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9864发布日期:2018-09-11 20:4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零件装配领域中,经常要使用到转轴,而且大多是关键部位。现有技术中,转轴普遍采用外轴套和轴芯配套连接,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出现卡死的现象。

因此,亟需一种不容易出现卡死、且使用寿命较长的转轴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轴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包括转轴主体、铝套、调节螺母、连接销、衬套和垫圈,转轴主体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转轴部、第二转轴部和第三转轴部,第一转轴部、第二转轴部和第三转轴部的直径尺寸依次由小到大设置,调节螺母套设于第一转轴部上且二者通过连接销连接,铝套套设于第一转轴部和第二转轴部上,衬套包括上衬套和下衬套,上衬套设置于铝套的轴向上端且位于铝套与第二转轴部之间,下衬套设置于铝套的轴向下端且位于铝套与第二转轴部之间,垫圈设置于衬套的轴向外侧。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铝套和转轴主体之间设有衬套,起到隔离的作用,调节螺母保证铝套和转轴之间灵活的转动,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铝套的外径尺寸由下至上为由小渐大,铝套的外表面与其轴向的夹角角度为1°-2°;第三转轴部的外径尺寸右下至上为由大渐小设置,第三转轴部的外表面与其轴向的夹角角度为1°-2°。

另外,垫圈包括上垫圈和下垫圈,上垫圈位于上衬套的轴向外侧,下垫圈位于下衬套的轴向外侧,上垫圈为环形垫圈,下垫圈为碗型垫圈。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通过碗型垫圈有效的将下衬套紧密设置于铝套和转轴主体之间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调节螺母的轴向上端在其外表面上设有连接凸台,调节螺母的轴向下端在其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凹槽,连接销穿设于任意二个相对的凹槽内。其中,连接销为R型结构。另外,还设有调节弹簧圈,调节弹簧圈设置于凹槽的槽底和连接销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调节螺母的轴向下端设有凹槽,通过连接销将调节螺母与转轴主体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包括转轴主体3、铝套2、调节螺母6、连接销7、衬套1和垫圈,转轴主体3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转轴部、第二转轴部和第三转轴部,第一转轴部、第二转轴部和第三转轴部的直径尺寸依次由小到大设置,调节螺母6套设于第一转轴部上且二者通过连接销7连接,铝套2套设于第一转轴部和第二转轴部上,衬套1包括上衬套和下衬套,上衬套设置于铝套的轴向上端且位于铝套与第二转轴部之间,下衬套设置于铝套的轴向下端且位于铝套与第二转轴部之间,垫圈设置于衬套的轴向外侧。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铝套和转轴主体之间设有衬套,起到隔离的作用,调节螺母保证铝套和转轴之间灵活的转动,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铝套2的外径尺寸由下至上为由小渐大,铝套2的外表面与其轴向的夹角角度为1°-2°,本实施方式可选1°、1.5°或2°;第三转轴部的外径尺寸右下至上为由大渐小设置,第三转轴部的外表面与其轴向的夹角角度为1°-2°,本实施方式可选1°、1.5°或2°。

另外,垫圈包括上垫圈4和下垫圈5,上垫圈4位于上衬套4的轴向外侧,下垫圈5位于下衬套5的轴向外侧,上垫圈4为环形垫圈,下垫圈5为碗型垫圈。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通过碗型垫圈有效的将下衬套紧密设置于铝套和转轴主体之间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调节螺母的轴向上端在其外表面上设有连接凸台,调节螺母的轴向下端在其圆周方向分布有六个凹槽,连接销穿设于任意二个相对的凹槽内。其中,连接销为R型结构。另外,还设有调节弹簧圈,调节弹簧圈设置于凹槽的槽底和连接销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调节螺母的轴向下端设有凹槽,通过连接销将调节螺母与转轴主体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