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构造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2744发布日期:2019-08-13 20:47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轴承构造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环介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两个轴承之间的轴承构造体。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通过使两个轴承在轴向上相邻地排列来应对作用于转轴的较大负荷的轴承构造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轴承构造体中,对于更换轴承的情况,需要将相邻地排列的两个轴承同时牵拉并自转轴拆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3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轴承以过盈配合装配于转轴,而且存在由于长年的使用而固着于转轴的情况,将相邻地排列的两个轴承同时拆卸较困难。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自转轴将多个轴承逐个地拆卸的轴承构造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轴承构造体(例如,后述的轴承构造体10、20、30、40),其具有在轴向(例如,后述的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例如,后述的轴承11、12)以及介于所述轴承之间的隔环(例如,后述的隔环13、23、33、43),所述轴承为内圈(例如,后述的内圈111、121)相对于外圈(例如,后述的外圈110、120)相对地旋转的轴承,该轴承构造体的特征在于,所述隔环包括:外圈隔环(例如,后述的外圈隔环130、330),其是介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轴承的所述外圈之间的环状的外圈隔环,并具有在径向(例如,后述的径向RD)上贯通且供工具(例如,后述的工具J、J1)插入的插入孔(例如,后述的插入孔130a、330a、330b);以及内圈隔环(例如,后述的内圈隔环131、231、331、431),其是介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轴承的所述内圈之间的环状的内圈隔环,并具有将插入于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工具卡合的卡合部(例如,后述的突起131a以及凹陷231a、331a),通过使插入于所述插入孔并卡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工具在轴向上被牵拉,从而两个所述轴承中的一侧的轴承能够与所述隔环一起自所述内圈支承的转轴(例如,后述的转轴2)拉出。

(2)在(1)的轴承构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内圈隔环具有朝向向着所述一侧的轴承(例如,所述的轴承11)的轴向(例如,所述的第1轴向AD1)的端部而内径扩大的锥部(例如,所述的锥部431a)。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轴承自转轴逐个地拆卸的轴承构造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的转子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轴承构造体所具有的隔环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在隔环组装有工具的状态的转子的概略图。

图3B是表示将轴承拆卸的状态的转子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所具有的隔环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所具有的隔环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组装有工具的状态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环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环组装有工具的状态的转子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所具有的隔环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环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子;2:转轴;10、20、30、40:轴承构造体;11、12:轴承;110、120:外圈;111、121:内圈;112、122:滚珠;13、23、33、43:隔环;130、330:外圈隔环;130a、330a、330b:插入孔;131、231、331、431:内圈隔环;131a:突起(卡合部);231a、331a:凹陷(卡合部);431a:锥部;J、J1:工具;CD:周向;RD:径向;AD: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于相对应的结构按照相同的规则性(例如,最后一位或者最后两位设为相同)附上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作用、效果,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以及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10。图1是表示具有轴承构造体10的转子1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轴承构造体10所具有的隔环13的立体图。

转子1(旋转子)与定子(固定子)等一起构成马达(电动机)。如图1所示,转子1具有转轴2和轴承构造体10。轴承构造体10具有隔环13以及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轴承构造体10是使隔环13介于以过盈配合装配于转轴2的两个轴承11、12之间的构造。

一侧的轴承11具有外圈110、内圈111以及多个滚珠(球)112。外圈110固定于外壳(省略图示)。内圈111以过盈配合装配于转轴2,并相对于外圈110相对旋转。多个滚珠112通过在与轴向AD正交的环状上排列并介于外圈110和内圈111之间而使内圈111能够相对于外圈110相对旋转。这样的轴承11能够一边将转轴2支承于外壳,一边使转轴2相对于外壳旋转。

另一侧的轴承12基本上具有与轴承11同样的结构,其具有外圈120、内圈121以及多个滚珠(球)122。外圈120固定于外壳(省略图示)。内圈121以过盈配合装配于转轴2,并相对于外圈120相对旋转。多个滚珠122通过在与轴向AD正交的环状上排列并介于外圈120和内圈121之间而使内圈121能够相对于外圈120相对旋转。这样的轴承12能够一边将转轴2支承于外壳,一边使转轴2相对于外壳旋转。

另外,也将轴向AD上的自另一侧的轴承12向着一侧的轴承11的方向称为“第1轴向AD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隔环13具有外圈隔环130和内圈隔环131。外圈隔环130是环状,并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外圈110、120之间。外圈隔环130在其周向CD上隔开等间隔处具有在径向RD上贯通且供齿轮拉拔器等工具J(参照图3A以及图3B)插入的多个插入孔130a。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插入孔130a隔开180度的角度配置。

内圈隔环131是环状,并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内圈111、121之间。内圈隔环131在其周向CD上隔开等间隔处且是与插入孔130a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将插入于插入孔130a的工具J卡合的多个突起(卡合部)13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起(卡合部)131a隔开180度的角度配置。

接着,利用图3A以及图3B说明轴承11的拆卸。图3A是表示在隔环13组装有工具J的状态的转子1的概略图。图3B是表示将轴承11拆卸的状态的转子1的概略图。

如图3A所示,在将一侧的轴承11自转轴2拆卸的情况下,将工具J插入于外圈隔环130的多个插入孔130a的各插入孔,并将工具J卡合于内圈隔环131的多个突起131a的各突起。

其后,将插入于插入孔130a且卡合于突起131a的工具J在轴向AD的第1轴向AD1上牵拉,如图3B所示,一侧的轴承11与隔环13一起自转轴2拉出。由于成为没有一侧的轴承11的状态,因此另一侧的轴承12被容易地拉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构造体10,取得例如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构造体10是具有轴承11、12和隔环13的轴承构造体10,所述轴承11、12是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它们的内圈111、121对于外圈110、120相对地旋转,所述隔环13介于轴承11、12之间。隔环13包括:外圈隔环130,其是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外圈110、120之间的环状的外圈隔环130,并具有在径向RD上贯通且供工具J插入的插入孔130a;以及内圈隔环131,其是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内圈111、121之间的环状的内圈隔环131,并具有作为将插入于插入孔130a的工具J卡合的卡合部的突起131a,两个轴承11、12中的一侧的轴承11被插入于插入孔130a并卡合于突起131a的工具J在轴向AD上牵拉,从而能够自内圈111、121支承的转轴2与隔环13一起被拉出。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构造体10,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轴承11、12自转轴2逐个地拆卸。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4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20所具有的隔环23。图4是表示轴承构造体20所具有的隔环23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20具有隔环23来代替隔环13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4所示,隔环23具有外圈隔环130和内圈隔环231。内圈隔环231是环状,并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内圈111、121(参照图1)之间。内圈隔环231在其周向CD上隔开等间隔处且是与插入孔130a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将插入于插入孔130a的工具J卡合的多个凹陷(卡合部)23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凹陷(卡合部)231a隔开180度的角度配置。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5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30所具有的隔环33。图5是表示轴承构造体30所具有的隔环33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30具有隔环33来代替隔环13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5所示,隔环33具有外圈隔环330和内圈隔环331。外圈隔环330是环状,并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的外圈110、120(参照图1)之间。外圈隔环330在其周向CD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处具有在径向RD上贯通且供工具J1(参照图6以及图7)插入的两对插入孔330a、330b。内圈隔环331在其周向CD上隔开等间隔处且是与插入孔330a、330b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将插入于成对的插入孔330a、330b的工具J1卡合的两个凹陷(卡合部)331a。另外。卡合部不限于凹陷,也可以是突起。

接着,利用图6以及图7说明轴承11的拆卸。图6是表示组装有工具J1的状态的隔环33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隔环33组装有工具J1的状态的转子1的概略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自转轴2拆卸轴承11的情况下,将工具J1插入于外圈隔环330的两对插入孔330a、330b的各插入孔,并将工具J1卡合于内圈隔环331的多个的两个凹陷331a的各凹陷。

其后,使插入于插入孔330a、330b并卡合于凹陷331a的工具J1与齿轮拉拔器等其他的工具J2卡合并在轴向AD上牵拉,轴承11与隔环33一起自转轴2拉出。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8以及图9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40所具有的隔环43。图8是表示轴承构造体40所具有的隔环43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隔环43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构造体40具有隔环43来代替隔环13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8以及图9所示,隔环43具有外圈隔环130和内圈隔环431。内圈隔环431是环状,并介于在轴向AD上排列的两个轴承11、12中的内圈111、121(参照图1)之间。内圈隔环43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突起131a。内圈隔环431具有朝向向着一侧的轴承11的轴向AD(第1轴向AD1)的端部而内径扩大的锥部431a。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构造体40,取得例如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构造体40中的内圈隔环431具有向着朝一侧的轴承11的轴向AD(第1轴向AD1)的端部而内径扩大的锥部431a。

因而,插入于插入孔130a且卡合于突起131a的工具J在被向轴向AD的第1轴向AD1牵拉时,能够抑制由于内圈隔环431的变形而使转轴2被紧固。由此,能够抑制轴承11变得难以自转轴2拉出。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以及变形。能够使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轴承构造体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轴承,也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隔环。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轴承构造体10、20、30、40,虽然以适用于转子1的转轴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轴承构造体10、20、30、40能够适用于机床的主轴、电动注射成形机的转轴等各种转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