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阀及其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4387发布日期:2020-06-16 23: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流体阀及其阀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流体阀适用于在处理流体时,控制流体的流向,尤其适用于在水处理时,控制水的流向,以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多级复合处理。

技术背景

在流体处理中,流体阀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水处理系统,流体阀能够控制待处理水(或原水)的流向,以实现对待处理水的不同处理,如超滤净化、ro膜净化或软化等处理,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对水污染问题的担忧,水处理机或水处理系统已成为常见家用电器设备。水处理机,尤其是家用水处理机,如中央净水机、软水机等多被安装在厨房里,以对水进行处理和得到更洁净的水。

为了得到足够洁净的水,如更适合直接饮用的水,现有水处理系统往往具有不止一个滤芯,如很多家庭会在超滤净水机的上游再安装一个适用于过滤较大杂质的前置过滤器,或在超滤净水机的下游安装一个活性炭滤芯,以改善净化水的口感。再例如,对水进行软化处理的软水机(或净化-软化水处理系统)的上游,也多会安装一个前置过滤器,以除去较大杂质。然而,现有具有复合水处理功能的水处理机或水处理系统多为单纯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水处理机,如活性炭-超滤过滤复合净水系统、超滤-ro膜复合净水系统、pp棉-活性炭复合净水系统等,大多通过多个控制阀来实现水流的流动控制和对水的处理。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水进行处理时,水处理机往往不仅仅需要提供水处理功能,还需要其它功能,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滤芯,尤其是前置过滤器的滤芯进行反向冲洗。然而,水处理系统要实现这些额外但又很重要的功能,均会涉及到水流的控制和形成复杂的水路。为了实现对复杂水路的控制,现有绝大部分复合水处理系统具有两个以上的控制阀,这最终导致整个水处理系统机构臃肿、体积庞大和糟糕的使用体验。此外,水处理机,尤其是家用水处理机,一般被安装在厨房的台面下面,如洗手池的下方。现有复合水处理系统的庞大体积,占用过多空间,也给使用者的安装带来很大不便。更不用说,在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时的维修和滤芯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尤其适用于对水进行多级处理,从而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向使用者提供处理后的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能够同时控制两个不同流体处理装置,如两个水处理装置,以实现对流体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不但能够控制对水等流体进行处理,还能够实现其它功能,例如单独地对一个水处理装置进行正洗或者反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能够在控制水流以实现对一个水处理装置进行正洗或者反洗时持续供水,以避免供水中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能够使该流体阀、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之间通过相应的水路相连通,从而实现对不同水处理水路和水软化水路的控制和对水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适用于流体处理的流体阀,其中该流体阀能够控制不同水处理水路中的水流互不干扰地向不同方向流动,以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和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单独地和/或同时地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的处理,从而根据使用者需要单独地和/或同时地向使用者提供经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得到的水。换句话说,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使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单个流体阀同时实现对不同水处理水路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对原水进行净化和软化处理的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流体阀包括:

一阀体,其中该阀体形成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以及一个第六开口,该第六开口选择性地与该第一开口、该第二开口、该第三开口、该第四开口和该第五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相连通。

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流体阀的阀芯,其包括

一个定阀片,其中该定阀片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和

一个动阀片,其中该动阀片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其中该动阀片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且该动阀片被设置能够相对该定阀片转动。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装配图。

图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剖视图,其中该图显示了第九通道和第七开口相连通。

图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7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7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一工作位。

图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9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二工作位。

图9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二工作位。

图10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三工作位。

图10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三工作位。

图11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四工作位。

图12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五工作位。

图12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五工作位。

图13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1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一个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1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1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1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1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16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1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1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9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20是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22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立体图。

图23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装配图。

图2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2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2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2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25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剖视图,其中该图显示了第九通道和第七开口相连通。

图2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2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2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2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2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26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2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一工作位。

图2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二工作位。

图2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二工作位。

图29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三工作位。

图29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三工作位。

图30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四工作位。

图31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五工作位。

图31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五工作位。

图32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3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3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33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3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一个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3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3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3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35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35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3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反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软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净化滤芯)正洗工作位,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3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向上排污-持续供水】

参考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1至图15e,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得以阐明,其适用于对原水或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流体阀10和至少两水处理装置(第一水处理装置和第二水处理装置),其中每个该水处理装置和该流体阀10之间通过相应的水路相连通。值得一提的是,该水处理装置的类型在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一个示例中,该水处理装置均是净化装置,而在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水处理装置是净化装置,而另外的水处理装置是软化装置。优选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滤芯20,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滤芯30。相应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滤芯20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一级水处理,该第二滤芯30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二级水处理。可以理解,该第一滤芯20可以是任何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该第一连通开口201和该第二连通开口202的水过滤或净化装置,如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软化箱)等。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被设置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再生树脂、pp棉,甚至也可能被设置为ro膜。同理地,该第二滤芯30可以是任何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该第一导通开口301和该第二导通开口302的水处理装置,如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软化箱)等。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被设置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pp棉、再生树脂,甚至也可能被设置为ro膜。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中接下来的描述中,将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或第一滤芯20)是一个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或第二滤芯30)是一个软化装置为例来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将一个该水处理装置(如第一水处理装置)实施为净化装置和将另一个水处理装置(如第二水处理装置)实施为软化装置仅为举例,其并不应当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1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10包括一个阀体11和一个阀芯1,其中该阀体11形成一个内腔110、一个第一开口1101、一个第二开口1102、一个第三开口1103、一个第四开口1104、一个第五开口1105和一个第六开口1106,其中该阀芯1被设置在该内腔110,其中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一个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

如附图之图1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流体阀10是一个平面阀10,其中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动阀片13和一个定阀片12,其中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该动阀片13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其中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均被设置在该内腔110,其中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且该动阀片13被设置能够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其中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其中该第二滤芯30具有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其中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和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均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因此,当该流体阀10是一个平面阀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包括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可进一步具有一个被设置在该阀体11的连接机构,如连接螺纹、卡接接头等,以便于该平面阀10与该水处理系统的其它结构部件,如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该第二滤芯30等相连接,以引导水流分别流向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该第二滤芯30和该平面阀10形成的各个连通通道。

如附图之图8a至图12b和图13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

如附图之图8a至图8d、图13a和图15a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原水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净化(或处理)后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处理后的水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滤芯30,以进一步被该第二滤芯30处理,被该第二滤芯30处理后的水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最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该第二滤芯30处理后的水。优选地,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依次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以使得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处理后的水在自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后,依次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最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处理后的水。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同时向使用者提供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单独处理后的水和提供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该第二滤芯30分别处理后的水。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一个将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该第二滤芯30串联在一起的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自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流向该第二滤芯30和使原水依次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该第二滤芯30处理。相应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使原水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处理。附图13a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如附图之图9a至图9b、图13b和图15b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再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入该第二滤芯30,和对该第二滤芯30中的软化材料(或水处理材料),如软化树脂等,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然后从该阀体11的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滤芯30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二滤芯3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b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进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后,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从而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入该第二滤芯30,以实现对该第二滤芯30的反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0a至图10b、图13c和图15c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c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进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后,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从而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以实现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反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流入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和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滤芯30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二滤芯3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d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进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后,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从而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滤芯30,以实现对该第二滤芯30的正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2a至图12b、图13e和图15e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然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e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分别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该第一开口1101、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进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而进一步流入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后,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从而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以实现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正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相应地,如附图之图8a至图12b和图13a至图13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和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更优选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进一步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相应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为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进一步形成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和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

如附图之图5a至图7f和图13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一个第二通道102,一个第三通道103,一个第四通道104、一个第五通道105、一个第六通道106、一个第七通道107、一个第八通道108和一个第九通道109,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延伸;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延伸,该第一通道101与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与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与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与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此外,为了确保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中的水进入该第六通道106,该第六通道106被设置可通过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进水口1061保持始终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5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能够相对定阀片12转动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具有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

可以理解,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第七通道107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该第八通道108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进一步地,当该平面阀10分别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对应地分别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和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四通道104与该第六通道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六通道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

如附图之图8a至图8d、图13a和图15a所示,相应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到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处理后,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净化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净化水流入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经过该第二滤芯30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处理后,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经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七通道107导流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四通道104,然后经过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水,其中另一路净化水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后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再经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八通道108导流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五通道105,最后经过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净化水;如附图之图9a至图9b、图13b和图15b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进入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流经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0a至图10b、图13c和图15c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进入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正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2a至图12b、图13e和图15e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正向冲洗,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

如附图之图15a至图15e所示,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的该第九通道109被该定阀片12封闭;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被该动阀片13封闭,该第七通道107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被该定阀片12封闭;当平面阀10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被该定阀片12封闭;当该平面阀10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三通道103被该动阀片13封闭,该第七通道107被该定阀片12封闭,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换句话说,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通道开口,当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被面(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对面(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设置,且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时,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通道和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通道通过相应的通道开口选择性地相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连通通道和控制流体(如水流)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延伸路径(或方向);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形成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和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形成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通道开口,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形状。例如,该第二通道102形成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可被设置具有一个规则形状,也可被设置为具有一个不规则形状。因此,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的延伸路径(或方向)和其通道开口的形状不应成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14a至图14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二通道102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该第五通道105位于该第二通道102的外侧;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八通道108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可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二通道102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八通道108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

如附图之图14a至图14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21、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21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2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22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23,该动阀片13具有一个第二中心部131、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131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32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132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133,其中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200,其中该中心部分1200被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中心部121,且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中心部分12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201、一个第二部分1202、一个第三部分1203、一个第四部分1204、一个第五部分1205、一个第六部分1206、一个第七部分1207、一个第八部分1208和一个第九部分1209;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1300,其中该中心区域1300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中心部131,且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中心区域13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1301、一个第二区域1302、一个第三区域1303、一个第四区域1304、一个第五区域1305、一个第六区域1306、一个第七区域1307、一个第八区域1308和一个第九区域1309;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部分1201和该第二部分1202向下延伸,且该第一通道101是通孔;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三部分1203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是通孔;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四部分1204向下延伸,且该第四通道104是通孔;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六部分1206、该第七部分1207和该第八部分1208向下延伸,且该第二通道102是通孔;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七部分1207向下延伸,且该第五通道102是通孔;该第六通道106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一区域1301向上延伸;该第七通道107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三区域1303和该第四区域1304向上延伸,且该第七通道107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五区域1305向上延伸,且该第九通道109是通孔;该第八通道108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七区域1307向上延伸,且该第八通道108是盲孔或者导流槽。

可以理解,当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时,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中心部131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中心部121,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延伸部132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延伸部122,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边缘部133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边缘部123。

可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均沿径向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且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均沿径向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

优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三通道103分别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延伸部122,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被设置在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边缘部123。

优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延伸部132,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八通道108分别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边缘部133并自该第二边缘部133向内延伸至该第二延伸部132。

优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自该定阀片12的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定阀片12的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具有一个内壁,其中该定阀片12适于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朝上地设于该内腔110,和该动阀片13适于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朝下地设于该内腔110,其中该内腔110始终与该第六通道106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可以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的内壁,也可以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壁相一体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内时,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通过一个固定机构来保持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的同步。例如,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自该定阀片12的边缘向外突出的制动件,该阀体11的该内壁具有一个制动槽,其中该定阀片12的该制动件被设置能够与该阀体11的该内壁的该制动槽相啮合,以确保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相同步(或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和确保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各个通道与被设置在该阀体11的相应开口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内时,该定阀片12可被单独制造。换句话说,此时,该定阀片12可由耐磨材料制成,从而提高该定阀片12(或整个平面阀)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15,其中该导流元件15形成一个排污通道150,其中该导流元件15被设置自该动阀片13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15的该排污通道150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和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第七开口1107被设置在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或者该排污通道150直接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该第七开口1107被设置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并与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以使污水或废水可自其流出。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动阀片13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18,其中该驱动元件18被设置能够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发生转动。优选地,该驱动元件18与该导流元件15相一体成型。可选地,该驱动元件18与该导流元件15为两个独立的机构。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17,其中该密封元件17被设置与该驱动元件18相面对面,其中该密封元件17形成一个第一密封面170,该驱动元件18形成一个第二密封面180,其中该密封元件17的该第一密封面170被设置在该驱动元件18的该第二密封面180,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元件18相对该密封元件17转动,以驱动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时,该驱动元件18和该密封元件17之间被密封和防止水的泄漏。此外,该密封元件17被设置能够保持该驱动元件18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动阀片13处于一个预设位置。

如附图之图5a至图5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的直径被设置稍小于该阀体11的内腔110的直径,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可通过该进水口1061保持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至图6、图8a至图8d、图13a和图15a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控制装置16被设置能够根据一个净化(或净化-软化)控制指令,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和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进入该内腔110,经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原水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净化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净化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净化水可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滤芯30,并经过该第二滤芯30的处理后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和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水,另一路净化水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经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净化水;如附图之图3至图6、图9a至图9b、图13b和图15b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与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再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入该第二滤芯30,和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3至图6、图10a至图10b、图13c和图15c所示,根据一个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与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3至图6、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与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经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滤芯30,和对该第二滤芯30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3至图6、图12a至图12b、图13e和图15e所示,根据一个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与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再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指令,如净化(或净化-软化)控制指令、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等控制指令,可以被预设在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也可以通过一个电子通讯网络接收自一个控制终端,或者由使用者通过一个输入界面输入。例如,当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被设置具有一个用于该平面阀10的输入界面,如触控板或控制按钮时,使用者可通过触控面板或相应的控制按钮向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以使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控制该控制装置16的电机转动,从而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

【向上排污-不持续供水】

参考附图之图16a至图19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a的一种可选实施被阐明,其中该平面阀10a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a,一个第二通道102a,一个第三通道103a,一个第四通道104a、一个第五通道105a、一个第六通道106a、一个第七通道107a、一个第八通道108a和一个第九通道109a,其中该第一通道101a、该第二通道102a、该第三通道103a、该第四通道104a和该第五通道105a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a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a延伸;该第六通道106a、该第七通道107a、该第八通道108a和该第九通道109a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a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a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a延伸,该第一通道101a与该第一开口1101a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a与该第二开口1102a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a与该第三开口1103a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a与该第四开口1104a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a与该第五开口1105a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a与该阀体11a的该内腔110a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a与该平面阀10a的该第七开口1107a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6a至图19e所示,当该平面阀10a处于第二工作位、第三工作位、第四工作位和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的该第四通道104a和该第五通道105a的一端端口分别被该动阀片13a封闭,该平面阀10a的该第四通道104a和该第五通道105a的另一端端口分别与该阀体11a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因此,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a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不再形成(或无法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换句话说,当该平面阀10a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不通过该第四开口1104a和该第五开口1105a提供待处理水(或原水)。

【向下排污-持续供水】

参考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20至图34e,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得以阐明,其适用于对原水或待处理水进行净化(净化-软化)处理,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流体阀10b和至少两水处理装置(第一水处理装置和第二水处理装置),其中每个该水处理装置和该流体阀10b之间通过相应的水路相连通。值得一提的是,该水处理装置的类型在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中不受限制,例如在一个示例中,该水处理装置均是净化装置,而在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水处理装置是净化装置,而另外的水处理装置是软化装置。优选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滤芯20b,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滤芯30b。相应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滤芯20b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一级水处理,该第二滤芯30b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二级水处理。可以理解,该第一滤芯20b可以是任何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和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的水过滤或净化装置,如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软化箱)等。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被设置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再生树脂、pp棉,甚至也可能被设置为ro膜。同理地,该第二滤芯30b可以是任何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和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的水处理装置,如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软化箱)等。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被设置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pp棉、再生树脂,甚至也可能被设置为ro膜。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中接下来的描述中,将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或第一滤芯20b)是一个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或第二滤芯30b)是一个软化装置为例来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将一个该水处理装置(如第一水处理装置)实施为净化装置和将另一个水处理装置(如第二水处理装置)实施为软化装置仅为举例,其并不应当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20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流体阀10b包括一个阀体11b和一个阀芯1b,其中该阀体11b形成一个内腔110b、一个第一开口1101b、一个第二开口1102b、一个第三开口1103b、一个第四开口1104b、一个第五开口1105b、一个第六开口1106b和一个第七开口(或排污开口)1107b,其中该阀芯1b被设置在该内腔110b,其中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b、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四开口1104b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的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

如附图之图20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流体阀10b是一个平面阀10b,其中该平面阀10b进一步包括一个动阀片13b和一个定阀片12b,其中该定阀片12b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该动阀片13b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其中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均被设置在该内腔110b,其中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且该动阀片13b被设置能够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其中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b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b,其中该第二滤芯30b具有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b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b,其中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和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相连通,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和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均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相连通,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相连通。因此,当该流体阀10b是一个平面阀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包括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可进一步具有一个被设置在该阀体11b的连接机构,如连接螺纹、卡接接头等,以便于该平面阀10b与该水处理系统的其它结构部件,如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该第二滤芯30b等相连接,以引导水流分别流向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该第二滤芯30b和该平面阀10b形成的各个连通通道。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31b和图32a至图32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四开口1104b相连通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和该定阀片12b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四开口1104b相连通,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原水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净化(或处理)后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处理后的水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以进一步被该第二滤芯30b处理,被该第二滤芯30b处理后的水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最后经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该第二滤芯30b处理后的水。优选地,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依次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以使得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处理后的水在自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后,依次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最后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处理后的水。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同时向使用者提供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单独处理后的水和提供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该第二滤芯30b分别处理后的水。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一个将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该第二滤芯30b串联在一起的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自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流向该第二滤芯30b和使原水依次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该第二滤芯30b处理。相应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使原水被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处理。附图32a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如附图之图28a至图28b、图32b和图34b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再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和对该第二滤芯30b中的软化材料(或水处理材料),如软化树脂等,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然后从该阀体11b的第七开口1107b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滤芯30b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二滤芯30b,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附图32b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经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该第三开口1103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b,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进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b后,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b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从而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以实现对该第二滤芯30b的反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29a至图29b、图32c和图34c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再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然后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附图32c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经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该第二开口1102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b,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进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b后,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b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从而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以实现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反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和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然后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滤芯30b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二滤芯30b,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附图32d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经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该第二开口1102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b,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进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而进一步流入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b后,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b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从而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以实现对该第二滤芯30b的正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31a至图31b、图32e和图34e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然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附图32e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和该第六开口1106b(或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分别经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出于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b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该第一开口1101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b,从而当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进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而进一步流入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b后,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b能够将原水依次导流进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从而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的原水能够进一步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以实现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正向冲洗,相应地,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的原水能够供应给使用者。也就是说,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相应地,如附图之图27a至图31b和图32a至图32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和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和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和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和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和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更优选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进一步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相应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b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为时,该流体阀10b的该阀芯1b进一步形成该第一流体分配空间11101b、该第二流体分配空间11102b、该第三流体分配空间11103b和该第四流体分配空间11104b。

如附图之图26a至图26f和图33a至图33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b,一个第二通道102b,一个第三通道103b,一个第四通道104b、一个第五通道105b、一个第六通道106b、一个第七通道107b、一个第八通道108b、一个第九通道109b和一个第十通道1010b,其中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和该第十通道1010b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b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延伸;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b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延伸,该第一通道101b与该第一开口1101b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b与该第二开口1102b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b与该第三开口1103b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b与该第四开口1104b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b与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b与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b与该第七开口1107b连通。此外,为了确保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中的水进入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六通道106b被设置可通过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进水口1061b保持始终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能够相对定阀片12b转动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b具有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一通道101b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b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b和该第四通道104b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五通道105b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b和该第三通道103b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b和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b和该第十通道1010b被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b和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b和该第一通道101b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四通道104b和该第五通道105b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该第六开口1106b)相连通。

可以理解,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一通道101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该第七通道107b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b和该第四通道104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该第八通道108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五通道105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三通道103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当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该平面阀10b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与该第一通道101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进一步地,当该平面阀10b分别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对应地分别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和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四通道104b与该第六通道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该第五通道105b与该第六通道106b(或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相应地,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净化(或净化-软化)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到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六通道106b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通道101b,然后通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处理后的净化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然后净化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净化水流入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经过该第二滤芯30b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处理后,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进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三通道103b,经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七通道107b导流进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四通道104b,然后经过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水,其中另一路净化水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后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二通道102b,再经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八通道108b导流进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五通道105b,最后经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净化水;如附图之图28a至图28b、图32b和图34b所示,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六通道106b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三通道103b,然后通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进入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再流经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二通道102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定阀片12b的该第十通道1010b,再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29a至图29b、图32c和图34c所示,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六通道106b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二通道102b,然后通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定阀片12b的该第十通道1010b,再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六通道106b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二通道102b,然后通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进入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正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三通道103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定阀片12b的该第十通道1010b,再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31a至图31b、图32e和图34e所示,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b的该第六通道106b流入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通道101b,然后通过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进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正向冲洗,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然后流经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二通道102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定阀片12b的该第十通道1010b,再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

如附图之图34a至图34e所示,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被该动阀片13b封闭,该第七通道107b与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b被该定阀片12b封闭;当平面阀10b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b与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三通道103b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b和该第一通道101b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b被该定阀片12b封闭;当该平面阀10b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三通道103b被该动阀片13b封闭,该第七通道107b被该定阀片12b封闭,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二通道102b相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和该第十通道1010b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换句话说,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和该第十通道1010b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通道开口,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通道开口,当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被面(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对面(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设置,且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时,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b的通道和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通道通过相应的通道开口选择性地相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连通通道和控制流体(如水流)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第十通道1010b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延伸路径(或方向);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和该第十通道1010b分别形成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通道开口,和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和该第九通道109b分别形成在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通道开口,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形状。例如,该第二通道102b形成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通道开口可被设置具有一个规则形状,也可被设置为具有一个不规则形状。因此,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该第五通道105b、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八通道108b、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第十通道1010b的延伸路径(或方向)和其通道开口的形状不应成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和该第二通道102b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b,该第五通道105b位于该第二通道102b的外侧;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第八通道108b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b。可选地,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和该第二通道102b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b;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该第九通道109b和该第八通道108b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b。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定阀片12b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21b、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21b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2b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22b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23b,该动阀片13b具有一个第二中心部131b、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131b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32b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132b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133b,其中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200b,其中该中心部分1200b被设于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中心部121b,且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中心部分1200b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201b、一个第二部分1202b、一个第三部分1203b、一个第四部分1204b、一个第五部分1205b、一个第六部分1206b、一个第七部分1207b、一个第八部分1208b和一个第九部分1209b;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1300b,其中该中心区域1300b设于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中心部131b,且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中心区域1300b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1301b、一个第二区域1302b、一个第三区域1303b、一个第四区域1304b、一个第五区域1305b、一个第六区域1306b、一个第七区域1307b、一个第八区域1308b和一个第九区域1309b;其中该第一通道101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部分1201b和该第二部分1202b向下延伸,且该第一通道101b是通孔;该第三通道103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三部分1203b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b是通孔;该第四通道104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四部分1204b向下延伸,且该第四通道104b是通孔;该第二通道102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六部分1206b、该第七部分1207b和该第八部分1208b向下延伸,且该第二通道102b是通孔;该第五通道105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七部分1207b向下延伸,且该第五通道105b是通孔;该第十通道1010b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中心部分1200b向下延伸,且该第十通道1010b是通孔;该第六通道106b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一区域1301b向上延伸;该第七通道107b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三区域1303b和该第四区域1304b向上延伸,且该第七通道107b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九通道109b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中心区域1300b和该第五区域1305b向上延伸,且该第九通道109b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八通道108b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七区域1307b向上延伸,且该第八通道108b是盲孔或者导流槽。

可以理解,当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时,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中心部131b正对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中心部121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延伸部132b正对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延伸部122b,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边缘部133b正对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边缘部123b。可选地,该平面阀10b的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和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该第三通道103b、该第四通道104b和该第五通道105b均沿径向设于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且该第六通道106b、该第七通道107b和该第八通道108b均沿径向设于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该第二通道102b和该第三通道103b分别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延伸部122b,该第四通道104b和该第五通道105b分别被设置在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的该第一边缘部123b。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延伸部132b,该第七通道107b和该第八通道108b分别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边缘部133b并自该第二边缘部133b向内延伸至该第二延伸部132b,该第九通道109b自该动阀片13b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中心区域1300b延伸至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的该第二延伸部132b。

优选地,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一通道101b自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b自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b自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b自该定阀片12b的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b自该定阀片12b的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b自该定阀片12b的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之图20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具有一个内壁,其中该定阀片12b适于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朝上地设于该内腔110b,和该动阀片13b适于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b朝下地设于该内腔110b,其中该内腔110b始终与该第六通道106b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b的该定阀片12b可以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b的内壁,也可以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内壁相一体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b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b内时,该定阀片12b和该阀体11b之间通过一个固定机构来保持该定阀片12b和该阀体11b之间的同步。例如,如附图之图23至图25所示,该定阀片12b具有一个自该定阀片12b的边缘向外突出的制动件,该阀体11b的该内壁具有一个制动槽,其中该定阀片12b的该制动件123b被设置能够与该阀体11b的该内壁的该制动槽相啮合,以确保该定阀片12b和该阀体11b之间相同步(或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和确保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b的各个通道与被设置在该阀体11b的相应开口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b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b内时,该定阀片12b可被单独制造。换句话说,此时,该定阀片12b可由耐磨材料制成,从而提高该定阀片12b(或整个平面阀)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该定阀片12b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b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

如附图之图23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动阀片13b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18b,其中该驱动元件18b被设置能够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发生转动。

如附图之图23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17b,其中该密封元件17b被设置与该驱动元件18b相面对面,其中该密封元件17b形成一个第一密封面170b,该驱动元件18b形成一个第二密封面180b,其中该密封元件17b的该第一密封面170b被设置在该驱动元件18b的该第二密封面180b,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元件18b相对该密封元件17b转动,以驱动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时,该驱动元件18b和该密封元件17b之间被密封和防止水的泄漏。此外,该密封元件17b被设置能够保持该驱动元件18b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动阀片13b处于一个预设位置。

如附图之图23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的直径被设置稍小于该阀体11b的内腔110b的直径,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六通道106b可通过该进水口1061b保持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b的该控制装置16b被设置能够根据一个净化(或净化-软化)控制指令,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b,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第六开口)和该第一开口1101b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b、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四开口1104b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五开口1105b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b,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进入该内腔110b,经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b、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原水经过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净化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然后净化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净化水可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并经过该第二滤芯30b的处理后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b和该阀体11b的该第四开口1104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水,另一路净化水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流经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b后从该阀体11b的该第五开口1105b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净化水;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图28a至图28b、图32b和图34b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b,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b的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第六开口)和该第三开口1103b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b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与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b,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再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和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b,然后从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图29a至图29b、图32c和图34c所示,根据一个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b,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第六开口)和该第二开口1102b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b,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再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b,然后从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b,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第六开口)和该第二开口1102b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b,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再经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b流入该第二滤芯30b,和对该第二滤芯30b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滤芯30b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三开口1103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b,然后从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图31a至图31b、图32e和图34e所示,根据一个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b,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b的该动阀片13b相对该定阀片12b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或第六开口)和该第一开口1101b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b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和该第七开口1107b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b的该第六开口1106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内腔110b,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b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b流入该阀体11b的该第一开口1101b,再经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b流入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和对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净化装置(或该第一滤芯)20b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b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b的该第二开口1102b流入该平面阀10b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b,然后从该平面阀10b的该第七开口1107b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指令,如净化(或净化-软化)控制指令、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净化装置(或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等控制指令,可以被预设在该控制装置16b的控制模块,也可以通过一个电子通讯网络接收自一个控制终端,或者由使用者通过一个输入界面输入。例如,当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被设置具有一个用于该平面阀10b的输入界面,如触控板或控制按钮时,使用者可通过触控面板或相应的控制按钮向该控制装置16b的控制模块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以使该控制装置16b的控制模块控制该控制装置16b的电机转动,从而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b驱动该驱动元件18b转动。

【向下排污-不持续供水】

参考附图之图35a至图38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c的一种可选实施被阐明,其中该平面阀10c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c、一个第二通道102c、一个第三通道103c、一个第四通道104c、一个第五通道105c、一个第六通道106c、一个第七通道107c、一个第八通道108c、一个第九通道109c和一个第十通道1010c,其中该第一通道101c、该第二通道102c、该第三通道103c、该第四通道104c、该第五通道105c和该第十通道1010c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c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c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c延伸;该第六通道106c、该第七通道107c、该第八通道108c和该第九通道109c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c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c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c延伸,该第一通道101c与该第一开口1101c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c与该第二开口1102c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c与该第三开口1103c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c与该第四开口1104c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c与该第五开口1105c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c与该阀体11c的该内腔110c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c与该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c与该平面阀10c的该第七开口1107c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5a至图38e所示,当该平面阀10c处于第二工作位、第三工作位、第四工作位和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的该第四通道104c和该第五通道105c的一端端口分别被该动阀片13c封闭,该平面阀10c的该第四通道104c和该第五通道105c的另一端端口分别与该阀体11c的该第四开口1104c和该第五开口1105c相连通。因此,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c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不再形成(或无法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b和该第十三连通通道10013b。换句话说,当该平面阀10c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不通过该第四开口1104c和该第五开口1105c提供待处理水(或原水)。

可以理解,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或第十三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不同部件(或元件)的命名和使本实用新型的不同部件、元件和结构之间产生区分。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特别指出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或平面阀进行简单结构改变得到的修改、变形和/或替换,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改变本实用新型平面阀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第九通道和/或第十通道被设置在第一流体控制面和/或第二流体控制面的位置,和/或改变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第九通道和/或第十通道在第一流体控制面和/或第二流体控制面形成的通道开口的形状等,这些修改、变形和/或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不是限制。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实用新型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