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4528发布日期:2020-06-09 20:21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补气增焓压缩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处理补气增焓压缩机补气口管路震动问题的方式为配管增加多道u弯减震,或配管增加固定或配管增加橡胶配重块的方式。这些方式配管复杂,结构复杂,占用空调内的宝贵空间,减震效果不明显,长期运行有管路断裂的风险。且不同设备空间结构不同、不同压缩机属性不同,配管方案难以通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补气增焓压缩机的补气管路结构变的简单,有效节省安装空间,有效降低补气管路的震动,且配管方案简单的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包括缓冲罐、进剂管以及出剂管;

所述进剂管包括呈直线型的第一直管段、呈弧形的弯管段和呈直线型的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和所述第二直管段均竖直布置,所述弯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弯管段朝上弯曲布置,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下端从所述缓冲罐的顶部与所述缓冲罐连通;

所述出剂管包括呈直线型的第三直管段,所述第三直管段竖直布置,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下端也从所述缓冲罐的顶部与所述缓冲罐连通,且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下端插入所述缓冲罐内并向下超过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的中部呈圆筒形,所述缓冲罐以所述缓冲罐的中部轴线为基准竖直布置,所述缓冲罐的上端和下端各自独立地分别呈锥形或椎台形。

进一步地,设所述缓冲罐的内腔的高度为l,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下端距所述缓冲罐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s,则满足l/5<s<l/2。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设有横截面呈8字形的并与所述缓冲罐连通的套筒,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下端插设在所述套筒的其中一个孔道内,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下端穿过所述套筒的另一个孔道而插入所述缓冲罐内。

进一步地,所述出剂管还包括呈直线型的第四直管段,所述第四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上端连通,且所述第四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上端之间通过倒圆角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弯管段呈半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详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容易制作,能够使补气增焓压缩机的补气管路结构变的简单,有效节省安装空间,有效降低补气管路的震动,且配管方案简单,不同压缩机均可通用,且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0缓冲罐、20进剂管、201第一直管段、202弯管段、203第二直管段、30出剂管、301第三直管段、302第四直管段、101套筒、40补气增焓压缩机、50输剂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和图2。

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补气管路减震装置,包括缓冲罐10、进剂管20以及出剂管30;

所述进剂管20包括呈直线型的第一直管段201、呈弧形的弯管段202和呈直线型的第二直管段203,所述第一直管段201和所述第二直管段203均竖直布置,所述弯管段2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段20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直管段203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弯管段202朝上弯曲布置,所述第一直管段201的下端从所述缓冲罐10的顶部与所述缓冲罐10连通;

所述出剂管30包括呈直线型的第三直管段301,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竖直布置,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下端也从所述缓冲罐10的顶部与所述缓冲罐10连通,且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下端插入所述缓冲罐10内并向下超过所述第一直管段201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参见图3,将第二直管段的下端与输剂管50连接(输剂管50与制冷剂源连接,用于将制冷剂输送到第二直管段中),将第三直管段的上端与补气增焓压缩机40的补气口连接,以此形成补气管路,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直管段、弯管段和第一直管段进入缓冲罐,然后从缓冲罐进入第三直管段,最终通过补气增焓压缩机40的补气口进入补气增焓压缩机40中;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了缓冲罐,这样制冷剂不是直接进入第三直管段,而是先进入缓冲罐,而缓冲罐的空间较大,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制冷剂的脉动冲击,从而能有效降低整个补气管路的震动,而且进剂管由第一直管段、弯管段和第二直管段形成了u形管结构,从而在制冷剂进入缓冲罐之前,也进行了预先减震,进一步降低补气管路震动;

另外,第三直管段的下端插入缓冲罐内,有助于罐体底部的制冷剂经由第三直管段流入压缩机,防止缓冲罐底积料,第一直管段的下端可以插入缓冲罐,也可以不插入缓冲罐,只要与缓冲罐连通即可,而且第三直管段的下端向下超过第一直管段的下端,这样两者管口形成距离差,可以保证制冷剂在缓冲罐内得到有效缓冲。

优选地,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剂管30还包括呈直线型的第四直管段302,所述第四直管段3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上端连通,且所述第四直管段3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上端之间通过倒圆角过渡。这样设计,在使用时,第三直管段的上端通过第四直管段与补气增焓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不仅可以减少冲击,而且方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缓冲罐10的中部呈圆筒形,所述缓冲罐10以所述缓冲罐10的中部轴线为基准竖直布置,所述缓冲罐10的上端和下端各自独立地分别呈锥形或椎台形。这样设计,可以使制冷剂在缓冲罐内形成螺旋流动,从而进一步减少脉动冲击,降低整个补气管路的震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弯管段202呈半圆弧形。这样设计,弯管段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直管段、第二直管段更圆滑的过渡,减少制冷剂脉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缓冲罐10的顶部设有横截面呈8字形的并与所述缓冲罐10连通的套筒101,所述第一直管段201的下端插设在所述套筒101的其中一个孔道内,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下端穿过所述套筒101的另一个孔道而插入所述缓冲罐10内。这样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安装,而且在套筒的限位下,可以牢固固定住第一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防止第一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脱离。

具体实施中,将第一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与套筒相互焊接,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设所述缓冲罐10的内腔的高度为l,所述第三直管段301的下端距所述缓冲罐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s,则满足l/5<s<l/2。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这个条件下,装置的缓冲减震效果最好。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例子和实施方式仅为了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它做出各种修改或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