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悬挂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2961发布日期:2019-08-13 20:4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减震悬挂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用于动力设备减震的减震悬挂座。



背景技术:

在工业应用中,很多涉及到活塞运动的动力设备或者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剧烈的震动,并且产生大量噪音,比如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或者增程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机体震动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严重影响周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产生环境噪声,还会大大降低震动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减震效果明显的减震悬挂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震悬挂座,包括底架、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所述底架为矩形框架结构,通过2根横框和2根竖框交错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和减震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架安装固定于第一横框上,所述减震部件有2块,并排安装于第一支撑架之上,并且所述减震部件为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和旋转挂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安装于第二横框上,所述旋转挂架与第二支撑架通过旋转轴铰接,所述旋转轴平行于第二横框;2根横框的两端端头底部都分别设置有底座弹性装置和固定螺栓。

优选的,所述减震部件上还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旋转挂架上设置有2根相互平行的悬挂杆,所述悬挂杆平行于所述旋转轴。

优选的,所述减震部件采用橡胶垫或者弹簧装置。

优选的,所述底座弹性装置为压缩弹簧,并且所述压缩弹簧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架所在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悬挂座,结构简单,采用前支撑,后悬挂的结构方式安装各种动力设备或者机械设备,能实现不错的减震降噪效果,在减震框底部安装的压缩弹簧能进一步减少震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传递,更增加了设备运行的平稳性。由于悬挂装置中的减震装置相对于底座只能上下摆动,所以也避免了设备左右晃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整套设备安装方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或者增程器等大多数工业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悬挂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悬挂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底架,2 第一减震装置,3 第二减震装置,4 第一横框,5 第二横框,6竖框,7 底座弹性装置,8 固定螺栓,9 第一支撑架,10 减震部件,11 定位装置,12 第二支撑架,13 旋转挂架,14 旋转轴,15 悬挂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由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悬挂座,包括底架 1、第一减震装置 2和第二减震装置 3,所述底架 1为矩形框架结构,通过2根横框和2根竖框 6交错连接构成,横框和竖框 6都采用方钢管加工而成;2根横框的两端端头底部都分别设置有底座弹性装置 7和固定螺栓 8。所述底座弹性装置 7采用压缩弹簧,使得固定螺栓 8能够穿过压缩弹簧安装到外部设备上,并且所述压缩弹簧的伸缩方向和固定螺栓 8的安装方向都垂直于所述底架 1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一减震装置 2包括第一支撑架 9和减震部件 10,所述第一支撑架 9也采用方钢管制成,并且垂直安装固定于第一横框 4上,安装固定后的第一支撑架 9朝向第二横框 5的垂面与第一横框 4朝向第二横框 5的侧面齐平。所述减震部件 10为弹性原件,共设置有2块,并排安装于第一支撑架 9之上;在实际安装中,所述减震部件 10采用长方体的橡胶垫或者弹簧装置,提供垂直于底架 1所在平面的弹力。在每个减震部件 10上都设置有定位装置 11,所述定位装置 11采用带有螺纹的长螺杆,长螺杆通过螺纹固定于减震部件 10上,用于定位和安装发动机或发电机等设备。所述第二减震装置 3包括第二支撑架 12和旋转挂架 13,所述第二支撑架 12安装于第二横框 5上,所述旋转挂架 13与第二支撑架 12通过旋转轴 14铰接,并且所述旋转轴 14平行于第二横框 5,使得旋转挂架 13围绕旋转轴 14摆动的轨迹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底架 1所在的平面;在所述旋转挂架 13上设置有2根相互平行的悬挂杆 15,同样用于安装发动机或发电机等设备,并且2根悬挂杆 15都平行于所述旋转轴 1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悬挂座,结构简单,采用前支撑,后悬挂的结构方式安装各种动力设备或者机械设备,能实现不错的减震降噪效果,在减震框底部安装的压缩弹簧能进一步减少震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传递,更增加了设备运行的平稳性。由于悬挂装置中的减震装置相对于底座只能上下摆动,所以也避免了设备左右晃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整套设备安装方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或者增程器等大多数工业设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外形优化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