门连接在流体补充管上。

所述流体放置缸内放置有一定的流体,通过流体补充管与流体放置腔306连通,实现对流体放置腔306内流体的补充,保证延时机构300处在一定的平衡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包括流体流出阀门、流体流出管和流体容纳箱;所述流体容纳箱与筒体301的流体放置腔306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流体流出管连接,所述流体流出阀门连接在所述流体流出管上。

所述流体容纳箱用于容纳从流体放置腔306内流出的流体,通过流体流出管与流体放置腔306连接,实现对流体的收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流体容纳箱可以与流体放置缸连通,实现流体的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单元400、角度传感器和制动感应器;所述控制单元400与角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00与制动感应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00与补充流体单元304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00与流体流出单元305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用于感应汽车所处坡度的角度的大小,所述制动感应器用于感应汽车的制动信号;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400,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或者,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且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时,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及制动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400,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

如图3所示,所述制动感应器为压力传感器,放置在汽车的脚刹的位置处,当驾驶者踩紧脚刹时,制动感应器感应到制动信号,即制动信号存在。具体地,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400,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延长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啮合所需要的时间;当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且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时,所述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及制动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400,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控制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延长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啮合所需要的时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速度传感器;所述速度传感器与控制单元400连接,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感应汽车的行驶速度,当速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所述速度传感器发送信号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

如图3所示,预设值根据具体的工况进行设定,主要是防止驾驶者的误操作;所述速度传感器感应汽车的行驶速度,当速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所述延时单元工作,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流体流出单元305逐渐卸油。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303为弹簧。

所述弹性元件303为弹簧,提供对延时活塞302的拉力。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400为可编程控制器。

所述控制单元400为可编程控制器,实现对延时机构300的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器驻车系统,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判断角度传感器和制动传感器的信号;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时,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不存在时,所述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关闭,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全部打开,延时单元迅速卸油。

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首先控制器判断角度传感器和制动传感器的信号;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为0°时,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缓慢流出,延时活塞302对驻车棘爪200有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不会迅速的与驻车棘轮100啮合,为汽车的动力总成的翻转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避免出现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而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问题;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存在,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缓慢流出,延时活塞302对驻车棘爪200有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不会迅速的与驻车棘轮100啮合,为汽车的动力总成的翻转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避免出现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而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问题;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所处坡度角度>0°,所述制动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制动信号不存在时,补充流体单元304关闭,流体流出单元305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迅速流出,延时活塞302在弹性元件303的作用下运动到筒体301内部,无法对驻车棘爪200提供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迅速地域驻车棘轮100啮合,实现驻车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驻车系统使用方法的步骤还包括感应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若速度传感器感应汽车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延时单元逐渐卸油。

如图4所示,还包括感应速度传感器的信号,当速度传感器感应到汽车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00控制延时单元开启,流体补充阀门关闭,流体流出阀门部分打开,流体放置腔306内的流体缓慢流出,延时活塞302对驻车棘爪200有一定的作用力,驻车棘爪200不会迅速的与驻车棘轮100啮合,为汽车的动力总成的翻转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避免出现由d挡或r挡挂入p挡时,动力总成未翻转完毕而小城的的驻车棘爪200与驻车棘轮100完全贴紧受力,影响驾驶者驾驶感受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