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0731发布日期:2018-11-13 20:4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动件,特别涉及一种调节阀。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处理方面,通常采用进水电磁阀或废水电磁阀,但它们对于水流量的大小及控制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水流量只有开和关,它们水流量的大小是一定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一台水处理设备要适应不同大小水流的需求,现有的这种电磁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调节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流量不能调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调节阀,包括阀室、与阀室的相对两侧分别连通的一导入管与一排出管、挡设于阀室内的隔板、设于隔板上的一连接臂及连接于该连接臂上的挡体,该隔板对应挡体的位置设有一通孔,所述连接臂为双金属片臂,其一端连接于隔板上,另一端设有挡体,该连接臂在温度升高时使挡体向远离通孔方向移动。

优选方案为,所述隔板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及连接于该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之间的平板,该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的一端分别与阀室的两边端对角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平板连接,所述通孔设于平板上。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斜板由阀室的边端斜向下延伸,该第二斜板由阀室的边端斜向上延伸,所述连接臂连接于第一斜板上。

优选方案为,所述挡体的大小与通孔的大小相当。

优选方案为,所述挡体的周缘向外延伸呈凸缘。

优选方案为,所述阀室为筒形,其横截面为圆形,该阀室的横截面的外径由阀室的中间向其两端逐渐渐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阀流体由导入管进入阀室的导入室内,再经由隔板的通孔被挡体挡设后流至阀室的导出室内,再由排出管排至外界,此过程中,流体受挡体的挡设而控制其流量;当温度升高时,连接臂向远离通孔方向移动,减少挡体对通孔的挡设,从而增加其流量,由此达成随温度变换而实现流量的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调节阀当内部温度升高时其连接臂的状态图。

图中:

10、阀室;20、导入管;30、排出管;50、隔板;60、连接臂;80、挡体;51、第一斜板;52、第二斜板;53、平板;55、通孔;11、导出室;12、导入室;81、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该调节阀包括阀室10、与阀室10的相对两侧分别连通的一导入管20与一排出管30、挡设于阀室10内的隔板50、设于隔板50上的一连接臂60及连接于该连接臂60上的挡体80。

该阀室10为筒形,其横截面为圆形。该阀室10的横截面的外径由阀室10的中间向其两端逐渐渐小,即该阀室10为椭圆形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该隔板5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斜板51与第二斜板52及连接于该第一斜板51与第二斜板52之间的平板53。该第一斜板51与第二斜板52的一端分别与阀室10的两边端对角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平板53连接。第一斜板51由阀室10的边端斜向下延伸,该第二斜板52由阀室10的边端斜向上延伸。该平板53水平设置,其上设有一通孔55。该隔板50将阀室10分成上下设置的导出室11及导入室12。该导出室位于阀室的上侧并与排出管连接,该导入室位于阀室的下侧并与导入管连接。具体实施时,该导入管20及排出管30可调换位置,导入室12与导出室11也相应调整。

该连接臂60及挡体设于导出室11内。该连接臂60为双金属片臂,其一端连接于第一斜板51上,另一端延伸至平板53的通孔55上方。该连接臂60在温度升高时其靠近通孔55的端部向远离通孔55方向弯曲。该挡体80的大小与通孔55的大小相当,其挡设于通孔55的上方。该挡体80的上端周缘向外延伸呈凸缘81。

使用时,流体由导入管20进入阀室10的导入室12内,再经由隔板50的通孔55被挡体80挡设后流至阀室10的导出室11内,再由排出管30排至外界,此过程中,流体受挡体80的挡设而控制其流量;请同时参阅图2,当温度升高时,连接臂60向远离通孔55方向移动,减少挡体80对通孔55的挡设,从而增加其流量,由此达成随温度变换而实现流量的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