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体及热压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26419发布日期:2019-03-27 12:4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罐体及热压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罐体及热压罐。



背景技术:

热压罐广泛用于符合材料的成型,工作时热压罐需要进行加热。现有的加热方式加热效果不佳,并且容易产生水汽,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质量,并且在热压完成后冷却的时间长。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加热效果不佳,冷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罐体,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实现均匀的加热,并且能够提高加热的效率,并且能够避免水汽的产生,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冷却的效率,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热压罐,其包括上述提到的罐体,其具有该罐体的全部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罐体,其包括本体、第一隔板、加热组件和通风组件,所述本体具有一端开口的空腔,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且所述空腔由所述第一隔板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通风组件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通风组件用于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空气流通。

具体的,该罐体能够实现均匀的加热,并且能够提高加热的效率,并且能够避免水汽的产生,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冷却的效率,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可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发热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发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

可选的,所述发热部为u形设置的加热管,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发热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发热部的周向延伸的导热片,多个所述导热片沿所述发热部的轴向均匀设置。

可选的,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空腔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安装部远离发热部的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罐体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分别与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以使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一隔板相对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隔板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罐体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垂直设置。

可选的,所述罐体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加工材料进行冷却。

可选的,所述罐体还包括辅助冷却装置,所述辅助冷却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靠近所述冷却组件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罐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连接孔。

可选的,所述罐体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通风组件驱动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压罐,其包括上述提到的罐体,其具有该罐体的全部功能。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该罐体能够通过第一隔板将本体内的空腔分隔成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在第二腔室内,通过加热组件快速的对第二腔室进行加热,并且通过第一隔板进行部分的热传导,并且通过通风组件使得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空气流通并进行热交换,当待加工的材料放置到第一隔板上时,能够快速的实现对待加工材料的加热,从而能够大大的提高加热的效果,并且能够在加工完成后借助空气的流通提高加工成品的冷却效率,并且该罐体能够避免在处理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水蒸气,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罐体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罐体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标:100-罐体;10-本体;110-空腔;120-开口;130-第一腔室;140-第二腔室;20-第一隔板;30-加热组件;31-安装部;32-发热部;33-导热片;34-保护板;40-通风组件;50-支撑件;60-第二隔板;70-冷却组件;80-辅助冷却装置;90-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罐体100,其包括本体10、第一隔板20(图3中示出)、加热组件30和通风组件40,本体10具有一端开口120的空腔110,第一隔板20设置在空腔110内,且空腔110由第一隔板20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130(图3中示出)和第二腔室140(图3中示出),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通风组件40与本体10远离开口120的一端连接,通风组件40用于使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的空气流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0将本体10内的空腔110分隔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通过将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当加热组件30进行加热时能够快速的提升第二腔室140内的温度,从而通过通风组件40使得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内的空气流通,从而能够将第二腔室140内的热空气流通到第一腔室130内,并且以此循环能够将实现快速的将空腔110内的温度升高,从而大大的提高罐体100的加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加热源对于大空间的加热时间长于对于小空间的加热时间,通过第二腔室140和第一腔室130之间的空气流通,能够实现空腔110内的整体温度提升,使得整个空腔110内的温度上升呈线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综合考虑到罐体100内工作需要的空间和加热空间的布置,第二腔室140的空间小于第一腔室130的空间。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实施环境,第二腔室140的空间还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腔室130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罐体100正常工作的状态下,第一隔板20水平设置,使得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沿竖直方向排布,便于待加工物料放置到第一隔板20上进行加压加热的处理。可以理解的,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实施环境第一隔板20还可以倾斜设置或沿竖直方向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风组件40设置在本体10远离开口120的一端,并且与第一腔室130相对,使得通风组件40的气流经过第一腔室130并循环到第二腔室140实现内部空气的循环流动。除此之外,通风组件40还可以设置在本体10相对于开口120所在的一端的侧壁上。

具体的,该罐体100能够实现均匀的加热,并且能够提高加热的效率,并且能够避免水汽的产生,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冷却的效率,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请参考图1-图3,加热组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31和发热部32,安装部31与本体10连接,发热部32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

发热部32为u形设置的加热管,安装部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部31分别与发热部32的两端连接。

发热部32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发热部32的周向延伸的导热片33,多个导热片33沿发热部32的轴向均匀设置。

加热组件30还包括用于密封空腔110的密封件,密封件与安装部31远离发热部32的一端连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发热部32呈u形设置,并且发热部32的外壁上具有多个导热片33,以使的加热组件30与空腔110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加热组件30与空腔110内的热交换效率,使得空腔110内的温度快速的上升并达到待加工产品需要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的是,发热部32还可以为长条状的加热管,并且加热管沿本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部32为加热管,能够在加热的过程中避免产生大量的水汽,产生的水汽会对待加工的产品造成质量上的影响。除此之外,发热的方式还可以为蒸汽管道加热、加热油进行加热等方式。

请参考图3,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并且与本体10连接后,加热组件30的安装方向沿本体10的径向延伸。由于本体10呈圆柱形设置,因此加热组件30沿本体10的径向延伸,可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组件30与本体10的连接需要将安装部31穿设于本体10的侧壁,并且将与加热不电连接的线路通过安装部31引出到本体10的外侧,因此本体10上具有通孔。为了提高本体10的密封性和保温性,需要通过密封件来实现对本体10的密封和保温。本实施例中,密封件的材质为耐高温的橡胶,并且套设于安装部31。除此之外,本体10的密封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组件30的连接线引出本体10后,需要设置保护板34进行对线路的保护。

请参考图3和图4,罐体100还包括支撑件50,支撑件50分别与本体10和第一隔板20连接,以使本体10和第一隔板20相对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体10是具有空腔110的圆柱形结构,空腔110呈圆柱形设置,因此需要通过与本体10连接的支撑件50使得第一隔板20与本体10之间相对固定。除此之外,第一隔板20还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与本体10连接。

请参考图3和图4,第一隔板2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隔板20平行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板20的数量为两个,因此空腔110被分隔为两个第二腔室140和一个第一腔室130,并且第一腔室130位于两个第二腔室140之间。并且,为了提高罐体100的加热效率,加热组件30间隔设置在两个第二腔室140内。

请参考图1-图4,罐体100还包括第二隔板60,第二隔板60的一端与本体10连接,隔板的另一端与第一隔板20连接,且第一隔板20和第二隔板60垂直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板60设置为将第二腔室140进行隔离,并且使得加热组件30设置在每个单独隔离的空间内并排设置,从而能够提高第二腔室140的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板60除了能够将第二腔室140进行分隔之外,还能够分担第一隔板20承受的压力,使得第一隔板20在放置代加工物料之后不会导致产生变形等现象。

请参考图1和图4,罐体100还包括冷却组件70,冷却组件70可滑动的连接于第一隔板20,冷却组件70用于对第一腔室130内的加工材料进行冷却。

罐体100还包括辅助冷却装置80,辅助冷却装置80与本体10连接,且位于第二腔室140靠近冷却组件70的一端。

罐体100上还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连接孔(图中未示出)。

罐体100还包括驱动电机90,驱动电机90与通风组件40驱动连接,使得空腔110内的空气流动,能够大大的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罐体100通过冷却组件70,使得冷却组件70能够对空腔110进行冷却处理。并且,冷却组件70能够在第一隔板20上滑动设置,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冷却组件70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罐体100上还设置有辅助冷却装置80,通过冷却介质的流通使得辅助冷却装置80能够大大的减少空腔110内的加工完成的材料的冷却,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罐体100的冷却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冷气、冷凝水或r32等冷媒。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罐体100上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连接孔,可以将罐体100内实现真空状态,能够大大的提升冷却的效率。

通过以上所提到的装置,热压罐在完成热压加工进行冷却时,能够大大的减少冷却的时间,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生产制造的加工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压罐,其包括上述提到的罐体100,其具有该罐体100的全部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热压罐包括上述提到的罐体100,同时还包括加压系统、控制系统等,通过上述的罐体100能够使得加热罐的加热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产品的处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罐体100,该罐体100能够通过第一隔板20将本体10内的空腔110分隔成为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通过将加热组件30设置在第二腔室140内,通过加热组件30快速的对第二腔室140进行加热,并且通过第一隔板20进行部分的热传导,并且通过通风组件40使得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的空气流通并进行热交换,当待加工的材料放置到第一隔板20上时,能够快速的实现对待加工材料的加热,从而能够大大的提高加热的效果,并且能够在加工完成后借助空气的流通提高加工成品的冷却效率,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