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276发布日期:2019-01-22 22:2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震动,因此需要通过手机支架对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进行安装固定。然而,现有的车载手机支架安装后稳定性较差,有的车载手机支架还需要用户手动的打开或夹紧,这对于用户而言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手机的安装固定或拿取上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有的车载支架一般结构较复杂,零件数目多,不利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支撑臂,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相对设置,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支撑臂位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下方,支撑臂与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之间连接有用于联动控制支撑臂、第一夹臂、第二夹臂移动的联动件,支撑臂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联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支撑臂通过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配合可调节地与联动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结构与该第二限位结构之间通过凸块与多个限位齿配合实现调节该支撑臂,该凸块卡设于相邻两该限位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该限位槽的槽壁上设有多个该限位齿,该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变形间隙,该第一限位部上设有该凸块,该第一限位部和该第二限位部可调节地设置于该限位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该限位槽的槽壁上设有该凸块,该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变形间隙,该第一限位部上设有多个该限位齿,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可调节地设置于该限位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臂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臂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该支撑臂设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该安装座具有承载移动终端的支撑面,该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持部和该支撑部位于该支撑面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联动件包括驱使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移动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连接于该第一夹臂,该第二弹性臂连接于该第二夹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臂与该第二夹臂之间设有驱使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移动的齿轮,该联动件上设有与该齿轮啮合的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臂上设有第一驱动齿,该第一驱动齿沿着该第一夹臂的长度方向设置,该第二夹臂上设有第二驱动齿,该第二驱动齿沿着该第二夹臂的长度方向设置,该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安装座内,该齿轮分别与该第一驱动齿、该第二驱动齿相互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内设有承载板,该联动件上设有容置槽,该承载板的一端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移动终端支架还包括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该承载板,该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靠于该容置槽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上设有用于为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相对设置,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支撑臂位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下方,支撑臂与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之间连接有用于联动控制支撑臂、第一夹臂、第二夹臂移动的联动件,支撑臂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联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支撑臂通过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配合可调节地与联动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只需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臂上即可被夹持固定。而且,可方便调节支撑臂的位置,方便为移动终端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移动终端支架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夹持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图3是图2的移动终端支架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移动终端支架10包括安装座11、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支撑臂14和联动件15。

安装座11包括前壳112和后壳113。前壳112连接在后壳113上,前壳112与后壳113之间形成容置腔101。安装座11的周侧设有与容置腔101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安装座11内设有第一导向槽102a、第二导向槽102b和第三导向槽102c。第三导向槽102c分别与第一导向槽102a、第二导向槽102b呈一定夹角设置,其中第三导向槽102c与第一导向槽102a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第三导向槽102c与第二导向槽102b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102a倾斜设置,第一导向槽102a的一端与第一过孔连通,第一导向槽102a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倾斜延伸。第二导向槽102b倾斜设置,第二导向槽102b的一端与第二过孔连通,第二导向槽102b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倾斜延伸。第一导向槽102a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导向槽102b的长度方向互成夹角,优选地,第一导向槽102a与第二导向槽102b镜面对称设置。第三导向槽102c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三导向槽102c的一端与第三过孔连通,第三导向槽102c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延伸。安装座11的前壳112具有承载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显示面板)的支撑面111,优选地,支撑面111例如为平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安装座11上设有用于为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组(图未示)。将移动终端放置在安装座11的支撑面111上时,无线充电模组可对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关于无线充电模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进行赘述。

第一夹臂12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第一夹臂1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过孔设置。具体地,第一夹臂12的一端可倾斜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102a中,第一夹臂12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122,第一夹持部122位于支撑面111的上方。第一夹臂12上设有用于连接联动件15的第一活动孔103a。

第二夹臂13与第一夹臂12对称设置,第二夹臂13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第二夹臂1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过孔设置。具体地,第二夹臂13的一端可倾斜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102b中,第二夹臂1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132,第二夹持部132位于支撑面111的上方,第二夹持部132与第一夹持部122相对设置。第二夹臂13上设有用于连接联动件15的第二活动孔103b。

支撑臂14位于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的下方,支撑臂14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支撑臂14的另一端穿过第三过孔设置。具体地,支撑臂14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支撑臂14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三导向槽102c中。支撑臂14上设有支撑部142,支撑部142位于支撑面111的上方,支撑部142用于支撑移动终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14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104,限位槽104从支撑臂14的端部向着支撑部142的方向延伸,限位槽104的槽壁上设有多个限位齿143,各限位齿143沿着限位槽104的长度方向连续排布。

如图2和图3所示,联动件15分别与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和支撑臂14连接,联动件15用于联动控制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左右方向移动夹持或松开移动终端以及支撑臂14上下方向移动支撑移动终端。联动件15包括驱使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张开的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154,第一弹性臂152可活动地连接于第一夹臂12,第二弹性臂154可活动地连接于第二夹臂13。第一弹性臂152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轴153,第一转轴153可活动地连接在第一活动孔103a内。第二弹性臂154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轴155,第二转轴155可活动地连接在第二活动孔103b内。联动件15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第一限位部156与第二限位部157之间形成变形间隙105,第一限位部156上设有凸块158,凸块158卡设于相邻两限位齿143之间,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可调节地设置于限位槽104中。

为了方便为移动终端充电,使移动终端待充电的位置对准无线充电模组,此时需要调节支撑臂14的位置,例如向着远离安装座11的方向拉动支撑臂14,第一限位部156与第二限位部157会向着变形间隙105内靠拢变形,凸块158从相邻两限位齿143之间移出,进而使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逐渐从限位槽104中移出,直至将调节支撑臂14调节至合适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之间通过凸块158与多个限位齿143配合实现调节支撑臂14,凸块158卡设于相邻两限位齿143之间,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还可通过螺丝和多个螺孔配合实现调节支撑臂14,根据实际需要可自由选择。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夹持手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利用移动终端支架10夹持手机10a的步骤包括:将安装座11竖直设置,将手机10a放置在前壳112的支撑面111上,并使手机10a的端部抵靠在支撑部142上,依靠手机10a的自重带动支撑臂14向着远离安装座11的方向移动,此时联动件15在支撑臂14的拉动下会使得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154产生弹性形变而相互靠近,进而由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154拉动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向着安装座11的容置腔101内移动,直至第一夹持部122和第二夹持部132抵靠在手机10a上,如图4所示。当取下手机10a时,联动件15的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154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会驱使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向着容置腔101外移动,并使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保持张开的状态。

第二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的局部结构不同。

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之间通过凸块144与多个限位齿159配合实现调节支撑臂14,凸块144卡设于相邻两限位齿159之间。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104,限位槽104的槽壁上设有凸块144,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第一限位部156与第二限位部157之间形成变形间隙105,第一限位部156上设有多个限位齿159,第一限位部156与第二限位部157可调节地设置于限位槽104中。

第三实施例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安装座11、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的局部结构不同。

具体地,安装座11包括前壳112和后壳113。前壳112连接在后壳113上,前壳112与后壳113之间形成容置腔101。安装座11的周侧设有与容置腔101连通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安装座11内设有第一导向槽102a、第二导向槽102b和第三导向槽102c。第三导向槽102c分别与第一导向槽102a、第二导向槽102b呈一定夹角设置,其中第三导向槽102c与第一导向槽102a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第三导向槽102c与第二导向槽102b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102a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导向槽102a的一端与第一过孔连通,第一导向槽102a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水平延伸。第二导向槽102b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向槽102b的一端与第二过孔连通,第二导向槽102b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水平延伸。第三导向槽102c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三导向槽102c的一端与第三过孔连通,第三导向槽102c的另一端向着容置腔101内竖直延伸。第一导向槽102a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导向槽102b的长度方向,第三导向槽102c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导向槽102a或第二导向槽102b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1内设有可转动地齿轮114和承载板115,优选地,齿轮114可转动地设置在后壳113上,承载板115的端部连接在后壳113上,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夹臂12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第一夹臂1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过孔设置。具体地,第一夹臂12的一端沿着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102a中,第一夹臂12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122,第一夹持部122位于支撑面111的上方。第一夹臂12上设有用于连接联动件15的第一活动孔103a。第一夹臂12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106,第一缺口106的底部设有第一驱动齿123,第一驱动齿123沿着第一夹臂1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驱动齿123与齿轮114相互啮合。

第二夹臂13与第一夹臂12对称设置,第二夹臂13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第二夹臂1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过孔设置。具体地,第二夹臂13的一端沿着水平方向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102b中,第二夹臂1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132,第二夹持部132与第一夹持部122相对设置,第二夹持部132位于支撑面111的上方。第二夹臂13上设有用于连接联动件15的第二活动孔103b。第二夹臂13的一侧设有第二缺口107,第二缺口107正对第一缺口106,第二缺口107的底部设有第二驱动齿133,第二驱动齿133沿着第二夹臂1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驱动齿133与齿轮114相互啮合,且第二驱动齿133与第一驱动齿123分别位于齿轮114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夹持移动终端时,第一夹臂12的端部可移入第二夹臂13的第二缺口107中,同时第二夹臂13的端部可移入第一夹臂12的第一缺口106中,第一夹臂12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夹臂13的移动方向。

支撑臂14的第一限位结构请参照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联动件15的一侧设有与齿轮114相互啮合的齿条151,齿条151沿着联动件15的长度方向设置。联动件15上设有容置槽108,承载板115的一端设置于容置槽108中。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架10还包括弹性件16,弹性件16设置于容置槽108中,弹性件16的一端抵靠于承载板115,弹性件16的另一端抵靠于容置槽108的底部。弹性件16例如为伸缩弹簧,但并不以此为限。关于联动件15的第二限位结构请参照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10的第一夹臂12与第二夹臂13相对设置,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支撑臂14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1内,支撑臂14位于第一夹臂12和第二夹臂13的下方,支撑臂14与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之间连接有用于联动控制支撑臂14、第一夹臂12、第二夹臂13移动的联动件15,支撑臂14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联动件15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支撑臂14通过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配合可调节地与联动件15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10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只需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支撑臂14上即可被夹持固定。而且,可方便调节支撑臂14的位置,方便为移动终端充电。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